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30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docx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二

教育的目的与培养目标

(二)

(总分:

439.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62,分数:

124.00)

1.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分数:

2.00)

 A.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C.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

 D.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解析:

2.18世纪末19世纪初,最早提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的是()。

(分数:

2.00)

 A.圣西门 √

 B.傅立叶

 C.欧文

 D.马克思

解析:

3.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愉悦的情感体验,表明体育具有()。

(分数:

2.00)

 A.思想性

 B.技能性

 C.娱乐性 √

 D.竞技性

解析:

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不包括()。

(分数:

2.00)

 A.德育

 B.美育与智育

 C.体育

 D.职业教育 √

解析: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把其责任交给()。

(分数:

2.00)

 A.国家

 B.地方 √

 C.家长

 D.学校

解析:

6.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 √

 B.教育内容

 C.教育手段

 D.教育结构

解析:

7.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杜威是()教育家。

(分数:

2.00)

 A.美国 √

 B.法国

 C.捷克

 D.德国

解析:

8.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为严重是在()。

(分数:

2.00)

 A.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期

 B.资本主义社会 √

 C.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D.原始社会初期

解析:

9.我国建国后,对教育目的的第一次明确表述是()。

(分数:

2.00)

 A.1957年的最高国务院会议

 B.1985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

 C.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解析:

10.提出“真正的教育应当建立在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是()。

(分数:

2.00)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斯宾塞 √

 D.孔德

解析:

11.涂尔干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属于()。

(分数:

2.00)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解析:

12.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分数:

2.00)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B.加强现代人文教育

 C.开展素质教育

 D.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解析:

13.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分数:

2.00)

 A.纳托普

 B.杜威 √

 C.孔德

 D.凯兴斯泰纳

解析:

14.智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分数:

2.00)

 A.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B.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

 C.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解析:

15.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是在()。

(分数:

2.00)

 A.1991年

 B.1986年 √

 C.1996年

 D.1999年

解析:

16.教育适应生活说的创始人是()。

(分数:

2.00)

 A.杜威 √

 B.斯宾塞

 C.卢梭

 D.涂尔干

解析:

17.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D.“三个代表”

(分数:

2.00)

 A.

 B.

 C. √

 D.

解析:

18.有关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的说明不正确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B.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特征

 C.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一样具有普遍适用性 √

 D.培养目标要根据教育目的来制定,同时教育目的又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来实现

解析:

19.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是()。

(分数:

2.00)

 A.教育大纲

 B.教育目标

 C.培养目标

 D.教育目的 √

解析:

20.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分数:

2.00)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新的剥削和压迫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分工 √

解析:

21.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确定教育目的的是()。

(分数:

2.00)

 A.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解析:

22.法国教育家卢梭的教育目的主张体现了()。

(分数:

2.00)

 A.社会效益论思想

 B.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C.社会本位论思想

 D.个人本位论思想 √

解析:

23.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教育的最高理想是()。

(分数:

2.00)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

 D.教育目标

解析:

24.教育目的具有三大功能:

评价功能、调控功能和()。

(分数:

2.00)

 A.监督功能

 B.系统功能

 C.导向功能 √

 D.自组织功能

解析:

25.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途径

 B.教育内容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针 √

解析:

26.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一直有“双重任务论”的说法,所谓“双重任务”是指()。

(分数:

2.00)

 A.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提高公民素质

 B.提高公民素质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

 C.为更高级别的教育培养合格新生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劳动者 √

 D.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职业技能

解析:

27.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分数:

2.00)

 A.教育原则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案

 D.教育目的 √

解析:

28.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分数:

2.00)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马斯洛

 D.涂尔干 √

解析:

29.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分数:

2.00)

 A.提高人的科学人文素养

 B.巩固社会制度

 C.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

 D.发展生产力

解析:

30.教育目的具有检验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和评判标准,是因为其具有的功能是()。

(分数:

2.00)

 A.教育评价 √

 B.控制教育方向

 C.指导和支配教育活动

 D.端正教育思想

解析:

31.把“四有、两热爱、两精神”当做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的是()。

(分数:

2.00)

 A.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C.1985年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D.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

32.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教育目的的主张体现的思想是()。

(分数:

2.00)

 A.社会本位论 √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效益论

 D.教育无目的论

解析:

33.将教育方针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是()。

(分数:

2.00)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

34.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法规是()。

(分数:

2.00)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解析:

35.认为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将个体发展所依赖的社会条件无限夸大。

(分数:

2.00)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

解析:

36.有关教育目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B.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C.教育目的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是通用的 √

解析:

37.在现代社会中,各个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制定其教育目的的首要依据是()。

(分数:

2.00)

 A.政治制度 √

 B.科技水平

 C.经济基础

 D.文化传统

解析:

38.美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分数:

2.00)

 A.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B.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C.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

 D.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

解析:

39.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

2.00)

 A.卢梭和涂尔干

 B.卢梭和那托普

 C.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

 D.卢梭和福禄贝尔 √

解析:

40.1957年,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

(分数:

2.00)

 A.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

 B.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C.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D.培养脑体结合的社会主义建没者

解析:

41.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述为教育目的是在()。

(分数:

2.00)

 A.2001年6月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B.1999年6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C.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解析:

42.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包括()。

(分数:

2.00)

 A.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C.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D.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 √

解析:

43.教育目的的确立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不包括()。

(分数:

2.00)

 A.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B.人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人的需要

 C.家庭发展的需要 √

 D.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

解析:

44.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是()。

(分数:

2.00)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

 C.骑士教育

 D.教会教育

解析:

45.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

2.00)

 A.卢梭

 B.涂尔干 √

 C.夸美纽斯

 D.杜威

解析:

46.持“教育目的正是为人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观点的教育家是()。

(分数:

2.00)

 A.卢梭

 B.涂尔干

 C.夸美纽斯 √

 D.杜威

解析:

47.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不包含()。

(分数:

2.00)

 A.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B.培养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 √

 C.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D.提高全民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解析:

48.裴斯泰洛齐曾指出:

“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可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表明他作为典型代表的理论是()。

(分数:

2.00)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 √

 D.效能主义教育目的论

解析:

49.以下有关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理解错误的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B.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C.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的区别之一是,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都是各级各类教育应当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两者可以相互代替 √

解析:

50.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更具有基础和决定性质的是()。

(分数:

2.00)

 A.生产力

 B.社会历史条件 √

 C.政治制度

 D.文化传统

解析:

51.以下对培养目标理解有误的是()。

(分数:

2.00)

 A.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B.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

 C.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样,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

 D.培养目标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

解析:

52.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只有在()。

(分数:

2.00)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

 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期

解析:

53.社会本位论主张,在确定教育目的时,应根据()来确定。

(分数:

2.00)

 A.个人需要

 B.个人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社会需要

 C.社会需要 √

 D.社会需要为主,但也应考虑个人需要

解析:

54.有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包含()。

(分数:

2.00)

 A.人的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B.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C.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

 D.人的个性社会化发展 √

解析:

55.下列观点中,表述正确的是()。

(分数:

2.00)

 A.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B.智育就是教学

 C.人的全面发展即平均发展

 D.智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

解析:

56.德育的基本任务不包括()。

(分数:

2.00)

 A.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B.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念,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

 C.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他们形成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正确认识世界和人生

 D.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

解析:

57.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分数:

2.00)

 A.教育为谁服务

 B.教育的方向

 C.如何培养人

 D.培养什么样的人 √

解析:

58.“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最根本的是指()。

(分数:

2.00)

 A.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B.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C.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

 D.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 √

解析:

59.认为“中小学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国民基础教育”的是()。

(分数:

2.00)

 A.素质教育论 √

 B.双重任务论

 C.就业准备论

 D.升学教育论

解析:

60.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分数:

2.00)

 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

解析:

61.教育家()主张“教育无目的论”。

(分数:

2.00)

 A.纳托普

 B.杜威 √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解析:

62.社会对学校教育培养造就人才个体的质量规格或素质标准要求的总设想和总规定是()。

(分数:

2.00)

 A.教育目的 √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解析:

二、辨析题(总题数:

9,分数:

90.00)

63.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两者常常通用。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错误。

教育目的指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方针是阶级和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

两者在出发点、指向对象、实际功用和隶属范畴等方面有所不同。

简述区别: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从二者的联系看,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哪个阶级、哪个社会)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二者的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

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在教育实践中,要清楚地认识和把握二者的联系与区别,不能以为二者都是各级各类教育所应遵循的指导原则和依据而将其等同起来或相互代替,也不能因为二者的区别而在考虑教育的性质和方向问题时将其分割开来。

解析:

64.教育目的的提出无须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错误。

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必须明确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希图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

这是以承认受教育者有其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潜能为前提的。

其次,人们既然希望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性,这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

在把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不能不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

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对象区别于其他活动对象的特点。

教育目的提出不能不考虑到这个特点,为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与发展留下广阔的余地。

解析:

65.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正确。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的制定当然要考虑到教育目的,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的需要。

[题型转换]——简述——简析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说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参见论述题2。

解析:

66.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只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就可以了。

(分数:

1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错误。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这是正确的,所以教育目的的确立要考虑社会的发展需要,参见“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之社会依据”。

但是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考虑人的因素,即人的依据。

[题型转换]——论述——论述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

教育目的的确立,:

即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确立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即社会依据和人的依据。

(1)社会依据

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依据社会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和确立教育目的。

①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总是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如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是为了把地主阶级子弟培养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官吏,而对劳动人民则实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②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或阶级的成员),而且也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所制约。

特别是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作用的日益显著,已经成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直接的因素。

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生产、管理越来越走向科学化、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这种要求来重新选择、确立教育目的,以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人才。

(2)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含有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

心理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

如果不考虑这些特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也必须以此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将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从低到高整合为一个循序渐进、相互联系、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