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390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docx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

四川绵阳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语文检测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yīn)山涧(jiàn)校对(jiào)深恶痛绝(wù)

B.亘古(gèng)震悚(sǒng)懊悔(ào)锲而不舍(qì)

C.书斋(zhāi)愧怍(zuò)取缔(dì)鲜为人知(xiǎn)

D.晌午(xiǎng)选聘(pìng)卓越(zhuó)目不窥园(kuī)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对的一组是()

A.深霄伴侣小楷妇嬬皆知

B.烦琐疮疤字贴慷慨淋漓

C.斑澜浊流榜样言外之意

D.污秽土匪霹雳浩浩荡荡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言辞锋芒毕露,其言论经常引起别人的强烈不满。

B.病菌虽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对人的危害却是非常严重的。

C.不少作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作品,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几乎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D.十八大召开期间,北京道路两侧大庭广众地挂满了五星红旗。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美军在伊拉克的“虐囚事件”,充分展示了美国政府不尊重生命的“假人权”本质。

B.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声乐专家苏林教授。

C.江北的新时代文化,考古工作者展开了热烈讨论。

D.虽然她缺乏对顾客的热诚,却有一套对付顾客批评的本事。

5.根据语意,下面横线上依次填入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①只要热爱生命②既然目标是地平线③既然钟情于玫瑰④既然选择了远方

A.②④③①B.②③④①C.④③②①D.④①②③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末的历史。

B.《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唐朝诗人,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C.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其小说集《朝花夕拾》。

D.韩愈是中唐散文家、诗人,字退之,以其郡望为昌黎,世称“韩昌黎”;以其官职,世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二、句子默写

7.古诗文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

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

(2)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

(3)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乡之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8.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

9.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课内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康肃忿然曰(________)

(2)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3)但微颔之(________)

(4)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翁曰:

“无他,但手熟尔。

12.卖油翁知道什么道理?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患记问不若人(________)

(2)迨能倍诵乃止(________)

(3)迨能倍诵乃止(________)

(4)咏其文(________)

1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15.下列属于本文中心句的一项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6.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乡土情结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

这就是乡土情结。

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

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悲欢离合的家。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

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

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方百计的探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裹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③“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

”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

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

④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

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

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

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

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

⑤“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

17.文章开头引用王维诗的作用是什么?

18.既然“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为什么有些人又要告别家乡?

用文中语句作答。

19.“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这个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含义?

20.新闻曾以“为了南水北调”为专题作连续报道,为了缓解北方水荒,广大库区移民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背井离乡。

虽说故土难离,他们却能生生割舍乡土情结,你如何看待这种义举?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窑变

余显斌

①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

可是,他的店里,有时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②他开一爿(pán)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

名瓷之家。

各种瓷器,琳琅满目。

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道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

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幽幽蓝光,让人眩晕。

③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④买家只许看,不许摸。

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

在他这儿买瓷的,尤其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

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

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用放大镜,他用手一摸,鼻子一嗅,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

一查,果然是宋代的。

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

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纯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这个罐。

那天,是个细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沿地下着。

他用纸盒随手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

这时,一轮三轮车冲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车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

“没事吧,大哥?

”他火了:

“没事?

瞧我这罐。

”三轮车司机说:

“不就一个罐吗?

能值多少钱!

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不送来?

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

三轮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

“三——三万元啊?

”他眼一翻:

“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

”三轮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

“我赔!

”他哼一声:

“民工吧,你有钱吗?

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

”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一件鲁山花瓷罐,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纸箱,去了买主那儿。

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⑪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

所以,撞碎那件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⑫一个冬日的早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

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民工司机。

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

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上紧紧握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缩缩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⑬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

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

直看着那民工骑上三轮车,嘟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⑭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

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⑮那天,民工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

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

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猫腻。

⑯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⑰他没想到,一个民工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着一片洁净的蓝色。

当天,他找到民工退还了钱。

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2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为下文埋下伏笔。

B.联系标题“窑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重点刻画的人物是民工司机。

C.从第⑰段画线句子可以看出,人要想成为如鲁山花瓷一样的瓷中极品,有时需要经历“窑变”。

D.第⑨段画横线句子“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同情农民工的人。

22.第⑫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何作用?

23.谈谈你对标题“窑变”的理解。

24.“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在现实生活中,相信你也有过“窑变”的经历。

请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简要谈谈你的“窑变”过程。

阅读下面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于“方言和普通话”的主题阅读

(民间的声音)

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楼:

昨天跟5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绍兴本地话。

再看看16岁的儿子,也是在绍兴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绍兴本地话,但那种老绍兴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

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

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

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楼:

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绍兴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楼:

方言还能活多久?

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楼:

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楼:

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绍兴话太土,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楼:

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绍兴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楼:

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

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绍兴E网”论坛,有删改)

(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

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

“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没有方言的城市是可耻的。

”——封新城(《新周刊》执行总编)

“新时代的曙光照进了方言。

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

其实,谁又不在时代面前被揍得鼻青脸肿呢?

”“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语言和语言之间较量的结果。

全球化的年代,必须要有一种公共语言交流。

”——敬文东(文学博士)

“我们的态度是大力推广普通话,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积极保护方言。

”——陈章太(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引自互联网)

25.第一则材料关于“绍兴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是由什么现象引发的?

网友们认为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则材料中的学者又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26.统观一、二两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方言具有哪些价值?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

27.如何走出“方言困境”,正确处理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的关系,有人提出先学方言,再学普通话;有人提出让方言作为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有人提出工作普通话,生活绍兴话。

说说你的想法,并运用以上阅读材料的有关内容做适当阐述。

六、名著阅读

28.阅读名著《骆驼祥子》后答题。

(1)《骆驼祥子》中的“骆驼祥子”的外号在什么时候起的?

(______)

A.祥子卖了骆驼之后B.偷骆驼之前

C.进城拉洋车之后D.买了第一辆车之后

(2)《骆驼祥子》中的二强嫂是怎样死的?

(______)

A.难产死的B.气死的C.饿死的D.被强子踹死的

七、综合性学习

29.七年级

(1)班学习了《老王》这篇课文后,开展了“关爱弱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如果老王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弱者,你该如何帮助他渡过难关?

(2)现在社会上出现了做好事反而遭诬陷的现象,比如救助被撞到的老人,却被其家人认为是撞人者。

因此就出现了“见危不扶”“见死不救”的现象。

对此,你怎么看?

八、作文

30.题目:

我多想

要求:

①请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文章叙事清楚,内容充实,立意新颖,写出真情实感。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

A项,“殷红”读作“yān”;B项,“亘古”读作“gèn”,“锲而不舍”读作“qiè”;D项,“晌午”读作“shǎng”,“选聘”读作“pìn”。

2.D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

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

A项,“深霄”写作“深宵”,“妇嬬皆知”写作“妇孺皆知”;B项,“字贴”写作“字帖”;C项,“斑澜”写作“斑斓”。

3.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

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

A项“锋芒毕露”比喻锐气和才华等全都显现出来,用法正确;B项“微不足道”意思是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用在此处不妥;C项“呕心沥血”指小心谨慎,贡献全部力量,常与“死而后已”连用,用来形容作家不妥;D项“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修饰后面的“挂满”不当。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成语常见的错误有:

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4.B

【解析】

【详解】

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A项,用词不当,“展示”改为“暴露”;C项,缺少介词,“江北”前应加“对”;D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将“虽然”移至“她”之后。

5.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选择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联系具体的语境,同时要紧扣住一些关键词语,比如本题根据“是否能够成功、能否赢得爱情、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等提示语以及“成功---远方、爱情----玫瑰”等来选择相应的语句即可。

6.C

【解析】

“小说集《朝花夕拾》”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

故C项有误。

7.

(1)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

(2)明月来相照(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

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度”“园”“漫”都是易错字,注意和形似字、同音字的辨析。

8.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9.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意对即可)

【解析】

8.此诗颇富奇趣,寥寥数笔,便给人满目春光的印象。

诗人将草树拟人化。

草树竟能“知”能“解”还能“斗”,甚至有“才思”高下之分。

春将归去,似乎所有的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连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真是满目春光。

9.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做此类题要注意内容不能脱离诗词,要在正确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并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还可以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使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形象。

10.

(1)气愤愤地

(2)夸耀(3)只是(4)注入

11.

(1)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2)卖油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12.他知道“熟能生巧”的道理。

启示:

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

【解析】

10.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忿然”意思是“气愤的样子”,“但”意思是“只”。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但:

只。

颔:

点头。

尔:

罢了。

点睛:

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具体的方法是:

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故事主旨的理解。

故事的篇幅短小,其目的是寓事说理。

通过讲述故事来达到说理的最终目的。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通过对故事的理解可知,欧阳修对陈康肃公的射箭技艺并未赞叹,是因为他懂得“熟能生巧”的道理,可见,本领需要经过勤奋的学习和练习才能获得。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作者:

欧阳修年代:

北宋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

“你也懂得射箭吗?

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老翁说: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

“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

“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13.

(1)担心

(2)等到(3)才(4)吟咏

14.D

15.C

16.韦编三绝

【解析】

13.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

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患”是“担心”的意思,“乃”是“才”的意思。

14.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

例句“迨能倍诵乃止”中“倍”通“背”;A项“祗”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