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394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docx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资料

论社会心理学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观的定义

(一)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体系

1973年,Rokeach将价值观定义为:

“一个持久的信念,认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对个人或社会而言,比与之相反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更可取。

”他认为,价值观是一般性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动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

近年来,社会心理学家们大都认为,价值观是社会心理学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它是比态度更抽象、更一般的具有评价性、选择性、规范性的深层心理建构,是文化成员合理的信念体系。

总之,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事物对个人或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观念,它是一种有层次的结构,因而也被叫做“价值系统”(valuessystem)。

当一种价值观经内化而成为人的行为向导时,就称之为“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稳定价值观的动态表现,纵观已有的价值观定义,无论是50年代Kluckhohn的经典定义,还是70年代Rokeach具有开创性的定义,其出发点和前提都是将价值观看成个体的心理现象和个体的社会心理现象,其内涵也仅是价值观的个体系统。

二)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文化价值观

个体价值观即个体的价值体系。

杨中芳(1994)认为它包括:

对人及其与宇宙、自然、超自然等关系的构想,对社会及与其成员关系的构想(世界观);从文化所属的具体社会中,为了维系它的存在而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社会观);成员个人所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个人观)。

它给文化社会成员一个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以确保社会制度稳定及正常运作,并给予其成员一套行为准则。

个体价值体系中关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关系或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架构,称作“社会性价值观”(socialvalues)。

杨中芳(1994)认为社会价值观(societalvalues)是指“隐含在一套社会结构及制度之内的一套价值,这套价值的持有使现有的社会架构得以保持。

社会制度在这里包括社会化、社会控制、社会规范及社会奖惩。

它通过规范、价值、惩罚等,给个人带来外在压力,也通过社会价值的内化,给个人带来就范的压力。

杨中芳(1994)认为,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文化中的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被教导的一套价值,这套价值共存于文化成员之中。

Schwartz(1994)也指出:

不同社会中的成员在有意无意的价值社会化(valuesocialization)中表露出来的共同性(commonalitics),反映出支撑和保持这一社会(society)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的文化的显要性。

他所说的“共同性”就是一个社会文化中的“文化价值。

对价值观研究的一点思考

综观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历经了从个体层面到社会和文化层面的过程。

因此,关于个体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之间关系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课题。

然而,就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关心的只是三者间的线性关系,并企图建立三者间的某种数学模型,或从某种理论假设出发,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进行诸多的理论推论和实证研究,勿视了它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对个性“信念体系”和“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特别是个体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形成的作用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我们认为,只有辩证地、多角度的、动态地来看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这方面的研究上走上一条崭新之路,否则,必将陷入机械主义的泥坑。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

具体研究方法

1.实验研究

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结果的其他因素,有目的、有组织地操纵某个因素,查明被试者心理效果和影响。

实质:

操作与控制变量★

功能:

使自变量的变异尽可能地大,误差变量尽可能小,有效控制无关变量★

1)实验室实验:

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特点:

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其说服力强,但真实性较差。

2)自然实验:

利用现存的团体,在自然条件下控制条件进行试验,对于由此产生的相应心理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需要与有关方面建立协作关系,而且控制条件和施加实验措施不如实验室方便,但接近生活的真实情况。

3)模拟实验:

研究者设计的一种人为情境,是对社会情境的模拟,探索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的发生与变化。

如果未被觉察是模拟,其反应是真实的,也是可信的。

2.调查研究

研究者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性质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材料、统计分析,作出结论

1)访谈法

优点:

资料完整、深入、避免走题、控制情境

缺点:

不够客观、访谈员与被访者的互动、不便回答敏感问题

无结构访谈:

问题限制小,被访者自由表达

结构(标准)化访谈:

口头填答问卷

半结构访谈:

介于两者之间

2)问卷法

⏹问卷★:

由可以作答文字叙述的问题系列构成,用以收集有关事实、态度、意见

⏹量表★:

对事物赋值的尺度,将事物数量化为某种规则,由反映程度性的问题组成

⏹测验★:

泛指心理测量的程序与工具

3.参与观察法

⏹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按参与者的程度分为:

⏹完全参与者

⏹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

⏹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

⏹完全的观察者

六、研究样本的选取与测量工具的使用

1.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2)分层抽样:

按总体已有的某些特征,将总体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为层,在分别于每部分随机抽取样本

3)阶段抽样:

总体由各级抽样单位(集团)组成

2.非随机抽样

⏹最大差异抽样:

关注总体中的不同单元

⏹典型抽样:

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单元

⏹同质抽样:

样本的同质性高,如滚雪球方法

七、如何理解心理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效度:

根据测量结果对测量对象解释的有效性程度;类似于物理测量的准确度;效度是核心;

⏹信度:

测量的一致性程度,或可靠性程度;相当于物理测量的精确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

⏹两者是针对心理测量结果的指标

⏹提高测量信度与效度的方法:

⏹延长测验长度

⏹难度适当的题目

⏹测量目标操作化

当代大学生归因偏差的分析

(一)就业心理偏差归因分析

1.大学生群体特殊性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正处于一种迅速走向成熟而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发展状况。

但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思考,往往因心理的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而流于表面,尚空谈,理想化色彩浓,爱钻牛角尖,尽管他们的情绪在逐渐变得稳定,但是很难做到自我控制。

在情绪高涨时,他们对人生充满热情,对前途和理想充满自信,激动、兴奋溢于言表;一旦碰到事情不尽如人意,就随波逐流,自暴自弃,表现出心理承受能力低,容易偏激,爱冲动,好走极端。

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强烈要求独立,自尊心增强,能够较多地考虑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

另一方面,他们又容易盲目地自吹自擂,虚荣心强,自我意识扩张;或自我萎缩,不求上进,孤独沮丧,由对自己的不满发展到全面丧失自信心。

有人将之称为大学生童稚心理,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

2.学校、家庭、社会教化不完善

大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社会教化不完善,是造成就业心理偏差现象的根本原因。

大学教育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以及家庭成员对其过分的溺爱束缚着大学生的心理成熟。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开放性,大学生基本上是被关在校园里,除了与家庭其他成员外很少与外界社会接触,没有机会到社会实际生活中去经受锻炼。

大学生只能对着书本大谈改革,开口“自我设计”闭口“个人价值”,而真要到社会实践中去实现自我价值时,又难以承担重任。

会就业大环境的严峻,社会形势的复杂多变,都让突然离开惯于依赖的家长和老师这两根0拐杖0而自我谋生的学生们深感压力与不适。

(二)就业心理偏差应对方案

1.大学生自我心理内在调节

树立自信心,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正确评价自己,包括几方面内容:

(1)对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等有一个综合性的客观评价,确定自己能干什么;

(2)要考虑自己所求的职、所择的业是否符合所学专业;

(3)考虑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

(4)要考虑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

将这些因素加以综合考虑,就会对自己得出一个比较近于实际的评判,在求职择业时才能基本做到心中有数。

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去求职,从而既不会失去自信,也不会因盲目自大而失去机会。

平时就要有意识的让自己接受某种挑战,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多参加社会实践,学会从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一旦意识到自己心理的某种偏差,及时向同学、朋友、家长、老师或学校专门心理机构咨询,寻求帮助。

2.学校、家庭、社会加强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的外力支持

学校要实现就业指导、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工程,国内有许多高校都已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

这些机构通过就业指导课、专题讲座、信息咨询等形式,对大学生就业进行专门指导。

但受人员编制和经费不足的限制,缺乏一支受过科学训练的就业指导的专门教师队伍,指导老师一般都有其他教学和行政任务,就业指导只是工作的一小部分或副业;就业指导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甚至大部分只限于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等的传达与咨询。

事实上,就业指导工作并非只是针对毕业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应渗透到各个年级的就业指导中,当然各年级辅导内容应有所不同。

同时要通过指导教师的辅助和标准化的心理测试等,促进学生对自身职业兴趣、能力、职业气质、价值观等方面的正确认知,及时纠正学生的心理偏差。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或实习时间结合专业所学展开实践。

有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从事社会实践(如从事系、校学生工作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长短对就业有较大影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适度增加社会实践的时间,能使其在就业前的准备更充分。

社会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大学生学会自立自强。

作为学生家长也要鼓励孩子深入社会生活,让他们较早地体验来自外围世界的纷繁复杂与生存压力,在现实社会中学会生活,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非言语行为与人际关系

沟通类型当中,除言语交流外,人们通常还利用手势、体态、眼神、表情以至于单音调的声音等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交流得到辅助和增进。

这些常见的沟通表达方式就是非言语性沟通:

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

其重要性在于它被人们经常应用,比语言交流更为常见,更富有表达力。

非语言符号在更为宽广的范围传达着内涵丰富的意义,可以准确反映传播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强调、修饰、支持与补充着语言符号,而且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替代语言或辅助语言。

美国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信息冲击力公式:

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调+38%的声音+55%的表情。

非言语性言语包括形象言语、风度言语、表情言语和动作言语。

接下来我将进行详细介绍。

一、形象言语

形象语言包括外在形象和内在形象。

外在形象包括服饰、精神风貌和修饰,他们本身都是非言语性言语,但在我们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怎样做才能有好的形象呢?

各种场合,你的服饰要符合场合的需要,例如:

晚会要穿礼服,会议要穿正装,男士要打领带等等,这么做既可表现你对活动的重视,也可表现你对对方的尊重。

修饰方面,女士可化淡妆,表示对别人的尊敬,但切忌浓妆艳抹,要合理、自然大方,视场合需求而定,这是形象言语中对服饰和修饰的要求。

二、风度言语

风度是高于气质高于形体、内在与外在和谐结合的存在。

良好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在交往中试着让自己的风度学会说话。

三、表情言语

表情在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情是态度的表现,它与年龄有关,同样也与修养有关。

面部是最为常用的有效的交往区域。

一般来说,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状态和他们的待人态度都是首先通过面部表露出来的,因此人们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待人态度。

这对更好地进行人际沟通有一定帮助。

眼神是人们在相互沟通中用途最广,也是最微妙的表情。

在一定的交往情境下,眼神往往告诉别人他是否想说话或者想说什么。

这时候眼神就是一种认知手段;眼神也可以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暗送秋波的眼神蕴藏着友谊和爱慕,横眉冷对的眼神则充满着愤怒和恼恨,目不转睛的眼神说明重视和喜欢,而不屑一顾的眼神表示蔑视或厌恶等。

四、动作言语

在人际交往中,动作言语非常丰富,有时言语表达都能用动作来表达。

动作言语也可起到加重加深言语程度。

动作言语和表情言语有四个忌:

忌夸张,忌做作,忌粗俗,忌不良习惯。

老同学好久不见,再会面时,拥抱捶胸,不夸张不做作,是个不错的动作言语,既表达出亲近,又适当的变现出自己的激动。

但抠鼻孔、提裤子在人际交往中是很忌讳的动作,这些动作会让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所以不良习惯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改掉!

总之,非言语行为是伴随语言行为发生的,是深动的、持续的,它可更直观形象地表达语言行为所表达的意思,比语言行为更接近事实。

特定环境下的非语言行为具有特定的意义,它能够稳定对方的情绪,改善对方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强对方的信心,使交流的氛围更和谐,使对方得到关爱、体贴,更多一份理解和同情。

交流双方可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动作、手势等了解对方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变化,满足对方的需要。

由此可见,交流双方恰到好处的应用非言语行为,能弥补某些状态下语言交流的不足,促进双方沟通,提高交流质量。

 

认知不协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假设

费斯汀格认为,人们为了自己内心平静与和谐,常于认识中去寻求一致性,但是不协调作为认知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导致心理上的不和谐。

而心理上的不和谐对于个人构造自己内心世界是有影响和效力的,所以常常推动人们去重新建构自己的认知,去根除一切搅扰。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费斯汀格提出了有关认知不协调的两大基本假设:

(1)是作为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协调,并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2)是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人们还可以能动地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可见,这里不协调状态已具有了动力学的意义,正是由于认知上的不协调才引起人类的行为。

他将人类行为的动因从需求水平转移到认知水平上,突出了人类理性的力量。

2.认知不协调的条件

费斯汀格认为,认知不协调的基本单位是认知,它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

它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关行为的,如“我今天去郊游”;第二类是有关环境的,如“天下雪”。

而认知结构是由诸多基本的认知元素构成,认知结构的状态也就自然取决于这些基本的认知元素相互间的关系。

费斯汀格将认知元素间的关系划分为三种。

(1)不相干。

此时两种认知元素间没有联系,例如“我每天早上七点钟吃早饭”与“我对足球不感兴趣。

(2)协调。

此时两种元素的涵义一致,彼此不矛盾,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帮助他人的事情”。

(3)不协调。

此时“如果考虑到这两个认知元素单独存在的情况,那么一个认知元素将由其反面而产生出它的正面……假如从y产出非x,那么x和y就是不协调的”。

例如“我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与“我做了一件损人利己的事”,这两者就是不协调的。

在费斯汀格看来,认知不协调理论研究只是认知元素间的后两类关系,并且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不协调关系上。

3.认知不协调的强度

费斯汀格认为,不协调在程度上是有区别的。

具体地说,它取决于两个方面:

(1)是不协调的程度同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比如丢掉一元钱与丢掉一份满意的工作造成的不协调程度是不同的;

(2)不协调的程度取决于一个人所具有的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认知不协调的解决途径

在解决认知不协调的问题上,费斯汀格提出了三种途径:

(1)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比如,“知道吸烟有危害”而“每天还在吸烟”的人,把烟戒掉。

这样,两个认知元素便协调起来。

(2)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如认为“自己比别人都聪明”,而期终考试时“两门功课不及格”的人,改变对自己原先的评价,认知到自己不过是个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学生,这样认知达到协调。

(3)引进新的认知元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如为了缓解吸烟问题上出现的认知不协调和心理紧张,可以寻找有关吸烟不会致癌,甚至反而对身体有些益处的事例知识。

这三种解决途径是从“知”、“行”角度入手,来达到消除认知不协调的目的。

但也应看到,由于不协调在主观上被体验为心理的不舒适,这种心理的不舒适,不同的个体其体验各不相同,因此对个体选择减少失调的具体途径,认知不协调理论不能作出明确判断。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人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多种学科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社会行为心理学的提出和构建妆衰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总的设想是将社会行为的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整合起来,从丰富多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切入,着力研究聚群行为心理的优化整合。

一、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

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嬉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呀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

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

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

从本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图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

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论争再度兴起,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

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我们认为,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的造的综合应用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

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独立的事合社会心理学。

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

“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煌完整解释”。

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春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

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

因此,社会心理学应独立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对象分为三层次或三个单元:

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又叫社会主体单元,其基本概念是社会、文化和人格,认为社会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S)=f(S.C.P);第二层次为中观层闪,又叫个人主体单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认为个人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I)=f(S.R.S);第三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态度,又叫行为主体单元,认为任何作为社会行动的行为都是这三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A)=f(O.M.A)。

夏学銮教授“三层次九因素”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在水平层次上的任何一个主体单元的行为都必须考虑行动的三个参照系数的综合作用。

总之,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从“三层次九因素整合说”中可以盾出,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的整合及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的整合是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关节点。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性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社会心理是社会行为的内在过程,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

社会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会行为流行性反应的内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规律的研究;社会行为整合研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直接关注的流行性心理反应的外在行为特征研究。

社会心理的维度是我们所熟知的,而社会行为的维度则往往有所忽视。

目前,社会心理研究所有社会学化和社会行为研究有心理学化的整合趋势。

社会行为心理学既要探计内在的社会心理学过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会行为规律,以避免行为主义忽视行为内在心理过程,而认知论学派忽视心理过程外显行为的偏向。

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

在我看来,态度是一种评价或情感反应,它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了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的反应具有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态度是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构成的、作为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因素、个人内在的、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的综合心理反应倾向。

我们知道,在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发展史上,大多数的社会心理学家都认为态度有三个要素构成。

一、认知的因素

认知因素是态度的主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了解和评价。

人们在感知态度对象时,必然在脑海中形成心理映像,形成什么样的映像,与己有的只是状况相关。

二、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表现为对某一类社会事务和现象的喜爱或厌恶、同情或排斥等。

三、意向因素

意向因素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的对象作出某种反应。

但意向还不是行为本身,而是我们行为之前的思想倾向。

虽然构成态度是有以上三要素构成的,但是态度的形成确实一个繁杂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的形成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逐渐形成的,其形成的程序与个体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

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说一个人的态度的形成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一个人态度的形成,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而是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

一、服从

个体为了获得预期的回报或者担心受惩罚而采取表面顺从的行为称为服从。

这种情况一般只是行为上的相符,并不是内心真正的接受,而且该行为持续的时间与将发货惩罚存在的时间一样长。

这种行为也只限于可能获得称赞或避免受惩罚的情况下产生,在没有灰白或惩罚,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这些表面的变化就会消失,其本来面目又会出现。

二、同化

个人不是被迫而是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并希望自己与他人要求相一致,这是由于传播来源和劝说信息符合或可以满足人满在自我形象方面的需要,使得人们形成了满意的自我形象,于是产生了态度的改变。

在同化过程中,个体确定了自己与所认同的个人或团体关系,就会采取一种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相一致的行为。

三、内化

当态度与个体的价值系统一致时,个体就容易接受这样的态度,这时的态度的改变过程就是内化。

这时这个是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

内化意味着真正相信他人的观点和思想,并把这些观点和思想完全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中,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经过内化形成的态度属于个体内在接受的,稳固而且难以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