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447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docx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三单元综合提升检测卷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就陪父亲在门kǎn______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lú______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2)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pì______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tā______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5)《泊秦淮》中,表明诗人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愤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贾生》中,诗人借对汉文帝的嘲讽来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

(1)尝射于家圃()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睨之久而不去()

(4)尔安敢轻吾射()

4.名著阅读。

[甲]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乙]祥子的车卖了!

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

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磕磕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甲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中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6.阿长来问《山海经》,而“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8.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

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

“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

”男孩揉揉眼睛问:

“阿姨,您丢东西了吗?

”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

“这是您的吗?

”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

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她非常感动,问道:

“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

”男孩笑着说:

“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厢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厢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9.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的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____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____→十分感激

10.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11.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12.在杨绛的《老王》一文里,我们感受到了老王与杨绛一家之间“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美好关系。

读了本文之后你能否感受到同样的美好?

请结合本文和《老王》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3.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________”是“中秋”,“________”是“月”。

(填入诗句中的词语)

14.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资治通鉴》两则

江左夷吾

①奔琅邪王睿,睿以为军谘祭酒。

前骑都尉谯国桓彝亦避乱过江②,见睿微弱,谓曰: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

”既而见王导,共论世事,退,谓曰:

“向见管夷吾,无复忧矣!

新亭③对泣

诸名士相与登新亭游宴,周

中坐叹曰: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因相视流涕。

王导愀然变色曰:

“当共戮④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对泣邪!

”众皆收泪谢之。

[注]①周

(yǐ):

西晋时大臣、名士,下文的琅邪王睿指司马睿,东晋元帝。

桓彝是谯国人,曾任骑都尉,西晋大臣。

王导,元帝即位后任丞相。

②避乱过江:

西晋灭亡,王室渡江流亡江左(今南京一带)。

③新亭:

故址在今南京市东南。

④戮:

通“勠”,并力,勉力。

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见睿微弱,谓曰()

(2)因相视流涕()

(3)王导愀然变色曰()

(4)众皆收泪谢之()

16.选出与“众皆收泪谢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举目有江河之异

B.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17.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

18.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用“/”断三处)

我以中州多故来此求全而单弱如此将何以济

19.王导是个怎样的人?

结合两则短文简要详解。

语言运用

20.央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栏目,下一期的主题词是“感恩”,特邀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精彩动人的开场白。

要求:

紧扣主题词,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100字左右。

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的成长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

不是每一次尝试都能成功,不是每一次付出都有收获,也不是每一个正确行为都被认可……但是,即使是那些曾让我们迷茫、苦恼、沮丧的事,也能使我们丰富阅历,增长智慧,获得人生的启迪。

请以“我不为那件事后悔”为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力求写出真切体验与独特感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答案详解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就陪父亲在门kǎn______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lú______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

(2)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pì______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tā______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

【答案】

(1).

(1)槛

(2).颅(3).

(2)僻(4).塌

【详解】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个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如“槛”“颅”“僻”“塌”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本题还可根据句意推断词语的字形。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

(4)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晚春》)

(5)《泊秦淮》中,表明诗人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愤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贾生》中,诗人借对汉文帝的嘲讽来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独坐幽篁里

(2).

(2)谁家玉笛暗飞声(3).(3)双袖龙钟泪不干(4).(4)惟解漫天作雪飞(5).(5)商女不知亡国恨(6).隔江犹唱后庭花(7).(6)可怜夜半虚前席(8).不问苍生问鬼神

【详解】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

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

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篁”“惟”“庭”“苍”等字词的书写。

3.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

(1)尝射于家圃()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3)睨之久而不去()

(4)尔安敢轻吾射()

【答案】

(1).

(1)曾经

(2).

(2)放下(3).(3)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4).(4)怎么

【详解】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详解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释”:

放下。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睨”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4.名著阅读。

[甲]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着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些不尽合自己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

[乙]祥子的车卖了!

他像傻了一般,看着大家忙乱,他只管往外掏钱。

他的眼红得可怕,眼角堆着一团黄白的眵目糊;耳朵发聋,愣愣磕磕地随着大家乱转,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

他连哭都哭不出声来!

甲段中祥子“几乎要哭出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中祥子“连哭都哭不出声来”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祥子因买上了第一辆自己的车,高兴得要哭

(2).

(2)祥子因虎妞难产而死卖车,难过得哭不出声来

试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以考促读。

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

相似人名注意不要记乱,必要时死记硬背。

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此题考查的是与《骆驼祥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6.阿长来问《山海经》,而“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说说它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8.作者为什么用“阿长与《山海经》”作为文章的题目?

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抒发了对阿长怎样的感情?

【答案】5.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

6.表现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极言“我”接到书时的惊喜,生动形象,凝练传神。

7.“我”对阿长的轻视,为下文阿长赠书埋下了伏笔,突出了“我”拿到书时的震惊与感激。

8.阿长是“我”的保姆,她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最为心爱的宝书——绘图的《山海经》,所以文章以“阿长与《山海经》”为题,既交代了重点人物、重点事件,还暗示了阿长为“我”买来绘图的《山海经》这件事的意义是非同一般的。

作者通过对这一段童年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阿长的怀念、感激、祝福之情。

【5题详解】

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属于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阿长”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的事件。

【6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说明“我”没有把买书的希望寄托在阿长的身上,只是随便说说而已。

表现“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从结构上看,为下文阿长赠书埋下了伏笔,以便突出了“我”拿到书时的震惊与感激。

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切忌断章取义。

【7题详解】

赏析文句。

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详解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详解作答。

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人物震惊的心理和感激的心情。

【8题详解】

考查文章标题的含意及作用。

阿长是的保姆,而她却为“我”买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山海经》,使“我”改变了对阿长的看法。

因此文章的名字拟为“阿长与《山海经》”,一是概括了文章的重点人物、中心事件,二是表达了对长妈妈的尊敬以及深深的怀念、感激、祝福、祈祷之情。

这两点必须要答出来,不能遗漏其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传递

①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战。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

“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

”男孩揉揉眼睛问:

“阿姨,您丢东西了吗?

”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

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

“这是您的吗?

”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

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

她非常感动,问道:

“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

”男孩笑着说:

“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厢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厢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原文有改动)

9.通读全文,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表现“她”的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①____________→重拾希望→②____________→十分感激

10.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11.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一句中加点词语“温暖”的含义。

12.在杨绛的《老王》一文里,我们感受到了老王与杨绛一家之间“以善良体察善良”的美好关系。

读了本文之后你能否感受到同样的美好?

请结合本文和《老王》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9.

(1).

(1)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

(2).

(2)心急如焚

10.从“捡到手机归还失主”可见小男孩是一个善良(拾金不昧)的人;从“以她的名义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可见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利用放学时间捡废品减轻家庭负担”可见其懂事、勤劳、坚强乐观。

11.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12.能。

本文中的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因男孩的感恩回报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老王》里杨绛一家因为善良,得到老王亲人般的爱,临死前给他们送来香油鸡蛋;老王因为善良,得到了杨绛一家的尊重和关心。

我感受到当我们学会“以善良体察善良”,善良就会传递下去,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9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详解作者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注意尽量用原句原词回答。

从原文可以找到“她非常感动”“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等句,提取“非常感动”“心急如焚”作答。

【10题详解】

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详解。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详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

‘这是您的吗?

’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可以看出小男孩善良(拾金不昧);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后时间出来捡废品体现了男孩懂事、勤劳、乐观;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可以看出男孩知恩图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词语理解(作用)。

“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激励了很多人”是文章的中心句,它总结全文,照应题目“传递”,点明了善心可以温暖、激励人的中心思想,引人深思。

而句中的“温暖”,一语双关,一方面指“她”的身体感到暖和;另一方面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12题详解】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围绕中心,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即可。

示例:

①善良不仅能温暖了别人,也能帮助自己。

②为人要善良、诚实,乐于助人。

③要正确面对困难,顽强、有毅力。

【点睛】人物性格详解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详解,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家人。

【注释】①曹松,晚唐诗人,七十岁才中进士,被称为“白头进士”。

13.这首诗的题目是《中秋对月》,诗中“________”是“中秋”,“________”是“月”。

(填入诗句中的词语)

14.后两句写中秋夜月光朗照,诗人想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3.

(1).秋三五,

(2).蟾盘

14.赞颂中秋夜月亮光明磊落、公正公平,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像中秋明月那样公平公正的愿望(或隐含着对统治者势利、偏私等丑恶品性的讽刺)。

【13题详解】

本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