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4736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docx

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第75套

2020年等级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练习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

180分钟。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和所在单位的名称。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您的答案。

4、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标封区填写无关的内容。

5、答案与解析在最后。

姓名:

_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70题)

1.人格结构中的核心成分是()。

A.能力

B.气质

C.态度

D.性格

2.教师通过奖励小红花来表扬学生的行为,这种方法属于()。

A.示范法

B.惩罚法

C.代币奖励法

D.肯定性训练

3.下列关于复式教学,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复式教学是一个教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一起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教学

C.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D.复式教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

4.在学习中,()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

A.复述

B.组织

C.计划

D.调节

5.张涛同学参加了课外机器人小组活动,不久,他对人工智能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说明课外活动()。

A.是学生发展的主要渠道

B.决定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C.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D.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6.马斯洛的观点认为,个体在感到未来不可预测,组织结构不稳定以及社会秩序受到威胁时,该个体产生的主要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和爱需要

D.尊重需要

7.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这种途径的理论基础是()。

A.需要层次理论

B.强化理论

C.自我效能感理论

D.成就动机理论

8.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作出规定。

A.社会价值

B.个人价值

C.素质结构

D.人才规格

9.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A.上课

B.社会活动和交往

C.读书和作业

D.谈话和讨论

10.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社会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受教育者状况

D.生产力

11.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社会、他人及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或倾向。

A.个体心理特征

B.群体心理特征

C.个体行为特征

D.群体行为特征

12.《歌德传》写道:

“这个人,平常非常温柔忍耐的,竟有时愤怒至于咬牙跺脚。

他能闲静,又能活泼,愉快时犹如登天,苦闷时如坠地狱。

他有坚强的自信,他又常有自若的怀疑,他能自觉为超人,去毁灭一个世界,但又觉得懦弱无能,不能移动道途中一块小石。

”这段话描写的是主人公的()。

A.能力特点

B.气质特点

C.性格特点

D.兴趣特点

13.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道德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对学生进行规范的礼仪教育,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礼仪细节的具体做法都规定得很清楚,学生能照着做。

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

A.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B.知行统一的原则

C.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影响的连续性与一致性相结合的原则

14.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D.社会意识形态

15.俗语说,“人逢喜事精神爽”。

这说的是一种()。

A.激情

B.心境

C.应激

D.热情

16.王老师对小明抱有很高的期望,一个学期过后,小明的成绩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种现象可能符合的效应是()。

A.从众效应

B.罗森塔尔效应

C.马太效应

D.晕轮效应

17.利用校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来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说服教育法

18.下列关于教育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A.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是按照教育的作用方向来划分的

B.隐性功能是不能转化成显性功能的

C.教育的社会功能属于教育的派生功能

D.隐性功能不见得都是负向功能

19.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智力而不注重知识实用意义的理论是()。

A.传统教育论

B.现代教育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论

20.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A.正迁移

B.横向迁移

C.特殊成分迁移

D.非特殊迁移

21.一个国家的人口()是确定该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A.数量

B.增长率

C.质量

D.分布

22.各级学校和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相应的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其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检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A.谈话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23.某教师在进行《磁铁》教学时,使用磁铁、回形针和硬币进行磁铁性质的演示。

该教师遵循了()。

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4.制约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是()。

A.政治、经济、文化

B.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课程理论

C.社会、学科特征、儿童

D.教育目的、教育理念、课程理论

25.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这样的课堂气氛属于()。

A.积极的课堂气氛

B.消极的课堂气氛

C.中立的课堂气氛

D.对抗的课堂气氛

26.从活动的性质看,课外活动具有()。

A.自愿性和选择性

B.灵活性和多样性

C.独立性和自主性

D.开放性和实践性

27.教学工作的基础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28.创造一个故事,将所有记忆的信息编在一起的学习策略属于()。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具体策略

D.元认知策略

29.医生通过观察、号脉能诊断出患者的病情。

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征?

()

A.直接性

B.间接性

C.广阔性

D.创造性

30.学生掌握了整数、分数和小数的知识概念后,可以将这些数概括为有理数,这是思维过程的()。

A.具体化

B.分析

C.系统化

D.抽象

31.妈妈帮小红把桔子剥成一瓣一瓣,可是小红不高兴了,她认为桔子被剥成一瓣一瓣后比原来小了。

这说明小红的思维还没有具备()。

A.守恒性

B.平衡性

C.抽象性

D.具体性

32.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

A.变式

B.反例

C.正例

D.比较

3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34.某学生学习钢琴弹奏技能。

但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该学生发现自己的成绩总是提高得不明显。

这可能是()现象导致的。

A.定势

B.功能固着

C.适应

D.高原

35.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的是()。

A.孟子

B.孔子

C.老子

D.荀子

36.李老师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性质,了解到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职责。

这表明其处于教师角色发展的()。

A.角色认知阶段

B.角色认同阶段

C.角色信念阶段

D.角色完善阶段

37.学校心理辅导主要服务的人群是()。

A.正常学生群体

B.特殊学生群体

C.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D.极个别学生

38.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

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

39.某同学既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

这是动机斗争类型中的()。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40.提出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华生

D.斯金纳

41.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42.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念的德育方法是()。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情操法

43.荀况认为“人之性恶”,因此教育要从“礼”这一需要出发,须以“礼义”加以教化。

这体现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无目的论

D.生活本位论

44.班级管理中,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

A.校长

B.教师

C.班主任

D.班干部

45.王老师组织学生到郊区的牛奶厂,请工人师傅为学生讲解牛奶的生产加工流程。

王老师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复式教学

B.小组教学

C.个别辅导

D.现场教学

46.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

47.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A.京师大学堂

B.学堂的出现

C.废科举,兴学校

D.壬寅学制

48.小强很讨厌洗碗,也不喜欢吃蔬菜。

于是妈妈立下了一条规矩:

如果小强吃饭时能做到多吃蔬菜不挑食,则饭后可以不洗碗。

妈妈运用的手段是()。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代价

49.董老师总是希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爱与被爱的需要。

董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种课堂管理取向?

()

A.建构取向

B.行为取向

C.认知取向

D.人本取向

50.墨翟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提出了“素丝说”。

他认为人先天如待染的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毕)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

”这一学说体现了墨翟所持的观点是()。

A.内发论

B.遗传决定论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影响所致。

A.激情

B.心境

C.热情

D.应激

52.下列不是贯彻直观性原则要求的是()。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53.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下列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54.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所以()。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

B.遗传素质来自先天,后天不再变化,它同时也是人的发展的限制因素

C.教育不能改变遗传素质决定的方向

D.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基本表现在体态和感觉器官的功能上

55.下列教学方法中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

A.讨论法

B.读书指导法

C.演示法

D.实验法

56.沛西·能认为“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该观点属于()。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交往起源论

57.一名儿童上课吃零食被揭发,另一名准备吃零食的儿童看到了,便把自己的零食收起来。

这个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学习现象,被心理学家班杜拉称为()。

A.观察学习

B.主动学习

C.参与性学习

D.模仿学习

58.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

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

59.古代社会,学校设置的课程门类大多为哲学、政治、道德等人文学科,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和技术课程大幅度增加。

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

A.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B.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

C.课程设置

D.教育教学方法

60.通过对狗等动物的训练研究,提出条件反射学说的著名学者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巴甫洛夫

61.老师采取画小星星、贴笑脸等方式鼓励学生的德育方法是()。

A.品德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6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63.以学习和研讨某一学科的知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是()。

A.社会实践活动

B.学科活动

C.课外阅读活动

D.科技活动

64.个别教育是指()。

A.学优生的个别教育

B.中等生的个别教育

C.后进生的个别教育

D.全体学生的教育

65.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计划生育,适龄儿童逐渐减少,其中小学生数量减少约30%,因此小学大量并校。

这说明()。

A.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B.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部结构

C.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

D.人口素质的高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66.“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67.建立班级干部轮换制度、定期评议制度、值日生制度等,体现了班级()管理。

A.平行

B.民主

C.目标

D.常规

68.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

A.以知识掌握为主的方法

B.以技能训练为主的方法

C.以陶冶感情为主的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69.熟练地骑车、打毛衣是()。

A.有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不随意注意

D.无意注意

70.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

A.练习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谈话法

单选题答案:

1:

D2:

C3:

C4:

A5:

C6:

B7:

B

8:

A9:

B10:

D11:

A12:

C13:

B14:

C

15:

B16:

B17:

C18:

B19:

C20:

D21:

A

22:

A23:

C24:

C25:

A26:

A27:

A28:

B

29:

B30:

C31:

A32:

A33:

A34:

D35:

B

36:

A37:

A38:

A39:

C40:

D41:

C42:

A

43:

A44:

C45:

D46:

A47:

C48:

C49:

D

50:

C51:

B52:

D53:

D54:

A55:

D56:

A

57:

A58:

A59:

C60:

D61:

A62:

A63:

B

64:

D65:

A66:

C67:

B68:

D69:

B70:

C

单选题相关解析:

1:

性格是个性的核心,具有独特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

2:

小红花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属于代币的一种,所以这种方法属于代币奖励法。

3:

复式教学是指一个教师在同一时空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师给一个年级讲课,让其他年级学生做作业或复习。

相对单式教学,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强。

目前,复式教学主要用于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山区等地。

4:

本题知识点为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在学习中,认知策略中的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许多新信息只有经过多次复述后,才能在短时间内记住。

5:

题干中张涛在课外活动的学习中,对新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说明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发展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决定学生的终身发展,课外活动是学生自愿选择、自愿参与的,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6:

安全需要指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7: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强化能够促进动机的产生,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未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

反馈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强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8: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应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9: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形成,只有通过它是否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加以检验。

因此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得以表现出来。

10: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11: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12:

能力决定个体能否顺利完成一项工作;气质也称脾气秉性,指个体神经活动类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的特点;性格是指人的比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具有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题干中表述的是个体情绪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属于性格特点。

13:

知行统一原则强调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题干中的“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体现了知行统一原则。

14:

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其他三项都是社会因素。

15: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人逢喜事”所引起的“精神爽”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但该状态并不在事过之后立即消失,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

16:

题干描述属于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时会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并对其产生影响。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也叫作教师期望效应

17:

情感陶冶法的种类有: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三种形式。

环境陶冶法即通过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题干中利用学校环境影响学生品德,属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属于情感陶冶法。

18:

从教育作用的方向划分,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划分,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与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故B项错误。

对于隐性教育功能来说,是有可能出现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两种情况的。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

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19: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和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塞,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对学生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20:

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

21:

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迁移和分布等都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人口的数量是确定一国教育规模的基础因素。

故选A。

22: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

23:

教师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与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全面地掌握知识的教学遵循了直观性原则。

24:

制约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为社会、学科特征、儿童,具体包括: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

25: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泼、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有机统一。

26:

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以自主选择为原则的。

接受按课程标准进行的学科课堂教学,是学生的义务和责任,有一定的强制性。

但课外活动的参与与否,参加哪一类活动,这些都是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各方面的条件来自主选择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不同水平的活动进行选择。

27:

只有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才能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

28: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29: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30:

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质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31:

所谓守恒性是指认识到相同的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

32:

题干考查的是变式的概念。

变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来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

33: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和制约教育,教育又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34:

在练习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对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学生学习钢琴弹奏技能。

在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的成绩总是提高不明显可能就是高原现象导致的。

35:

启发性教学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早提出的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6: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某一角色行为规范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

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知,就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过程,包括教育工作是怎样的职业,它所承担的社会职责是什么,它在历史、现实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等等。

题干表述李老师处于角色认知阶段。

37:

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正常的中学生,一般是通过提供信息、改变环境等方法,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达到优化其心理素质的目的。

38:

程序性教学,即把各门学科知识按其内在逻辑顺序分解,使学习由浅入深,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以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这是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39:

趋避冲突又称为接近一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某同学既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

影响自己的学习。

属于趋避冲突。

40:

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创立。

41: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2: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43:

所谓“礼”,就是外在的社会要求,约之以礼,属于社会本位论。

44:

班主任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