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4907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0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docx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与指标体系构建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就是以思想政治课教育测量为基础,以学生为对象,对其本课程的学习实践过程与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价值判断是一个以主体的需要、意图、愿望和一定的目标、指向为准绳来衡量客体效用的断定。

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主义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应有认知、情意、行为三个领域的目标要求。

同时,还要根据不同领域的评价目标,决定不同的评价类型和评价方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实践证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学生评价内容、标准已成为该课程施行素质教育的桎梏,必须进行改革,建立与思想政治课新理念相适应的、促进学生现代公民素质全面发展的新型课程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原则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原则是实现评价目标的一般要求,它是教育评价规律的具体体现,是本课程理念在评价环节上的具体化,是本课程评价的内涵、特点和时代要求的方法论表述。

因而它是指导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活动的思想方法和操作行的规范要求。

自觉地遵循学生评价的一般原则,并运用这些原则来统一评价工作的思想和行动,是顺利、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基本保证。

根据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特点,我们认为其实施运作应当遵行下列原则:

一、促进发展的效用性原则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个学生的权利与责任。

学生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的人,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可能性。

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因而,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应成为评价的重点。

基于此,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普通高中2004年)不仅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且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效用性原则是指评价过程应根据评价的目的与内容、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社会环境背景等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计划,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效用性原则是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目的性原则,体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本质特征。

该原则认为,评价过程是教育过程,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思想政治课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教育管理和决策的依据,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手段。

它的基本要求是:

1、建构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评价标准,给学生的发展以方向性的引导。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努力方向”。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内涵,力争使制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及学科的特点,进行评价时更要力求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2、通过评价,从微观上给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提供具体指导。

本课程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所达学习目标的程度,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社会科学常识认知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状态,如哪些方面还没有达到或完全达到、其原因何在、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改善……从而给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以具体指导。

“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境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

”①(①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88页~第289页)无论是对初中,还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都强调思想政治课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设计的评价问题应具有情景性、生活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

如:

初一思想政治的考察可设计这样的分析说明题:

“知心朋友把昨天与妈妈的不愉快告诉了你,并认为父母总是不理解子女。

遇到类似问题,你会如何处理呢?

”“丽丽和妈妈到书店买书,乘车的时候,两位大学生给她们让了座。

不一会儿,上来一位老奶奶,丽丽又给老奶奶让了座。

谈谈你对这事的体会。

”……这些题目在问题的设计上,注重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贴合学生生活实际,不求答案的唯一性,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答题空间、创新空间。

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帮助其找出完善人格的最佳途径,在试卷上写出指导性的评论,给予引导。

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尽可能加强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

评价只有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才能为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提供准确、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

如:

有位老师在给学生的评语中这样写到:

“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小女孩,同学没有橡皮了,你主动递过去;艺术节活动中班级需要彩带,你无私地从家里带来。

你是那样的乐于为同学做事、为班级出力,足以看出你是一个品质优秀的女生。

如果今后在遇到挫折时能更坚强一些,优秀的你明天会更好!

”老师激励性的话语把学生的兴趣强烈地吸引到学习的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上,淡化了对分数的唯一追求,满足了学生接受鼓励的需要,渗透了对学生生活的指导。

让学生既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确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评价学生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通过考评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

对学生的评价思想应由为“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服务转向“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在评价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以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考试在学校学习中具有重大的激动动机的作用。

在一定限度内,想望学业上的成功,害怕失败,以防止内疚和焦虑,都是学校或学业环境中的合理的动机。

①”(①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92页)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向着思想政治课素质教育目标方向发展的一种强化手段,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

这要求评价时要防止两种情况:

一是把评价视为单纯的管理手段,成为变相“卡”、“压”学生的工具;二是把评价只看成是鉴别、选拔学生的方法。

要切实把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发展等功能。

正如上例,评价坚持采用肯定的语言表述,使较好和较差的同学都能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又能看到自己进一步努力的目标。

这样一来,评价对所有学生都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更激发了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因为评价能够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成绩。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

某个学生在一次考试中考了全班最高分,他(她)对这门学科的学习热情会空前高涨,对下一次考试的期待明显超过其它学生。

再比如:

考完试后,有些学生常会围绕着你七嘴八舌,核对答案,特别关心自己的考试成绩也即评价结果……这些事实表明考评已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我们所要构建的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就是要力求让评价不再令学生倍感头疼,而是成为每个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二、客观公正的科学性原则

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为对象,科学、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理解程度、运用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状况。

对学生的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因素复杂、结构错综、互相制约、环环相扣。

为此,必须要有客观、公正、科学的制度与程序作保证,在评价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严肃地对待,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麻烦、一丝不苟地工作精神,如实地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是保证评价有效性的前提条件,是指评价过程要遵循科学规律(既要遵循评价本身的规律,也要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技术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考虑制约评价的各个要素,把定量测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科学分析,从而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

该原则的主要表现有:

1、评价的客观性。

即要求评价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应符合实际、尊重客观事实。

“教育评价式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评价工作是否客观、实事求是,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正确,也关系到评价目的的实现。

②”(②王汉澜著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8页)只有客观才能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真正优点和不足,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习效益,也才有利于学生接受。

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首先应注重调查研究。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全面收集资料以确保评价信息来源的客观性。

整理材料时,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不随意扩大或缩小。

根据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时,不能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更不能弄虚作假,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透过现象看本质,以便作出客观、正确的结论。

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评价必须是自己通过接触、观察形成了感性认识。

仅凭道听途说而进行的评价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如安排A班教师对从未接触过的B班学生进行评价或由教师对毫无了解的学生家庭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进行评价显然都是违背该原则的。

2、评价的公正性。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测量与评价找出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以便促进和激励学生不断发展和进步。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测量和评价时必须做到公平、公正。

公平、公正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进取意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反,当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带有个人偏见时,评价结果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它只是反映了教师的偏见,没有为学生学业进步提供有效的反馈。

不仅不能实现评价的目标,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破坏学生的心理平衡,影响或阻碍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评价我们常会不由自主地带着个人感情色彩:

对成绩好的学生存在的不足总能宽容地原谅,认为“人无完人”;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的闪光点却又视而不见,觉得“不值一提”。

如此这般,时间一长,成绩好的学生易骄傲自大,而成绩差的学生则越发自卑。

这种评价没有公平地反映学生的实际,不易被学生接受,自然也不能成为学生改进自己的依据。

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同,也应当得到老师公正地对待。

大多数学生都能觉察出老师对他们的看法,也一直关注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分析判断老师是否喜欢自己,当总结出老师讨厌自己时就会分散注意力,学习自然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

评价要坚持公正性就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人人平等、一视同仁。

要秉公办事,不存在私心杂念。

所以,老师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确保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包括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学生。

对同一范围内同一类的评价对象要用统一的评价标准,不能为了照顾或排斥某些学生而随意改变。

进行评价的人必须公正,明确指导思想,要熟悉被评价学生的具体情况,排除干扰,正确评价,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3、评价的全面性。

这是指在评价学生时,要对学生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在内的各项因素,进行不同侧面、不同水平的全方位评价,不能以偏概全,以局部代替整体。

素质教育是一种结构性的教育机制,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各项素质之间是有机联系着的。

因而要想真实地反映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对学生的评价就不能孤立地评价其某个单项素质,而应以整体视角考察,分析其各项素质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达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对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因此,制定的评价标准应多元、全面、完整,要立体地考查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思想品德素质。

“既要考虑那些表面可见的因素,又要注意那些看不见的潜在因素①”(①王汉澜著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58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积极情感的体验等,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

不仅要考察知识层面,而且要考察行为层面。

如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这一指标的考评上,可设计这样的试题:

俗话说:

“心扉如同门户,小小的钥匙便可以打开它。

别忘了钥匙有这两把----‘谢谢’和‘劳驾’。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交往的金钥匙?

”通过这样的问题考察学生对文明礼貌用语的掌握。

显然,对文明礼貌用语的掌握并不代表它已内化为学生的这种行为,因而单凭卷面上的答案所形成的对学生的评价是片面的。

就该项指标,只设计上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地是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主动运用这些礼貌用语。

只有既掌握了文明用语,又能在行动上自觉实施的,才能算是真正做到“文明礼貌”。

这样,把两种评价综合起来形成的评价结果就显得更为全面了。

4、评价的动态性。

二十一世纪的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是知识全面、基础牢固、思维敏锐、富有创新精神的人。

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坚持动态性是思想品德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体现。

所谓动态性,就是指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

评价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潜力。

因而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用多种水平的评价。

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接受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不同,其素质发展特点、水平和潜在可能性也会存在差异。

“尽管学生不像树木那样有着天生的巨大差异,但由于就有的学习经验,学生在学习之前形成的学力并不是一样的,这是事实①”(①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0页),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注意不同个体在条件上的差异,从实际出发,着重看原有基础、看发展潜力、看发展态势、看他们在不同条件下的主观努力程度,不采取一刀切,“倘若努力度得到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②”(②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10页)如:

对原来基础薄弱,但进步幅度大的学生,不论目前水平如何都应给予高度的肯定。

对某一考评对象,要考察其历史情况,注重其发展潜力分析和发展趋势的展望。

也就是既要看评价对象的现状,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这样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看到自己在某一时期内发展变化的过程,看到自己发展进步的成绩,以便总结经验教训。

如:

采用“我的假期表现”、“单元回头看”等评价形式,可较全面、客观地对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进行评价,注重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发展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通过对发展前景的展望,看到光明的前途,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认清前进的困难,明确努力的方向。

如:

为了使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可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

将学生平时参加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活动中的突出表现、能激励学生发展的“闪光点”收集于档案袋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

这样,不仅能反映学生的阶段特征,还能反映学生的连续特征;既记录了学生的阶段发展情况,又记录了学生整个受教育过程中的各方面发展情况。

例:

“某年某月某日第一节下课后,高敏主动帮助生活委员发牛奶;某年某月某日餐厅里,高敏帮助清洁员收拾碗筷;某年某月某日下午,高敏发现政治课代表忘记带教材,主动与她合用……”这些对学生日常行为变化的片断的观察记录,对评价该学生是否具备“乐于助人”这一优良品质有重要意义。

类似于此的新颖、独特的成长袋,既重视过程评价又富有情趣,自然深受学生喜欢。

5、评价方法的科学化。

它是指评价过程中应尽量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方法,全面、本质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

评价方法是为实现评价目的所采用的手段、途径、措施,它包括: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考试等。

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就不会形成科学的评价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所以不能采取固定的评价方法,而应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方法,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性质上的分析。

而定量分析则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数量的分析。

定性分析有许多优点和实用价值,但它的评价结论具有不精确性和不可靠性。

定量评价可以弥补定性评价的不精确性,能让主观性和随意性程度减弱,但过分追求定量分析也是不可取的。

这两种评价方法各有千秋,只有因人因事而异并努力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科学性。

如:

对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状况的评价,可先确定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内容之一,收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出一个判断。

再采用观察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访谈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学习动力与阻力;了解学习环境、教师、家长对学生的影响等,而后作出分析与评价。

最后,将两种评价汇总综合形成最终评价结果。

思想政治课独有的特点在于它是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品德结构和独特的人格。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依照各自的条件会产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关注的角度、方向也不同,因而学习的结果也必然具有多样性。

对多样的学习结果用统一的方式进行评价,就会限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思维方式。

所以,评价学生时要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

如:

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行为的自觉程度进行评价,观察法有其独特的价值。

通过实际情景的观察,对学生的某一方面进行跟踪,可以为教师提供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习发展的信息,特别是在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尤为突出。

例如:

升国旗时,有目的地观察某一小组学生的行为表现或让学生走进满地碎纸的教室,观察学生的反应并给予记录等。

三、评价的民主性原则

新课程倡导“民主参与和科学决策”的课程运行机制,就是要建立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

就学生评价这一方面,新课程强调了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民主互动,即评价的民主性。

其主要表现是:

评价主体得以拓宽,学生由单纯的被评价对象变为评价的主体,从而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

这是现代评价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教育评价的一个根本要求。

只有实现了评价的民主化,才能使评价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过程。

评价民主化的基本要求是:

1、评价过程主体间应加强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

也就是指通过对话,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来完成评价任务。

这就要求要努力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从而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避免评价者把自己的意见和评价结果强加于学生,从而促进其不断进步,获得发展。

2、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

就是使教师的一方评价变为学生个体的自我评价、学生群体的“互评”、其他任课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助评”、班主任综合评价与政治教师考评有机结合。

让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把一部分对学生的学习检查、考评任务交给家庭,让家长经常性地全方位地参与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素质发展的全过程。

有时“在有些方面,学生常比教师更了解彼此同学之间的长处和不足。

事实上,同学间所发生的某些细微内部活动和变化,当教师的不一定比同学更清楚。

至少有了同伴评定,可以修正教师的评价结论或增加教师评定的自信心①”(①黄光扬著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因此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担负起“自评”、“互评”的责任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等。

充分依靠这些评价主体的力量,尤其是学生的力量,使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提高学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能力以及评价自己成就的能力,乃是教育的长远目标之一。

①”(①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93页)例:

对初一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评价中,可设计有老师的评价“你做的真好!

”“继续努力呀!

”;有家长的评价“家长建议”、“爸爸妈妈的话”;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完善自我”、“我给自已找优点”;有学生的互评“给小伙伴的悄悄话”……

民主是创造性思维的阳光、雨露和土壤,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保障。

只有民主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性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

实行民主考评的方法,有助于评价更为客观、科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和理解,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但民主评价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民主评议的过程中必须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发挥各主体的作用,听取各主体的意见,使民主评议成为促进学生素质自我发展的过程。

四、简便易行的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就是适用的程度。

可行性原则是指评价方案在实施时行得通,评价指标与标准符合实际、具体可行、便于操作。

它是思想政治课考评的实践性原则。

它要求:

1、制定学生学科学业成绩和思想品德素质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条件与原有基础,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做恰如其分的评价,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既要符合国家的统一要求,又要充分体现本校、本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状况,不能设计得太高或过低,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应是学生经过自己的最大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唾手可得。

2、评价的指标体系力求具体简明,实用易行。

考评项目应能看得见、想得到、抓得住,容易为考评对象理解和接受,指标不能繁杂,虚无飘渺,不可捉摸。

例:

思想品德发展是初中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能简单地以“思想品德”作为考核的指标,因为它太过庞杂,不具有直接可测性。

应把这一指标具体成若干直接可测的指标要素如:

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参加校内外活动、遵纪守法、刻苦学习等,这样评价才具有可操作性。

3、考评的组织应力求简单易行,不搞繁文缛节。

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简便,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承受程度,以便提高评价工作的效率。

例: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2004)要求学生“发展采用多种方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大中城市特别发达地区的学生都能够通过上网等途径来查找相关的资料,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投入的程度、认真与否以及收集信息的质量等进行观察评价。

但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山区,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学习条件,用上述的方法进行评价显然就不可行了。

所以,方案在实施过程前就应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估计,要充分考虑到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实际条件,还应考虑到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法的限制以及评价活动的投放与效益等问题。

对学生的评价复杂而艰巨,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必须注意工作的简单化、可操作性。

“如果方案做不到易用性,那么,无论理论上多么科学、多么有效,由于使用不便,人们仍然不会接纳它。

①”(①黄光扬著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4页)

五、评价信息反馈原则

评价结果的获得并不意味着评价工作的结束,反馈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论采用何种评价方式,评价的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只有及时地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和有效利用,才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作用,达到评价的目的。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从本质上说有两方面:

一是为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及对其进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作出进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二是为学生本身改进学习、谋求思想道德水平和政治素质的发展提供依据。

因此,评价结果能否给予反馈,直接关系到评价目的能否全面实现,决定着评价能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

该原则的具体要求有:

1、反馈要及时。

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决定了信息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