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5002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0.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docx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余庆县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任达蓉

使用人

课题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时间

总第课时

教案目标

1.初读课文,识字学词,读通文本。

2.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加以概括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重点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难点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体会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爱戴。

教案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批注或调整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导语:

我们曾经学过鲁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闰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2.板书课题: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生读课题。

   3.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认识鲁迅先生。

(明确: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4.介绍作者及背景。

   周晔,是鲁迅先生的侄女。

本文是周哗在鲁迅逝世九周年,也就是1945年写的回忆录,记叙了鲁迅先生晚年的几件事。

   5.解题:

为什么作者称了“伯父”还称“先生”呢?

   “伯父”点明了作者和鲁迅的特殊亲属关系。

“鲁迅先生”是全社会对鲁迅的敬称,这两者并列,使得文章既具亲属怀念之情,又带有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意。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教师出示自读提纲,学生自学课文。

   ⑴认真朗读课文,勾画生字词语,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遇到生字新词读读记记,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来理解。

   ⑶想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⑷试着用简短的语言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小标题。

   2.自学反馈,全班交流。

   ⑴识字学词,理解词义。

   ①教师出示文中的生字新词,学生认读。

   教师重点指导:

“唁、浒、囫、囵、悼”等的读音,“囫囵”一词的字形。

   ②理解词语。

   殡仪馆:

供办理丧事的地方。

   追悼:

对死者表示沉痛的怀念。

   挽联:

哀悼死者的对联。

   吊唁:

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

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

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了,比喻颠倒了事实,认错了对象。

冠,读“guān”,帽子。

   饱经风霜:

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⑵说说文中作者同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五件事)

   第一部分主要写伯父去世了,人们在万国殡仪馆追悼鲁迅先生的情景。

   第二部分写作者与伯父谈《水浒传》和伯父送书给作者的事。

   第三部分写伯父讲“碰壁”的事。

   第四部分写鲁迅先生救助黄包车夫的事。

   第五部分写鲁迅先生关心她家的女佣阿三。

   ⑶按顺序逐个部分再读课文。

用简短的语言给各部分加小标题。

   ①教师指导拟定小标题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一是根据每段段意概括出最简短的话和词语作小标题;二是从每段中摘出最能表达中心的句子或词语作小标题。

拟定小标题必须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简明扼要。

   ②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一、深切的怀念 二、谈《水浒传》 三、讲“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或:

一、沉痛悼念 二、谈读“水浒” 三、笑谈“碰壁” 四、救助车夫 五、关心女佣

   三、沉痛悼念,深受爱戴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说说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鲁迅先生深受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2.交流:

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表现在哪里?

   ⑴来吊唁的人多——数量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⑵送来的花圈挽联多。

   ⑶来吊唁的人悲痛——失声痛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4.过渡:

当时年幼的“我”知道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爱戴的原因吗?

(不知道、不完全明白。

   出示句子: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⑴抓住“呆呆地”“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体会“我”失去伯父时的悲痛心情。

   ⑵了解“我”对伯父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原来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参加追悼活动后,觉得伯父跟一般人不一样,而是受人民崇敬与爱戴的伯父。

   ⑶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我”的悲痛之情。

   四、课堂小结

   1.谈话:

那么,你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什么受这么多人爱戴吗?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引读课文最后一段话,初步感知鲁迅先生的品质。

   2.教师小结: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他得到了这么多人的爱戴。

从全义内容看,这第一部分是明确地提出问题。

后面各部分是以具体事例做答;从叙述顺序看,全文是“倒叙”,先写结果后写原因,明写结果暗写原因。

   五、作业设计

   1.抄写生字新词。

余庆县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任达蓉

使用人

课题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案时间

总第课时

教案目标

1.继续学文,了解具体事件,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难点

谈“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

教案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批注或调整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

为什么伯父鲁迅先生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⑴学生自由发言。

   ⑵出示文章中心句(即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2.教师导言:

这节课,我们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二、了解事件,体会品质

   ㈠谈《水浒传》。

   1.自由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2.理解句子:

“哈哈!

还是我的记忆好。

   鲁迅先生对作者的爱护、教育,不乏风趣,暗含批评——不能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书。

   3.讨论:

为什么“我”听了伯父的话会“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⑴“羞愧”是因为伯父年纪比“我”大,而比“我”记性好。

   ⑵“悔恨”是后悔自己读书囫圈吞枣,结果张冠李戴。

   ⑶“比挨打挨骂还难受”是因为“我”听出了伯父的话中之意,伯父说自己记性好。

实际上是说自己读书比“我”认真。

伯父说这话是在婉转地批评“我”的学习态度。

教育“我”读什么书都不能马马虎虎的。

   4.临去时伯父为什么要送两本书给“我”?

   送书给作者,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5.议议: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对待学习认真严谨,更表现了他对作者的关怀与期望。

   6.有感情地朗渎课文第二部分内容。

   ㈡谈“碰壁”。

   1.默读课文部分内容。

   2.说说:

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

   因为年幼时的“我”天真无知,错误地理解伯父所说的话的含义,在座的人为“我”天真幼稚的解满丽感到好笑。

   3.理解句子: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⑴“四周围黑洞洞的”指的是当刚黑暗的社会。

   ⑵“碰壁”指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时遇到的挫折及反动势力对鲁迅先生的迫害。

鲁迅先生写文章揭露同民党反动派,他的笔是“匕首”,是“投枪”。

同民党反动派非常害怕,不许鲁迅发表文章,甚至要逮捕他。

   ⑶这句话用反问和比喻的手法,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统治的憎限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这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根本原因。

   4.议议:

作者回忆这个小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

   是为了说明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抨击旧社会,和旧社会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

   ㈢救助车夫。

   1.快速默读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2.画出描写车夫伤势严重的句子,读一读,议一议:

为什么这么冷的天,那位车夫还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⑴体会车夫伤势严重。

   “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两只手捧着脚……地上淌了一摊血”

   “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⑵体会:

车夫生活的悲惨。

   “脚上没穿鞋”光着脚是由于家里穷,连一双鞋子都买不起。

   “天气那么冷还在拉车”是因为他要拼命挣钱来养家糊口。

   3.伯父他们是怎样救助车夫的?

找出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说说:

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什么情感?

   ⑴动作词:

扶、蹲、跪、拿、夹出、洗、敷上、扎好、掏、给。

   ⑵这些动作词,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热爱。

   4.事后鲁迅先生为什么脸上变得那么严肃,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

   ⑴“脸变得严肃”是因为想到车夫在那样寒冷的天气里,还光着脚拉车,受了伤也没钱治,这是黑暗的旧社会造成的。

他无法控制自己对旧社会的憎恨的思想情绪。

   ⑵“叹了一口气”是鲁迅先生对在旧社会苦难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给劳动人民带来如此痛苦的黑暗社会的憎恨。

   5.教师小结:

作者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热情救助车夫这一件事,其中先生严肃的表情,无声的动作,显示了他内心的不平静,表现了他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的深爱与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㈣关心女佣。

   1.默读课文第五部分内容。

   2.说说:

鲁迅先生是怎样关心女佣的,又是怎样对待自己的。

   (学生自由回答。

   3.通过这件事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品质?

   表现了鲁迅先生关心体贴劳动人民,平等待人;还看出他那忘我的战斗精神。

   4.出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5.体会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既是对文章开头的照应,又是全文的中心句;既是第五部分的总结,也是全文的总结。

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

   三、总结全文,认识写法

   1.教师小结:

伯父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作为一个长者,他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作为一个革命者,他为人民说话,为劳苦大众呐喊而四处“碰壁”;作为一个先生,他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同情劳动人民。

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⑴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⑵前后照应,篇末点明中心。

   四、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捕写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语句。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余庆县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任达蓉

使用人

课题

19一面

教案时间

总第课时

教案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和关怀进步青年的高贵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重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难点

体会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案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批注或调整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通过对《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学习,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尤其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受万人爱戴的人。

鲁迅逝世,各色各样的人都来吊唁他,在巴金的《悼鲁迅先生》中可见鲁迅在人们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鲁迅走了,留给人们的是悲痛,也是回忆,侄女周晔对伯父的回忆中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却只与鲁迅有一面之缘,在他的回忆中,鲁迅又有什么值得这位青年学习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面”。

  二、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默读:

  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请勾画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或句子。

按时间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交流《一面》所处的时代背景。

  3、就在阿累与鲁迅的这一面之交中,阿累对鲁迅整体的印象是什么?

  (课文第三段中的一句话。

  4、可见鲁迅已经给阿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从文中找出对鲁迅的描写的句子,划出来,并在旁边作上批注,写下你的感受。

  5、仔细品读写鲁迅先生外貌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这几次描写有个共同点,都是写鲁迅的“瘦”。

那我们就找出写鲁迅的“瘦”的词语或句子:

“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脸──瘦!

”、“他的手多瘦啊!

  6、同学们,鲁迅多瘦阿,瘦的让我们震惊,瘦的让我们心痛,为什么他会如此的瘦呢?

请同学们结合着课文了的内容和课外搜集的内容进行讨论。

  (带病工作,深夜写作,忧国忧民……)

  7、鲁迅的心里装着千千万万的劳苦人民,他用自己的笔批判着当时的社会,他用自己的力量救护着当时受苦落难的人们,可见,他的瘦是多么的令人肃敬阿。

他虽瘦但──

  请找出关于鲁迅的“精神抖擞”的句子:

“头发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

  他瘦的多精神啊!

  8、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你从作者对鲁迅的“瘦”描写中体会到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

  9、集体朗读描写外貌的句子。

  三、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怀

  1、透过作者的文字,在这短短的一面中,鲁迅先生给予作者怎样的关怀呢?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这一面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

  “一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

廉价卖书,亲自送书给普通工人,这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那“微笑、点头”蕴含了鲁迅先生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

  这一面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以“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时刻记住鲁迅先生和劳苦大众永远在一起的!

  3、这一面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作者牢牢地记住了这难忘的“一面”。

  4、鲁迅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虽然鲁迅离我们很遥远,但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就像阿累一样,用“一面”时刻鞭策自己,我们也应该时刻叮嘱自己要学习革命先辈的奉献精神。

  四、拓展

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写外貌,并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全文的最大成功之处,是通过赠书过程中对鲁迅的肖像、语言和行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了鲁迅先生的崇高形象,表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法,为本班同学写一段外貌描写,不写名字,让其他同学猜测。

  【板书设计】

  一面

  鲁迅先生──瘦──精神

 

余庆县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任达蓉

使用人

课题

20有的人

教案时间

总第课时

教案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难点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案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批注或调整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

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

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

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

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

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

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

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

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

(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五、课外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

“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余庆县实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任达蓉

使用人

课题

20有的人

教案时间

总第课时

教案目标

1、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2、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难点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案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批注或调整

一、导入新课

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二、检查预习

1、了解鲁迅,了解作者

2、我的积累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

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