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5121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docx

教育心理学练习及答案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1)

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 )。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 )。

A.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 情感过程 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 知觉过程 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 )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 )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 )。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7.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8.( )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9.( )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0.(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学生的学习 

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12.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加涅 

D.金布尔

1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 )。

A.桑代克

B.巴甫洛夫

C.奥苏伯尔 

D.金布尔

1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 )。

A.奥苏伯尔

B.加涅

C.布鲁纳 

D.塞伦

1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 )。

A.效果律

B.应用律

C.失用律 

D.准备律

1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 )。

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正强化和负强化 

D.强化和惩罚

1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1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1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 )。

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2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 )。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中心兴趣 

D.广阔兴趣

21.某课题是指向实践和应用问题的研究,但又不能达到可应用的水平。

该课题是属于( )的研究。

A.基础理论研究

B.外推的基础科学研究

C.应用水平研究 

D.实践水平研究

22.中学心理学的性质是(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社会科学为主

D.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性质,以自然科学为主

23.按学生的年龄.性别采用随机方法抽取实验样本,这种方法是( )。

A.系统抽样

B.分层随机抽样

C.有意抽样 

D.不随机抽样

24.调查法中技术性最强的方法是( )。

A.测验法

B.问卷法

C.观察法 

D.谈话法

25.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

A.心理发展

B.心理的种系发展

C.心理的个体发展 

D.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参考答案:

1-5 ADDCB 6-10 CACBA 11-15 CBCDB 15-20 CACCD21-25 BCBAA

26.遗传素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

A.不起作用

B.起决定作用

C.起主导作用 

D.起自然(物质)前提作用

27.学校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 )。

A.起决定作用

B.起潜移默化作用

C.起主导作用 

D.起自然前提作用

28.初中学生在观察复杂的事物现象,特别是观察复杂的社会现象时( )。

A.能看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B.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C.往往看不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D.还不可能看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

29.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但其思维在很大程度上( )。

A.属于形象抽象思维

B.已属于理论型思维

C.已属于辨证思维 

D.还属于经验型思维

30.初中阶段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

A.是稳定时期

B.是最佳时期

C.是较慢时期 

D.已开始有所下降

31.研究材料表明,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 )。

A.初中一年级

B.初中二年级

C.初中三年级 

D.高中一、二年级

32.初中学生的想象( )。

A.多为有意识有目的的

B.全属有意识有目的的

C.意识性目的性较差 

D.多为无意识无目的的

33.初中学生的情绪带有冲动性.不善于自制,两极性明显,其行为( )。

A.便于预测

B.不易预测

C.容易预测 

D.无法预测

34.少年对意志品质的理解( )。

A.还欠全面正确

B.不够全面但正确

C.既不全面又不正确 

D.既全面又正确

35.初中学生个性结构的主要变化在于( )。

A.个性结构不断完善

B.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C.自我意识起了质的飞跃 

D.自尊心.自信心增强

36.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

A.无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B.有性别差异无城乡差异

C.无性别差异有城乡差异 

D.既有性别差异又有城乡差异

37高中学生的思维具有更高的抽象性.概括性,并开始形成( )。

A.抽象逻辑思维

B.发散思维

C.辨证思维 

D.形象抽象思维

38.高中学生的情感倾向( )。

A.尚未定型

B.基本定型

C.完全定型 

D.多数定型

39.青年初期是世界观( )。

A.形成时期

B.初步形成时期

C.初步成熟时期 

D.成熟时期

40.造成学生心理个别差异的原因是( )。

A.遗传.社会环境.学校教育

B.遗传.社会环境.人际关系

C.遗传.学校教育.活动特点 

D.遗传.学校教育.生长发育

41.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称为( )。

A.兴趣的指向性

B.兴趣的广阔性

C.兴趣的稳定性 

D.兴趣的效能性

42.能力是一种( )。

A.心理特征

B.行动方式

C.行动动力 

D.心理过程

43.人的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和( )。

A.性格差异

B.表现早晚的差异

C.智力差异 

D.创造能力的差异

44.一般来说,智力就是( )。

A.分析问题的能力

B.思维能力

C.解决问题的能力 

D.认识能力

45.最早系统研究气质的人是( )。

A.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B.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C.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 

D.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46.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中的强.不平衡型,与其相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胆汁质

47.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表现的敏捷好动,情感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易转移,

善于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他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 )。

A.活泼型

B.安静型

C.兴奋型 

D.弱型

48.林黛玉的气质类型属于( )。

A.粘液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49.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兴趣

50.人们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的性格特征是( )。

A.性格的理智特征

B.性格的情绪特征

C.性格的意志特征 

D.性格的态度特征

参考答案:

26-30 DCCDB 31-35 BABAC 36-40 DCBBA41-45 CABDC 46-50 DACCA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2)

单项选择题

1.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的个人特点是( )。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2.气质的特点决定于( )。

A.社会生活条件

B.人的活动目的

C.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 

D.活动的内容

3.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气质

B.能力

C.性格 

D.兴趣

4.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结合叫( )。

A.才能

B.一般能力

C.天才 

D.特殊能力

5.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正常的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并且表现出先后有序.不可逆向.不可逾越的( )。

A.连续性

B.间断性

C.定向性 

D.顺序性

6.当某儿童看到一只小花猫而说“这是一只猫”时,他所进行的理解活动是( )。

A.对语言的理解

B.对事物类属的理解

C.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D.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7.当学生已经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时,他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属于( )。

A.字面的理解

B.创造的理解

C.解释的理解 

D.批判的理解

8.某为数学教师在讲授“直角三角形”这一概念时,不仅用常见的图示◣来说明,还用◤、◢、◥等图示来说明。

他在这里所运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是( )。

A.实物直观

B.摸象直观

C.变式 

D.比较

9.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概念的最可靠的标志是( )。

A.概念属性的认识

B.概念例证的区分

C.概念分类根据的理解 

D.概念的正确运用

10.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

被试被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英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

习,毫无进步。

对该实验的结果最适当的解释是( )。

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C.被试不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 

D.主试未对被试进行学习评价

11.对于培养学生智力技能最具有现实意义的途径是( )。

A.独立开设思维训练课 

B.培养一般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等能力

C.结合教材知识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智力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D.在教学中侧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而不侧重思维的结果

12.关于智力发展基本过程,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加以论述的是( )。

A.期腾伯格

B.桑代克

C.维果茨基 

D.皮亚杰

13.皮亚杰认为,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 )。

A.刺激与反应

B.同化与顺应

C.知识与智力 

D.尝试与顿悟

14.一般性解决问题阶段的第三阶段是( )。

A.提出假设

B.分析问题

C.检验假设 

D.发现问题

15.元认知是思维的( )系统。

A.动机

B.联想

C.发生 

D.监控

16.经过动机斗争,道德的动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这主要是( )的过程。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7.作为教育心理学一部分的体育心理研究( )。

A.体育运动中一切心理活动规律 

B.体育过程中一切中学生与心理品质的形成心理活动规律

C.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D.体育竞赛中学生心理活动规律

18.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 )。

A.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

C.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D.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19.儿童的整体发育规律和行为成熟的程序是( )。

A.从认识能力逐步成熟开始的

B.从动作能力逐步成熟开始的

C.从一般能力逐步成熟开始的 

D.从特殊能力逐步成熟开始的

20.人体美是( )。

A.外在美

B.内在美

C.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 

D.生理美

21.动机以直接.肤浅.不稳定和尝试性为特征,是中小学学生体育运动动机的( )。

A.开始从事运动阶段

B.准备从事运动阶段

C.专项运动提高阶段 

D.高度运动水平阶段

22.动作间的联系加强,多余动作减少,有意识的视觉和动觉联合控制动作,注意过度集中和情绪紧张减弱,属于运动技能行成中的( )。

A.运动知识与肌肉动作初步结合阶段

B.掌握局部动作阶段

C.运动技能形成阶段 

D.运动技能熟练阶段

23.一个运动技术学习向另一个运动技术学习迁移,是( )。

A.两侧性运动迁移

B.左右性运动迁移

C.语言——运动迁移 

D.运动——运动迁移

24.男女青少年除外表有差异之外,体内( )。

A.没有差异

B.差异不大

C.有显著差异 

D.差异不显著

25.中学生体育活动动机的发展趋势是( )。

A.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发展

B.从间接动机向直接动机发展

C.直接动机随年级增高而发展 

D.两种动机均随年级增高而发展

参考答案:

51-55 BCBAD 56-60 BCCDC61-65 CDBCD 66-70 CBDBC 71-75 ACDCA 

26.中学生的体育兴趣( )

A.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

B.具有深刻性但缺乏广泛性

C.既无广泛性又缺深刻性 

D.既具有广泛性又具有深刻性

27.审美活动中最突出.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 )。

A.感知

B.记忆

C.思维 

D.情感

28.在审美活动中,利用头脑中的表象把艺术形象转化为直观性的心理形象,主要依靠( )。

A.感知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考力

29.在审美教育中,对促进个体审美心理结构完善化具有突出意义的是( )。

A.美学知识

B.操作技术

C.审美能力 

D.审美观念

30.文学作为一种反映现实的艺术,它所凭借的.对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特殊的审美手段是( )。

A.色彩

B.动作

C.声音 

D.语言

31.由某种直接的情境引起的道德情感体验,从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分,主要是一种( )。

A.直觉性道德情感体验

B.形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C.想象性道德情感体验 

D.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

32.有些学生虽然知道道德规范,也愿意遵守,但却受个人欲望的支配,不能抗拒诱惑因素,结果干出了违反道德规范的事。

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 )。

A.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

B.缺乏良好的情感

C.道德意志薄弱 

D.没有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

33.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很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济”是( )。

A.道德动机

B.道德评介

C.积极的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习惯

34.“亲其师、信其道”,主要表明了( )的作用。

A.道德认识

B.

C.道德动机 

D.道德意志

35.一个集体中多数的道德情感可以形成道德气氛,成为一种心理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主要表明道德情感的( )功能。

A.选择功能

B.鉴别功能

C.动力功能 

D.陶冶功能

36.金兹伯格认为从11岁到17岁是职业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将这一阶段称为( )。

A.幻想阶段

B.尝试阶段

C.现实阶段 

D.探索阶段

37.从中学生的升学类型看,凡是独立性强、有目标、有追求、有献身精神的学生可称为( )。

A.志向型

B.现实型

C.依附型 

D.随意型

38.何种程度的焦虑可以成为考试的内驱力( )。

A.轻度

B.适度

C.重度 

D.都不可能

39.汽车司机应当具有动作灵活敏捷、注意稳定并善于转移等特点,这说明职业对人的哪一种心理品质有一定要求( )。

A.兴趣

B.能力

C.性格 

D.气质

40.霍兰德的理论强调的是哪一种心理品质与职业选择之间的适应关系( )。

A.职业兴趣

B.个人能力

C.个性特点

D.自我意识

41.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 )。

A.没有疾病

B.身体壮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

42.下列各项属心理不健康表现的是( )。

A.适应中学的学习与生活

B.乐于和同学交往

C.自尊自爱.奋发向上

D.心理治疗

43.着重从心理方面启发学生自助,特别强调关系平等、来访自愿、价值中立,这是( )的特点。

A.家庭教育

B.班主任工作

C.心理咨询

D.心理治疗

44.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A.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B.领导批评

C.家长意见

D.社会舆论

45.“不断吸收新知识充实自己,掌握和使用教材,进行知识再加工,善于表达,善于选择运用良好方法发展学生的品德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自学、实践等”属于教师的( )。

A.教育

B.教学才能

C.社会交往才能

D.组织才能

46.教师威信的维持和发展主要靠( )。

A.自然威信

B.教育机智

C.人格影响

D.专业知识

47.在教师所处的众多关系中,最普遍、直接、经常作用与个体的,且易出现矛盾、引起冲突的是( )。

A.生产关系

B.意识形态关系

C.物质利益关系

D.人际关系

48.所谓客观测验,主要是指( )。

A.出题客观

B.回答内容客观

C.评分客观

D.鉴别学生水平客观

49.测验题目对所测属性的鉴别能力是测验的( )。

A.效度

B.信度

C.难度

D.区分度

50.信度是指测验的( )。

A.正确性

B.可靠性

C.真实性

D.适合性

参考答案:

76-80 DDCCD81-85 ACCBD 86-90 BABDC 91-95 CDCAB 96-100 CDCDB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3)

多项选择题

1.情绪情感的构成包括( )。

A.生理唤醒 

B.对事物的反映

C.态度 

D.主观体验

E.外部行为

2.Y理论把人看作是( )。

A.为钱而工作 

B.负责任的

C.为自身价值观而工作 

D.有创造力的

E.有协调性的

3.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 )。

A.注意的起伏现象 

B.生物节律现象

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 

D.日节律现象

E.知觉节律现象

4.问题解决的特征为( )。

A.认知性操作 

B.操作复杂性

C.目标指向性 

D.问题空间性

E.操作系列性

5.群体凝聚力的正性力量包括以下含义( )。

A.成员间较多的情感联系 

B.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C.成员间彼此喜欢 

D.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

E.调节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6.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A.链状推导 

B.采取宽视野的方式

C.兼顾到各种可能性 

D.左脑优势

E.言语操作性强

7.锥体细胞( )。

A.能够反应颜色 

B.对光的强度反应强

C.不能分辨颜色 

D.能够反应光的波长

E.对光的强度反应差

8.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 )的人格特征。

A.消极 

B.依赖

C.惟我独尊 

D.懦弱

E.不诚实

9.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

A.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B.认知功能

C.角色功能 

D.目标功能

E.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10.晶体智力( )。

A.在成年期还会有所增长 

B.在成年期开始衰退

C.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 

D.是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

E.是对学习速度的测量

11.智力测验所测量的是( )。

A.言语能力 

B.数学能力

C.记忆能力 

D.空间知觉

E.推理能力

12.人的表情可以分为( )。

A.面部表情 

B.身段表情

C.语调表情 

D.动作姿势

E.腺体变化

13.注意的特点主要有(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有意性 

D.无意性

E.稳定性

14.一个测验的效度包括以下几种?

( )

A.内容效度 

B.直接效度

C.构想效度 

D.间接效度

E.预测效度

1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16.想像的基本特征有( )。

A.新颖性 

B.离奇性

C.生动性 

D.现实性

E.形象性

17.下面哪些是属于一般能力?

( )

A.记忆力 

B.注意力

C.观察力 

D.色彩鉴别力

E.节奏感知力

18.根据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划分为三个等级( )。

A.一般常态心理 

B.人格障碍心理

C.轻度失调心理 

D.严重病态心理

E.精神病

19.知觉的特性包括( )。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间接性

E.理解性

20.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 )。

A.字词 

B.人名

C.时间 

D.观念

E.怎样骑车

21.同样的刺激,不同的人压力感不同,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

A.经验 

B.准备状态 

C.认知 

D.性格 

E.环境

22.知觉的恒常性包括( )。

A.气味恒常性 

B.温度恒常性 

C.大小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E.形状恒常性

23.皮肤觉通常包括( )。

A.感觉 

B.触觉 

C.痛觉 

D.温度觉 

E.痒觉

2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社会刻板效应 

E.远近效应

2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 )。

A.感觉 

B.知觉 

C.注意 

D.思维 

E.意识

参考答案:

1.ADE 2.BD 3.CD 4.ACE 5.ACD 6.BC 7.ADE8.ABD 9.ABE 10.AD11.ABCDE 12.ABC 13.AB 14.ACE15.ABE16.AE 17.ABC 18.ACD 19.ABCE 20.ABCD 21.ABCE22.CDE23.ABC 24.AB 25.AB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专项练习题及答案(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