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5181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docx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

 

汽车电子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的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的监管体制

我国汽车电子行业的管理体制是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遵循市场化发展模式的市场调节管理体制,采取政府宏观调控和行业自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定产业政策、引导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并实施其它宏观调控措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行业自律机构,其主要职能为产业和市场研究、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行业自律管理以及构筑行业内外交流平台等。

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电机电器分会是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的分支机构,由全国内燃机用发电机和起动机及其零部件制造企业及科研单位组成的全国性行业协会,负责建立行业自律性机制,规范行业自我管理行为;组织制订和修订行业标准,包括技术标准、经济标准、管理标准,组织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进行行业检查和评定;收集、整理、分析行业统计资料,为政府制订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提供依据;为企业开展信息服务,提供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国内外技术经济情报和市场信息。

2、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汽车电子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如下:

二、行业发展状况

汽车电子行业属于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细分行业,而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状况与下游汽车行业紧密相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0)》中指出,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关键在于抓住中国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汽车电子产业自主化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1、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2009年世界汽车工业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美国、欧洲、日本等几大传统汽车市场产销量下降,新兴汽车市场在全球崛起,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汽车产量合计占世界总产量的32.94%。

2010年,全球汽车产量达7,761万辆,较2009年增长25.75%,中国汽车产量达1,826万辆,比同期增长32.44%,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

2011年1-11月,全球汽车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其中,北美地区汽车产销量回升较快,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洲新兴汽车市场产销量大幅上升,日本受地震影响,汽车产销量与同期相比有所下降,但产销指标的回升态势超出预期。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11年1-11月,北美地区生产汽车1,240.63万辆,比同期增长10.01%。

在南美洲地区,阿根廷和巴西作为新兴汽车市场国家,2011年1-11月汽车产销量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其中,阿根廷汽车产量为82.88万辆,比同期增长15.66%,汽车销量为88.34万辆,比同期增长26.48%;巴西汽车注册量累计达328.48万辆,比同期增长4.83%。

在欧洲地区,2011年1-11月,受宏观经济回暖影响,欧洲汽车注册量累计达1,441.56万辆,比同期增长0.31%。

其中,德国汽车注册量为323.31万辆,比同期增长9.91%,法国为245.56万辆,增长0.72%,比利时汽车产量为59.14万辆,比同期增长2.68%,瑞典生产汽车32.82万辆,增长9.54%,奥地利、比利时、芬兰、丹麦、保加利亚等国家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根据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后为汽车消费快速增长期,我国在200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汽车市场迎来了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

2001年至2011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了7.89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2.94%,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2、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发展状况

(1)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汽车零部件的创新是汽车行业创新的源泉,零部件企业总体技术创新数量高于汽车企业。

在持续科技创新的推动下,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的产值规模是整车的1.7倍,而2009年中国汽车零部件总产值只有整车的84%,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蕴含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机遇。

200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实现总产值12,000亿元,同比增长26.57%,其中整车配套市场实现产值6,300亿元,售后市场1,700亿元,出口市场4,000亿元,分别占总产值的52.50%、14.17%和33.33%。

根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746亿元,同比增长39.55%。

2011年,由于海外市场需求强劲,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仍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2011年1-10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250.56亿元,同比增长28.01%,预计全年汽车零部件工业总产值将超过2万亿元。

在出口方面,2011年1-10月,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出口金额约383.58亿美元,同比增长31.28%。

其中,发动机产品出口额为14.68亿美元,同比增长88.30%;行驶系统零部件出口156.46亿美元,同比增长38.95%;转向系统零部件出口7.74亿美元,增长37.38%;发动机零部件出口39.71亿美元,同比增长34.11%;传动系统零部件出口20.63亿美元,增长28.30%。

其他相关汽车零部件系统均保持了不同程度增长。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现已基本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京津、华中、西南等六大零部件企业集中区域,主要零部件产业园区有103个,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江苏、河北、浙江、福建拥有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较多,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特点突出。

从企业数量和结构来看,我国共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5,000家,民营企业占45%,集体企业占20%,国有企业占25%,合资企业占5%,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大型零部件企业较少,未来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2)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特点

1)配套体系不断完善,配套能力逐步提高

汽车工业是典型的金字塔型产业,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和较高的配套能力是支撑汽车行业发展的基础和成为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

欧美等汽车强国的零部件行业与汽车行业基本同步发展,甚至超前于汽车行业。

因此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是否有竞争力。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以国内整车厂商为中心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日益完善,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显著增强。

2)民营自主品牌企业成长壮大

在汽车零部件产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竞争力较高的自主品牌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通过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科学灵活的企业治理结构,以贴近市场需求、性价比较高的产品逐渐进入汽车供应链配套体系,稳步扩大在国内外市场的产品销量。

3)产业规模化、集群化特征日益突显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市场发展和行业竞争中涌现出一些具有较大规模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通过与整车厂商协作开发,逐渐丰富产品线、优化产品结构和提升产品质量,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同时,我国已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京津、华中、西南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占行业总产值的81.10%,企业数量占全国的79.90%,就业人数占79.30%。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化的出现,提高了产业链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产业链协同效应显著。

(3)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预测,未来10~2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配套体系将趋于完善,模块化供货体系将基本形成,生产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将出现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先进制造水平和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产品附加值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强,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有力支撑。

3、汽车电子行业发展概况及前景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变革,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极大推动了汽车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从全球来看,汽车电子发展起于20世纪60年代,而中国汽车电子的真正发展仅有10年左右的历程,作为国民经济新兴朝阳产业,汽车电子承担着深入推进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使命。

(1)汽车电子分类

(2)汽车电子产业的地位

从历史上看,近30年来每一次汽车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当前世界汽车工业60%~70%的技术创新来源于汽车电子技术的使用。

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整车水平的主要标志,因此,汽车电子不仅是汽车的核心技术,更是各国汽车技术竞争的焦点。

电子技术在一定意义上主导着汽车技术进步的方向和步伐,未来汽车技术的竞争将越来越多体现在汽车电子技术的竞争上,汽车电子产业的地位日益突出。

(3)汽车电子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0)》,目前中国新车汽车电子产品成本在整车成本中的平均比重为10%,轿车电子产品成本比重已达10%~25%,但世界平均每辆汽车中的电子产品成本占比达35%,我国汽车电子产业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

我国汽车电子行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下游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发展态势。

2009年我国汽车电子产品销售额达2,100亿元,比同期增长49.42%,比同期汽车销售增长率高出3.27个百分点。

2010年中国汽车电子产业销售额达2,600亿元,是2003年的7.33倍,2003年至2010年我国汽车电子销售额的复合增长率达32.92%。

中国汽车电子市场将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及国产汽车产品技术升级的推动下进入稳定的快速发展期,在全球汽车电子产业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并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电子市场之一。

(4)我国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中国汽车工业技术水平的进步中发挥重要角色。

根据西门子公司的一项调查,从1990年~2005年,世界汽车配套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30%,其中汽车电子零部件年均增长5.60%,并预测在2005年~2015年,该增长率将达到6.40%。

未来汽车电子产业在汽车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还将持续提高,中国汽车电子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汽车电子将成为我国进行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汽车电子具有技术含量高、开发难度大、开发成本高和产品附加值多的特点,对汽车在使用过程中提高安全性、节约能源、减少排放有重要影响。

目前,全球汽车行业正在向更加节能、安全、环保和智能的方向发展,使汽车电子在汽车领域中的使用逐渐增加。

根据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在过去十多年中,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使世界汽车工业安全性提高了10倍,总体排放物减少了70%,油耗减少了40%。

我国在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主导下,为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跨越,在政策层面对汽车电子产业给予了持续有力的支持。

2)我国汽车市场作为汽车电子的下游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国际上通常以人均GDP和千人汽车保有量作为衡量汽车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指标的不同将汽车市场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孕育期、起飞期、普及期和成熟期。

当一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千人汽车保有量向20靠近时,汽车价格将逐渐降低,汽车市场快速发展进入起飞期;随着GDP的继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每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20之后持续上升,汽车在社会上逐渐普及,市场持续发展且进入普及阶段,而伴随千人保有量和销量的增长趋于缓慢和稳定,迎来成熟的汽车市场发展期。

我国在2003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每千人汽车保有量接近20辆,汽车市场进入发展的起飞阶段。

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处于普及时期,但2009年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为40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仅相当于美国1917年、日本1964年的水平。

预计在达到1.60亿汽车保有量的条件下,每千人汽车保有量才能与目前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在2009年基础上需新增汽车保有量约一亿辆。

汽车市场从普及阶段到成熟时期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未来我国汽车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汽车电子作为上游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需求。

3)将伴随自主品牌汽车共同发展

在国际上,一国自主品牌汽车通常与国内零部件行业在发展中保持共同进步。

通用、福特成为国际汽车巨头带动了DELPHI成为国际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众、奔驰、宝马等汽车厂商成就了BOSCH在世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的领先地位,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汽车企业造就了行业知名的DENSO、HITACHI等零部件厂商。

目前,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技术开发和产品需求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随着自主品牌汽车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将带动我国汽车电子企业取得更大发展。

4)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不断完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出,我国十分重视汽车电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深入研究技术法规和标准,结合中国资源条件、社会条件和环境条件,制定适合国情的技术法规,引导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5)我国汽车电子行业发展趋势

1)安全、环保、智能是市场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国针对汽车安全、环保、节能的标准将逐渐提高,涉及能源排放、噪声、安全等法规日趋严格,消费者对汽车使用的智能化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安全气囊、安全带、随动转向机构等被动安全技术在我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主动安全技术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采用雷达、光学和超声波传感器等技术,测量汽车与周围物体的距离和接近的速度,提高汽车操纵的安全性;提高燃料使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是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方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在我国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国际厂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将成为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智能化伴随汽车电子化程度的提高在汽车使用中日益广泛,国际厂商通过开发新材料、选用新工艺开展基础研究,提高汽车电子技术的智能化水平。

2)系统化、模块化供应方兴未艾

模块化理论作为分析产业组织结构的工具,日本以汽车工业为主要对象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渐开始了模块化研究和应用,模块化供应模式强调整车企业无需完成大而全的垂直一体化生产,可以专注于整合优势资源,加强零部件之间的模块组合,加强供应链管理,形成整车企业与零部件配套体系之间的一体化、协同化、即时化、系统化合作关系。

在汽车厂商逐渐推进系统化、模块化供应的过程中,一级配套厂商的集中度日益提高,汽车电子二级配套商将进一步承担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的任务,在采购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增加。

3)产业链布局的全球化和零部件配套的国产化趋势将日益彰显

整车企业不但通过系统化和模块化采购将产品研发费用和工作量部分地转嫁到零部件厂商,同时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甄选供应商,合理配置资源,大幅降低成本,中国零部件厂商将在全球化采购趋势下逐步进入国际厂商的采购体系。

我国零部件企业将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加技术积累,推动汽车行业的国产化采购。

4)参与整车厂商的联动开发模式将继续深化

当前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关系呈现三个方面的变化:

零部件全球采购已经是整车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整车企业从采购单个零部件到采购整个零部件系统,对零部件企业多品种、规模化供应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主要关键技术由一级和二级零部件供应商掌握,使零部件供应商越来越深入参与整车开发过程。

汽车电子作为汽车的核心技术,上述变化使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能够更加深入参与整车开发,联动开发模式将不断深化。

5)汽车电子控制产品供应商将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提高产业链地位

汽车电子控制产品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开发难度高、投入成本多的特点,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将优势资源集中于一种或几种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取得技术突破,而整车企业为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通常将电子控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交由专业性更强的零部件厂商负责,随着汽车电子控制产品供应商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整车厂商对其依赖性将逐渐增加,因此,汽车电子控制产品供应商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将逐步提高。

(6)我国汽车电子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需要强化以技术和产品创新为核心的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汽车电子厂商起步较早,借助其技术、资本优势,以及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的全球化布局,已经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我国本土汽车电子产业起步较晚,尽管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下,随着下游汽车行业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车发展而不断成长,但是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与国际厂商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要实现汽车电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全球竞争,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和产品创新升级,缩小与国际厂商之间的差距。

2)产业链个别环节的能力缺失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制约

建立汽车电子产业链各环节自主开发和生产能力是我国大部分汽车电子企业面临的另一大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

汽车电子的生产由基础元器件制造、关键零部件系统的开发生产和整车集成等环节组成,大量企业对整车集成的关注多于基础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缺失对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亟需培育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龙头企业

作为汽车电子行业的龙头企业,一般需具备三个特征:

一是掌握相关零部件的关键技术,二是能够为整车企业提供低成本、高可靠性的技术解决方案,三是能够引导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建立中国自有的技术标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有少数汽车电子企业凭借先进的经营理念、前瞻性的战略思维伴随汽车市场取得快速发展,逐步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能够引领行业发展,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主要产品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未来有望发展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领先企业。

4、电动汽车及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发展状况

(1)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定义

纯电动汽车是完全由可充电电池(如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或锂离子电池)提供动力源的汽车。

虽然纯电动汽车已有134年历史,但一直仅限于某些特定范围内应用,市场较小。

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蓄电池普遍存在价格高、寿命短、外形尺寸和重量大、充电时间长等缺陷。

混合动力汽车(HybridPowerAutomobile)是指车上装有两个以上动力源:

蓄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与内燃机车的发电机组。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一般是指交流发电机组加上蓄电池的汽车。

(2)混合动力汽车的分类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一般分为三类:

一种是以发动机为主动力,电动马达作为辅助动力的“并联方式”,这种方式主要以发动机驱动行驶,利用电动马达所具有的再启动时产生动力的特征,在汽车起步、加速等发动机燃油消耗较大时,用电动马达辅助驱动的方式来降低发动机的油耗。

这种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相对简单,只需要在汽车上增加电动马达和电瓶。

第二种是在低速时只靠电动马达驱动行驶,速度提高时发动机和电动马达相配合驱动的“串联、并联方式”。

第三种是只用电动马达驱动行驶的电动汽车“串联方式”,发动机仅为动力源,汽车靠电动马达驱动行驶,由于同样需要安装燃料发动机,因此亦属于混合动力汽车的一种。

(3)市场发展状况

2010年,全国有54家汽车生产企业的190个车型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但2010年相关新能源汽车产量仅为7,181辆,占全国汽车产量的0.039%,绝大部分车型没有进入销售状态。

根据中商情报网统计预测,2011年至2015年中国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汽车产销量如下:

目前,我国纯电动汽车的消费市场亦仅停留在公共交通领域,居民个人消费市场尚未正式启动。

根据上表,2015年,我国纯电动汽车的销售规模约为14万辆,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达2,867万辆,届时纯电动汽车产量占我国汽车总产量的比例约为0.49%。

在“十二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草案中,我国提出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规模提升至100万辆,其中主要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因其技术条件、配套设施、成本限制等因素而面临诸多产业化障碍,占新能源汽车规划的比重较小。

(4)新能源汽车对公司的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09)》中提出,阻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1)关键技术缺乏。

企业研发力度不够,且尚未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

(2)资金缺乏。

技术攻关、示范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较大投入;(3)人才缺乏。

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存在较大缺口。

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现有产能、产量和销售规模以及国家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来看,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需要一定时期的技术攻关、配套设施、人才培养以及市场培育期,传统汽车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电动汽车的发展对公司主要产品的影响较小。

尽管如此,公司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在发展战略中提出,未来公司将形成以核心产品为主,各种功能的车用传感器、电子控制模块产品共同发展的经营格局,力争成为在中国汽车电子行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规模化供应商。

三、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领先企业与国际厂商在中高端市场展开竞争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兴汽车市场,BOSCH、VALEO和DENSO等国际厂商十分重视中国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不断增加研发、技术、资本和人员投入,进行营销网络和市场布局。

而国内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以及掌握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的汽车电子企业伴随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市场领域,行业领先企业通过持续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推动产品升级,与国际厂商在中高端市场展开竞争。

2、行业围绕集中度提高在细分市场中展开竞争

汽车电子控制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要求汽车电子企业具备较高的综合竞争能力。

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行业企业在技术研发、自主创新、技术储备、营销网络、客户资源、规模化生产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逐渐分化,部分企业成为行业排头兵,市场竞争领域从低端市场过渡到中高端市场,不断缩小与国际厂商之间差距,逐步引领行业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行业梯队,在国内外主机配套市场、售后服务市场展开竞争。

3、行业围绕配套能力提高在产业链拓展中展开竞争

我国汽车电子产业链不断完善,配套能力逐步提高,行业企业通过产业链拓展提升规模效应,增强竞争优势。

以供电及控制装置核心部件车用整流器和调节器为例,大功率车用二极管作为车用整流器的关键零部件,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度大,其设计、生产和工艺技术水平直接影响车用整流器的质量和性能;精密嵌件注塑件是车用整流器和调节器的基本关键零部件,每套车用整流器和调节器至少使用一组,且品种丰富规格多样,对企业的模具开发和设计能力要求很高,同时下游客户发电机制造厂商在发电机装配过程中对精密嵌件注塑件的尺寸精准度要求很高,要求企业必须具有精良的生产制造工艺技术,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无规律的强烈振动要求精密嵌件注塑件内部各端子之间的布局及距离是非常科学合理的,保证讯号的持续稳定连通。

因此掌握大功率车用二极管、精密嵌件注塑件等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和具备配套能力的企业,可以垂直整合产业链,有效降低成本,同时柔性的零部件配套将促进企业市场开拓,极大增强竞争优势,因而行业通过产业链拓展提升规模效应展开竞争。

4、行业围绕自主创新通过产品升级在国际市场展开竞争

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创新是汽车工业技术水平进步的标志,而汽车电子技术是汽车零部件技术的核心,因此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产业链和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产品升级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创造潜在的利润增长点、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纵观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基本都围绕自主创新通过产品持续升级推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