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5316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70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

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

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

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教学准备

教师:

教材,制作教学课件,以直观、生动的画面展示教学内容。

学生:

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与揭题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

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

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

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

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

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1.大自然风景图片欣赏。

2.揭示课题。

二、欣赏与比较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

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

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三、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

《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

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

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

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

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唐:

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

这样,大自然的雄

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

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

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

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

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

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

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

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

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

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

山顶上密集着小树。

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

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

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

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

山丘下方是一条路。

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

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

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

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

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

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

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

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192.5×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马远、夏圭为代表的南宋山水画突破了北宋以来的全景式构图,对景色进行大胆剪裁,追求单纯与精炼。

《踏歌图》是南宋画院山水画的经典之作,近景、中景、远景十分清晰,边角之景,大量留白是南宋画院山水的一种创新,留白将绘画艺术带入一个耐人寻味的性灵空间。

就如白居易所言:

此处无声胜有声。

《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

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

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

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

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

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

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

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

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

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

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

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

的文人画形式。

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

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

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

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清凉环翠图》清代,龚贤(1618~1689),纸本水墨,30.2厘米×144.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描绘的是南京清凉山一带的风光。

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画面湿润厚重。

独创“积墨”画法,墨色浓重苍润,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

画家在描绘自然山水的同时,也为我们记录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

通过南京此时此景图片的观察对比,感受画家记录的山水变迁。

这幅画描绘了层峦叠嶂,丘壑纵横,林木深郁的山间书屋。

画面气氛肃穆,步步高峻的山岭以“积墨法”画出,墨色浓重苍润,使画面气象峥嵘。

“积墨法”为龚贤在总结前人画法的基础上独创的画法,龚贤精研此法是追求一种苍润的境界,他以干笔作墨骨,再以层层皴染包润之,令山林树木呈现出鲜润沉厚的墨韵,使画面湿润厚重之感,这种画法适于表现江南湿意浓重的山水景色,同时也使龚贤的绘画具有了一种深郁静穆的格调。

《淮扬洁秋图》清代,石涛(1641~约1719),纸本,89.3厘米×57.1厘米。

描绘了古扬州变幻莫测的风貌。

全景布局十分别致,江流弯弯,一波三折,坡岸呈“之”字状萦回蜿蜒,近景中垂柳枝叶纷披,水面芦苇柔韧挺秀。

画面给人雅致明洁、渺远清旷之感。

石涛绘画对传统的最大突破在于章法,在他的作品中,布局变化多端,新疑奇妙,能给人一种强烈、新鲜的视觉冲击感。

且石涛作画无固定章法,纯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在皴法方面,石涛也是不拘一格的,此外,他还喜用各种夹叶、圆圈、三角形等来疏通画面,使画面蓬勃灵动,生机盎然,以增加变化。

这幅画运用了石涛特有的“拖泥带水皴”,连皴带擦,浓淡、干湿并用,描绘出湿润沃疏的质感。

画中的房屋用粗笔,芦苇用细笔,形成生动的对比。

此图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吸收采用了董源一派的皴法点土石,配合着尖笔剔出草丛,使整个画面萧森郁茂,苍莽幽邃,体现了一种豪情奔放的壮美。

《万山红遍》现代,李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

“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

幽燕大地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

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

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

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

《江山如此多娇》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

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毛泽东《沁园春?

雪》所创作,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为了表现中华大地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四、讨论与交流

1.你在作品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2.你能通过作品“读出”怎样的意境?

五、归纳与总结

中国山水画印象,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文人画、寄情山水。

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我们还读到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内心表白、人生追求,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流露,是画家人

生态度的表达,是画家人生追求的体现。

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是人与自然合一的写照,使得山水有着人的表情,真可谓万水千山总是情。

六、作业拓展

你眼中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有什么不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装帧形式还有哪些

第二课《用心灵接触自然》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感受季节美。

通过对画家作品的欣赏,对风景表现形式和表现语言产生一定的认识。

2、技能目标:

通过欣赏、讨论、观察、感受、叙说,借鉴大师和画家的手法和表现语言,尝试用笔墨等工具表达,让学生互相学月,互相研究,掌握一定的风景绘画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盛受风景画(西方一般称为风景画,中国传统的风景画一般为山水画,与西方表现手段、意境和观察方法、构思不同)表现的艺术美,并尽可能多地了解名画家的风景画作,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和感受,运用自己的表现手段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界的美,抒发对自然界的热爱,体验美术探究活动的快乐。

三、教学难点:

引导和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自然界,体悟画家作品中对光、色、树木的姿态、季节的转换有何种反映,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表现自己理解的自然,用创造性的美术语言体现自己的创造天分。

四、课前准备:

收集以树为主的风景画图片、课件、水粉颜料、纸张。

五、教学过程:

1、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园欣赏、观察树木。

分成小组,有重点地研究树木的形状、颜色、生长规律和给人的感觉。

2、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描述,如整体形状像什么,局部形状像什么,仰起头来向上看,一簇簇茂密的树叶铺天盖地而来,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走向前去,用手摸一摸粗粗的树干是什么样的感觉。

3、回教室后欣赏书上作品,看一看,想一想,感受一下,自己的观感和他们的表现有哪些不同凡高画面的颜色和笔触,能感受的到吗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详细研究一下达芬奇画的树木,理解一下从根到主干、分枝、树叶的表现方法。

一般来说,越往上的枝越细,根和主干要画的重一些,粗一些。

研究一下枝干之间,树叶之间是怎么街接的。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达看到和感受到的树木。

同组的同学可以合作一张大的画,注意技法、形状的个性表现。

六、教师小结

第三课《变迁中的家园》

一、教材分析

《变迁中的家园》一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通过讲解透视、视角等系统的美术知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畅想理想家园。

结合大丰特色,融入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科学幻想画,想象未来家园相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各学科之间综合渗透搭建了平台。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及美术课的实用性。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1)重点:

通过观察、欣赏和感受,表现自己喜欢的家园,体验美术创作的快乐。

(2)难点:

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融入科学知识,鼓励学生挖掘作品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引起品画人的感动。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初二学生,有一股活力,有智慧,有理智,有很强的创造力。

有对家乡的自豪感,但不够强烈,学生的经历、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学生对事物的感受

都是不同的。

因此应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和时间,创始个性化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之时加入美术专业知识。

学法指导方面: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

(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以及抽象思维

(2)合作与竞争。

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树立家乡自豪感,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

通过观察和感受,识家乡之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实践目标:

初步掌握基本的透视规律,能表现心中的理想家园。

(3)情感目标:

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体悟人生,丰富精神家园。

(4)创新目标:

融入各科知识,挑选作品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

四、教法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主要采用:

讲授法,图示法,小组新型合作,结合启发性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个既动脑又动手的课堂;适当结合提问,猜测等课堂互动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不但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我重点介绍下我的“组组合作,队间竞争”的课堂激励法,我把全班分为两个队,红队与蓝队,每个队有四个组,红队与蓝队公平竞争,每节课争星创先,一直到学期结束,每位同学回答的棒时,我们有特色的鼓励,“棒,真棒,你真棒”给学生无比的自信。

体现了合作与竞争。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采用多媒体课件,家园模板,影象资料,音乐,板书等。

五、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家之美,合作探究,想象之美几个环节组成。

1.导入(3分钟)随着一段视频教师展示《中国大丰》。

(导入使学生尽快进入到家园欣赏的情境中来,增强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创造一个广阔的文化情境。

这样的开头,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上好这堂课的兴趣,为学习新课的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2.讲授新课——家之美(4分钟)

欣赏大丰风景图片,通过抽号游戏让同学们快速说出景点名。

通过丰中的校园的变迁前后照片对比,让学生感悟生活之美。

3.做一回小老师(8分钟)

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教学楼,请同学上来,触摸出透视线,更加了解透视。

请学过素描的同学到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透视的原则。

4.教师示范(5分钟)

出示学校的图片,教师在纸上快速示范画校园房屋的过程,并有个地方有意画的不正确,让聪明的同学找出来,加深印象。

5.合作畅想——未来家园(20分钟)

教师展示上届同学参赛获奖的一些的作品,启发学生想象未来我们的生存空间,新能源,科技的创新,用手中的画笔并结合初一学过的肌理表现手法,去展现未来家园。

小组合作:

相互提出自己的大胆想法,并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大家交流神奇的想法(可以多位同学一起完善小组想法)(这个环节给学生畅所欲言的舞台,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激发了所有同学对未来家园的畅想)

第四课《空间与层次》

空间与层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如何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课带领我们走进风景画的世界。

通过同学们熟悉的南京本土的风景图片和画家多种表现技巧的绘画作品。

以“景”为点,以“空间与层次”为线,以“意境”为结,来认识了解绘画的空间与层次,欣赏与表现空间与层次独特的艺术效果。

探究风景画的“空间”的表现特点-:

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在绘画中的运用。

解读“层次”在绘画中的处理:

由近景、中景、远景构成的景深关系。

通过不同形式的绘画创作,再现风景画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途径

欣赏——面对不同视觉,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风景,画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天气,不同季节表现不同的景致,感受风景画最美的精髓——空间与层次。

发现——不同眼睛看世界会有不同的画面效果:

形体空间,色彩空间的表现,让我们领悟到风景画的灵魂——意境

研究——怎样表现空间与层次:

不同视点的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通过线的疏密,调子的浓淡,色彩的冷暖,都能很好的表现空间与层次。

实践——根据提供的一些参考图,用不同材料不同工具(素描,线描,水彩和淡彩等)来表现风景画,体会空间与层次的美感。

交流——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办一个小型的风景画展,欣赏不同的风景画,交流不同的信息。

体验创作的乐趣。

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认识了解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欣赏探究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表现展示绘画中的空间与层次。

技能目标:

通过对景物的观察,用多种方法表现风景的空间与层次。

情感目标:

熟悉的金陵风景,不熟悉的空间与层次,让学生感悟生活处处皆美色,画笔寥寥现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表现空间与层次,体验不同角度带来的视觉美感。

尝试同不同的材料技法表现不同的画面效果。

三、教学准备:

不同风格的作品、资料、课件、绘画材料。

四、教学要点:

透视:

形体透视,不同视点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表现方法。

色彩透视,大气透视和空间透视的处理技巧。

景深:

近景、中景、远景的合理安排。

这些要点的和谐统一便体现出风景画的“意境”。

教学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与欣赏,发现与探索。

关注不同透视下空间与层次的表现。

在表现手法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对不同的空间与层次的表现方法进行自主研究。

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表现方法进行创作。

本课是在前两节课延伸下的提高,不同形态的树,不同形态的建筑,不同角度的景致等,把这些元素汇总起来通过远景、中景、近景的安排,表现有空间与层次、有意境的风景画,体验创作的乐趣。

教学参考案例

一、认识空间与层次

活动一:

看一看

观看一幅云的摄影作品

问:

看见了什么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答:

有形状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总结:

由云的变化导入距离,有距离导入空间与层次。

1.空间

距离产生空间,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主要是受长宽高三个特征显现出来的。

因此,长

宽高是物体的空间特征。

2.层次

物体对空间的分割产生层次。

即,物体与物体的叠加,或物体与物体的间隔便是层次。

我们通常用远景、中景、近景来表示。

活动二:

说一说。

绘画是在长宽二维平面上表现长宽高三维空间的视觉效果,即画面的纵深感。

纵深感是

一种什么样的视觉效果欣赏一组摄影作品,说一说这组图片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视觉现象

答:

透视。

路的纵深,树的渐渐矮小,云朵的渐远渐灰,构成了画面的透视关系。

二、了解空间与层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人和物的形象,有远近、高低、大小、长短以及色彩的明暗,浓淡等不同,这是由于距离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不同反映。

这种现象就是透视。

它分为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

1.形体透视与空间层次(焦点透视)

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按消失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透视。

便于我们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1)透视的几何图。

通过最基础的透视,了解几个重要的名词:

视平线、视点、消失点。

观看两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图片,它们的透视现象有何不同有什么特征

(2)平行透视:

有一面与视平线成平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透视。

具有整齐对称、平展稳定、庄重严肃、层次分明、场景深远、一目了然的构图特点。

(3)成角透视:

任何一面都不与视平线平行,底线与视平线成角度的正方形或成长方形的物体透视。

具有变化多样、形式灵活、纵横交错、富有节奏的构图特点。

(4)倾斜透视:

凡物体的面与地面或视平线都不平行时,叫倾斜透视。

如屋顶、楼梯、台阶等。

有天点和地点,也叫三点透视。

高、低、平三种视点的视觉效果。

概括我们平时常见的三种自然景观。

学生活动一:

欣赏与探究。

《校园图书馆》(承上)属成角透视,体现的自然空间的关系,透视现象与建筑物的稳固感在地平线上形成了平稳的构图关系.

第五课《盛世汴梁》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国宝档案:

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展品中,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

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

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揭示课题:

清明上河图

二、新授课程

(一)分析讨论

阅读此画,我们会看到什么?

在摄影技术尚未发明之前,有些绘画需要担当记录的功能,《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的风光。

(二)探讨交流《清明上河图》是对宋代汴梁盛世胜景的真实记录,其价值不仅在美术上,也是史学家、社会学家们宝贵的研究素材。

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的价值。

美术家——作者、绘画形式、绘画语言、、、、、、

史学家——城市的咽喉、热闹的沿河街道、繁华的大酒楼、、、、、社会学家——运输工具、房屋建筑、虹桥造型、烹饪厨灶、、、、、现代游客——厨娘、乞丐、出家人、骆驼、猴子、、、、、、

(三)欣赏感悟

1.美术家探究小组

画家生平介绍,界画,风俗画介绍。

宋徽宗赵佶(公元1101年~1124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中国画中以界尺划线的技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具一格。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繁华都市的面貌,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存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史学家探究小组简介建筑规划。

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位人物,牛、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城墙,城市防御建筑,由墙体和附属设施构成封闭区域。

汴梁有两重砖石城墙,正楼、箭楼、闸楼、城墙、护城河,构成了汴梁城立体的防御体系。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