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5406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42 大小:27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2页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2页
亲,该文档总共2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2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docx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完整版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

《英汉翻译教程》

第一章 总论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张培基等1983)

  我国早期典籍《周礼·秋官司寇》篇里就有“象胥”(谓通言语之官)这一名目,唐朝贾公彦所作的《义疏》里提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这条注疏,关于翻译的定义,足以给人不少启发。

用现代文艺理论和语言理论,也许可以诠释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换易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并不变更所蕴含的意义,——或用近年流行的术语说,并不变更所传递的信息,——以达到彼此沟通,互相了解的目的。

(罗新璋1984)

  一、关于翻译

  何谓翻译?

关于翻译的定义很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根据《剑桥语言百科全书》,“翻译”这个中性术语是指将一种语言(“原语”)里的词句的意思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意思所做的一切,不论其手段是说话、写字还是做手势。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奈达论翻译》,1984)有人把翻译看作是一门科学(science),因为它有自身的规律可循;有人看作是一门艺术(art),因为它是译者对原文再创造的过程;也有人看作是一门手艺(craft),因为原语的信息需要用地道恰当的目的语再现。

在自动化数据处理中,翻译又被定义为:

“将计算机信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将字符从一种表示转换成另一种表示。

”(《现代科学技术词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但是,在经济和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翻译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

  翻译是国际间理解的钥匙,据说西欧的文明归功于翻译者(据L·G·凯里 1979)。

季羡林教授也说,翻译是永葆中华文明青春的万应灵药。

前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先生说,从中国来讲,没有翻译工作,就没有中国***和中国近代的革命运动,就没有中国成功的对外开放和四个现代化;从世界范围来讲,没有翻译,就没有世界和平,就没有各种国际交往,就没有一个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的未来。

中国加入WTO后,翻译的重要作用就更是不可忽视。

经济竞争是在交际中进行,而没有翻译在场,交际就很难进行,交际不成,生意就做不成。

因此,翻译的作用,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

  关于翻译的种类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划分:

(1)从原语和目的语的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为本族语两大类。

(2)从翻译的手段来看,可分为口译、笔译、手势翻译和机器翻译。

(3)从翻译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文学翻译、政治翻译、科技翻译和应用文翻译等。

(4)按其处理方式来分,又有全译、摘译和编译等。

  不同种类的翻译,有不同的要求。

  总之,翻译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翻译教学也不能等同于外语教学,它应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学。

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重视实践。

没有足够的翻译实践,学理论如隔靴搔痒,而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翻译实践的水平也难以提高。

翻译课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光靠课堂传授知识是不够的,学生应该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翻译实践才行。

相关链接

  译者其实是不写论文的学者,没有创作的作家。

也就是说,译者必定相当饱学,也必定擅于运用语文,并且不止一种,而是两种以上:

其一他要尽窥其妙;其二他要能运用自如。

造就一位译者,实非易事,所以译者虽然满街走,真正够格的译家并不多。

(余光中:

1994)

  大学教师申请升等,规定不得提交翻译。

这规定当然有理,可是千万教师里,对本行真有创见的人并不多,结果所提交论文往往东抄西袭,或改头换面,有移植器官,对作者和审查者真是一大浪费。

其实踏踏实实的翻译远胜于拼拼凑凑的创作。

如果玄奘、鸠摩罗什、圣吉洛姆、马丁·路德等译家来求教授之职,我会毫不考虑地优先录用,而把可疑的二流学者压在后面。

(余光中:

1985)

  翻译家的责任非常重要,无论在哪一国的文学史上,没有不受别国文学影响的痕迹。

而负这种介绍责任的,却是翻译家。

(郑振铎:

1920)

  美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Nida)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一书中指出,一个称职的翻译工作者应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

  1.必须熟悉原语。

仅能理解原文信息的大意或能查字典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能吃透语义的微细区别、词语的情感含义以及决定文章风味情调的各种文体特色。

  2.译者必须精通译入语。

这一点比第一点更为重要。

在翻译中,译者对原文信息可以通过查阅字典、注释和专业文献加以理解,而对于是否精通译入语的问题却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

翻译中最常见而且最严重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不精通译入语而造成的。

  3.精通一门语言同具备专业知识并不是一码事。

例如译者也许精通某种语言,而对核物理或化学却一窍不通。

要翻译这些学科的技术资料,单凭一般的语言知识是不够的。

也就是说,翻译者不仅要掌握原语和译入语,还必须充分了解所译题材。

  4.译者必须具备“移情”本领,即能体会原作者的意图。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一些与原作者类似的文化背景;如果不具备,就应尽快地弥补这一缺陷。

  5.必须具备语言表达的才华和丰富的文学想象力。

(摘自许建中:

《工商企业翻译实务》p.192002)

  二、关于译者

  要保证翻译质量,一个好的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身条件。

首先,对于本民族语的语言文字他必须有扎实的功底。

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人忽视。

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原文和表达原文。

译者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汉语,在中译外时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在外译中时就无法熟练地运用母语来表现原文。

因对自己的母语理解失当而导致错译的例子很多。

例如,有人把“我是和尚打伞。

”译成:

“Iamalonemonkwalkingtheworldwithaleakyumbrella.”(TimeDecember5,1994p.37)。

这显然是对“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这个歇后语不理解造成的。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Iamamonkunderanumbrella,defyinglawshumananddivine.”。

必要时,还可以加上注释。

在外译中时,有时原文的意思理解了,却发现无法准确地表达。

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Subways,sewersandotherundergroundpassage-waysmustbeblockedtopreventunobservedaccessintoinnercity.

  译文1:

地铁、下水道和其他地下通道必须堵死,以防不被发现而进入城市内。

  译文2:

对地铁、下水道和其他地下道必须严密封锁,以防敌人潜入市内。

  不难看出,译文1表达不准确、欠通顺,译文2则比较准确通顺。

由此可见,对母语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到了翻译质量的好坏。

  其次,好的译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外国语言文字水平。

这一点毋庸质疑。

好的译文要求译者不光要掌握全面的外语语法知识,还要有很大的词汇量,否则必将影响翻译质量。

请看下面这句话的两种译文:

  Everythingseemedtobecutanddryintheminister''soffice.

  译文1:

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是一刀切齐枯燥无味。

  译文2:

在部长办公室里,一切似乎都很呆板。

  译文1是错误的,“becutanddry”这一成语指“一切都很少变化”,因此译文2才是准确的。

这说明,如果译者缺乏外语素养,翻译质量也同样得不到基本的保证。

  第三,除了对两种语言文字的掌握以外,对两种语言的文化相关背景知识要有足够的了解。

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有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风俗习惯等等。

光在语言上下功夫,而忽略了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文化差异,容易导致错译、乱译。

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由于对异国文化的不了解,已经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这一点表现在翻译上尤为明显。

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其文化背景也有差异,译者切不可掉以轻心,不求甚解,胡乱翻译。

一定要联系年代、地域和其他相关背景来理解原文。

如有疑问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甚至发e-mail向nativespeaker请教。

例如,fiveo''clockshadow到底是什么?

是“五点钟的阴影”吗?

当然不是。

查一下《新英汉美国小百科》就知道是指男子的络腮胡子,早上刮干净后到下午五点有长出的胡子茬。

更可怕的是有些译者自以为是中国人就一定会了解中国文化,于是就想当然,随意翻译。

如有些正规出版物中,把“八大山人”译为“eightfamousreclusemonks”,实际上,“八大山人”是指清僧人画家朱耷。

把“二十五史”译成“thehistoryoftwenty-fivedynasties”,其实“二十五史”是二十五部史书,不是“二十五个朝代的历史”。

可见译者的知识面的宽窄,文化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翻译质量的高低。

  第四,当然,好的译者还必须掌握一些翻译理论和技巧。

翻译理论和技巧是前人翻译经验的总结,学点翻译理论和技巧,可以少走弯路,事倍功半。

翻译课的练习量毕竟有限,不能奢望每周几学时的学习,翻译水平就能有很大提高。

因此,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传授学生原理和方法,掌握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自主学习的方法,这正是翻译教程要介绍翻译原理的目的所在。

  第五,要有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

做翻译切不可望文生义,要勤查工具书,善于利用网络资源,来解决疑难问题。

初学翻译的人,还要区分口译和笔译的区别,口译要求敏捷、达意,而笔译则要求严谨、准确。

要提高口译能力,必须大胆开口,多听勤讲;要提高笔译能力,则必须勤于练笔,善于比较总结。

只有比较、鉴别、字斟句酌才能不断提高。

  以上五点,应该是译者的基本素养。

总之,扎实的中英文功底,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每一位译者必备的素质。

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的介绍给中国读者,使中国读者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等国的读者从原文得来的概念。

(瞿秋白:

1931)

  “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是奈达(E.Nida)从交际学方面探索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他给“动态对等”所下的定义是:

“最切近原语信息的自然对等。

”并进一步解释说在上述定义中有三个关键术语:

1.对等——对原语信息而言;2.自然——对目的语而言;3.最切近——尚属两者的结合,以达到最高度近似。

“动态对等”的理论基础是“效果对等”的原则,即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的反映基本一致。

后来为避免“动态”一词引起概念上的混淆,奈达将“动态对等”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

(《译学大辞典》p.18)

  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说明了一个事实,即不论是从事翻译理论研究的人还是从事翻译实践的人,至今都还没有找到一个客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来解决语际话语的翻译等值这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沃尔弗拉姆·威尔斯:

1989)  三、关于翻译的标准

  不少翻译家对翻译的标准都提出了要求。

有了翻译标准,评判译文的正误优劣才有依据,在翻译过程中才能目标明确、取舍有据、少走弯路。

那么什么是翻译标准呢,对于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百家争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提出了著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历经百余年,至今仍广为引用和研究,足见其影响深远。

严复的“信”,是指“达旨”,主张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求原意明显;严复的“达”,是要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而他的“雅”,则是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

后来的翻译理论家都各自给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赋予新的内涵。

多数人认为“信”是忠实原意,“达”是通顺流畅,“雅”是保持原文的风格。

这就赋予“信、达、雅”翻译标准新的内容和要求。

  傅雷在总结了严复以来我国的翻译经验之后提出翻译应“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钱钟书则指出: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于1790年在他的《论翻译的原理》一书中也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

  1.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张培基先生提出可用“忠实、通顺”四个字作为翻译标准。

忠实不但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流畅地道。

如果不考虑表达是否通顺,只注重内容的忠实,常会导致译文失去原作风采甚至使读者看不懂;另一方面,如果牺牲内容而追求表达方式的华丽,则无法传达原文信息。

二者都不能说是完美的翻译。

在不能兼而有之的情况下,译者应首先照顾忠实的要求。

  要达到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是不容易的,但应当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实践证明,我们只能要求译文和原文“等值”,而不能要求完全等同。

按照奈达的理论,绝对一致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译者寻求的应当是“对等语(equivalence),而不应是同一语(identity);理想的翻译是在译入语中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

绝对忠实只是一个梦想,是极难办到的事。

翻译只可能尽量忠实准确地用译文形式把原作的思想内容、风格、神韵等再现出来,尽可能使译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和反应基本一致。

 

1.理解

2.表达

3.校核

奈达认为更准确地反映出好的翻译的实际过程是:

(1)分析:

从语法和语义两方面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分析;(2)传译:

译者在脑子里把经过分析的信息从原语转译成译语;(3)重新组织:

把传递过来的信息重新加以组织、使之完全符合译语的要求。

  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信任,相信所译的是一部言之有物的作品;第二是进攻,理解明显地带有进攻性,译者把意思俘虏过来,满载而归;第三是吸收,吸收的程度不同,有完全归化的、有显得生疏的,都会影响译语的整个结构;第四是补偿或恢复,第一步的信任使译者失去平衡,真正的翻译必须恢复平衡。

  加切奇拉泽认为,翻译过程始于努力想象作者作品中反映的东西,使用作者可能没使用的文词来表达,甚至用读者或听众能懂的语言再现原作的艺术真实。

  巴尔胡达罗夫从语言学观点出发认为,语际的综合处理便是从语言学意义上的翻译过程,因而提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董史良《中国翻译词典》)

  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像的:

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辨别起来,他算不得翻译。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这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

看不惯了。

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

我是不主张削鼻子剜眼睛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

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每译一段竟,必先自拟为读者,查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

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音节之是否调和。

一字一句之未惬,往往苦思累日。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序)  

 

四、关于翻译的过程

  翻译的过程通常包括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但理解与表达通常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不能截然分开。

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也在选择表达方式;在表达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理解。

  1.理解

  理解是翻译过程的第一阶段。

它既包括对语言现象、文化现象的理解,又包括逻辑关系的理解,对有可能发生歧义的语句要善于分析,进而做出正确判断。

例如:

  Thepolicewentoutinforcetocontrolthecrowd.

  译文1:

警察出动武力去控制人群。

  译文2:

警察大批出动去控制人群。

  译文1对于inforce的理解是错误的,inforce的意思是inlargenumber。

所以译文2是正确的。

  Somepeopleswaphousesforaholiday.

  译文1:

有的人以房子换假期。

  译文2:

有的人异地度假互换房子住。

  在英美国家,如果甲到乙住的城市度假,乙到甲住的城市度假,在度假期间,他们可以互换房子住,以节省房租。

译文1的译者缺乏对这个文化背景的了解,故译错了。

译文2是正确的。

  2.表达

  这一阶段是译者把自己从原文所理解的内容用目的语重新表达出来的过程。

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能表达得正确。

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许多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如直译、意译、直译加意译、直译加注释等。

译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Heisagoodsailor.若直译,就是“他是一位好水手。

”而原文的实际意思是“他不会晕船。

”碰到这种情况,就应该意译,而不能直译。

例如:

  他卧床不起。

  译文1:

Hewasverysickandlayinbedallthetime.

  译文2:

Hewasbedridden.

  译文1虽然基本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但不如译文2简练地道。

这说明,理解之后,表达还要靠译者的语言功底。

  3.校核

  这一阶段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的阶段。

它也是使译文能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校核时要注意检查译文的格式、文字输入和拼写标点错误;数字有无错漏;人名、地名是否统一;句子、段落有无漏译等。

校核一般要二至三遍,先检查内容,后润饰文字,如有可能,请中文较好的人看一遍中文译文,或请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看一遍英文译文。

  根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编的《著译者必读》,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格式方面要注意,每编、每章应当另页起写,编、章标题上下各空一行,居中;节题上空一行,居中。

编、章、节等标题层次要排列清楚。

翻译完成后,应该按顺序编页码。

页码一般从正文编起。

  全书所用名词术语应前后一致。

在数人翻译的情况下,应该有人将译名前后统一。

人的职务、地名等常有变动,在校核时,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情况。

凡外国国名,重要的或常见的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均应以新华社的译名为准。

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简称“朝鲜”,不能叫“北朝鲜”;蒙古人民共和国,简称“蒙古”,不称“外蒙古”;孟加拉人民共和国,简称“孟加拉国”,不称“孟加拉”;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简称“也门”,不称“北也门”;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简称“民主也门”,不称“南也门”。

有些名词是规定不用的,如“满清”应改为“前清”或“清朝”;“回教”应称为“伊斯兰教”;表示时间不用“礼拜”,而用“星期”。

  数字、时间的用法要统一体例。

如年份数字不能省略,“1997年”不能写成“97年”。

运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年号时,要加公历年份,如“清道光二十年”应写成“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

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记数与计量、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等。

  译文中运用自己推算出来的数字,应仔细检查,使数字准确无误。

对于数字的增加或减少要注意下列用词和概念:

增加为过去的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二;增加到过去的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二;增加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增加了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超额80%,即定额为100,实际为180;降低到8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80;降低(了)80%,即原来是100,现在是20。

不能用“降低X倍”或“减少X倍”,只能说“降低X%”或“减少X%”,因为减少一倍,就意味着一减一等于零。

如果“减少X倍”,就更不可理解了。

  关于标点符号,要检查汉语句号应用“。

”,不能用“.”,这在电脑输入时经常会错。

引号用“”和‘’,不能用『』和「」(直排时除外)。

书籍、报刊、文件、文章等的名称用书名号《》,如果书名号中还要用书名号,就用单书名号〈〉,英文的书名可用斜体表示。

括号用(),在括号里在用括号时,外用方括号[],利用圆括号()。

但注明参考文献的序号时可单用方括号。

汉语的省略号是六个点,英语的省略号是三个点。

中文的并列字、词用顿号“、”分开;阿拉伯数字及外文的并列字、词用逗号分开。

冒号用于提示下文,不要在冒号之后再用冒号。

圆点号“·”用于外国人缩写名字后面,点在中间,如J·A·亚历山大,表示外文缩写字母,则点在该字母后面下侧,如K.V.A.。

外国人姓和名均译成中文时,在姓和名之间加圆点号,如约翰·史密斯。

在检查汉译英的译文时,还要注意英文转行必须在一个音节完了处转。

  关于注释和引文,译者如认为文中个别名词或概念需要解释时,可以加注说明,并在注文后标出“——译者注”,如“原书此句有误。

——译者注”,句号放在注文后,“译者注”三字后不要加标点符号。

外文书籍中用星号(*)或其他符号作为注释符号,在翻译时应改为①、②、③等。

文稿中的引文,如果是一整句,则最后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如果是不完全的句子,标点符号则放在引号外。

引用他人成段著作或讲话时,引用部分应另成一段,而且整段两边各缩进两格,并注意在第一段开头和最后一段末尾加引号,但不要在每段起讫处都加引号。

 

1.理解

2.表达

3.校核

 

相关链接

  词典是参考书,任何参考体系都要求使用者采用特殊的参考技巧。

(Herbst1987:

116)

  OALD的主编荷恩毕说过:

“一部正确使用的词典能告诉你的不仅仅是如何拼写单词。

他能拓宽你的英语知识,提高你的英语水平,其作用远远超过任何一本教科书”

(Hartmann,1983)

  鲁迅先生在译《死魂灵》时曾有句名言:

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

(摘自《翻译技巧111讲》p.35)

  兹古斯塔曾经告诫说,词典编纂者一项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并且促使(即便是间接地)这种概念和术语明确起来。

兹古斯塔当时这样写到:

  “如果说只有在科学领域中,才使用准确的术语和概念,那就错了。

相反,很难全部列举已制订出这些概念的领域。

不仅是立法者必须要规定出‘抢劫’的定义和‘盗窃’的定义,体育协会要规定出‘跑’和‘走’的定义,而且在现代文明复杂的世界中,几乎所有使用语言的领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种追求越来越精确的倾向。

的确,人们可以说,在那些有悠久语文学、哲学和一般文化作品的语言中,有一大部分所指内容倾向于接近准确的概念,至少在书面语中使用的所指内容是如此。

……帮助并且促使(即便是间接地)这种概念和术语明确起来,是词典编纂者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