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6738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 湘教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二湘教版必修3

【成才之路】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

(二)湘教版必修3

时间:

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情况图,回答1~2题。

1.由于政策原因,我国耕地逐年减少,由于生态退耕使耕地减少比重最大的一年出现在(  )

A.1998年  B.2000年  C.2002年  D.2003年

2.由于耕地数量的减少,为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农业应重点做好(  )

A.确保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

B.控制农村人口数量

C.植树造林保护生态

D.科学种粮,提高单产量

解析:

根据图中生态退耕和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的数量,可知2003年我国生态退耕减少耕地面积最大,其所占的比重也最大。

由于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除切实保护好耕地外,还要增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以确保粮食安全。

答案:

1.D 2.D

读珠三角与周边地区区域合作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箭头代表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能源

B.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

C.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技术

D.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资金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实线箭头代表技术和资金,虚线箭头代表资源和劳动力。

答案:

B

4.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带来的可能影响有(  )

A.公司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B.不利于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

C.减轻珠三角地区的环境压力

D.大量廉价劳动力向珠三角地区转移

解析:

珠三角石化企业向粤西转移利于粤西地区的产业升级,能改善珠三角地区的环境质量,减轻环境压力,但不会导致总部向粤西地区转移。

答案:

C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5~6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5.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解析:

结合图表信息可以看出该地草地显著减少,耕地增加,由于草地被破坏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应该退耕还草。

答案:

B

6.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解析:

该地沙地、草地面积广阔,最可能位于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D

下图为国家“十一五”规划划定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2000~2008年的经济统计数据,据此完成第7~8题。

2000~2008年中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比较

7.造成图中四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差异的因素有(  )

①地理区位 ②矿产丰富程度 ③产业结构 ④对外开放程度 ⑤科技水平 ⑥土地面积

A.①②③④B.②③⑤⑥

C.①③④⑤D.①③⑤⑥

8.2008年东部生产总值增长率最低,说明(  )

A.中、西部经济加速增长,东、西部差距逐渐消失

B.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西移,造成东部发展衰落

C.东部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业减产

D.东部外向型经济比重高,受国际市场影响大

解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多方面基础上产生的。

东部地区虽然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优越,但面积有限,资源尤其是矿产、能源缺乏。

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造成国际市场萎缩,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都受到冲击,其中东部外向型经济比重高,因此生产总值增长率最低。

答案:

7.C 8.D

湖北省50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

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

我国西部地区的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

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据此回答9~10题。

9.使“八百里洞庭”退居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长江流域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重,加之围湖造田,使得洞庭湖水面缩小。

答案:

A

10.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冰雪融水水量不足

C.引水灌溉,蒸发旺盛,下渗量增大

D.围湖造田

解析:

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主要是不合理的引水灌溉、蒸发旺盛、植被稀少、下渗量增大等原因造成的。

故C正确。

答案:

C

读“田纳西河流域某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11~13题。

1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及对应的植被是(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

B.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D.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2.从图中可知本流域内径流的季节变化是(  )

A.冬末春初流量大,夏秋流量小

B.春末夏初流量大,秋季流量小

C.夏秋流量大,冬春流量小

D.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

13.此流域内河水的补给方式及水汽主要来源地是(  )

A.冰川融水,阿巴拉契亚山

B.大气降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

C.大气降水,太平洋

D.湖泊水,五大湖

解析:

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及其对径流的影响,解题关键是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出气候类型。

田纳西河流域是美国的老棉花种植区,本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由图可知,该地降水冬末春初多,夏秋相对较少,因此河流受降水补给的影响,冬末春初流量大,夏秋流量相对较小。

该地位于美国东南部,降水主要来自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沿岸。

答案:

11.D 12.A 13.B

读下图,回答14~15题。

14.结合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中国人均耕地小于法国,是因为耕地总量小于法国

B.加拿大平原面积广阔,故人均耕地最多

C.日本平原面积占国土一半以上

D.中国人口多,山区面积大,人均耕地少

解析:

中国耕地总量远大于法国,但人口众多,所以人均耕地量远小于法国;加拿大由于地广,人口稀少,故人均耕地多;日本山地和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75%,平原面积占比重很少。

答案:

D

15.我国耕地比重小的原因是(  )

A.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占用了大部分耕地

B.人口增长率很低,但每年增加人口多

C.由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结构决定

D.土地荒漠化严重,耕地大面积减少

解析:

明确题干“耕地比重小”,即在土地构成中所占比例小这一关键信息,其原因是由我国“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结构决定。

答案:

C

读下图,回答16~18题。

16.丙区域农作物播种时间大约在(  )

A.3、4月B.7、8月C.12、1月D.9、10月

17.乙地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  )

A.小麦B.水稻C.棉花D.玉米

18.丁地农业带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①气候湿冷,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②靠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市场广阔 ③交通便利 ④该地气候暖湿、土壤肥沃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以及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

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为小麦带,乳畜带(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区)以南为玉米带。

由于中部和北部气候上的差异,中部生长期较长,北部生长期较短,所以中部种植冬小麦,北部种植春小麦。

春小麦的播种时间在春季。

乳畜带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北部和沿五大湖各州。

乳畜带纬度位置偏北,气温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较贫瘠,不适宜种植谷物,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这里接近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五大湖区,拥有巨大的牛奶和乳制品消费市场和便利的交通。

答案:

16.A 17.D 18.A

截至7月7日8时,2011年黄河汛前调水调沙水库调度阶段工作结束,官方初步计算小浪底水库排沙3639万吨。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第19~20题。

19.黄河调水调沙多选在汛期来临之前,是因为(  )

A.此时黄河水量最丰富

B.此时黄河河水含沙量最大

C.此时黄河下游河段需水量最大

D.可为汛期防洪留出足够的库容

解析:

黄河调水调沙的关键性工程为小浪底水利枢纽,其最主要的功能为防洪,汛期之前进行调水调沙,可为防洪留出足够的库容,同时还节约了其他季节宝贵的水资源。

答案:

D

20.综合治理黄河,除调水调沙外,还需要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  )

①中游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 ②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 ③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④建立水利枢纽,合理调节水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黄河中游地区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下游除为地上河外,还受夏季洪水、冬春断流、水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因而题中所述措施都是治理黄河的有效措施。

答案:

D

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中部崛起战略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据此完成21~22题。

21.连续几年粮价低迷,种粮难保本,弄不好就赔钱,成了大多数农民的心病。

可是在洞庭湖区,却有几个种粮大户承包数千亩粮田,生产、加工一体化获得了极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些种粮大户在粮价低迷的情况下种粮食之所以能获得极可观的经济效益,主要是因为(  )

①大规模生产活动能降低生产成本 ②粮食加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③他们生产的粮食价格低廉很容易销售 ④他们生产的粮食品质优良因此价格比其他农户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解析:

从题干可知这些种粮大户采取的是大规模生产,这样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深加工可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答案:

A

22.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  )

A.政府增加对农民的财政补贴

B.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对农业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D.实行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解析: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能从根本上增加农民的收入。

答案:

C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

读我国耕地减少构成情况(单位:

万公顷)表,回答23~25题。

构成

年代   

建设占用

生态退耕

结构调整

灾毁

1997年

19.2

16.4

4.7

5.9

1998年

17.6

16.5

16.5

7.0

1999年

20.5

39.5

13.5

10.7

23.我国建设占用耕地较大的两种情况是(  )

A.旅游工程、交通道路

B.城市化、交通道路

C.交通道路、水利工程

D.水利工程、航天工程

解析: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速度也不断加快,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占用了大量耕地,使得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更加拮据。

答案:

B

24.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区应该是(  )

A.甘肃、内蒙古B.内蒙古、辽宁

C.辽宁、山东D.江苏、广东

解析:

为了保护我国耕地资源,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诸如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等生态退耕措施,尤其是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北地区,力度更大。

答案:

A

25.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保持18亿亩的耕地底线。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适宜的是(  )

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任何建设乱占耕地

C.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提倡农村住房独立化

解析:

保护我国耕地资源的具体措施有很多,但大规模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禁止任何建设占用土地等措施违背自然规律或是不符合我国目前发展的实际,是不合理的措施,农村住房独立化会占用大量耕地。

答案:

C

二、综合题

26.(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以下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3分)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材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提示:

可用示意图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图中陕西高原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陡坡开垦带来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不良后果导致的土地退化、肥力下降以及生态恶化现象;另外这里生产力低,种植单一农作物也导致病虫害、生态失衡等问题的产生。

(2)题,农业生产优势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光、热、水、水热组合、昼夜温差、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效益要兼顾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

第(3)题,从循环经济角度设计方案,即要遵循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的原则,有利于促进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答案:

(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自然条件:

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降水适中 效益:

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 文字表述方式:

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放入沼气池发酵可解决农民日常所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 方案设计(如下图)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2分)

材料一 就在人们为荒漠化忧心忡忡时,“石漠化”的幽灵又肆无忌惮地袭来。

“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喀斯特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它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贫困和多发灾害的根源,也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

材料二 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

坡度

~10°

10°

~15°

15°

~20°

20°

~25°

25°

~30°

30°

~35°

>35°

土层厚

度(mm)

120

81

80

78

71

42

20

有机质层

厚度(mm)

28

20

17

15

12

9

7

(1)由以上材料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土层厚度、有机质层厚度又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_______。

(2)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在兴建大型工程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地区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与我国的地形、地质、气候及人类活动相联系。

我国的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多石质山地,且降水丰沛,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石漠化现象严重。

答案:

(1)坡度越大,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层厚度越薄 肥力 

(2)①避免破坏植被;②注意地基牢固与否 (3)①地形崎岖,坡度大,水土物质极易流失;②土壤贫瘠,厚度薄;③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④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破坏了植被

28.结合我国沙尘天气分布图,沙尘暴路径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1)从干湿状况看,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

(2)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现象日益加剧,分析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了制止强沙尘暴次数增多和沙化速度加快的趋势,应采取的积极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单位草场面积的载畜量

C.采取适当办法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D.禁止干旱地区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解析:

本题以沙尘暴为切入点综合考查西北荒漠化的成因及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由图可知沙尘天气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从图中还可知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受山岭阻挡,气候干旱。

(1)题,沙尘暴发生的地区属于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2)题,该题考查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沙尘暴的发生呈现的趋势是频率加快,间隔变短。

第(3)题,我国沙尘暴路径呈西北一东南走向的原因是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

第(4)题,应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5)题,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减少种植业,适度发展畜牧业。

答案:

(1)干旱 半干旱 

(2)频率加快,间隔变短(3)因为我国北方地区处于亚洲高压的东部,冬、春季盛行西北季风。

(4)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土地沙化严重。

人为原因:

北方草原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草场退化、沙化。

(5)C

29.(2013·江苏地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材料一 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江苏将城镇空间结构调整为“一带两轴,三圈一极”(沿江城市带、沿海城镇轴和沿东陇海城镇轴,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淮安增长极),以强化城镇空间集聚效应。

材料二 图1是2011年江苏城镇化水平分布和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图2是江苏不同地区城镇化水平变化图。

图1

图2

(1)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布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苏中、苏北地区相比,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沿江城市带,苏锡常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相比,最主要的有利区位条件是________;在苏北地区,规划淮安增长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江苏城镇化今后应从强调数量和速度转变为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江苏实施差别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请将适宜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苏南地区________苏中地区________苏北地区________

①强化人口向城镇轴和都市圈集聚,以大城市带动区域发展

②以人口就地转移为主,建成城乡一体化城市带

③引导人口本地城镇化,提升融入长三角核心地区的能力

解析:

本题考查城镇化的差异和发展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区域发展方向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问,读图即可看出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差异,城镇化水平主要由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

(2)问,城镇化进程特点可以从起步早晚、速度快慢、水平高低等角度分析。

第(3)问,优势条件主要从受上海市的影响角度分析,规划淮安增长极可以带动苏北地区的发展。

第(4)问,城镇化不能只追求数量和速度,而要注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