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52775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1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docx

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检测二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章末综合检测

(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某河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中游落差小B.流水侵蚀作用

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大

2.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

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

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完成3~4题。

3.“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4.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

读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景观图,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该河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U”型谷B.水流湍急

C.为“V”型谷D.水深壁陡

6.形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溯源侵蚀B.流水侧蚀

C.流水下切侵蚀D.冰川侵蚀

“蛇形丘”隆起如堤,弯曲如蛇,脊部平缓,两坡陡峭,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

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7~8题。

7.与图中地貌形成相似的是(  )

A.沙丘B.U型谷

C.海蚀崖D.长江三峡

8.形成“蛇形丘”堆积物最多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下图为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四种地貌。

据此完成9~10题。

9.下面外力作用与其形成的地貌对应正确的是(  )

A.流水沉积—①B.流水侵蚀—②

C.流水沉积—③D.风力搬运—④

10.③图地貌多位于(  )

A.河流入海口B.平原边缘处

C.狭长山谷底D.河流出山口

''黄土高原拥有世界70%的黄土分布,这里处在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交界处,降水集中,植被破坏严重。

下图为黄土高原兰州—郑州沿线地形剖面图,a、b为线上两地。

据此完成11~13题。

11.图中黄土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基岩风化B.流水堆积

C.风力堆积D.风力侵蚀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地表凹陷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

B.位于郑州附近,流水堆积抬高地势

C.从a至b堆积的黄土层厚度逐渐变薄

D.从b至a堆积的黄土层颗粒逐渐变细

13.a地位于b地的(  )

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下图为我国某地地质地貌示意图。

读图,完成14~16题。

14.该地区地貌景观一般会历经下图所示的四个演变阶段,目前该地区地貌所处的演变阶段是(  )

A.渗穴期B.洼盆期

C.锥丘期D.残丘期

15.图示地区(  )

A.流水侵蚀作用明显

B.没有流水沉积作用

C.河流左岸堆积,右岸侵蚀

D.河流左岸侵蚀,右岸堆积

16.该地山区难以生长高大的树木,其原因是(  )

①气候冷湿'②土层浅薄'③人为破坏严重'④地下水埋藏深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2018年11月3日,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金沙江。

下图示意金沙江某段河流及附近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17~19题。

17.山体滑坡之前,河流①②段(  )

A.①处流向②处 西南流向东北

B.①处流向②处 东北流向西南

C.②处流向①处 西南流向东北

D.②处流向①处 东北流向西南

18.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在堰塞体在自然崩溃之前,则①处水位变化为(  )

19.山体滑坡发生后,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滑坡处的相应等高线(  )

A.没有变化B.向高海拔处凸出

C.向低海拔处凸出D.趋于平直

20.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被誉为世界上最闪亮的海滩,整个海滩是由漂亮的玻璃圆石和沙子组成,五彩斑斓,人们很难相信如此美丽的地方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

下图示意玻璃海滩景观。

海滩上的玻璃圆石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沉积B.海浪沉积

C.人工打磨D.海浪侵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50分)

21.喀斯特地貌是世界上一种非常独特的地貌类型。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20分)

(1)图1所示的是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该地貌主要分布于图2中地貌类型界限以________(填方位)区域,该区域可能出现的地下喀斯特地貌类型可能有________。

(6分)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大量的________岩,并且气温________,降水总量________,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6分)

(3)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8分)

 

22.读“长江流域和下荆江河道图的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1)长江流经地区发育了多种地貌。

比较长江流域图中甲、乙两地的地貌类型和主要外力作用。

(4分)

甲地

乙地

地貌

景观

地貌类型

①______

②______

主要外

力作用

③______

④______

(2)甲地附近建造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________水利枢纽。

(2分)

(3)下荆江河道位于长江的________游,与其他河段相比,该河段的突出特征及其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4)长江口段南北两侧的河道宽度明显不同,较宽的是________(填“南”或“北”)侧。

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沙洲(又称江心洲)它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积而成,河水流速受河流形态影响明显。

下图为长江下游南京至镇江段江心洲的分布。

A、B、C是科研人员为研究泥沙沉积状况而钻孔的采样点。

(1)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形成众多江心洲的原因。

(4分)

 

(2)阐释河流中泥沙沉积物粒径大小与流速的关系,并说明形成采样点A、B、C三处沉积物颗粒差异的原因。

(6分)

 

(3)长江下游许多沿江城市附近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江心洲,有人提出要大规模开发,有人则反对。

你是否赞成,并阐明理由。

(8分)

 

章末综合检测

(二)

1~2.解析:

第1题,甲处为三角洲,它的形成与河流泥沙沉积有关,含沙量大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与中游河流落差无关;入海口潮差大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第2题,乙为瀑布,瀑布的最终消失与侵蚀作用有关。

答案:

1.C 2.C

3~4.解析:

第3题,黄土高原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由于流水的侵蚀形成的。

第4题,埃及是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狮身人面像缺损是风力侵蚀和物理风化作用形成的。

答案:

3.C 4.B

5~6.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该河谷是“V”型谷。

“V”型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水流湍急。

第6题,流水溯源侵蚀主要在河流的源头和发育初期,会使河流不断加深和延长。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并非河流源头,该河段外力作用以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并形成“V”型谷。

答案:

5.A 6.C

7~8.解析:

第7题,冰川侵蚀谷地多成U型谷。

第8题,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沉积物多。

答案:

7.B 8.B

9~10.解析:

第9题,①图示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故A错;②图示风化作用、风力侵蚀作用行成风蚀蘑菇,③图示河流入海口附近形成的流水堆积作用地貌—三角洲。

故C正确;④是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峡谷,故D错。

第10题,在河流入海口,由于地势平坦,水流速度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就在入海口附近堆积,形成三角洲,故本题选A,其余选项可排除。

答案:

9.C'10.A

11~13.解析:

第11题,根据材料提示,黄土高原处在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交界处,受西北季风的影响,从西北内陆带来尘土在黄土高原上长期沉积而成,所以黄土层的形成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选C。

第12题,a地地表凹陷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流水侵蚀作用,A错;b地因黄土堆积厚,且黄土堆积颗粒粗,应是兰州附近,B错;读图可知,从a至b黄土堆积层厚度逐渐变厚,C错;从b至堆积的黄土颗粒逐渐变细,D正确,选D。

第13题,从黄土颗粒的堆积厚度、黄土颗粒的粗细及地表侵蚀地貌的分布可知,a应该位于郑州附近,b应该位于兰州附近,所以位于b的东南方向,选D。

答案:

11.C'12.D'13.D

14~16.解析:

第14题,该图表示的是喀斯特地貌,既有地上喀斯特也有地下喀斯特,处于第3时期地表没有完全被溶蚀掉,也保留着地下结构,C正确。

第一时期是刚开始溶蚀的时候尚未发育喀斯特地貌,第2时期是地下喀斯特没发育,只有第3时期都有,第四时期地表完全被溶蚀。

故选C。

第15题,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导致的,由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与左岸和右岸无关,有流水沉积作用,沉积物就是流水沉积形成的,正确答案选A。

第16题,该地区难以生产高大的乔木,主要是因为地表岩石以石灰岩和页岩为主,容易发生渗漏,不易储存地表水,但是地下水丰富,同时土层浅薄,肥力较低,因此正确答案选D。

答案:

14.C'15.A'16.D

17~19.解析:

第17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相反,由图可知,①处流向②处,结合指向标,可确定东北流向西南。

据此分析选B正确。

第18题,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相反,由图可知,①处位于堰塞体上游,在堰塞体在自然崩溃之前,①处水位持续上涨,结合沟谷下窄上宽的特点,在河流流量稳定的前提下,①处河流水位上涨先快后慢。

结合选项选A。

第19题,山体滑坡发生后,滑坡处海拔降低,则相应等高线向高海拔处凸出。

据此分析选B。

答案:

17.B'18.A'19.B

20.解析:

由材料可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玻璃海滩,曾经充当过近20年的垃圾场,后来垃圾被海浪冲刷掉,垃圾中的碎玻璃被海浪侵蚀成玻璃圆石,所以D正确。

答案:

D

21.解析:

(1)题,图中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大,相对高度较大,可判断出该地貌为“峰林”。

读图2,分析地形界线东西两侧地形特点,西侧较为平缓,东侧多山峰,东侧符合峰林等高线的特点。

地下喀斯特地形主要为地下河和溶洞。

(2)题,我国西南地区分布大量的石灰岩,并且气温较高,降水总量大,具备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所以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的地区之一。

第(3)题,喀斯特地貌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答案:

(1)峰林 东 地下河(溶洞)

(2)石灰 较高 大

(3)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形崎岖不平,可耕地少;可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

(任答两点即可)

22.解析:

(1)题,长江流经地区发育了多种地貌,甲地位于三峡地区,图片所示地貌景观的地貌类型①是峡谷,主要外力作用③是流水侵蚀。

乙地地貌景观所示的地貌类型②是三角洲平原,主要外力作用④是流水沉积。

(2)题,甲地附近建造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三峡水利枢纽。

第(3)题,下荆江河道位于长江的中游,与其他河段相比,该河段的突出特征是形成曲流,即河曲,成因是河床遭受侧蚀。

第(4)题,长江口段南北两侧的河道宽度明显不同,较宽的是南侧。

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向右偏,南岸是右岸,所以南岸易侵蚀,北岸泥沙易堆积,导致南侧河道宽阔。

答案:

(1)峡谷 三角洲平原 流水侵蚀 流水堆积

(2)三峡

(3)中 形成曲流(河曲),因河床遭受侧蚀而成

(4)南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岸易侵蚀(北岸泥沙易堆积),导致南侧河道宽阔

23.解析:

(1)题,该河段位于长江下游南京至镇江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形成大量的泥沙沉积。

该河段接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水流减慢,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形成了众多江心洲。

(2)题,河流流速与所携带泥沙颗粒大小呈正相关。

流速快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粗,流速慢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细。

结合图示位置,A点河道宽,流速缓,受下游八卦洲阻挡影响,流速更缓,因此沉积物颗粒细。

C点在镇江附近,受河道变宽和分流渠的影响,流速缓慢,沉积物颗粒细。

B点位于镇江龙门口附近,受两股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较快,泥沙沉积颗粒粗。

第(3)题,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将江心洲开发成旅游区,可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提供好的去处。

开发成新城,可减轻市区用地压力。

开发可改善洲上居民的生活条件,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其生活质量。

所以赞成开发。

从生态环境保护考虑,开发会影响河流自然形态,导致河流水文状况的改变。

江心洲是天然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开发后会影响其生存环境。

开发后大力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加剧对长江的各类污染。

所以反对大规模开发。

答案:

(1)该河段流经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水流速缓慢,形成大量的泥沙沉积。

该河段接近长江入海口,海水的顶托作用加强了泥沙的沉积,从而形成了众多江心洲。

(2)河流流速与所携带泥沙颗粒大小呈正相关。

流速快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粗,流速慢的河段,河中沉积物的颗粒细。

A点河道宽,流速缓,受下游八卦洲阻挡流速更缓,因此沉积物颗粒细。

C点受河道变宽和分流渠的影响流速缓慢,沉积物颗粒细。

B点位于龙门口附近,受两股汇入水流的影响流速快,泥沙沉积颗粒粗。

(3)赞成:

开发成旅游区可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的去处;开发成新城可减轻市区用地压力;开发可改善洲上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活质量。

反对:

开发会影响河流自然形态,导致河流水文状况的改变;江心洲是天然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开发后会影响其生存环境;开发可能会加剧对长江的各类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