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371209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docx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

年级科目

六年级数学

主备人

参与备课人

章或单元主题

圆柱和圆锥

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及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3、使学生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课题

圆柱的认识

课型

讲授课

课时总数

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教材

分析

教材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思考,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圆柱又是一种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形体,因此教学时教师应从直观人手,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此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指导学生看书、观察圆柱实物图,采用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进行讨论,探索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的演示,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用具

圆柱体模型

教法、学法

观察探究、操作归纳。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2、揭示课题。

1、出示教材第17页的建筑物及物品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

在生活中有许多这种形状的物体,谁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形状?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形状。

2、板书课题:

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整体感知圆柱

2.教学例1:

认识圆柱

3、教学例2:

圆柱的侧面展开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

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1:

认识圆柱

(1)认识圆柱的面。

师: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师:

指导看书,引导归纳。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

a.操作思考:

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

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

b.引导小结:

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

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教学例2:

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

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

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

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

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三、巩固练习

1.做第17、18页“做一做”习题。

2.做第20页练习二的第1—2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板书设计

圆柱的认识

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形

沿高剪┤      斜着剪: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长

圆柱的高→长方形的宽

作业布置

完成第20页练习二的第3—5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圆柱的认识是一节几何知识的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了圆柱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广泛认知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课型

讲授课

课时总数

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教材

分析

本节教材注重加强学生对图形计算方法的探索和在操作中对问题的。

然后通过直观手段,让学生将圆柱模型展开,引导学生总结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1、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得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用具

圆柱体模型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操作归纳。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例3、例4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

2、揭示课题。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同学们,圆柱的表面积指什么?

怎样求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

二、教学新识

1.圆柱的侧面积。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3.教学例3

4.小结: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的含义。

(2)推导公式。

出示圆柱的展开图: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3)小组讨论。

(4)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即:

S=Ch)

(5)练习:

完成第21页的“做一做”习题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

(3)尝试计算

(4)汇报订正。

4.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2页“做一做”习题。

2.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1—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板书设计

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例4:

① 侧面积:

3.14×20×30=1884(平方厘米)

2底面积:

3.14×(20÷2)2=314(平方厘米)

3表面积:

1884+314=2198≈2200(平方厘米)

作业布置

完成第23页练习四的第4、8、10、12题。

教学反思

课开始,教师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出两个综合性问题,唤醒学生对有关表面积计算的回忆,这是顺利开展数学活动、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重要基础。

接着提出:

“圆柱的表面积指的又是什么?

”为后来的操作和丰富直观表象起到了导向作用,从而为学生经历建模过程,达成数学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安排了自己制作、剪开、展开侧面、观察图形等活动。

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领悟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从而逐步归纳出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由此可见,借助实践操作活动建立丰富的直观表象,可以为学生的数学理解提供支撑,更重要的是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积累了数学活验,奠定了良好的数学理解基础。

 

课题

圆柱的体积

课型

讲授课

课时总数

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会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认识了圆柱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体积方面丰富学生对圆柱的认识。

1、通过用切割拼合的方法借助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体积和容积。

2、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1、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

2、应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长方体、正方体等基础的立体图形,圆、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知识,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很困难,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展的过程。

教学用具

圆柱体体积公式推导模型

教法、学法

观察探究、操作归纳。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例5、例6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旧知。

2、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

(1)、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复习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揭示课题:

圆柱的体积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2、应用公式

3、教学例6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1)用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出圆的面积的方法来推导圆柱的体积。

(2)教具演示。

(3)通过观察,讨论。

(4)引导归纳。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即:

V=Sh

2、应用公式

尝试完成教材第25页的“做一做”习题。

3、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

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集体订正。

①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

50.24×10=502.4(cm3)=502.4(ml)

答:

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6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1——3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或V=πr2h

例6:

①杯子的底面积:

3.14×(8÷2)2=3.14×42=3.14×16=50.24(cm2)

②杯子的容积:

50.24×10=502.4(cm3)=502.4(ml)

答:

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作业布置

完成第28页练习五的第4、5、7、13题。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生活情景(装在杯子中的水的体积你会求吗?

)学生听到教师提的问题训在身边的生活中,颇感兴趣。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

 

课题

解决问题

课型

讲授课

课时总数

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教材

分析

本节课教材是在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容积)之后,运用圆柱体内所装的水的体积不变的特征,来求不规则圆柱的容积,从而向学生参透“转化”的思想。

1、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掌握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参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探索已经得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会灵活地运用计算公式求圆柱的体积,同时,学生还会计算杯子等相关圆柱的容积,已经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只要引导到位,同学们利用自己熟悉的“转化”思想,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计算,本节课的内容不仅能顺利解决,学生对转化的数学策略有更为深刻和更为一般性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用具

两个相同的玻璃瓶。

教法、学法

观察比较、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

教材27例7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

2、揭示课题:

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我们遇到过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问题,你们还记得是怎样解决的吗?

2、揭示课题:

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2、引导归纳。

 

1、教学例7

出示例7,

(1)读题,理解题意:

条件:

瓶子内直径是8厘米,瓶内水高7厘米,瓶子倒置后无水部分的高18厘米的圆柱。

问题: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质疑。

这个瓶子是圆柱吗?

怎样求出它的容积?

(3)实物演示。

用两个相同的酒瓶,内装同样多的水进行演示。

(4)尝试解决。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1256(ml)

答: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2、引导归纳。

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的方法:

可以利用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求容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7页的“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五的第12、14、15题。

四、分享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7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1256(cm3)

=1256(ml)

答: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五的第8——10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利用所学圆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虽然备课时尽量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但是实际上课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首先,小组合作的时候分组比较大:

即有的学生真的参与进去了,有的学生却无事可干,因为计算量比较大,得到数据的同学忙着计算,没有接触到瓶子的同学没有计算的数据,也反映出我们平时小组合作时互相配合的良好习惯还没养成。

如果我把小组设定为4人一组或2人一组的话,学生实际的参与程度会更高。

其次,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渗透了简便计算的方法,如果在理解底面积x(水的高+空气部分的高)这一步时,如果配上教具展示(把教具中圆柱形的水和倒置后圆柱形的空气部分剪下来,再拼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圆柱。

)学生更能理解空气部分体积+水的体积=底面积x(水的高+空气部分的高)表示的具体意义了。

最后,我感觉这节课注重了容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练习时间较少,还有更多不规则体积的计算,期待在以后的练习中,学生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

圆锥的认识

课型

讲授课

课时总数

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教材

分析

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圆锥形实物入手,使学生对圆锥进行初步感知,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认识圆锥的特征。

1、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

学情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

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

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

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教学用具

圆锥体模型

教法、学法

观察探究、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情景引入

1、引导观察主题图。

2、揭示课题。

1、展示教材第31页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2、揭示课题:

圆锥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2、教学例1,圆锥的认识。

3、测量圆锥的高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初步感知。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锥形物体。

2、教学例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后,说一说圆锥有哪些特征?

(2)讨论交流。

(3)认识圆锥的高。

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4)引导归纳。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三、课堂练习

 

1、活动游戏。

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完成第32页“做一做”的习题。

四、分享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关于圆锥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向同学介绍你手中的圆锥吗?

板书设计

圆锥的认识

圆锥的特征:

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作业布置

1、向家长介绍圆锥形。

2、预习圆锥的体积。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在探索的活动中,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利用合作交流自己解决问题。

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观察,先猜测圆柱和圆锥的大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

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课题

圆锥的体积

课型

讲授课

课时总数

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教材

分析

教材按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究——导出公式进行编排,通过对圆锥体积公式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解决有关圆锥体积的实际问题。

1、通过实验,使学生自主探索出圆锥体积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圆锥体积计算的简单问题。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

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

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不是完全成熟,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组织学生探索规律,归纳总结,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教学用具

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

教法、学法

实验操作,讨论探究,引导归纳

教学过程

动态修改栏

教学环节及内容

师生互动(具体教、学设计)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

2、揭示课题:

圆锥的体积

1、提出问题。

出示一个铅锤,并提问:

你有办法知道这个铅锤的体积吗?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圆锥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2、教学例3.

 

1、教学例2。

(1)回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

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3)实验探究

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

让学生注意观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4)讨论探究。

(5)引导归纳。

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2、教学例3.

(1)出示例3

(2)理解题意。

(3)引导分析。

(4)尝试计算,指明板演,讲解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习题。

2、完成练习六的第4—7题。

四、分享收获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是如何准确地记住圆锥的体积公式的?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锥的体积=

×圆柱的体积=

×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

V=

Sh

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六的第8—10题。

教学反思

教学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圆锥的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具有下面的特点,一是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二是在实验时,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以实验要求为主线,即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努力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这样的学习,学生学的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