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3716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docx

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重点、难点及对学生要求:

○重点: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及意义。

○难点: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要求学生

掌握: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意义。

理解: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

★主要外语词汇:

TheNewCultureMovement;TheMay4thMovement;CommunistPartyofChina;CooperationBetweenKMTandCPC

★辅助教学情况:

多媒体课件、板书、课堂讨论

★授课内容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后,政治领域的动荡和思想领域弥漫的尊孔复古思潮,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沉痛反思,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引到中国,唤起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涤荡着人们头脑中的愚昧无知。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内的继续,使中国人在长期的封建思想的禁锢和束缚下解放出来,为即将到来的人民革命风暴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一、北洋军阀的统治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此后开始了北洋军阀控制的政府对中国的统治。

北洋军阀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封建的买办的反动政治武装集团。

它们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主要社会支柱,以外国帝国主义作为自己的主要靠山。

许多军阀本身就是大地主,并直接经营一些官僚资本企业。

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一般从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算起,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附国民党政府为止,共计十六年。

大致分以下四个阶段:

1912-1916年,是袁世凯统治时期;1916-1920年,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1920-1924年,是直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1924-1928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权时期。

袁世凯当权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

1916年以后袁世凯称帝败亡后,这种形式上的统一也不存在了,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这种局面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而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离剥削政策。

北洋军阀政权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对内压迫剥削人民,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奉行妥协退让,出卖国家权益,博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中国依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统治时期特点是:

政局动荡、内战频繁、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1.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利益北洋军阀对内实行专制统治,甚至复辟帝制,所谓共和只是徒有形式,人民的民主权利无从谈起。

军阀们在文化上大搞封建复古主义,在思想上表现出浓厚的封建地方主义、宗族主义、皇权主义色彩。

2.各派系都有帝国主义作为靠山帝国主义为扩大对华侵略,竟相在中国扶植军阀势力。

各派军阀为求得帝国主义的支持,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和各种权益,差不多各派系的军阀在控制北京政权后,都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过不平等的条约,大肆借款,使帝国主义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军阀之间的争斗往往反映出他们各自所依靠的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的矛盾冲突。

3.割据一方,连年混战北洋军阀各派系都各自占据着一块地盘,全国始终都由若干个军阀分别占领,并且各派系都有一支军队,并视其为私产,他们靠着武力达到政治目的,继而又靠政治权力扩充军队,“有兵则有权,兵多则权大”。

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大小军阀连年混战,横征暴敛,草菅人命,致使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同时各派系轮流控制中央政权,致使政局动荡,政治统治秩序混乱。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得人心,自始至终处于人民反抗怒潮的包围之中。

大革命时期,南方国民党政府通过北伐摧毁了它的势力,把它赶下历史舞台。

但不幸的是,由于产生军阀的社会基础并未改变,于是国民党新军阀代之而起。

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潮流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力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求真理,前面这在前面的内容中都都讲到了,这种向西方学习的探索和实践,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更使中国的先进分子陷入了彷徨和迷茫之中。

辛亥革命失败后,一些先进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就过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缺乏思想革命,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中国国民的性质和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根本”。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启蒙运动,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新文化运动造就一批共和国的国民。

也可以说是在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任务。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杂志《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问世,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进攻,主要内容包括: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即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政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提倡个性解放,摆脱奴隶地位,成为自由自主的人,二是提倡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使国民成为社会的主人。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即赛先生(science),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态度和用科学观点看待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反对神权,树立科学精神。

在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看来,科学不仅与人的自由精神相通,而且与理性化的民主政治有内在的关联。

在近代中国,是通过科学所带来的实际效益来理解科学的重要性,把他当作富国强兵的手段来信仰和接受的。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通过批判孔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旧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已经成为传播和发展新文化的障碍,提倡新文学,是要求以白话文代替文

言文,进行文学革命,这种取代是文学语言的重建,也是思维的重建。

新文化运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对旧传统的否定和正面的文化重建,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未曾有过的。

3.历史意义:

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1)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必须现代化的重大课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步。

(2)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并没有因为批判孔学就否定中国全部的传统文化。

他们批判孔学是为了指明它在根本上已经不适应现代生活,是为了反对孔学对人们思想上的禁锢,从而使人们敢于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解放潮流,为新思想的传播,打开了大门,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条件,中国首先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就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左翼知识分子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进行改造。

(2)局限在城市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未和工人农民发生联系。

他们把改造国民性放在首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呐喊,要从根本上改造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方法。

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绝对的坏,好就绝对的好。

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如他们夸大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以为只要文化问题的解决,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解决了。

对西方文化过度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过分否定的形式主义倾向,容易造成民族文化问题上的虚无主义思潮。

事实上,在当时的先进分子中,有的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了。

他们之所以有所怀疑和保留,是因为:

第一,在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

陈独秀指出:

“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

政治之不平等,一变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而为资本家之压制。

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无容讳言者也。

第二,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端的形式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中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李大钊曾说:

“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

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

”中国人是否应对欧美文明亦步亦趋,当然成为问题了。

第三,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努力屡遭失败的事实,也使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产生了极大的疑问。

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使新文化运动的左翼人士,开始探索新的挽救危亡的途径,,为他们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土壤。

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简单介绍十月革命和巴黎和会

十月革命前,虽然孙中山、朱执信等人也提过马克思,不过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呢?

第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一个启示是: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俄国国情和中国相似(封建压迫重,经济文化落后)。

第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取得胜利的事实,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的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一批中国先进的知识分之将救国救民的希望从欧洲转向俄国,从而不把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当作唯一的最高理想。

产生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社会主义开始在中形成为一股相当影响的思想潮流。

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指导行动。

传播情况:

起初,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观点,纷然杂陈,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背景(☆略讲)

(1)中国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P89

(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4)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和北洋政府的卖国媚外(直接导火索)。

2、过程(☆略讲)

1919年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在巴黎召开“和会”。

中国作为协约国的成员之一,派代表出席,“和会”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东主权和取消“二十一条”等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本,北洋军阀政府,竟然准备签字承认,巴黎和会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以后,人们心头的愤怒象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五四运动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5月4日到6月5日,以学生为主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院校3000名学生,在天安门游行示威,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强烈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亲日派卖国贼,示威群众不顾反动军警的阻挠,愤怒冲进曹汝霖住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

(2)6月5日,以无产阶级为主北洋军阀政府在北京逮捕学生的行为,进一步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6月5日,上海工人举行政治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运动,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的全国氛围的群众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免除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28日,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口号正如毛泽东所说:

“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把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结束了辛亥革命后连续几年的革命低潮,新的革命高潮开始。

(2)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并在运动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在运动爆发前进行舆论准备,运动爆发后提出政治口号,对群众斗争经验进行积极总结。

可以说,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4)揭开了新民主主义运动的序幕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因为:

首先从革命领导权上看,五四运动前,中国革命是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其次,从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上看,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最后,五四运动带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所没有的彻底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

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知识界中得到传播。

在李大钊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逐步划清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主要有三种类型:

首先,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其代表李大钊以外,就是陈独秀。

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

其代表是毛泽东等。

主要有广东的杨安、湖南的蔡和森天津学生领袖周恩来。

再次,是一部分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其代表为董必武等。

另外还有吴玉章、林伯渠等。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要是由以上三种人组成的。

其中李大钊、陈独秀属于先驱者和擎旗人,毛泽东等五四运动的左翼骨干则是其主体部分。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和需要,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掀起了一场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

这个运动一开始就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在当时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的严重对立。

中国的先进分子对于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采取了名曲鄂批判态度。

陈独秀说,马克思修正派的学说“是我大不赞同的”。

毛泽东说,“社会民主主义,借议会为改造工具,但事实上议会的立法总是保护有产阶级的”。

蔡和森也表示,自己对修正排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

这说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一开始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正确方向。

第二,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注意的理论。

中国的先进分子一旦学得马克思注意,就主张运用它去研究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

象李大钊即指出,“一个社会主义这,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

”当人们以一种理论“作工具,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这种理论“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情形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即在运动中得到发展。

这说明,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明确地提出这个命题。

第三,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李大钊主张知识分子“向农村去”、“到民间去”。

这是在他的指引下,北京大学的邓中夏等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活动。

尽管当时到工人中去的知识分子为数不多但这毕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它预示着先进的知识分子应遵循的新方向和应当走的新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并没有抛弃而是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使它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发扬。

民主不再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

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了。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

中国的先进分子以唯物史观为武器,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启蒙者的弱点,把反对封建的启蒙运动有力地推向了前进。

如果说,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那么,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知道作用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逐步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了日程。

1920年1月,有人在报刊上发表《劳动团体与政党》一文,呼吁“劳动团体应自己起来做一个大政党”。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1920年初,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了建党的探索和酝酿。

即1920年2月,李大钊送陈独秀离开北京去上海时就商议要建立党的组织。

   1920年4月,俄共(布)西伯利亚局派维经斯基等一行来华,了解中国情况,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

他们先在北京会见了李大钊,后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会见陈独秀,共同商谈讨论了建党问题,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从5月开始,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问题。

   2.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结果。

这种结合是一种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

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主义小组之所以能够在上海等六个地方建立起来,正是因为这些地方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产业工人比较集中、工人运动有了一定发展;有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其中不少是参加过五四运动的,他们积极的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活动。

这两个条件就是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当时共有8个共产主义小组:

〔其中参加一大的代表是〕

   [1] 上海(李达、李汉俊)   

   [2] 北京(张国焘、刘仁静)

   [3] 湖南(毛泽东、何书衡)

   [4] 湖北(董必武,陈潭秋)

   [5] 济南(王尽美、邓恩铭)

   [6] 广东(陈公博、包惠僧)

   [7] 日本(周佛海)            

   [8] 巴黎(因路途太远,未通知)

   

(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建立以后,开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动。

   第一,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创办了《共产党》月刊

   为了广泛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建党思想,1920年9月,上海发起组把《新青年》杂志(从八卷一号开始)改为党的公开刊物;同年11月,又创办了《共产党》月刊,在全国主要城市秘密发行,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

   [2]翻译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   

   新青年出版社还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多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小册子。

   [3]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又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

   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在工人阶级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一方面革命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向工人学习,与工人群众相结合,使自己得到改造。

另一方面通过工人补习学校和刊物,向工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讲解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价值和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道理,启发工人觉悟,使他们认识到自身阶级的历史使命,帮助工人组织起来,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各地还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发展了一批团员,青年团成为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

   共产主义小组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知识的宣传,批判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敌对思想,并在各地组织中进行了建党方针的讨论。

   总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展开的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这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就基本具备了。

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3月,在俄共远东局和共产国际的建议和支持下,召开了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会议,发表了关于党的宗旨和原则的宣言,并制定了临时性的纲领,确立了党的工作机构和工作计划,表明了党组织对社会主义青年团、工会、行会、文化教育团体和军队的态度。

这次会议为党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备。

   维经斯基回国不久,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

他们建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

在上海的党的发起组在李达的主持下进行了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向各地党的组织写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选派两名代表出席大会。

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于7月23日全部到达上海。

   1921年7月23日――31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李书成家举行,后因巡捕搜查,改在浙江嘉兴南湖上的游船举行。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列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科尔斯基,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成立中国共产党。

   

(1)大会确定党的名字是“中国共产党”,

(2)会议确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3)会议确定党的首要政策是组织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群众,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

(4)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总书记,张国焘和李达分别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

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一开始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也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前文我们说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这个科学概括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理的,也是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

   但是,一些西方学者和港台学者则提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