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7398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docx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

《听颖师弹琴》导学案

第5课《听颖师弹琴》导学案

【课标解读】

1本节知识点:

了解韩愈的生平及其思想;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重点:

理解诗中对音乐的描写,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难点:

学习诗中音乐的起伏变化,赏析该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自主学习】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唐代散文家、诗人。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

郡望昌黎,世称。

贞元八年 (792)进士,曾任宣武及宁武节度使判官。

其后任监察御史等职。

贞元十九年 (803)因言关中旱灾贬阳山(今属广东)令。

元和中,随裴度平淮西,迁刑部侍郎。

穆宗时,召为国子祭酒、吏部侍郎,世称。

谥号“文”,世称。

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同倡古文运动,为“”之首。

著有《》。

 韩愈的诗以“”“”著称,笔力雄健,用词奇险,注重创新,自成一家。

本诗是为了矫正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他以为诗,以为诗,以为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引入诗中,扩大了诗歌的艺术领域,为中唐诗歌开创了新局面。

影响了贾岛、李贺等人,甚至波及北宋及晚清。

2.给加点的字注音

颖师()昵昵 ()  恩怨()  轩昂()柳絮()  喧啾()   根蒂()   

滂沱()()  嗟叹()    丝篁()  跻攀()()   遽止() 

3.解释下列词语

 昵昵:

 划然:

     

 丝篁:

      

 滂滂:

        

 起坐:

  

 冰炭:

    

 尔汝:

4.熟 语 释 义 

气宇轩昂:

抑扬顿挫:

高情远韵:

炉火纯青:

【学习探究】

1.《听颖师弹琴》一诗主要描写了弹琴者——颖师的技艺高超,音乐感人。

诗人把琴声分别摹写为哪些声音?

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感受?

 

2.作者对颖师高妙的技艺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3.《听颖师弹琴》诗中在造境或遣词造语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当堂达标〗

1.下列诗句中加点的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未省(shěng)听丝篁   昵(nì)昵儿女语 

B.喧啾(jiū)百鸟群        颖(yǐng)乎尔诚能 

C.推手遽(jù)止之          勇士赴(fù)敌场 

D.划然变轩昂(áng)        湿衣泪滂(pāng)滂 

2.下列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天地阔远随飞扬     自闻颖师弹 

B.失势一落千丈强     勇士赴敌场 

C.浮云柳絮无根蒂     忽见孤凤凰 

D.挤攀分寸不可上     恩怨相尔汝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嗟余有两耳         嗟:

叹息。

 

B.失势一落千丈强     强:

强壮。

 

C.推手遽止之         遽:

急忙。

 

D.未省听丝篁         省:

懂得。

 

4.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划然变轩昂        划然:

突然。

 

B.起坐在一旁        起坐:

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C.恩怨相尔汝        尔汝:

表示亲密。

 

D.未省听丝篁        丝篁:

竹林。

 

5.从对仗角度看,下列诗句最不严格的一项是(    ) 

A.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B.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C.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D.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还会背白居易的: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吗?

 

B.电视以自己强大的冲击力,推出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明星——歌星、体坛明星、舞星……等众多的星。

 

C.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D.《听颖师弹琴》选自《全唐诗》卷34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

) 

阅读《听颖师弹琴》,回答7—10题 

7.韩愈听颖师弹琴有何感受?

  

 

8.“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用什么手法表现了琴声的特点?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你还能想到哪些诗句有类似手法?

试举一例。

 

 

 

9.本诗前十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这几句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对比前面诗句,你认为琴师的高超技巧是怎样体现的?

 

 

11.按照下面规定的情景,以“太阳”为重点,分别扩展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字。

 

情景一:

冬天  早晨  太阳 

答:

 

情景二:

夏天  傍晚  太阳 

答:

 

12.根据语境,将仿写的内容写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

 

人生所有的悲剧都是在展现遗憾:

荆轲刺秦王偏偏没有刺中, ,

 , 。

细品上述这些人,无一不是崇高者,而且当人们用自己的滚滚热泪对上述种种遗憾扼腕长叹时,不是正在展示着一种人世最纯真最崇高的情感吗?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后人常以“韩潮苏海”来评价韩愈、苏轼的诗文气势非凡,请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本诗被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请在表现手法上比较两诗的异同。

 

【课后反思】

 

第5课《听颖师弹琴》导学案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退之韩昌黎韩文公韩吏部韩文公唐宋八大家昌黎先生文集险怪

赋文议论2.yǐnɡnìyuànxuānxùjiūdìpānɡtuójiēhuánɡjīpānjù

3.亲近;突然;丝竹乐器,这里指音乐;流泪的样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形容极端相反的

两种感情;表示亲密。

4.气宇轩昂:

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抑扬顿挫: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高情远韵:

高尚的品格或情趣,同“高情远致”。

炉火纯青:

纯,纯粹。

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

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学习探究】

1.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本诗很可能包含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叹。

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

所以诗中不仅流露了对音乐的喜爱、陶醉,还有与自身境遇相关的一些感受,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

不仅以声写声,而且以形绘声,将声音转化为视觉画面,如琴声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3.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

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

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

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

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

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感染力极强。

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

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

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

〖当堂达标〗

1.A(“省”应读“xǐnɡ”。

) 

2.D(“挤”应为“跻”。

) 

3.B(“强”应是“有余”的意思。

) 

4.D(“丝篁”应为“丝竹乐器”,这里指音乐。

) 

5.D(ABC三组诗句词性相当或相对,属于严式对仗,而D只是顺对,属于宽式对仗。

) 

6.C(A项中去掉冒号。

B项中省略号和等重复。

D项中句号应该在括号外。

) 

7.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

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

  

8.对比。

用对比的手法能够突出所要表达的琴声忽高忽低、抑扬顿挫的特点。

例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9.比喻;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10.表现了听琴者听后的感同身受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11.情景一:

冬天的早晨,太阳从黑暗的地平线上悄悄地爬上了蔚蓝色的天空,向大地报告又一个崭新的黎明的到来。

 

情景二:

夏天的傍晚,太阳从大地上收起她那最后的一缕灼热的光线,满怀无限留恋地向钟情她的万物挥手告别。

 

12.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来火种偏偏被宙斯钉在了高加索的山崖上  屈原忠心耿耿偏偏碰上个昏庸的楚怀王  岳飞挥师北上正欲直捣黄龙府偏偏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了临安 

【课后作业】

1.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

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

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

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迭。

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

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

2.《琵琶行》与本诗在描写音乐上都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具体不同点为:

《琵琶行》通过描写弹奏者的姿态(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等)来正面描写琵琶女技艺的高超,另外借助语言的摹写音乐(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声摹声,以形写声(幽咽泉流、冰泉冷涩、铁骑突出刀枪鸣等)。

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其技艺的高超(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还通过听者的感受来侧面烘托(主人忘归客不发,满座重闻皆掩泣等)。

《听颖师弹琴》在正面摹写音乐上也是以声摹声,以形写声来表现音乐的刚柔、高低、疾徐的变化。

在侧面烘托上通过“我”起坐不安,泪雨滂滂乃至无法承受,推手制止不忍卒听的表现烘托琴师的高超技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