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76630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docx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

回忆性散文教案模板

 

第1篇:

忆童年_回忆性散文

冬,寒夜,城市中暮色降临,灯火五色嫣红柳绿。

吧车开出公司,刚刚下班的我,蜷缩在车座上,看着窗外的冷冷黑夜,似乎窒息一般的裹紧了蓝色的羽绒服,只偷偷的将眼睛向外观看。

窗外灯光下,衣服将人们包裹得五颜六色,或者似白玉银光闪烁,似翡翠墨绿温和,吧车飞快奔驰,人影也是急速而过,其中夹杂着不少孩子的身影,由身边大人或者拉着小手,或者搂着抱着,暖意融融不亦乐乎。

童年的事情在我脑中闪现,不断滋生蔓延。

我的童年是在江南的水乡,在那个汉王刘邦想得到的封地,三国时期吕蒙曾在此筑城,还留下了孙权射虎的传说。

八十年代乡村还不是很富裕,懵懵懂懂的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在国企的父亲兴冲冲回来,大声说发工资了,发工资了,还是新版的钞票呢。

接着掏出一张新版十块钱的给大家看看,当时的一月工资可能也就几十块钱吧,家里人是轮流着放在手里把玩,塞给我看时还舍不得放手,像是怕我不懂事一用劲给撕了似的。

当时村里父母大多是双职工,孩子一般由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们还要兼顾着农活,所以基本上无人照顾,常常是一帮孩子在一起玩耍,不分男孩女孩,往往是年纪大一点的负责照顾一群小孩。

我就是在这么一种环境下长大,记事起就和一帮一般大的小孩在一起,田埂上,小院里,村落间,四处游玩。

当时家用电器还是很稀奇的东西,记得村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还是集资买的,每到晚上,只要是农闲时间,打谷场上都会特别热闹,大家聚集在一起播放电视,记得当时看翁美玲出演的老版射雕英雄传,几乎是万人空村,我还是小孩子看不懂这些,和一群小伙伴在一起玩闹,做游戏。

或者看着场上灯光下,小昆虫们飞来飞去,有白色的蛾子,长着棕黑色翅膀的地鳖,甚至还有一些垂着双角,有黑底白斑花纹的漂亮天牛,一直玩到很晚,在大人的呼唤下,才恋恋不舍的回家,也不知道那个电视是何时结束的,只觉得时光珍贵,一晃而过。

虽然当时工作忙碌,农活辛苦,可是还是生活清苦,很少看到肉食,记得我小时候最好的营养品是鸡蛋,尤其是炖鸡蛋,现在只是很普通的食品了,更别说的糖果,营养快线,哇哈哈等。

过年时村里人会每家分到鱼肉,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最高兴的也是过年了,过年时可以去人家拜年,领糖果,红包等,热热闹闹。

冬天也没有什么事可做,孩子们可以在打谷场奔跑,踢毽子,丢沙包,跳绳等,一点也不觉得冷。

再长大点,就要承担一些农活了,割羊草,喂鸡喂鸭,现在想想这是多可爱的事情,雪白的小羊羔,可爱的小鸡,黄绒绒的小鸭,可是当时人小玩心大,往往是放学后几个孩子一起出门,到太阳落山还没有割到一篮子草,好在我家里还有爷爷奶奶,他们好像也不指望我。

等到栽秧时最忙了,父母都是职工,天不亮就出门,有时请假几天,有时候下班就赶忙干活,最苦的是爷爷奶奶们。

而且插秧时期沟渠放水,也是最危险的时段,沟渠水满满的有一人高,里面有时候还会看见一群群的水蛇游过,有一次我们一群孩子曾仔细观察到沟底躺着一条土灰蛇,身子老长而且足有茶杯口那么粗,红褐色的皮肤躺在沟底一动不动。

那时候在村里的学校上学了,说到小学现在还在,回去看过,是当年的知青办的,老师也是当年的知青,现在回城了。

村里的小学规模很小,只有三个教室,午饭要回家吃,好在只要十几分钟路。

等上到三年级,就要转到镇上上学了,镇子离得很远,每天早上父母送我到学校,放学后我们约好几个同学一起回家,要走上一个小时多的路,那个时候居然也不觉得累,好在没有人辍学,一路上很热闹。

到了五年级就学会了骑自行车,放学时往往是一群车流,涌出学校,觉得很是快意。

时过境迁了,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的童年还是不算清苦,虽然比不上现在的孩子是生活在蜜糖里,但是一直是快快乐乐的。

第2篇: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

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

同时对小弟这样的人的不觉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

这无疑是对封建宗族制度摧残儿童的罪恶进行控诉。

叙述往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是文章的突出特点。

全文虽以叙事为主,但深深地融汇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关键的地方,则又通过凝炼的语言,作了画龙点晴的点染,使文章感情的表达更加明朗。

例如,文章开头“我”从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见一二风筝浮动着,引起了一种惊异和悲哀。

为什么呢?

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对故乡风筝时节的回忆。

这段文字不仅叙述了故乡早春的景象,而且在这一景一物的描写中,都凝聚“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直接抒发了这种感情:

“我现在在那里呢?

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廖别的故必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这就将“我”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更充分地表达出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还不单纯是为了抒发“我”对故乡的深情,如联系全文来看,回忆故乡,目的或落脚点是使“我想起幼时欺凌小兄弟之事。

”我“在这里进行了反思。

透过这个小”我“,看到旧的伦理道德统治下的整个社会面貌大“我”家长式的管理、长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圣,何等的残酷,何等的愚味无知,它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当作者挖掘的酿成悲剧的社会原因。

“我”的回忆是对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残儿童的控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我”经过深刻反省认识到这一地可挽回的过错过后,心情无比沉重。

这种忏悔意识,否定了旧“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进轨迹明晰了,“我”的复杂心理状态显示了,正是这些原因,所以当“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而感到“惊异与悲哀”。

另一个特点,是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几笔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点,传神地勾画出来。

例如描写“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张着、嘴,呆看着空中出神”,为别人放的风筝“惊呼”,“跳跃”,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表现了出来。

当他私自做风筝的秘密被发现后,作者描绘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时这样写道:

„他向着大方登,从大小登;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作者在这里写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状态,是被封建礼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这不单纯是胆小的缘故,其深层原因更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依据。

《风筝》写于1925年1月。

但是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

《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像是《风筝》的提纲。

当然,《我的兄弟》是独立的一篇作品,它表达一种愧疚之情,说明压抑儿童游戏的本能是错误的,甚至是残酷的。

《风筝》也写了这些,也表现了这种感情和这种思想。

但是,《风筝》毕竟是一篇崭新的作品,它表达的内容就不仅仅是这些。

《风筝》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着一个被压抑、被封锁住的春天。

如果说《雪》是在冬日里寻春,那么《风筝》却是在春风里感到冬的肃杀。

这仍然是一首关于春天和青春的诗,是鲁迅在继续“寻求那逝去的青春”。

《风筝》一开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写起。

然后,便是故乡“春二月”的回忆,是“一片春日的温和”。

风筝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是美好青春的象征,

第3篇:

乐优记叙性散文阅读辅导公开课教案(重要)13310

记叙性散文阅读辅导

(林保珍原创)20

13、

3、10

一、何为散文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的一种文体。

描写见闻、表达感悟,是就散文的内容而言;自由灵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

二、复习要点:

 明确中考散文阅读的考点:

掌握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培养美的情趣,养成好的语感

三、散文特点:

 

1、取材自由:

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神聚:

主题集中鲜明.

2、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

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融为一炉。

4、线索:

文章结构的红线。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5、散文的主题:

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 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6、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

(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四、记叙性散文分类: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所谓记叙性散文,就是通过记人、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受、感悟的散文。

2、描写性的散文—— 写景状物类,即抒情性散文。

1、记叙性的散文—写人叙事类 1)写人的散文:

描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有的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与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有的从横向角度,剪辑若干的精彩片段,表现人物的精神、性格和气质,如杨振宁的《邓稼先》;有的注重对人物生活片段的记叙,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的着重突出人物群像的描绘,如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2)叙事的散文:

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或赞美,或否定。

文中之“事”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化的生活片段,如朱自清的《背影》„„

2、抒情性散文—描写性的散文,写景状物类 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抒情散文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如何抒发,这些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有极大的关系。

抒情散文的“情”总有一定的人物,事件或景物作为文章书写的对象,通过对它们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的目的。

这类散文是通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思想意义,抒发感情的。

五、近几年记叙性散文阅读考点:

 1)品味语言:

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品味能力。

包括字音、词语选用、词语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深层)2)能把握文章结构,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段内容。

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理解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理清文章的线索,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文章的写法:

A、表达方式:

在阅读中能把握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及作用;

B、描写方法:

判断人物的多种描写方法,如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及其作用,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C、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D、表现手法:

呼应句、过渡句、句子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含义(表层、深层)、5)仿写句子:

能根据句子的样式,仿写句子。

6)写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悟;对作品有独到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六、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清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

(2)看“形”和“神”的“结合”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阅读三步曲:

把握主旨、揣摩语言、赏析技巧。

七、散文阅读步骤、具体操作:

 散文阅读步骤:

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第

三、注意摘取原文 。

四、“十六字”方针。

 1.字不离词。

2.词不离句。

3.句不离段

4.段不离篇。

 考场操作:

第一步整体感知—读文章。

第二步把握大意—读试题。

第三步结合原文—巧作答。

1、先认真读完一遍原文,大致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5分钟即可)

2、认真阅读文后所附的考题,迅速找到题目涉及到语句所在的 位置并划出来。

3、带着问题再细读原文,同时开始逐题作答案。

八、记叙性散文中易混的一些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10字)

二、描写方法:

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细节、环境等。

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16字 )

(补充:

引用、借代、反语)

四、表现手法:

 :

(写作手法)

开门见山、前后照应(呼应)、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物)抒情、以物喻人、情景交融))、以小见大、铺垫(引出下文、铺陈夸张)、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比较对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对比、联想、想象、象征、直接(间接)描写、

(一)表达方式及作用 

1、表达方式作用 记叙的作用:

交代事件,刻画人物,突出中心。

议论的作用:

表明观点,点明中心抒情的作用:

表达情感,深化主题

(二)、描写方法及作用 描写方法及作用:

⑴人物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①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②正面(直接)描写、侧面烘托(间接描写)。

③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

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心情(心理、性格)等。

⑵景物(环境)描写作用:

①渲染了„„的气氛(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性格等;③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④深化作品的„„主题;⑤暗示社会环境的„„;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环境;

(三)修辞手法及作用 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反语、引用等)。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

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特征 

2、拟人的作用:

赋予„„物以人的动作(情感),写出了„„ 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之情。

3、夸张:

鲜明地突出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排比的作用:

强调了„„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语言 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之情。

5、对偶:

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增强表现力。

 

6、反复:

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7、设问:

加强语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反问:

它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 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作用:

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9、引用: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趣味性(增强文采、增强 说服力)

10、反语:

有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

增强文章的战斗力。

表现手法及作用

(四)表现手法(写作手法)的作用:

 

1、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以物喻人)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

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

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3、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

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4、前后照应:

作用:

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5、衬托 :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

突出本体的××特征。

6、对比:

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

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7、侧面(间接)描写:

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8、伏笔和铺垫:

伏笔:

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铺垫:

引出下文、铺陈夸张。

9、联想:

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

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表现手法还有:

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等。

九、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

在学过的散文中,有哪些精彩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说出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品味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4)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瀑布》品味的角度:

语言的精当:

生动、准确

修辞的巧妙: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含义的深刻:

富有哲理、体现中心

注意:

一定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

语言组织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不能太概括,应具体。

要做到:

明确品味的角度,结合具体的语境指出特定的作用。

十、散文应考策略:

 

1、理清思路 

(1)把握线索:

①注意标题,不少文章的标题就是线索;②注意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注意抒情议论句,抒情议论句往往是文章的一条感情线索。

(2)疏理脉络:

注意表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变化的词句。

叙事散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作者的认识和感情的发展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2、概括文段要点 

(1)注意开头结尾句:

文段开头句有时起总该段内容的作用,文段结尾句有时起总结该段内容的作用。

(2)注意过渡句(段):

段落间的过渡句(段)对段落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确定文章的中心 

(1)看标题,有的文章的标题很鲜明地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可以据标题确定中心。

所以也可以根据中心拟写标题。

(2)看注释,注释有时会交代作者思想、写作背景及写作动机等,文章的中心往往与这些背景有关。

(3)看过渡句(段),文章的过渡句(段)对文章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4)看开头结尾句,文章开头句有时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结尾句起总结全文的作用。

(5)看抒情议论句,叙事散文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6)看反复出现句(段),为了使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作者有进采用反复这一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感情、观点,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目的。

注意:

有些文章比较复杂,必须从多方面入手,综合分析。

如果文章找不到关键句,需要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使用这样的格式:

本文叙述(描写、介绍)了„„,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讽刺、反映)了„„【写在后面】读10篇左右培养感觉。

要培养好的阅读习惯:

圈点勾画、明确考点(每道题都在考什么?

)、规范答题、形成抒情散文的“四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