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8016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7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docx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题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

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

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

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

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

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

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

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答:

(1)从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规律出发,主张物质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自然观。

(2)主张以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的研究为基础,进而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价值论分析,和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进行研究,寻找出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科学观。

(3)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概括和总结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对科学技术活动的系统认识-科学方法论。

A、自然观:

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C、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3.怎样理解自然辩证法各项科学内容间的相互联系?

答: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3个部分:

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A、自然观:

研究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对自然界总体的看法。

包括自然界得起源、演化、存在方式。

是以各种不同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和流动循环的自然观。

B、科学技术方法论:

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的辨证综合方法论。

提出科学问题,选题,依据题目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进行对观点的验证、鉴定。

C、科学技术观:

对认识自然界的成果形成一种看法。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因素,它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杠杆。

【关系、相互联系】:

A它们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观和社会历史观在自然实践的基础上的一致性。

B自然观和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的反映,自然观和科学决定方法论,自然观导致科学观的产生。

C科学观对自然科学有指导作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可提升为科学观。

D自然观指导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制约着自然观。

E科学方法论既推动自然科学的研究,又推动认识改造自然界。

4.为什么说自然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

答:

A整个自然界的发展是由一系列转化过程构成的集合体。

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各种运动形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运动看作是时间和空间内的位移变化,运动要有一个过程,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发展其实就是在一系列运动过程中实现的。

B自然界的组成是由一系列过程构成的集合体。

自然界是建立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演化过程集合体中。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产生的直接理论前提是什么?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前提是什么?

答:

(1)十九世纪具体科学的发展成就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科学前提。

(2)德国的古典哲学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产生的哲学前提。

6.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和发展,与自然科学关系?

答:

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意味着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思辨地构造体系的自然哲学的终结。

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7.为什么说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为什么自然辩证发的创立与发展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

(1)18世纪未19世纪初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历史背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科学在19世纪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影响深远的一些重要发现,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2)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

对于重要的发现,恩格斯经过反复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

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把蕴含在当时诸多科学发现中的思想精华作了概念性升华,从而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凤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完善,生成新自然观,对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加以概括,提升补充到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方法论中,开成新的方法论,总结科学技术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多元互动关系,形成新的科学技术观。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进化和退化和相互转化)。

8.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答:

二者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自然科学则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

(2)研究目的的不同:

自然辩证法探究科学技术活动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世界以及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探究科学技术究竟在社会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发生了什么效应以及这种效应的价值。

自然科学则通过抽象揭示研究对象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

二者的联系: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以自然科学的成果为基础,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9.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

一切僵化的东西融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是发展的、变化的。

10.研究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主要包括: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自然物质系统的辩证法原理,及其运用这一原理和方法经营事业实现无废循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辩证法、基本特征;自然界物质系统运动的源泉(或机理、基本形式);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辩证法;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生命起源的辩证法;人类起源的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11.为什么说辩证自然观的创立实现自然观的历史的革命性变革?

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局限性(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吸取了它关于自然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坚持了唯物论,告别了用神话来解释世界。

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为依据(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细胞学说等),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机械论、形而上学的不彻底性。

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1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作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宽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答:

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

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

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

3)恩格斯曾指出:

“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

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

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

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13.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

答:

(1)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它并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但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形成自然观,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学技术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形成科学技术观,这些对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超前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思路、方法和精神。

①有助于科学修养的加强②它引入了系统的思想,对科技发展社会条件、社会控制进行研讨,提供了战略分析和政策分析的“观念框架”,有助于正确选择重点,合理运用调控手段;③有助于启发思路、改进方法、获取突破性进展。

(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拓展科技工作者的知识面,更好的参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科学研究的预见性、创造性、系统性、科学性,克服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机械性、曲折性、摇摆性。

(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勤奋、敬业、创造、协作、民主、爱国、奉献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具有良好综合科学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科学家。

(5)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14.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自组织理论及其意义?

答: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行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其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能够形成有序的结构,或从低序向高序的方向演化。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通过对自组织理论的认识,我们可以分析现在的各个国家甚至社会的发展。

我们在对自组织理论有更深入了解的同时,还可以将得到的实际经验应用到社会中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15.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

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

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

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16.人与自然和谐?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

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其中:

“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因此人与自然和谐的三个层面:

a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

“合真”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功能;“达美”的直观效应;b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

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融洽;c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要素比例协调性;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17.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答: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有: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努力减少环境污染;树立生态自然观;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世界各国即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共同发展;实现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发展。

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原则;人类根本利益和行动的共同性--共同性原则;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公平性原则。

18.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

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

积极性——消极性。

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

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

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

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

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

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

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19.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答:

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20.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

答: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

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然系统的平衡。

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人的生存发展受到自身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的制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调整社会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1.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与人的关系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规律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系统自然观与生态自然观,反映了人类最新的认识成果。

古代的自然观:

古代自然观基于对比大宇宙与小宇宙,形成万物有灵论的神秘观念。

这种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第一,万物皆有生命。

这种观点带有神秘性,具有宗教意味;第二,事物运动的主要原因来源于内部。

事物是“自己”运动的。

近代自然观:

近代自然观是基于作为上帝创造物的自然界与为人工制品的各类机械的比较,形成机械的自然观,把自然看成一部机械的“钟表”。

这种观念的基本特点:

第一,事物由基本的机械元件组成,合成事物可以还原为基本部件,复杂运动可以还原为简单的机械运动。

第二,物质世界的根本动因是外在的,宇宙的初始动因是外在于宇宙的神秘力量——“第一推动”。

现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是基于自然演变与社会兴亡交替的对比,形成历史性的自然观,把自然界视为与人类社会具有相同演变机制的世界,形成辩证的发展观念,既所谓“自然是历史的,历史是自然的”。

这一观点的基本特点:

第一,万物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着,并且处于演变发展之中;第二,事物本质上是“自己运动”,其演变过程是自组织,内在信息自我生成,而非超自然力量的“注入”。

机械自然观:

机械自然观的对象与灵魂相分离,机械自然观的对象是人的实践过程中最简单的机械操作部分相关的自然过程。

机械运动简单且易于言表,而且是人们最易于认识和实现的物质过程。

所以,是最容易走向实证理论的领域。

22.简述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答:

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5个过程。

(1)原始宗教自然观

(2)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3)宗教神学自然观。

(4)形而上学自然观。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3.近代自然观的缺陷是什么?

答:

(1)机械性。

它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早在空间上并列,没有时间上的发展。

从根本上否认事物的矛盾,否认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2)形而上学性。

以机械运动、力学尺度说明一切,看不到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从而否认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

24.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天人合一”,“对象性关系”四个环境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人类中心主义

(1)进步性:

人类中心主义是伴随着西方人本主义的出现而产生的文化观念,起初,它对于唤醒人类的主体意识,摆脱自然对人的束缚、控制,实现人自身的独立,具有启蒙性的作用,使人类从原始的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状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被逐步强化,在这个过程,它也激发了人们的创造热情,鼓舞人们战天斗地,不断的按照自身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推动着社会历史的整体进步。

(2)局限性:

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无视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存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原始协调的关系,完全根据人自身的需要、愿望去掠夺、索取自然界,甚至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类的制约性。

其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界存在状态的根改变,原来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的恶化,使人类的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陷入困境。

纵观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由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扩张,以及以此为指导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协调关系日益加剧,出现了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环境污染;②资源短缺;③生态系统失调。

二.生态伦理学

(1)进步性:

生态伦理学是根据生态学的成果,并对生态危机的深刻反思而建立和发展的,其矛头直指“人类中心论”的价值观,号召人们从整体主义的哲学观念出发,尊重大自然的权利和价值,承担起对自然界进行保护、尊重、关爱的伦理责任。

这种理论主张对于人们改变原有的“主-客体”分裂观念,实现人对自然的协调一致关系,促进人与自然持续、和谐的共同存在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尤其是在当今人类中心主义仍占主导地位,人类生存环境持续恶化,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挑战的今天,无疑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

(2)局限性:

生态伦理学毕竟是本世纪以来形成的新兴学科,其理论主张尚存在着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方面:

①按照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观点,人应该把自己看作生态系统中普通的一员,尊重和关爱每种自然物的价值和权利,甚至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自然物的存在权利和改变其生存形式。

然而,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又必然要以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和变革作为前提和条件,没有这种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如此,便产生了人类的生存需要和自然环境权利之间的矛盾,要么就放弃对人类生存权利的追求,要么就要对自然事物的存在形式和形态作出变革。

对于这种矛盾,当代生态伦理学始终没有找到使二者相互协调的桥梁和途径;②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能否真正建立?

按照生态伦理学的观点,每种自然事物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只能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因此人必须对自然物尊重和关爱,承认其内在的价值。

但是,无意识的自然环境能否成为道德的主体,与人之间能否建立相互的道德关系,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生态系统本身是人类生存的场所和条件方面来说,它似乎关爱、支持着人类的生存,但它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危及或威胁到人的生存,这种威胁也并非一定是人类所为,而是来源于各种自然力量的盲目的无意识的作用。

如此,以相互约定、共担义务和责任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就很难真正建立起来。

三.天人合一

(1)进步性:

“天人合一”在解决天命(规律)与人事关系上,承认自然命运不可违、尊重自然规律。

但不消极处之,尽人事而不务求其必成,这就是“知天命,尽人事”,这对当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有先导意义。

(2)局限性:

“天人合一”固然有许多精彩的思想,但它毕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物,具有朴素性和直观性。

即使在“天人合一”思想盛行的古代中国,也经历了中华民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五个阶段。

而这五个阶段都是处在农业社会中,而只是到了清末,中国才开始出现近代工业。

可见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不是抱住“天人合一”就可奏效的。

四.对象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依据近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论。

(1)生产劳动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人和自然是互为对象性的存在,这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对象性关系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建立起来的。

正是通过人类不间断的生产劳动和实践过程,才使得人类的文明不断产生和发展,社会历史才得以进步。

(2)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

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有人才能够对自然界认识和改造,从而引起自然界的人化过程,这体现出人对自然的能动性。

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认为,在人与自然关系当中,不仅要注意到人对自然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自然界对人及其活动的先在性、制约性,要使人的活动与自然现象、自然规律和谐一致。

(3)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首先,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

其次,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必须转换人们的价值观念。

再次,建立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25.科学观?

答:

“科学观”研究科学的本质、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科学认识的程序、科学知识的结构、科学理论及其评价、科学的发展规律和价值。

16、科学的基本特点:

1)客观真理性:

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确的科学知识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与客观事实一致。

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坚持物质世界自身来揭示物质世界,不承认任何超越自然、神秘的东西。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本身应当具备原则上能够被事实验证的属性。

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论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他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3)系统性:

科学的系统性,表现为科学知识是有结构的体系。

科学知识理论的功能具有非加和性。

科学以逻辑基本规则规范命题关系,用范畴定义对象的基本属性,并以此(例如公理系统中的公理集合)构成理论的本质或特征信息。

26.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又叫抽象思维)关系?

区别:

a基本要素不同:

逻辑思维以抽象的概念为基本要素,而形象思维以形象的意象,b思维过程不同:

抽象思维是概念及其判断基础上的推及,是线性、串行的;形象思维在意象及其联想和典型化基础上的推及,是非线性和并行的过程。

联系:

a表现生理基础上的分工合作。

对应大脑的左右两个半球,其中某些功能又是互补的。

b表现在这两种思维共存于统一的思维过程中,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7.进化和退化的关系是什么?

答:

区别:

进化使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无序到有序,由低序到高序的过程,在系统进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增多,适应环境能力增强、系统结构优化。

退化是反映一个事物在演化过程中性质由有序到无序,由高序到低序的过程。

在系统退化的过程中,系统的特点、属性减少,适应环境能力减少,系统结构恶化。

联系:

进化和退化是系统演化过程的两个相反的方向,它们相互包含(即进化中包含有退化,退化中包含有进化)、同时并生(即一个系统进化以另一个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消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