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8279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周国平系列阅读.docx

周国平系列阅读

周国平系列阅读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感觉不踏实。

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在今日的世界,心灵的宁静颇不易得这个世界既充满着机会,也充满着压力机会诱惑着人去尝试,压力逼迫着人去奋斗,都使人静不下心来我不主张年轻人拒绝任何机会,逃避一切压力,以闭关自守的姿态面对世界年轻的心灵不该静如止水,波澜不起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所须防止的只是:

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宁静的需要所以,具有过内心生活的禀赋,或者养成这样的习惯,这是最重要的有此禀赋或习惯的人都知道,其实内心生活与外部生活并非互相排斥,同一个人完全可能在两方面都十分丰富区别在于,注重内心生活的人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心灵的财富,缺乏此种禀赋或习惯的人则往往会迷失在外部生活中,人整个儿是散的外面的世界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路,每一条都通往不同的地点那只知死死盯着外部生活的人,一心一意走在其中的一条上,其余的路对于他等于不存在只有不忘外部生活且更关注内心生活的人,才能走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同时始终是走在他自己的路上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换一个比方,我们不妨说,一个有着坚实的自我的人便仿佛有了一个精神的密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这个密友,这个密友将忠实地分享他的一切遭遇,倾听他的一切心语

   如果一个人有自己的心灵追求,又在世界上闯荡一番,有了相当的人生阅历,那么,他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然而,属于每一个人的现实可能性终究是有限的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以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我们当然没有理由怀疑,这样的一个人必能获得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宁静(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说自己“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有“随便走走”的习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个人习惯类比人生,引发感悟,为下文做铺垫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文,联系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答案的区域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一、二段上,从两方面进行作答,一从内容上,一从结构上,这样答案才会比较合理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者思路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本题应注意先结合全文,整体阅读,然后大体确定作答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整合组织答案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⑴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定有路途。

答:

 

 

⑵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答:

 

答案】

(1)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世界,迷失了自我

(2)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寻找到回家的路或一个人拥有了自己的心灵世界,就会明确行动的方向,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压力都保持清醒

【解析】两个题目考查的是精神世界与外部生活的关系,一个人怎样处理好这种关系,怎样赢得生活,只有真正“记住回家的路”,才会找到真正的内心生活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关键句的理解,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考查的两个句子看似矛盾,实则适合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解答本题时要结合上下文和全文的主旨进行综合分析,整体把握

 

3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

答:

【答案】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或“记住从外部生活回到内心生活的路”),在社会的纷扰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活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

【解析】理解这一问题,关键是要体味“家”的抽象意义,文题中“家”指的是自我,自己的心灵世界(人的精神家园、或自我的精神坐标);作者认为:

人们应该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去建功创业;但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要记住回归自己的心灵世界的路

【考点定位】本题以标题为切入口,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标题的作用,联系文章中心,来分析命名的原因,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窥知中心

4.文章最后一段说:

“你不妨对一切可能性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因为那是人生魅力的源泉,但同时你也要早一些在世界之海上抛下自己的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领域”请结合全文,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

答:

 

【答案】世界无限广阔,诱惑永无止境,面对现实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我们不应闭塞与拒绝,要保持自己的心灵家园

【解析】回答这一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抓住几个关键性的词语“开放的心态”“人生美丽的源泉”“在世界志海上抛下自己的锚”去理解,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他应该顺应自己的天性,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有意义的事,并且一心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个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考点定位】本题重在考察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具体而言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觉作品的丰富意蕴,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是对语文学习的较高要求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

周国平

   这是一封读者来信,从一家杂志社转来的。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读者,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这很平常。

我不经意地拆开了信封。

可是,读了信,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

   请允许我把这封不长的信抄录在这里——

   “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每一种尝试都令自己沮丧,所以就冒昧地开口了,实在是一份由衷的生命对生命的亲切温暖的敬意。

“记住你的名字大约是在七年前,那一年翻看一本《父母必读》,上面有一篇写孩子的或者是写给孩子的文章,是印刷体却另有一种纤柔之感,觉得您这个男人的面孔很别样。

   “后来慢慢长大了,读您的文章便多了,常推荐给周围的人去读,从不多聒噪什么,觉得您的文章和人似乎是很需要我们安静的,因为什么,却并不深究下去了。

   “这回读您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恍若穿行乡村,沐浴到了最干净最暖和的阳光。

我是一个卑微的生命,但我相信您一定愿意静静地听这个生命说:

‘我愿意静静地听您说话……’我从不愿把您想象成一个思想家或散文家,您不会为此生气吧。

“也许再过好多年之后,我已经老了,那时候,我相信为了年轻时读过的您的那些话语,我要用心说一声:

谢谢您!

信尾没有落款,只有这一行字: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吧,我是,你是。

”我这才想到查看信封,发现那上面也没有寄信人的地址,作为替代的是“时光村落”四个字。

我注意了邮戳,寄自河北怀来。

   从信的口气看,我相信写信人是一个很年轻的刚刚长大的女孩,一个生活在穷城僻镇的女孩。

我不曾给《父母必读》寄过稿子,那篇使她和我初次相遇的文章,也许是这个杂志转载的,也许是她记错了刊载的地方,不过这都无关紧要。

令我感动的是她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所以,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话说得多么好!

我们降生到世上,有谁是带着名字来的?

又有谁是带着头衔、职位、身份、财产等等来的?

可是,随着我们长大,越来越深地沉溺于俗务琐事,已经很少有人能记起这个最单纯的事实了。

我们彼此以名字相见,名字又与头衔、身份、财产之类相联,结果,在这些寄生物的缠绕之下,生命本身隐匿了,甚至萎缩了。

无论对己对人,生命的感觉都日趋麻痹。

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作为一个称谓活在世上。

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也难得以生命的本然状态相待,更多的是一种伦常和习惯。

浩瀚宇宙间,也许只有我们的星球开出了生命的花朵,可是,在这个幸运的星球上,比比皆是利益的交换、身份的较量、财产的争夺,最罕见的偏偏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

仔细想想,我们是怎样地本末倒置,因小失大,辜负了造化的宠爱。

   是的——我是,你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么普通又多么独特的生命,原本无名无姓,却到底可歌可泣。

我、你、每一个生命都是那么偶然地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可能不降生,却毕竟降生了,然后又将必然地离去。

想一想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每一个生命的诞生的偶然,怎能不感到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遇是一种奇迹呢。

有时我甚至觉得,两个生命在世上同时存在过,哪怕永不相遇,其中也仍然有一种令人感动的因缘。

我相信,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

你说你爱你的妻子,可是,如果你不是把她当作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来爱,那么你的爱还是比较有限。

你爱她的美丽、温柔、贤惠、聪明,当然都对,但这些品质在别的女人身上也能找到。

唯独她的生命,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她,却是在普天下的女人身上也无法重组或再生的,一旦失去,便是不可挽回地失去了。

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

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遭遇实在粗浅得很。

   既然如此,当另一个生命,一个陌生得连名字也不知道的生命,远远地却又那么亲近地发现了你的生命,透过世俗功利和文化的外观,向你的生命发出了不求回报的呼应,这岂非人生中令人感动的幸遇?

   所以,我要感谢这个不知名的女孩,感谢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点拨了我的生命的性灵。

她使我愈加坚信,此生此世,当不当思想家或散文家,写不写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

我唯愿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够安静聆听别的生命也使别的生命愿意安静聆听的纯真,此中的快乐远非浮华功名可比。

很想让她知道我的感谢,但愿她读到这篇文章。

(选自周国平散文集《守望的距离》)

1.“她用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点拨了我的生命的性灵”中“她的安静的倾听和领悟”是指什么?

(2分)

2.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心在一种温暖的感动中战栗了”?

(6分)

3.生命本身具有怎样的特性?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6分)

4.作者在文中说“对于生命的这种珍惜和体悟乃是一切人间之爱的至深的源泉”,然而,在当今功利化、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生命本色的思考日益稀缺,如果生命有名字,你认为生命的名字叫什么?

请写出自己的感悟。

(不少于60字)(4分)

1.【解析】这道题考查指代,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倾听的是作者,领悟的也是作者,方式却很独特,不是用平常人的视角。

这个意思,第九段已有解说。

【答案】女孩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2.【解析】这道题是一个原因概括题。

作者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动,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女孩,女孩读自己的方式,作者自己的独特的感动体验。

从文章中找到这些,概括出来。

【答案】

(1)写信的女孩生活在穷城僻镇,是一个“卑微的生命”,有着自己对生命的珍惜和体悟。

(2)女孩对“我”的文章的读法,不是从中寻找思想,也不是作为散文欣赏,而是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

(3)“我”所获得的不是一个作家的虚荣心的满足,而是一个生命被另一个生命领悟的温暖,一种暖入人性根底的深深的感动。

3.【解析】 答案根据在文章第10、11段,把那些凡是可以称为生命特性的都找出来,可以多答,以求万无一失。

【答案】

(1)生命是普通的又是独特的。

(2)生命原本无名无姓,但可歌可泣。

(3)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偶然地来到必然地离去。

4.【解析】这道题表面上很开放,好像可以随便说,但最好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

比如淡泊、自然、尊重等,这样就容易从文章中找到根据。

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散文阅读每年必考的项目,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答案】示例:

生命的名字可以叫奉献、诚信、淡泊、宽容等,只要言之成理,给人启迪即可

 

灵魂教育

周国平

      我认为灵魂与头脑是有区别的,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这些都不能用头脑来解释,我只能说来自灵魂。

灵魂的教育可以相对地区分为美育和德育。

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来,灵魂教育的目标就是心灵的健康生长,实现灵魂的价值。

     谈到美育,现在许多家长好像很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让孩子学各种技能,弹钢琴呀,画画呀,但出发点极其功利,无非是为了孩子将来多一条路可走。

这是违背了美育的本义,结果只能是败坏孩子对艺术的感觉。

艺术是最自由、最没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动,搀杂进功利的考虑,就不是艺术了。

美育也决不限于学一点吹拉弹唱或者画画的技能,它的范围广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丰富心灵的活动都是审美教育。

那么,怎样才能使灵魂丰富呢?

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

除此之外,我提两点一般性的建议。

一个是要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

我们平时总是在和别人一起聊天、谈话、办事,但是人应该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什么事也别做,什么人也不见,和自己的灵魂在一起,这叫独处。

这个时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能力,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是更大的缺陷。

一个人不喜欢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难受,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内涵的,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

      另一个建议是读书,读好书。

不能光读专业书,还要读一些与专业无关的书,罗素所说的“无用的书”。

当你读了从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你会发现这是莫大的享受。

人类的精神宝库属于每一个人,向每一个人敞开着,你不走进去享受里面的珍宝,就等于你把自己的权利放弃了,那是何等可惜。

    最后谈德育。

我觉得对德育也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

和美育一样,德育也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

    从人性看,道德有两个层次。

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手段。

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道德是灵魂的追求。

这两个层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层次是更为根本的。

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性,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个神性部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来行动,这是道德的本义,它是真正自律的。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只在社会层面上谈道德,道德就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是他律。

我们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在行为中体现出这种高贵。

什么是灵魂的高贵呢?

就是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的神性的事。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人对美和爱的需要,对意义的需要,来自灵魂,不来自头脑。

B.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前者是德育的目标,后者是美育的目标。

C.道德有两个层次。

一个是人的社会性层次,另一个是人的精神性层次,人的精神性的层次相比于人的社会性层次是更高的层次。

D.与人交往是一种重要能力,独处(和自己在一起)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E.人身上的神性就是指人具有的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

12.BD【B前后内容颠倒。

原文是“美育的目标是造就丰富的灵魂,使人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生活,德育的目标是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D分句间的关系错了,是递进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原文是“我承认交往是一种能力,但独处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现在许多家长让其孩子学弹钢琴、学画画的出发点是极其功利的,所以其孩子接受审美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B.读古希腊以来的哲学人文经典,是莫大的享受,而如果没有读,那是蒙受了很大的损失。

C.缺乏独处能力的人没有内涵,因此他们对别人不会有帮助,只能帮倒忙。

D.那些做出了道德沦丧之事的人,就是其身上的神性已经泯灭,不知人的尊严为何物的人。

13.C【过于绝对。

原文是“他对别人也不会有多大益处,他到别人那里去对别人只是一种打扰。

”“不会有多大益处”说明可以有一定的帮助。

14.根据文意,我们每个人应怎样进行审美教育?

请分点概括。

(3分)

14.(3分)①欣赏艺术,欣赏大自然,情感的经历和体验。

(1分)②养成过内心生活的习惯。

(1分)③读书,读好书,读“无用的书”。

(1分)

15.前些日子,中日因钓鱼岛争端,中国很多城市爆发了反日游行,表达了中国人民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决心。

但成都、西安、长沙等中国城市出现了这样一群“爱国者”、“爱国行为”和“爱国现象”——他们或闯入带有“日本元素”的店铺肆虐,或成群结队打着“抵制日货”的旗号,在街头冲砸他人的日系车辆,或对无辜的日籍华侨围攻、谩骂和侮辱,或对批评、反对、甚至仅仅不支持其行为的人极尽攻击谩骂,必打之为“汉奸卖国贼”而后快。

结合文意,分析这些行为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

(5分)

15.(5分)这些人的行为是缺乏自律的行为,他们借“爱国”之名,置他人的自由、尊严和生命财产于不顾。

(2分)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德育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诚实、守纪律之类。

而人的精神性层次教育不够,没有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有做人的尊严,有做人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做亵渎人身上的神性的事。

(3分)(划线处是得分点)

 

写作上的从小见大

周国平

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

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

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

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

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

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

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

“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

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

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

“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

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

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

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

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

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

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

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

这样的描述,己经隐含大道理了。

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晴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

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己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

5.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                                                 ___。

  (3分)

6.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证明________                         ___的观点。

(2分)

7.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

  B.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

    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

 D.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

8.阅读第⑤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

(4分)

 

答案:

 

5.(3分)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从小见大对写作者很重要”的观点,引出下文对如何做到从小见大的方法的阐述。

6.(2分)平时勤于思考大道理,敏于感受小道理,才会有从小见大的好眼力。

7.(3分)A

8.(4分)

(1)抓住小和大的关联点,并着重描述;

(2)语言表述简洁、质朴、独特。

(一点2分)

 

何必温馨?

周国平

①不太喜欢温馨这个词。

我写文章有时也用它,但尽量少用。

不论哪个词,一旦成为一个热门、时髦、流行的词,我就对它厌烦了。

②温馨本来是一个书卷气很重的词,如今居然摇身一变,俨然是形容词家族中脱颖而出的一位通俗红歌星。

她到处走穴,频频亮相,泛滥于歌词中,散文中,商品广告中。

以至于在日常言谈中,人们也可以脱口说出这个文绉绉的词了,宛如说出一个人所共知的女歌星的名字。

  

③可是,仔细想想,究竟什么是温馨呢?

温馨的爱、温馨的家、温馨的时光、温馨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朦朦胧胧,含含糊糊,反正我想不明白。

也许,正是词义上的模糊不清增加了这个词的魅力,能够激起说者和听者一些非常美好但也非常空洞的联想。

④而事实上,我无须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与达吉亚娜,贾宝玉与林黛玉的例子,每一个经历过热恋的人都不妨自问,真爱是否只有甜蜜,没有苦涩,只有和谐,没有冲突,只有温暖的春天,没有炎夏和寒冬?

我不否认爱情中也有温馨的时刻,即两情相悦、心满意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自有其价值,可是,倘若把它树为爱情的最高境界,就会扼杀一切深邃的爱情所固有的悲剧性因素,把爱情降为平庸的人间喜剧。

⑤比较起来,温馨对于家庭来说倒是一个较为合理的概念。

家是一个窝,我们当然希望自己有一个温暖、舒适、安宁、气氛浓郁的窝。

不过,我们也该记住,如果爱情要在家庭中继续生长,就仍然会有种种亦悲亦喜的冲突和矛盾。

一味地温馨,试图抹去一切不和谐音,结果不是磨灭掉夫妇双方的个性,从而窒息爱情,就是造成升平的假象,使被掩盖的差异终于演变为不可愈合的裂痕。

⑥此外,我无意赞美形形色色的英雄、圣徒、冒险家和苦行僧,可是,如果否认了苦难的价值,就不复有壮丽的人生。

困境和逆境本就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斗,也引人彻悟,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儿不温馨。

⑦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许多广告画面,画面上是各种高档的家具、家用电器、室内装饰材料、化妆品等等,随之响起同一句画外音:

“……伴你度一个温馨的人生。

”一点也不错!

舒适的环境,安逸的氛围,精美的物质享受,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理想,这就是“温馨”一词的确切的现代含义!

这个听起来好像颇浪漫的词,其实包含着非常务实的意思,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种讲究实际的人生态度。

不要跟我们提罗密欧了吧,爱就要爱得惬意。

不要跟我们提哈姆雷特了吧,活就要活得轻松。

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让我们回归最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