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38283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docx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上交稿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实施方案

五大连池市第二中学校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以完善学校育人体系为保障,以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重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教学规律,创新德育内容、途径、手段、方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实现德育工作的新突破。

打造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确保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德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渗透,注重德育理论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衔接,注重发挥校园环境建设的文化育人功能。

大力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政治思想方面:

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和跟着党走社会主义的政治态度,具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气节。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振兴中华,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能够正确认识和拥护党的各项基本方针政策,能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道德品质方面:

懂得社会主义好公民的伦理道德观念体系,初步形成共产主义道德观,并形成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交往礼节。

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培养勤劳俭朴、艰苦奋斗和爱惜劳动成果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较强的自理生活能力。

能够正确地进行人际交往,初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地学习态度,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能够做到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自觉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与国家利益。

(三)、个性心理素质方面:

逐步形成健康、自尊、自爱、自力、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心理品质。

逐步形成健康正确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的心理品质。

完成由经验型思维向理论型思维的过渡,初步具有辩证思维能力。

初步形成既能全面客观认识社会现象,又能全面客观认识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能力。

初步形成健康个性的心理素质。

具有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错误思想作风影响的道德评价能力。

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意识与能力。

三、具体措施

(一)、确保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

1、确保德育工作核心地位。

完善初一到初三各个年段教育的连续相和层次性,贯通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转变德育工作理念。

积极倡导“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作者”,做好教师的爱与责任教育,引领教师开展德育工作大思考、大讨论活动,开展德育调研、论坛,注重德育质量,提高师德境界,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每一个教学周至少组织一次学习,形式包括德育工作布置、经验交流、专项研讨、专家引领、德育论坛等。

每学年开展先进班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导师等评比活动。

3、完善德育课程体系。

加强学科渗透。

强化学科知识与德育思想内涵的渗透指导工作,把新课程建设中关于“情感和态度”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切实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品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抓实主题班会课程。

通过主题班会课检查、课例研究、优秀课例展评等活动,创新管理,对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塑造的教育;开发德育校本课程。

结合乡土地域文化优势、校史精神文化等,编撰富有地方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抱负志向,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切实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1、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时期进行党史教育,使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祖国昌盛、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要深入开展“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结合实际广泛组织开展“红色英烈”寻访活动、“红色传情”歌唱活动、“红色记忆”征文活动、“红色一课”学习活动、“红色经典”影视活动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2、广泛开展生命教育。

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教育引导广大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

实施生命教育内容进课堂,并在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确保在课堂领域落实生命教育的内容。

结合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文化活动、安全法制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多形式的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切实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

3、切实加强学生法制教育。

广泛开展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知识知晓率,引导学生学法、懂法、用法、守法,降低违法犯罪率。

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借助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力量,定期为学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讲座。

4、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根据学生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在学生中开展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一日常规训练。

要加强养成教育的细化研究,制订出符合学生特点、更具操作性的学生行为规范,使学生对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入耳、入脑、入心,并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为学校德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5、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抓好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班级、学校、社区三级预警干预机制。

(三)深入推进学校德育队伍建设

1、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优化班主任队伍结构。

坚持择优上岗的原则,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

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

做好新任用班主任的师徒结对工作,充分发挥老班主任的“传帮带”作用,做实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以及骨干研训。

鼓励班主任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学习先进治班方略,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成功案例分析、开设名家讲堂等活动,提高班主任工作艺术。

完善班主任绩效考核。

结合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实行定期考核,优劳优酬,杜绝“平均”现象,对优秀的班主任要加大奖励力度,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年年当好班主任”的良好氛围。

2、全面深化德育导师制。

落实德育导师工作分管领导,明确导师工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导师工作实施方案,每位教师至少结对帮扶稳定或转化一名以上特殊学生;每日主动询问一次,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每周面批一次作业,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每周进行一次谈话,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每周对每名学生的校内外思想、交友、上网、学习、生活和兴趣变化等情况摸排分析一次;隔周召开一次学校学生思想行为问题分析研讨会,完善德育导师帮扶记录情况;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家长会;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家访等。

3、做实调研跟踪建档工作。

每学年初,要畅通班主任、任课教师、同班同学、家庭、村组、社区等方面的信息来源渠道,努力做好家庭贫困、行为示范、心理失衡、学习困难、孤儿、留守儿童、特殊体质等重点问题学生的摸排、建档、分析、结对等工作,并对受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做好适时合理的评价激励、跟踪疏导、及时记录等工作。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卡”、摸排特殊心理障碍学生、不定期判断分析不同年段学生心理现状、提出青春期团体心理辅导策略、指导班主任有效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工作,全面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组织开展校本培训、案例分析、课例观摩、经验交流等,提高教师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成长。

重视指导工作,每学期组织一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告,重点关注青春期心理烦恼、人际交友障碍、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升学困惑等问题;每班组建一个学生心理社团,负责开通班级心理信箱,畅通学生间不良心理情绪或特殊心理烦恼的信息,做好收集、汇报、反馈等工作;每月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四)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要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把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要积极开展以“温馨教室、文化教室”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健康、和谐、文明的班级育人环境和氛围。

2、重视教师沙龙和学生社团建设。

充分发挥教师沙龙和学生社团的作用,以社团为载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文艺体育系列活动,坚持寓教于乐,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健康的体质和品德。

积极创建科技创新、重点学科、体艺特长活动组织,启动“小科学家”行动计划,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办好各类学生特色社团,走“校园文化社团化、社团文化精品化”工作之路,营造浓厚的活动育人氛围,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学生幸福成长。

  

3、实施“优美校园”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向绿化、美化要质量,努力创建整洁、有序、优雅、健康的校园环境。

活跃校园文化,广泛开展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努力建设一个充满书香、歌声和微笑的活力校园。

凝练精神文化,挖掘、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营造具有鲜明特色、和谐向上的校园精神风貌,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影响和熏陶学生成长。

(五)推进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德育工作体系建设

1、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建设好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发动学生到社区、农村、企业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家乡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等开展调查研究。

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组织,倡导学生注册成为志愿者。

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搭建学生志愿服务平台。

2、重视家庭社区育人合力。

进一步深化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等形式和载体,完善学校和家庭、社区联系沟通机制,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和案例,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不定期邀请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出席学校德育工作专题会议,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建议。

争取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向社会大力宣传学校德育工作措施和成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3、大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会同综治、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坚决取缔干扰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的经营性娱乐活动场所,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及时处理侵犯师生权益事件,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

(六)落实责任,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机制

1、健全德育工作责任制。

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一把手”责任制,实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校长问责制,增加学校德育工作在校长、分管校长绩效考核、评先评优中的权重,引导各级学校、全体教师进一步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2、加强德育工作研究。

结合名校创建战略、特色学校建设,通过开展德育小课题研究、论文(案例)评选等活动,定期召开例会,交流经验,推广典型,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要认真做好学校德育内涵的提炼总结,争创具有学校个性化的德育管理新模式。

3、完善德育工作考评激励机制。

开展学生学业评价暨综合素质评价专题研讨,进一步建立完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德育评价办法和综合素质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健康发展。

四、重点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

1、我是一个兵。

感受并学习“军人作风”。

2、传统美德教育。

孝敬父母,感恩社会。

3、校情校史教育。

认识校园、校史。

4、班集体教育。

班集体—我们共同的家,“家”靠我们自己去建设。

5、做生活、学习的主人。

认识主动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探讨怎样才能实现主动发展。

6、“自强不息和谐发展”的二中精神。

用学校精神引领学生学习观念。

7、五大连池—我们可爱的家。

增加学生对五大连池的了解、认识。

增强学生自觉关心环境保护的意识。

8、励志教育。

通过班级誓词、跑操词等方式提醒学生不断进取最求。

工作目标

9、诵读国学经典。

使学生掌握大量成语,古诗词。

背诵《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中的部分章节。

10、体育艺术教育。

每天一节活动课,让有各方面特长的学生施展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音乐特长、学会审美、规范汉字书写。

学校德育主题特色活动反思

五大连池市第二中学校

一、学校基本情况

学校校始建于1972年,2009年10月把6所农村中学合并到第二中学,实行集中办学,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

学校现有教学班24个,在校生1320人,教职工170人。

学生成分复杂,特别是留守儿童多、单亲家庭子女多、贫困家庭子女多,德育工作形势比较严峻。

又有一句这样的顺口溜:

“学校围着课程公转,教师围着教材自转,学生围着教师旋转,师生围着课堂周转”。

说白了,就是教师中心、教学中心、课堂中心、分数中心。

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新课程实施以后,部分学校仍旧抱残守缺,新瓶装旧酒,严重偏离了教学改革方向,同时也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标和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定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就更应该关注的是它的人本价值,不仅应该关注教材和教学改革,也应该关注学校德育的创新。

林崇德认为“德育为一切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

围绕这一基本目标,我认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应当着重于三方面工作。

第一,执行国家德育大纲,订立校本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

事实上,在国家德育大纲的基本框架内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借助于具体的课程载体和活动载体才可能实现各种正向价值的传递,而另一万面,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种比较灵活的、因而也更加强调地方学校自主权的课程思想和课程模式开始受到重视。

有鉴于此,我认为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应当首先着力于订立校本德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推行校本德育课程,从而形成一定的办学特色和风格。

进言之,真正的道德教育塑造的其实就是一种风格和特色,而且只有依赖于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不同的校际文化风格,道德教育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

因为道德教育实际上是模塑人的道德文化生命的过程,任何生命都是独特的,而在一个缺失了道德文化风格的教育氛围中要凝聚这种独特的生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就需要通过课程的方式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校本文化,学生浸淫其中所获得的是一种表现其真实人性的独特方式(包括语言、情感和行为),是一种不竭的生命滋养,它最终将融入个体的血脉和精神,内化为人的心性品质,从而形成独立的道德个性。

可以说,没有道德的个性就意味着道德的失落,没有校本文化支撑的学校道德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

近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开展校本德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江苏淮阴师范附小的“生活教育’,江苏丹阳师范附小的“情育课程”和四川成都七中的“公民教育”在这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二,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以配合德育、包括德育课程的教学需要。

这一点是由道德教育所固有的渗透性和全时空性的特点决定的。

在一个日益现代化和民主化的教育体系中,校长被赋予比较多的决策自主权,他可以通过创造性地调度各种教育资源和教育时空达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育目标。

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校长仍然固执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把学生禁锢于课堂和“题海”,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存在,使他们既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也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早有批评,他认为,如果教师编排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而学生却因此没有时间到图书馆去阅读他喜爱的书籍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是令人悲哀的。

事实上,道德产生于交往,倘若一个学生没有时间去和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没有时间去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由这种交往所生发的心灵体验。

没有交往,没有体验,一个人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样也就不可能懂得体面生活的真义。

因此,当人与人生动的社会关系被枯燥的人与课本、“题海”之间的认知关系所取代,属于生命的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也就不复存在了。

由此可见,灵活地调度和安排教育时空直接关系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比如四川成都七中就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需求的特点为不同年级编制了各自的教育时间表以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

其实,我认为在教育实践中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

第三,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让学生于学习生活中体验这些价值与态度。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

大脑存在于人中,人存在于文化中,因此,建树一个合理、向善和健康的道德文化环境对于道德的成长至关重要。

虽然今天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但是我相信学校作为社会发展的摇篮,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和符合道德成长规律的日常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道德文化氛围的。

江苏张家港高级中学就十分重视道德文化环境的建设,不仅给学校所有的道路、楼房和景点加以命名,而且还专门编写了校园文化读本进行诠释。

他们相信通过营造这种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刺激起学生的合理动机,可以激活作为动机核心的心理需要。

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诺维奇就认为,人和外部存在之间的关系构筑起一种文化,由文化刺激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并形成了所谓的“动机圈”,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态度。

张家港高级中学的校园文化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强的文化刺激情境,学生浸淫其中就会形成比较高的成就动机。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最近有生物学家提出“基因表达”理论,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需要被激活发挥功能,如果某一部分的神经元长期不被激活,它就不能进入某种功能的工作区,而由其他的神经元所替代。

推广之,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长期处于高成就动机状态,那么他在这方面所做的表达就越来越多,他的这种智能就获得呈现,而其他方面如果长期不被表达那么这些方面的能力就越来越弱。

既然学校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均衡发展,而人的发展性向和潜能又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处于不同境遇中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需求和道德认识,所以,学校道德教育就要求形成刺激多种动机、满足多种需要的多层次的文化环境。

检讨现行的学校道德教育,事实上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人为表浅化、孤立封闭化、课程知识化;单向灌输多,双向理解少;集体受教多,个体选择少;僵化而少活力,实效性不够,缺少魅力;德育未能成为有助于人生命发展、生活质量和精神心灵成长的工作。

有鉴于此,我认为应当在方法上做三个基本调整。

第一,从知识化、认知化到重视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

20世纪5、60年代以后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和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相当的历史合理性,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它还不够完整,因而就需要扩展到重视人的情感和态度。

最近教育部组织制定的基础教育的所有课程都把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和态度作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指导思想,这就使道德教育越来越走向统整化。

2000年4月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教育模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由此可见,人们在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体验学习和道德成长之间有着天然而内生的亲缘关系。

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为了影响人、化育人的心性品质,这种品质反映了人的内在要求,是自主的,因而是个人的真实存在。

黑格尔在历史上第一个把“伦理”和“道德”区分开来,他认为伦理可以从社会性的角度加以把握,而道德则必须落实到个人的精神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个人化的,道德的学习是个人在关系中的自我把握,所以真正的德育教育就一定包含着关系性、个体性、真实性和情境性等一些基本属性。

与此相应,人的情感体验恰恰反映了人最真实的存在,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属人的经历和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

根据我个人的研究,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和德育教育相关的情感体验。

在生命早期,联系感、依恋感和归属感的体验对道德的最初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依恋、归属并在其中产生自我认同,这是人性的基本要求。

幼儿从悦纳自己的身体开始,在一个宽松和友善的气氛中逐步形成对身边环境的信赖,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体验使他懂得自我尊重。

相反,一个从小自卑的孩子和身边环境的关系是紧张的,内心的过度焦虑不可能使他产生自我感和对他人的信任感。

随着生命的逐步成熟,和道德有关的同情感、他在感、分享、友谊等情感体验也开始不断丰富。

俄国哲学家索洛维也夫通过文化人类学的考察认为,存在着三种基本的道德情感:

当人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人就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因而也就有了羞耻感,也就产生了道德的愿望;当人和同类相处,人就产生了同情感、怜悯感;当人面对神性感到自身的渺小、并试图超越自己追求精神成长的时候,人就产生了敬畏感。

实际上,这些道德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来培养,我认为存在着这样三种情境:

自然情境、创设情境和介入情境(直逼生活真实的情境),而其中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这三类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第二,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这是德育教育在方法甚至立场上的一个改变。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德育真理,因此德育教育只能是单向度的灌输,直到20世纪末随着各种新兴文化的兴起,这种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终于发生了动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其实在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间都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于是就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德育教育理念:

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

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德育教育是需要在代际交往和互动中进行的,是需要在对话和讨论中展开的。

这要求我们首先承认现实的代际年限在迅速缩短,从过去的30年发展到现在的3年、2年,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在向孩子和学生传递正向价值的时候应当同时承认他们有质疑这种教育的权利。

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可能真正成为精神生命的相互碰撞,才可能生发出更多鲜活的道德个性。

第三,从封闭的校园到社会生活实践。

实际上,德育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

生活是酸甜苦辣,只有通过体验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精神世界。

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和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目的也就是为了让德育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德育最重要的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