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3971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97.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docx

新题速递精校打印word版山东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期中历史理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山东师大附中2016级第七次学分认定考试

历史试卷(理科)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与下面两图密切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

A.分封制行省制

B.内阁制分封制

C.分封制郡县制

D.察举制行省制

【答案】C

【解析】左图的“齐、鲁”等属于诸侯国,反映的是分封制度,右图的“辽东郡”等反映的是郡县制,但材料不涉及行省制、内阁制、察举制等制度,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本题属于图片类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认真观察图片的所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即可。

2.“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里的“我朝”指的是

A.汉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之后就没有丞相这一官职。

排除AB,选C。

清朝沿用明制,也没有设立丞相,排除D。

3.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

“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

”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B.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释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使得罗马有律可依,改变了以前贵族随意解释习惯法的情况,体现了成文法所具有的进步意义,题中信息体现了这一意义,故选B。

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C项错误,《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D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十二铜表法》的影响。

4.比较下面两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其结论正确的是

1871年德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近代美国政治权力结构示意图

A.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都制约了君主权力

C.都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

D.国家元首都拥有绝对权威

【答案】A

【解析】左图是德国的政治体制,右图是美国的政治体制,“议会、国会”等体现的是“民主原则”,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左图君主的权力未受到制约,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彰显权力分割与制衡理念只适合右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右图的国家元首并不拥有绝对权威,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

5.某史学家说:

“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

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

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主要镇压太平天国,故“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列强提出“修约”,扩大市场,引发第二次鸦片战争,故D项正确。

非法走私鸦片,发动鸦片战争在1840年,故A项排除。

发动战争,瓜分中国属于八国联军侵华,在1900年,故B项排除。

资本输出,垄断经济,在19世纪末,故C项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6.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曾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新国家。

对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构建的权力模式与“美国式国家模式”,主要区别点是

A.法治精神

B.民主原则

C.分权理念

D.责任内阁

【答案】D

【解析】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学习的美国的政体类型并有所发展,提出实行责任内告知,故D正确;其他三项均是美国理念和原则的翻版,排除。

7.“战争是革命的加速器!

”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华盛顿领导的北美独立战争

B.普鲁士的三次王朝战争

C.19世纪末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D.俄国1917年的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激化了俄国各类矛盾,加速了革命进程。

与题目中的信息“战争是革命的加速器”相符,故本题应选D项;A项由英国对北美残酷的掠夺所致、B项由完成德意志的统一所致,均与“战争”无关,故排除;义和团运动属于传统的农民起义,不属于“革命”,故排除C项。

8.“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这首歌曲最早可能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此时革命的目标列强和军阀,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歌曲。

故选C项。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革命运动

9.下表是抗战时期,中日双方报刊上登载的部分战役中日方伤亡情况的统计数据

战役

中方统计

日方统计

平型关战役

歼灭日军1000余人

亡167人,伤94人

武汉会战

毙伤日军20万余人

自身伤亡3万余人,因病减员6.7万余人

徐州会战

毙伤日军5万余人

伤亡3.2万余人

百团大战

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俘日军280余人、伪军1.8万余人

亡302人,伤1719人,皇协军(伪军)伤亡失踪1202人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日本统计方法落后于中国

B.日方的统计数据比较可信

C.双方开展激烈的宣传攻势

D.八路军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答案】C

【解析】中国报纸说日军伤亡大,而日本报纸说伤亡小,这说明了中日双方都选择了利于自己的宣传,也就证明了双方开展了激烈的宣传攻势,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国统计方法是一样的,不存在谁落后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方的统计数据不一定比较可信,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正确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0.学校出台新规定:

学生在校不得使用手机。

某班就此举行了主题班会,下列同学发言中能够体现法家思想的是

A.甲:

循循善诱,耐心说服

B.乙:

严肃校规,违者严惩

C.丙:

顺其自然,慢慢改正

D.丁:

倡导节俭,不买手机

【答案】B

【解析】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上下一统,“严肃校规,违者严惩”符合法家思想,B正确;A是儒家思想主张;C是道家思想主张;D是墨家思想主张。

11.“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绝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A.心外无理

B.心即理也

C.格物致知

D.发明本心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真知和未尝真知在于是否通过实践得到,这和朱熹强调的通过实践获得真理的认知论——“格物致知”相一致,故C正确;A、B和D均属于心学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

12.宋代士大夫掀起藏书风气,藏书最多的达到十万卷,超过官方藏书。

与此相关的宋代科技文化成就是

A.造纸术的发明

B.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C.市民文学的兴起

D.活字印刷术的创造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宋代藏书的数量迅速增多的主要原因,况且造纸术的改进是在汉朝,故A项错误,D项正确。

B项出现在唐朝,排除;市民文学的兴起与商品经济有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A项是误选项,注意与造纸术相比,显然印刷术更有利于增加书的数量。

13.下图为“马”字书法作品。

按其字体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排在第二位的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多个阶段,A为小篆,B为楷书,C为行书,D为草书,所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4.京剧艺术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杰出代表,京剧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体的综合艺术,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下列对其艺术特色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形成于康乾年间

B.表演艺术以说、学、逗、唱为手段

C.源于徽剧、傩戏

D.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京剧是以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表演手段的。

而B项指的是相声,B不选;C项错误,京剧主要是徽汉合流。

15.罗马教会授意马丁•路德宣布放弃一己之见,然而路德说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抗辩辞:

“我不能在教皇或教会之下委曲我的信仰……我只信奉《圣经》……我不能,亦不会放弃。

”这里,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

A.信仰即可得救

B.废除罗马教会

C.王权高于教权

D.简化宗教仪式

【答案】A

【解析】“只信奉《圣经》”等字眼体现的是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所以路德坚持的“一己之见”是指信仰即可得救,马丁•路德并未主张废除罗马教会,也未主张王权高于教权,材料并未涉及到简化宗教仪式方面的信息,所以只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

此题难度一般,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干主旨含义,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各个选项进行判断。

16.牛顿曾说:

“把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

”他在物理学“新领域”的成就是

A.进化论

B.经典力学

C.量子论

D.相对论

【答案】B

【解析】在本题中只有经典力学属于牛顿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进化论是达尔文的成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量子论是普朗克的成就,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成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7.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他在《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阐述的思想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D.“工商皆本”

【答案】A

【解析】在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属于魏源的思想,并且该思想是在《海国图志》中明确而系统阐述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属于严复介绍到中国的思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属于蔡元培时期北大的办学思想,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工商皆本”属于黄宗羲的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学“制”、学“神”三个阶段。

能作为这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学“器”是指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学“制”是指学习西方制度的辛亥革命,学“神”是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9.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开始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井冈山时期

B.长征时期

C.延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C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

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找到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材料三(美国)一场伟大的革命已经发生——这一次革命的发生不是由于任何现存国家中的力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在世界的一个新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

它已在所有的力量关系、力量均势和力量趋势方面引起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就像一个新行星的出现会在太阳系中引起一个巨大变化一样。

——H·科特《欧洲的美国精神》

(3)材料三中“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种类的新国家”中“新”的具体表现。

【答案】

(1)变化:

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政务,权力巨大;隋唐三省六部制中相权被分割。

影响:

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办法:

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主权;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成为虚君。

(3)“新的种类的新国家”是指美国建立了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国家。

“新”的表现:

联邦制、三权分立制、总统和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图一指的是秦朝三公九卿制,相权的权力大,为百官之首,而图二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度,在此制度下相权被分割,相权削弱了,这一变化的影响主要回答出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即可,例如,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效率等。

(2)英国找到的“控制‘控制者’的办法”主要是回答出英国确立民主政治过程中的大事即可,例如,颁布《权利法案》、形成责任内阁制、议会改革等均是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的。

(3)“一个新的种类的新国家”是指美国成为了三权分立的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国家。

“新”的具体表现是指联邦制、三权分立制等新的制度的确立以及人民选举产生总统和议员的新的做法。

点睛:

此类材料解析题在解题时要注意紧扣试题设问去阅读理解材料,然后获取材料中利于解题的有效信息并联系相关史实说明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表述的规范性。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政治原则”?

材料二(黄宗羲)认为: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拿出“利刃断铁”的气魄,“战胜恶社会”。

……“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三》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梁启超著文称:

“我希望我们可爱的年轻人……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它,叫它起一种化合作用,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系统。

把这种文化系统往外扩充,叫全人类都得到它的好处。

——袁伟时《告别中世纪》

(3)根据材料三,比较陈独秀与梁启超对东西文化的态度,并谈谈你对东西文化的看法。

【答案】

(1)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礼法并用。

(2)表现:

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或批判儒家伦理道德。

(3)态度:

陈独秀对东西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而梁启超主张中西融合。

看法:

不能全盘肯定或否定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政治原则”其实就是回答出孔子的仁和礼、孟子的仁政、荀子的礼法并用等有利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思想主张即可。

(2)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要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分别进行归纳总结,例如,政治方面要突出批判君主专制思想的产生,经济方面要突出“工商皆本”经济思想的产生等。

(3)陈独秀的“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等字眼足以证明陈独秀对东方文化全盘否定而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而孔子的“把自己文化(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补助它”等字眼足以证明梁启超主张中西融合。

对东西文化的看法主要突出不能走向极端而要相互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格拉底说,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既然正义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很显然,正义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为,就都是智慧。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1)概括材料一中苏格拉底的基本观点,并说明苏格拉底的观点对后世的影响。

材料二因为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

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2)材料二中的“人文主义运动”指什么?

概括材料二的核心观点。

(不得摘抄原文)

材料三“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不去维也纳、柏林,不去圣彼得堡,也可以不去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也不管他是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当时,“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

——【法】普罗夏松《巴黎1900:

历史文化散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使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主要思想家有哪些?

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灵魂思想?

【答案】

(1)基本观点:

美德即知识。

影响: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历史事件:

文艺复兴。

核心观点: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3)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思想:

君主立宪、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社会契约。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为”等字眼体现的是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观点,而观点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对哲学的影响,二是对理性精神的影响,例如,对哲学的影响主要从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个角度分析。

(2)“人文主义运动”指的是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文艺复兴运动,材料二的核心观点要分两层意思进行总结,一是思想解放,二是自然科学产生,例如,“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就是在强调后一层意思。

(3)使巴黎成为“世界的神经中枢”的主要思想家就是回答出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启蒙思想家即可。

“他们为世界提供了怎样的灵魂思想”就是分别回答出各位启蒙思想家的具体主张即可,例如,伏尔泰的君主立宪、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等民主共和、社会契约论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