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132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docx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

年轻人&电子产品依赖综合征

电视、手机、电子邮件、互联网、MSN、QQ等各种现代化通讯设备和传播手段,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困扰,首府一些年轻人就患上了电子产品依赖症。

 电子产品种类多

  如今,一个年轻人拥有多个电子产品已经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日前,记者来到呼和浩特市颐高数码广场,一进门,琳琅满目的电子产品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记者在该数码广场三楼看到,这里的大部分商家出售的是小电子产品,快译通、MP3、MP4、PSP……一款款产品吸引了好多年轻人购买。

“我现在有一个MP3、一台数码相机,还有一台PSP游戏机,有这些主要是因为现在电子产品便宜了,我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数码广场逛逛,看看有没有新的电子产品上市。

”在一家游戏机专卖店前,正在选购MP5的顾客刘超对记者说。

  在洋峰电子产品商行内,销售人员向记者推介一款当前比较流行的游戏产品WIN,在销售人员的演示下,记者进入一款网球游戏中,销售人员一边示意记者做网球击打动作一边说:

“现在不光是孩子、年轻人喜欢电子游戏,很多中年人也加入到这个行列。

该款游戏就是模拟了网球运动的真实场景,遇到天气不好的时候,人们可以在家边娱乐边健身。

  彰显个性新法宝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许多穿着时尚的年轻人满身武装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头上有耳麦,耳朵上有蓝牙,脖子上有时尚吊坠优盘,腰里缠着CD机,腕上戴着电子表,手里拿着手机。

不难看出,电子时尚产品已经取代名牌服装,成了年轻人前卫时尚的象征。

  “学校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喜欢电子产品,几乎每个人都有手机和MP3,家里都有电脑。

我和同学经常从网上下载音乐、电影共同欣赏,或者装扮自己的QQ空间,看谁的空间最炫。

”今年上高二的学生李文婷边点开自己的QQ空间边对记者说。

  在数码产品中,最为普及的应该就是手机了。

近两年来,手机成为年轻人彰显时尚、个性的饰品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商家们也看准了年轻人的心理,在手机颜色、机壳形式、信号灯、振铃声等手机外观上不断做些小改动,让禁不住诱惑的年轻人轮番更换手机。

除了手机,数码相机也成为时尚的代名词,逐渐成为年轻人必备的玩意儿。

拍了数码相片,再用简单的图片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个性化处理,再将成品上传在自己的博客、空间里,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进行传阅,彰显自己的个性。

  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

  数码时代已经让人几近“数码在手,一切拥有”。

衣、食、住、行、用,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和电子产品有关,网上购物也让很多人通过数码实现足不出户,轻松购物。

无形中,人们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感。

  在首府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李旭就对自己的手机特别依赖。

虽说办公室、家里都有电话,没有手机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但是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保持开机状态。

“很多时候突然会感觉自己的手机在响,可是拿起来一看才知道根本没有来电话。

即便是业务不忙的时候也总要拿起手机看时间,看看手机的信号状态好不好,总怕因为没信号无法接通朋友的来电。

”李旭说,如果手机长时间不响,就会情不自禁地拨打电话查询话费余额,看是不是欠费停机了。

  同样做设计工作的阎颖则是个网购狂,手机、衣服、化妆品、背包……她的很多东西都是通过互联网购买的。

“网上可以买到很多好东西,在家里电脑前就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而且种类多、价格便宜,还节省了很多时间。

”不过,谈到对网络的依赖阎颖说:

“自从接触了网络,通讯、收集信息等很多事情就变得简单化了,可是很多本能的事情却做得不如以前了。

有时候会忘记一个特别熟悉的字怎么写,有时候会失去方向,找不到之前特别熟悉的地方。

  今年上高一的张政每天放学回家,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腾讯QQ,然后才开始写作业。

就连写作业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电脑,XX提问、在线翻译、单位换算,有了电脑和网络,他的心才觉得踏实。

写作业累了,接着就玩PSP游戏。

等一切都做完了,就又回到电脑前,看博客、看新闻、听歌、和朋友聊天……不管怎样,哪怕一直对着电脑发呆,也不想睡觉,直到睡前也要把玩几下手机,定好闹钟、记事本才肯入睡。

  不要沉迷于电子生活

  对于经常利用电脑工作和娱乐的人来说,鼠标、键盘已经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伙伴,但是对于长期使用电脑的上网族来说,患鼠标手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内蒙古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郭力军指出,视疲劳、颈椎病和鼠标手近几年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网络病。

据介绍,使用电脑时间过长、长期保持一种姿势,很容易患上这类疾病。

鼠标手的早期症状较轻,患者会感觉到手指和腕关节疲惫麻木,有的关节活动时还会发出轻微的响声,此时需要充足的休息,一般情况下患者在经过几天的调整后,症状会慢慢减轻直至消失。

如果出现腕管综合征(拇、食、中、环指发麻发木)与尺神经卡压综合征(小指和环指相邻侧发麻发木),症状在3个月之内得不到缓解,并伴有肌肉萎缩的现象,就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此外,由于拇指过于频繁地运动,引起掌指关节疼痛,很容易造成腱鞘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手机手,医学上称为拇指腱鞘炎,是指肌腱与外围的腱鞘出现发炎的现象,症状为掌指关节疼痛。

郭力军建议,连续在电脑前端坐1个小时后,最好起来走动走动,手指和颈椎都慢慢地活动活动,这样可以缓解肌肉的紧张程度。

他说,不论什么原因,也不要让自己过分沉湎于电子生活,不要对它们产生过分的依赖,应该具有保健意识。

  内蒙古心理医生协会副秘书长魏刚表示,作为现代信息迅速传播的工具,电视、手机、网络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是对于这些现代工具应该使用有度,结交更多的朋友,避免沉迷网络、电视等,偶尔尝试脱离现代技术的生活,也许可以体会到不同的快乐。

(本文来源:

北方新报)

 

中日年轻人提笔忘字现象普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

2010年08月30日15:

26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李雪报道据英国《卫报》8月29日报道,许多中日年轻网民出现忘记如何写字的现象。

究其主要原因,是过于依赖电脑和手机中以字母为基础的输入法。

  一名21岁的中国年轻人说:

“我可以记住字形,但忘记需要写多少笔画。

  调查显示,这种被称为“字体失忆症”的现象在中国非常普遍,导致中国年轻人对本国古老书写系统的前景感到担忧。

  日本年轻人也碰到这种问题。

引发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人们经常在电脑和手机中使用以字母为基础的文字输入法。

日本将三种书写体系集中为一种。

日本手机和电脑使用简化的平假名和片假名输入文字。

这意味着,使用者可能会忘记日本汉字。

  23岁的日本人AyumiKawamoto说:

“我们对手机和电脑中的转换功能过于依赖。

我经常忘记在高中学到的文字。

一些很少使用的文字将会被遗忘。

”一名22岁的日本学生说:

“我几乎无法手写文字。

这是我忘记许多文字的主要原因。

这令人感到非常沮丧。

因为,我总是可以想起文字,但却在最后一分钟忘记怎么写。

我不清楚,是否文字还有一行,或者应该在哪儿再加一点。

  香港大学语言学助理教授SiokWaiTing称,文字失忆症显得很紧要,因为对于以字符为基础的手写语言来说,熟记显得至关重要。

她说:

“没有一种方式可以使我们系统的学习文字,因为书写本身就没有系统化。

我们只能依靠熟记和死记硬背学习。

通过书写,我们可以记住这些文字。

在汉字中,阅读和书写联系的更为紧密。

  香港大学日文研究助理教授YoshikoNakano称,文字测验在日本已经成为小学生、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员中非常流行的活动。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人们实际上不需要担忧忘记如何写字的问题。

根据一家中国网站的调查,80%的受访者忘记如何书写一些汉字,但43%的人称,他们只在签字和填表时需要写字。

 

英国学者称对手机等电子产品形成依赖的人日益增多

(华翼网新闻中心-科学教育校园新闻)

上网成瘾、做电子游戏成瘾近年来时时成为媒体关注的话题。

但一位英国学者警告,产生依赖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此。

对自己的手机、黑莓和其他各种电子玩意、‘尬机’(gadget)形成依赖的人数也正在日益增多。

()

  有的人的‘科技瘾头’(techno addiction)之严重,夜里都会醒来好几次去上网查阅邮件或是看手机短信。

  北安普敦(Northampton)大学的娜达•卡卡巴德斯(Nada Kakabadse)教授说,有的人因为感到需要时时刻刻保持电子沟通,工作也受到影响。

  调查对象三分之一有依赖迹象

  卡卡巴德斯教授和她的同事最近对360人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发现将近三分之一的人都已经形成对这类数字器具的依赖。

  她说,人可能对各种东西形成依赖关系。

“我们大家都有习惯成本能的天性,有时候会对相当奇特的东西上瘾。

  她说,过去十年互联网等技术发展飞快,技术本身激发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现在这些东西越来越小,更便于携带了,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它们。

  卡卡巴德斯教授说,这种依赖问题正在影响人们的社会关系。

上瘾的人与自己家人的关系往往日益疏远。

  有的人上瘾之后还出现心情紧张或这样那样的疾病。

  初级阶段效率增高

  卡卡巴德斯教授的调查发现,在形成依赖的初级阶段,上瘾的人往往变得效率很高,非常及时地答复电邮和短信。

但是时间长了以后却会出现严重的症状。

  “有的人一旦身边没有这样那样的科技‘尬机’就会变得十分紧张,或是因为不停地查阅短信而和雇主发生矛盾。

  她说,一个人上瘾没上瘾往往不容易看出来,而到了能够识别的时候,一般就已经太晚了。

  卡卡巴德斯教授倒没有主张在出售手机、黑莓之类产品时在上面贴上如同卷烟包装上的警告标记。

但她认为雇主应该提供培训,让职工了解如何安全使用这类设备。

  过去对玩电子游戏和其他产生依赖心理活动的研究显示,进行这类活动会增加大脑里多巴胺的分泌,从而产生快感。

  卡卡巴德斯教授这次对具体案例作了分析,她下一步准备探讨这种问题的普遍程度。

 

依赖电子产品现代人添"资讯癖"

2008年04月03日08:

41  来源:

人民网-《市场报》

英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频繁发短信、写电子邮件或处理文本信息会使原本聪明的人变笨,频繁的信息处理,会使脑部运作受到影响。

  在智商测试中,过于忙碌处理种种信息的人得分比吸毒的人还要低。

脑科医生给出的意见是,这样频繁地处理信息,会让脑部的运作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工作效率。

  两大原因催生“资讯癖”

  一、资讯给缺少安全感的人提供了交往的空间和可能。

  大量的资讯让人始终处于紧张繁忙的状态中,不再感到孤独。

处于资讯中心的人,往往属于交往倾向很强的类型,他们喜欢始终把自己放在与人不停打交道的状态中,这其实是他们缺乏安全感的体现,因为在他们看来,安全感来自于周围人的认可,他们通过与人交流来重建自己、认识自己,以重获他人的肯定。

  二、获得资讯时半虚拟的性质,让人更倾向于这种交流方式。

  邮件和短信都是人们在半虚拟状态下的交流方式,获得信息时受众不需要立刻做出反应,这与现实交往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现实交往能力相对较差的人会更倾向于选择这些方式。

他们可以避免接收身体语言与表情语言,从而避免现实交往中的很多问题。

而现实层面中的道德和既定规则也不能过多约束半虚拟状态下的他们。

  两类人最易罹患“资讯癖”

  类型一:

极端忙碌,或极端清闲的人。

  极端清闲的人空余时间较多,允许他们流连网络和寄情短信,而现实中的朋友又多处于忙碌状态中,没有时间与他们做太多交流,因此虚拟交往就成为了他们的最爱。

极端忙碌的人则多为工作所迫,工作带来的惯性会直接导致他们离不开大量信息。

  类型二:

情感诉求强烈,但是交往能力相对低下的人。

  在现实中交往质量较差、人际关系相对保守的人群,在虚拟环境下会显得相对活跃。

实际上这类人的情感诉求非常强烈,但是现实中交往能力的缺乏,又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感到痛苦和尴尬,他们只能寻找一种“替代性满足”。

  人们在制造大量电子垃圾信息时,其实也传达了一个概念:

我们的社会还处在青春前期,人们面对过量的信息感到一种孩子般的好奇和惶惑。

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

    《市场报》(2008-04-02第17版)

今晚报

2011年5月15日星期日

时下,随着电子产品高频率的更新换代,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但很多孩子却也逐渐养成了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感,当电子产品一旦被孩子视为“不可或缺”时,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八岁的明明近来迷上了爸爸新买的ipad,一到周末爸爸妈妈加班时,他就要偷偷地翻出爸爸本来“藏好”的ipad玩儿上半天,各式各样的小游戏真是太好玩了……百思不得其解的明明爸怎么也想不通,这些高科技难道比足球对孩子的吸引力还大吗?

对此,天津市和平区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督导薛连福分析表示,电子产品正因其强烈的刺激性、趣味性、娱乐性、互动性,而深深地吸引着广大儿童。

生动有趣的游戏正好满足了少年儿童爱玩好斗、争强好胜、自我表现的心理需求。

更有个别青少年,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以及师生关系、亲子关系不和谐等,对现实世界产生逃避感,而对虚拟世界的心理依赖和寄托更加强烈。

过度玩“高科技”不利成长

信息化时代,为与时俱进,孩子学习使用电子设备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度”。

电子产品依赖过重会使得孩子在心理上变得很孤僻,表现为情绪抑郁、多愁善感、精力不足、寡言少语,不愿参加社会交往活动和体育锻炼,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很差,又不能融入现实生活。

“孩子分辨现实和虚拟的能力比成人差,容易沉溺于虚拟世界中。

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电子产品带给他们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危机和宣泄,甚至是疯狂和刺激的感觉。

长此以往,很容易成瘾,而再戒就十分困难。

”薛连福认为。

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家长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减少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感?

首先,家长要摆平心态,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孩子身上。

第二,家长要注重亲子关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当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依赖感时,家长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探寻孩子出现依赖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第三,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电子产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第四,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和同学、伙伴相处。

鼓励孩子走出家门,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游戏等集体活动中去。

电子产品在共享资源、扩大知识面和学习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所以不需要将孩子完全隔离在电子产品之外,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怎样让孩子合理地接触电子产品。

光玩儿不学抑制能力开发

提到现在市面上的电子产品,除了娱乐性十足的游戏机之外,还有一种以学习知识为名的学习机备受家长和孩子的推崇,可也有部分家长抱怨,本以为买来能够辅助孩子学习的学习机,却成了孩子不能离开的游戏机!

“卖家说里面全部都是根据教纲编写的,可是孩子回家一看,不是没学过,就是太简单,那阵子看孩子成天抱着它,以为正在复习,没想到他回我说,里面游戏挺新鲜”。

对此,薛连福呼吁学习类电子产品的制造商,勇敢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在产品的开发与促销过程中,要担负起对青少年及儿童的身心健康的正向引导。

他表示,“这类产品从动漫、音乐、语言,自然融入鼓励孩子们动脑、动手、运动身体,给予孩子正确的视觉、听觉的形象,以利于孩子们的模拟与内化,从而保障孩子们要接触、要交往、要互动的心理需求。

那么,面对此类有益于孩子成长的好帮手,家长们一定是肯定与欢迎的,商家们,请你们在增加了自身的商业利益的同时,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为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

 

甩不掉的电子依赖症让大脑严重受损精神焦虑

2011年05月12日15:

53人民网

如果手机一整天都没有响,你会不会觉得不习惯?

遇到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求助网络你是不是不知该怎么办?

坐在地铁上,没有MP3、游戏机,时光会不会流逝的尤其缓慢?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手机、电脑、DVD、数码相机、掌上游戏机、MP3、MP4,还有最新的IPAD……美国消费电子协会主席加里・夏皮罗日前表示,中国2010年消费电子产品零售总额预计占全球13%,已成为电子产品消费大国。

近日,《生命时报》联合39健康网和上海平安医网的调查则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6397人中,七成以上人承认自己对电子产品有依赖性,一旦离开,会觉得生活很不方便。

对于新出现的电子产品,35.26%的人有购买欲望,41.64%的人没有,23.10%的人选择“不知道”。

越来越多、高速发展的电子产品不仅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也无时无刻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它们让生活加速、方便快捷、越来越有趣,但也被人称作“电子海洛因”,成了我们生活中甩不掉的依赖。

被电子“绑架”的生活

27岁的小张是典型的宅男,在网络公司工作的他有三大宝贝:

电脑、手机、平板电脑(IPAD)。

平时工作,他一天8小时都在电脑前,就连午休时间都是和同事联机玩游戏度过。

下班后,刚进入地铁,他就拿出MP3听歌,然后将手机连上QQ,一边和朋友聊天一边在微博上发言。

回到家他开始抱着IPAD玩游戏,客厅里的电视永不知疲倦地播报着新闻。

小张说,他毕业后工作的4年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这些带电的数码产品组成了他的生活。

而问到如果没有这些电子产品他会怎样时,小张愣了一下,说道:

“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可能会空虚吧,不,肯定是焦虑。

电子产品对生活的改变几乎是“革命性”的。

有了收音机和MP3,听歌我们再也不用去剧院;有了电子邮件,传统的手写信件已经像大熊猫一样濒临灭绝;有了电子书,也许有一天我们再也见不到纸质书的踪影;就连运动也面临着被简化的危险,流行的电子游戏机WII,让打球不用去运动场,变成了在家挥挥胳膊就能做到的事……

本报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人每天持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8小时,超过10小时以上的占37.2%。

在学习、通讯、娱乐类电子产品中,六成以上人拥有1—3件,少数人甚至拥有15件以上。

其中,手机、电脑、电视机的占有比例最高,从GPS导航仪到电子相框、掌上游戏机,只要能生产出来的电子产品,就一定会有人拥有。

美国之音广播电台最近一项调查表明,在2010年的圣诞节礼物中,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荣登首位。

在中国,送电子产品当礼物,也越来越成为一股潮流。

记者的一位朋友,年底就一下子买了两个IPAD送客户。

“电子产品越先进、功能越多,人们的生活也就越机械化,对其产生的依赖感越强。

”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对本报记者说,它对生活产生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远。

从健康、情感到文化缺失

提起网络,目前全球最流行的莫过于“博客”。

《纽约时报》一篇最新报道这样说:

“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博客作者觉得他们有必要24小时不停地张贴新内容。

最终恶果是睡眠混乱和体重下降。

过去几个月里,有3个博客作者死于和过劳有关的疾病。

”在国内某论坛上,一个有关电子书的帖子中,有人是这样说的:

“第一,即使为了眼睛,我也不想有一天电子书取代了纸质书。

第二,想想那些散发着油墨香气的纸张,怎么会忍心有一天被冷冰冰没有任何手感、纯粹炫耀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所取代呢?

这些让人上瘾的‘电子海洛因’,不仅对健康造成损害,还给我们带来情感和文化的缺失。

大脑严重受损。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沈扬表示,除了电子产品所发出的辐射对健康有害外,其所发出的信息,也是一种被很多人忽视的伤害。

日常生活中,电子产品会不停地向大脑发出信息,过多的刺激会耗尽大脑的自然运作能力。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导致人的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不能集中等。

精神焦虑易怒。

上班忘了带手机、电脑发生故障不能用,会让很多人有一种不安感。

王国荣说:

“是否对电子产品依赖很好辨别,关掉它们,看看你是否会觉得焦虑。

”对电子产品依赖的人,会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减少或停止使用时就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怒、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反应。

上瘾改变人格。

电子产品会造成人们现实感的缺失和社交能力的退缩,甚至导致抑郁。

对于一些自制力差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电子产品带给他们的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危机和宣泄,甚至是疯狂和刺激的感觉。

当对电子产品的沉迷到了上瘾成癖、丧失理智的程度,人格也会产生巨大的改变。

遗失传统文化。

《东方时空》栏目曾做过一个小测试,让中学生、大学生,还有一个国学博士写“尴尬”两字。

令人吃惊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写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指出,用惯了电脑,很多人会提笔忘字;游戏和电视节目取代了传统阅读,甚至看书都喜欢看网络小说。

“传统文化可能就在这些闪光的屏幕中渐渐消失。

冷静面对电子产品

2010年10月,重庆沙坪坝某重点中学的蒋老师在开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没收了7部手机、4个MP4、2个PSP游戏机。

“有个学生刚被收缴了一部手机,过几天手里又拿出一部。

”蒋老师无奈地说。

家长对孩子的纵容成了电子产品泛滥的原因之一。

对此,专家们指出,成人与孩子是最需要冷静面对电子产品的人群,老人们则相反,需要多接触电子产品,跟上社会的脚步。

孩子接触电子产品要适度。

新兴的IPAD一出来,就变成了不少青少年的新宠;用电脑写作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更有甚者,一些婴幼儿也学会了拿着手机玩花花绿绿的游戏。

英国权威心理学家阿里克・西格曼博士指出,各国政府应颁布法令,禁止9岁以下儿童接触电脑,否则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

孩子更容易产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家长应规定,每天看电视不超过半小时,晚饭后尽量不要看电视。

电视和电脑应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以适中略低为好。

成人面对电子产品要冷静。

日本是电子产品大国,但公众对于新推出的电子产品却保持着一定的冷静,对新兴的“微博”,大部分人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这种对电子产品的反思,值得我们学习。

在国际上,近年来也刮起一股“反电子邮件”潮流。

有些公司规定,员工周五或周末不准发电子邮件,还有的公司要求一周内不准发电子邮件,以达到“亲身处理相互之间问题”的目的。

老人要接纳电子产品。

对于老人来说,由于晚年生活单调、孤单,家人应鼓励他们多“触电”,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比如用电脑上网等。

既能不和时代脱节,又能丰富晚年生活。

最后,专家建议,经常使用电子产品的人,最好多吃动物肝脏、菠菜、胡萝卜等含维生素A的食物,保护眼睛。

每天喝两杯绿茶、吃一个橘子,可以抵御电子产品的辐射。

看电子产品1小时,最好休息10分钟,可以减少对健康的损害。

8成大学生有“手机依赖症”女生多于男生

2011年05月12日16:

43三湘都市报

“总把手机带到身边,否则就心烦意乱,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感到不适应,平时明知没有短息或来电,我也会时不时地翻出手机看一下。

”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教授指导的课题《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创新研究》显示,湖南6所高校79.7%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用户出现了上述“手机依赖症状”。

其中严重依赖为47.5%;一般依赖为32.2%,潜在依赖的仅为20.3%。

现象:

手机成为作弊工具

“一个同学在长沙某民办学校兼职,要我帮她去监考,我见证了如今的学生运用手机作弊的手法是多么娴熟。

”在读研究生刘同学说,当时到了考场之后,等到发完试卷,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

刚开考不到3分钟,就有考生低头用手机上网查找答案,她走过去警示了一下,不想该同学并没有收敛,过会又在给同考场的同学传送答案。

为了以儆效尤,刘同学赶紧将这个情况通报给主监考官。

半夜起来去“偷菜”

“我现在‘菜龄’有8个月了,用手机偷菜就是很方便,我会在手机上设定闹铃,有时候到半夜闹闹钟起床收自己菜或偷别人家菜。

”大二的罗同学说,总感觉偷菜的时候是极其高兴和激动,当然也会因为自己的菜被偷,而心情沮丧,反正用手机偷菜的游戏已经成她的一种精神寄托。

“手机达人”文科女生居多

“调查发现文史类学生比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