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263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docx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

Company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新编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非常重要的时期。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工作的战略重点。

为切实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指导,加快我区农业农村发展步伐,根据《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环境条件

第一节“十五”发展成就

“十五”期间,面对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三大工程”和“四篇文章”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开放和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取得了显着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增加较快、农村面貌变化较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

2005年全区实现乡镇生产总值41亿元,比2000年增长65.3%;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增长56.6%;农业增加值15.47亿元,增长64.2%;乡镇企业总产值56.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31.7亿元,分别增长2.4倍和1.8倍;粮食总产量44.66万吨,全区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左右;乡镇财政收入1.27亿元,同口径增长2.3倍。

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粮经作物面积比由2000年的74.4∶25.6调整为67.2∶32.8;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由38.8%提高到41%;农村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28.3∶27.7∶44;转移农村劳动力23.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8.4%。

二、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产业化经营体系日趋完善。

青菜头面积达到41.1万亩,五年增加13.6万亩;桑园面积8.8万亩、年产茧能力10万担以上;生猪、家禽出栏量82.56万头、845万只,分别增加9.1万头、103万只;新发展苎麻3.6万亩;果园12.7万亩,商品蔬菜12.8万亩,烤烟1.15万亩,水产品产量9580吨。

发展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7户,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9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6个,“两社两化”组织186个。

龙头组织带动农户45万户次,建基地60余万亩。

2003年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区)”和“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十强县(区)”。

三、科教兴农取得丰硕成果,农业的整体素质有较大提升。

建成了外种鹅原种场、黑山羊原种场和三峡库区长吻鮠繁殖基地;成功培育出榨菜涪杂一号、涪杂二号和水稻宜香9303、中优9801等新品种,良种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推力量。

建成了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县(区)。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提升较快,重大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较好推广,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46%以上。

四、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完成了一、二期农网改造,基本实现村村通车、通电、通电话。

完成了天宝寺水库主体工程,龙潭水利工程进展顺利。

整治病险水库30座,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78%。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2.8%。

五、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农村支持保护体系加速构建。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巩固,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加快。

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实施,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农林特产税、农业税及其附加。

粮食流通体制、农业服务体系等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支农扶农政策日益完善。

农村招商引资成效突出,近三年各乡镇累计到位资金17.72亿元,拥有自营出口经营权的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20余户,我区被重庆市确定为首批市级农产品出口基地区。

六、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比2000年增加958元。

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3亿元,增长1.5倍。

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2.3万人,相对贫困人口下降到5.05万人。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3.3%。

解决了13.7万人的饮水困难。

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8.1%。

第二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五”期间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区属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业农村在全市仅处于中等发展水平,与全面小康和新农村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一、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农民增收的基础不牢,产业支撑不强,对农产品价格的依赖性大;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根本因素仍未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824元扩大到6644元。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村经济总量偏小。

我区农村仍属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主导产业规模不大,二、三产业发展不足。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实力和带动能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

人均乡镇生产总值不足5000元,乡镇财政普遍困难,债务沉重。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尚未明显提高,发展基础较脆弱。

科技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作用发挥不够,基地建设标准不高,经济增长粗放。

病险水库较多,有效灌面比重低。

农村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获取信息难等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没有效解决。

四、农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持续稳定增长乏力。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并没改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多元化机制没有激活,部分地方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局面尚未切实扭转,社会文明程度不高。

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三节“十一五”发展的环境条件

“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一、市场形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预计分别下降到30%和40%,主要农产品仍将处于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买方市场。

粮食需求将稳中略增,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农村居民畜产品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要求更高,需求增量主要是优质、安全农产品消费量。

加入WTO后,我国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因比较成本较低,在较长时期内具有出口优势。

但是,从2005年开始,我国已进入WTO“后过渡期”,农产品关税已降至承诺最低点,进口关税配额数量将达到较高水平,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国内支持中的“黄箱”补贴上限仅8.5%。

特别我国农产品质量较低,安全卫生水平不高,缺乏国际竞争优势,因此农产品贸易逆差在今后可能成为常态,加入WTO对农业的影响和挑战在后过渡期将逐步显现。

二、有利条件

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有利。

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有保持15年左右的高速增长潜力。

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对农业进行支持保护的能力和条件。

二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政策环境日益改善。

中央提出并实施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并逐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已成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和国家投入支持的重点。

三是西部大开发和三峡移民机遇犹存。

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产业空虚”问题,建立了库区产业发展基金,加大了移民后期扶持力度。

四是涪陵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涪陵工业经济较为发达,具备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独特优势;建设70万人口大城市步伐加快,必将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的不断壮大和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初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三、制约因素

一是资源环境约束。

我区农村耕地逐年减少的趋势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涪陵受区位影响对先进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不强。

二是资金约束。

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建立;农业比较效益偏低,吸引社会资金的能力不强;农村资金非农化倾向短期内不可能扭转。

三是深层次矛盾约束。

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难以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农业竞争;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第二章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整体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经济既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切实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步伐。

第二节奋斗目标

未来15年,要进一步加快农村“三化”进程,使农村工业化水平显着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幅度上升,农业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到2020年乡镇生产总值比2005年翻两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按此要求,“十一五”期间我区农业农村工作要做到“五个确保”、“一个建成”、“一个达到”。

五个确保——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确保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升,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和谐;一个建成——建成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一个达到——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40%以上。

具体目标是:

——生产发展,建设经济繁荣的新农村。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万吨左右;乡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8%、达到75亿元,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长5%、分别达到31亿元和20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翻番、达到120亿元;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为60∶40,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75%,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比重达到6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达到2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万元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

——生活宽裕,建设富裕安康的新农村。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达到4000元;农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5%以下;解决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在2.5%以下。

——乡风文明,建设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0%以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逐步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村容整洁,建设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村容村貌有较大改观,城镇化进程显着加快。

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8%,农村饮用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不低于7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上,沼气入户率达到20%,森林覆盖率达到37.5%。

——管理民主,建设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实现农村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同步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更加健全,法制观念更加普及,万人刑事案件立案率和治安案件发生率明显下降,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节基本思路

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要认真贯彻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方针政策,正确把握涪陵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突出“一大抓手”、建设“两大工程”、实施“三大战略”、强化“四大重点”。

突出“一大抓手”: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总抓手。

建设“两大工程”:

①建设“4311”农村经济发展工程。

根据重庆市“三百”促“三化”、“三化”促“三农”的总体要求,一是做强做精四大优势主导产业。

按照产业一体化的思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做精榨菜、做优畜牧、做强蚕桑、做大苎麻,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榨菜生产加工基地、重庆市最大的蚕桑生产基地,形成健全完善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到2010年,力争四大产业实现农业总产值2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200元。

二是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

三是建设经济十强乡镇。

以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工程和重庆市“百镇工程”为载体,以特色农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支撑,以小城镇建设为抓手,以3个“百镇工程”建设镇和4个后备镇为主体,创建李渡、江北、江东、白涛、珍溪、龙桥、百胜、新妙、南沱、义和、马武、蔺市等经济十强乡镇。

十强乡镇GDP5亿元以上,乡镇企业总产值6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以上。

3个市级“百镇工程”镇提前5年实现全面小康。

四是培育十强龙头。

全区重点扶持培育太极集团、金帝集团、榨菜集团、辣妹子集团、桂楼公司、正众公司、新盛公司、德丰公司、宝巍公司、烟草公司、龙潭米业公司等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对农户带动效果明显的10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其中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2个,过5亿元的企业3个,过1亿元的企业5个。

②建设“343”新农村示范工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从农民积极、干部主动、条件比较成熟的村抓起,“十一五”期间,着重建设李渡示范区两桂村、荔枝街道鹅颈关村、南沱镇睦和村3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李渡示范区水磨滩村等43个推进村,力争用三年时间,分别达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和推进村标准。

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实施“转变”战略。

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实施“拓展”战略。

拓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域和途径,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开拓农产品市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是实施“提升”战略。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建立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强化“四大重点”:

一是以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和龙头组织培育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二是以招商引资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三是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民非农化;四是以中心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章发展的区域布局

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全区各乡镇的自然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现状,着力建设城郊、沿江、坪上和后山四大经济区域。

第一节城郊型经济区

主要包括桥南的天子殿社区、高山湾社区,李渡的太乙门社区、红星村、两桂村,荔枝的黄旗社区、鹅颈关村、蒿枝坝村、乌江村、协合村、新大田村,江东的群沱子社区、插旗社区、营盘村、菜场村,江北的碧水社区、北坪村、来龙村、永柱村,龙桥的南岸浦社区。

做好依托城市、接轨城市、服务城市这篇文章,按照“农业转型、工业兴郊、三产提速”的思路,重点发展城郊工业、第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菜篮子”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使之成为全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集体经济实力最强、村级经济总量最大、农民收入最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好、群众生活质量最优的经济板块。

村级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第二节沿江主导产业密集区

主要包括李渡示范区、江东街道、江北街道、龙桥镇的部分区域和百胜镇、珍溪镇、中峰乡、仁义乡、清溪镇、南沱镇、白涛镇、蔺市镇、石沱镇、镇安镇、义和镇、致韩镇。

重点发展榨菜、蚕桑、生猪、乡镇企业,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色柑桔、早季蔬菜等,建设沿江二、三产业经济走廊,形成集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农业、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四位一体”的新型产业经济带。

到2010年,乡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以上。

第三节坪上优质农产品生产区

主要包括酒店乡、马武镇、青羊镇、同乐乡、龙潭镇、明家乡、惠民乡、堡子镇、两汇乡、新妙镇、聚宝乡、新村乡、增福乡。

重点发展优质粮食、优质肉猪、家禽、苎麻,大力建设榨菜、蚕桑新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南方早熟梨、中药材、水产生产,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新妙、龙潭、马武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形成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到2010年,乡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

第四节后山绿色生态农业区

主要包括丛林乡、土地坡乡、罗云乡、焦石镇、卷洞乡、大木乡、山窝乡、武陵山乡、天台乡、梓里乡、太和乡、石和乡、石龙乡。

重点发展山羊、烤烟、反季蔬菜、中药材,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发展榨菜、蚕桑生产,积极推进森林旅游业开发,形成绿色生态农业基地。

到2010年,乡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

第四章发展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按照“稳定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实现产业化”的思路,“十一五”期间,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15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5万吨左右。

一是改革耕作制度,挖掘耕地潜力。

把稳面积的任务主要放在提高耕地复种指数上,力争沿江、坪上、后山耕地复种指数分别达到230%、210%和200%。

二是优化区域布局,突出主导品种。

以水稻、玉米为主,重点开发优质稻、高淀粉优质红苕、饲料用优质玉米,兼顾优质小杂粮,建设沿江再生稻区、坪上优质稻区和后山玉米薯类杂粮区。

在沿江海拔500米以下区域建设7万亩再生稻基地;依托龙潭米业、群益米业等龙头企业,在龙潭、堡子、罗云等坪上和部分后山乡镇建设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基地;依托泰威生态农业公司建设20万亩优质红苕基地;依托区种子公司等企业,在堡子、蔺市等适宜区域建设2万亩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三是重抓单产质量,提高优质安全水平。

主攻大春、主攻单产、主攻质量,把稳定产量的任务主要放在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上。

推广粮食标准化生产技术,将良种、保温育苗、旱育秧、抛秧、农田保护性耕作、测土施肥、病虫可视化预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安全高效无害化施肥施药等技术进行综合组装配套推广,确保粮食优质安全,优质率提高到50%以上。

四是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搞好粮食转化。

培育壮大龙潭米业公司、群益米业公司、泰威生态农业公司等粮食加工企业,鼓励支持区内外粮食加工、营销主体、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在我区建立生产基地,加快粮食生产向优质化、专用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节建设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

一、培育壮大农业特色产业

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创建特色乡镇、特色村为抓手,以企业农业、业主农业、协会农业、大户农业为重点,重抓榨菜、蚕桑、畜牧、苎麻四大优势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蔬菜、果品、中药材、水产四大后续骨干产品,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特色产品,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产业带。

(一)重抓四大优势主导产业

——做精榨菜产业。

遵循生产标准化、加工现代化、企业集团化、产品名牌化、市场国际化、产业一体化的思路,到2010年,全区青菜头种植面积60万亩,产量120—150万吨,产销成品榨菜38万吨;产业销售总收入33亿元。

一是加速原料基地向坪上后山地区扩张,提高基地建设水平。

坚持“稳主产、扩次产、拓新区”的方针,提高长江大桥以下沿江主产区基地建设水平,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龙桥至新妙片区、原李渡片区和焦石、罗云等次产区基地规模,尽快形成主产乡镇;重点开拓惠民至龙潭坪上片区和部分后山乡镇新区基地,做到榨菜下田,应种尽种。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以“永安小叶”、“涪丰14”常规良种为主导品种,重点推广“涪杂一号”杂交良种,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提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县(区)建设水平。

二是巩固完善三级加工网络,全面提升加工质量。

大力发展新区半成品加工大户,规范和密切企业、加工户、农户的产销关系。

加强榨菜质量整顿,严格“涪陵榨菜”证明商标管理,坚决执行国家榨菜产品质量标准,实行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生产的全程有效监控,使所有半成品、成品菜加工条件达到国家产品质量技术规范要求,杜绝使用防腐剂和禁用化学药品。

三是优化加工企业布局,推进集团化和品牌化战略。

严格新办企业准入标准,加强技术改造,基本实现生产加工自动化、现代化。

在江北至百胜和龙桥至石沱建设两个榨菜工业园区,搞好榨菜加工污染治理。

实施“121”工程,扶持发展年产销量上10万吨、利税超亿元的企业1户(榨菜集团公司),年产销量上2万吨、利税超2000万元的企业2户(辣妹子集团、宝巍公司),年产销量上1万吨、利税超1000万元的企业10户(紫竹、渝杨、德丰、乐味等)。

引导企业搞好新产品研发,重点扶持推介“涪陵榨菜”、“辣妹子”、“川陵”等成为全国驰名品牌,力争到2010年全区10户重点企业产品全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大力组织青菜头鲜销,搞好榨菜叶、腌制卤汁综合开发利用。

——做优畜牧产业。

按照“养殖小区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改良做大生猪产业、重点发展家禽、加快发展草食牲畜,巩固提高全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水平。

到2010年,全区生猪出栏100万头(其中优质肉猪70万头),家禽1200万只,肉兔60万只,牛羊10万头(只),肉类总产量达到9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2亿元以上。

一是突出建设生猪、肉鹅、山羊三大基地。

生猪生产主要布局在沿江、坪上乡镇,以千家万户饲养为主体,以养殖专业大户为重点,适度发展企业化规模养殖场,走小规模大群体和集约化小区发展之路。

重点建设南沱、丛林、惠民、龙潭、焦石、堡子、李渡、义和、清溪、青羊等20个优质肉猪基地乡镇和南沱、清溪、龙潭、惠民等10个商品仔猪基地,发展养猪专业户1500户,基地乡镇年出栏优质肉猪60万头以上,规模化养殖达到50%以上。

肉鹅产业以推广四川白鹅为重点,主要布局在坪上乡镇和部分沿江乡镇,建设蔺市、龙潭、新妙等16个商品肉鹅基地乡镇,蔺市、新妙、龙潭、珍溪、仁义、义和6个良种繁育基地乡镇,40个年出栏商品肉鹅5万只以上的专业村,发展年出栏商品鹅1000只以上的专业户1000户,年孵抱鹅苗5万羽以上的孵抱户50户,届时全区年商品鹅出栏量达到400万只,其中基地乡镇年出栏肉鹅300万只。

山羊生产主要布局在后山乡镇,同时积极推广秸杆养羊技术,促进基地向坪上地区拓展。

重点建设卷洞、大木、清溪、新村等20个基地乡镇,发展年出栏100只以上的养羊专业户200户,届时全区年出栏山羊8万只,其中基地乡镇占80%以上,规模养殖量占50%以上。

二是加快品种改良步伐。

扩大祖代种猪和肉鹅原种场规模,建设重庆市最大的黑山羊种羊和波尔山羊供应基地。

生猪三元杂交及配套系瘦肉猪推广面达到70%以上,产品优质率、瘦肉率分别达到70%、58%以上;禽兔、山羊良种推广面达到60%以上。

三是搞好集约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建设年出栏优质肉猪1万头以上的养殖小区30个,年出栏家禽5万只以上的养殖小区20个,年出栏山羊10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15个,年出栏肉兔2万只以上的养殖小区5个。

四是大力发展畜禽产品加工和饲料工业。

重点扶持壮大桂楼食品公司、宏吉食品公司、紫燕公司等,建成禽兔联合加工厂,到2010年,力争桂楼食品公司发展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区年加工生猪100万头,畜牧食品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元,饲料工业产值达到2亿元。

——做强蚕桑产业。

坚持“稳定老区、发展新区、质量兴业”的思路,一手抓原料基地建设,一手抓产品深加工。

到2010年,全区桑树总量超过1.8亿株,桑园面积13万亩,年生产蚕种25万张,蚕茧产量15万担,蚕农收入1.2亿元。

一是坚持“巩固提高、积极发展”的方针,优化区域布局。

依托退耕还林、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6万亩高效生态桑园项目,以基地乡镇、专业村、专业大户为抓手,把蚕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