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3148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doc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

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

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3

2019-04-2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

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

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3

2019-04-2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

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

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3

2019-04-2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

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

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3

2019-04-2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

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

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3

2019-04-2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

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

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3

2019-04-2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

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

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3

2019-04-2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

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

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3

2019-04-21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