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326531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3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总38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

1.预习:

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提示:

《陈涉世家》等。

7.提问:

(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

(1)通假字:

“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

多音字:

夫;一词多义:

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

亲戚、去。

(4)词性活用:

域、固、威 

9.小结:

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四、当堂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

固: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

国:

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

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

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

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

  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

  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

  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

背叛)

  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

环、域、固、威、顺)

  3、教师小结:

请指出句子的含义: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  

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整体感知全文:

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

  (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

请指教)

  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

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

(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

  第二段:

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

  第三段:

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

(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

  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通过对比揭示观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6、再读全文,提问:

哪些句子你读起来特别带劲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

(体会骈句的表达作用)

  7、整体归纳:

  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四、课堂小结:

  通过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体裁么(议论文)学习议论文最主要的是要学什么(学习说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样说理的谁来归纳一下(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举例分别证明两个分论点,再从道理上得出结论)

五、课堂延伸:

  延伸部分的我还没设计好,请各位出出主意,怎样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

)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八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孟子》两章.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

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体会“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认识“人和”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把握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说理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层层说理,运用排比,双重否定句进行说理的技巧

(五)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二 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 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

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生自主活动。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

师生交流探讨。

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俗语,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

引用俗语导入

(一)、情景导入

    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 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三) 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四).齐读课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五).学习指导

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六).指导朗读:

1.读音举例

夫      郭      粟       寡      戚      畔

2.朗读节奏举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3.再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七).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

(投影)

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段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提出观点,提挈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

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

古义:

外城。

  今义:

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

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

古义:

这   今义:

判断动词 

段译: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

城墙     池:

护城河。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衣。

  

坚利:

坚固锋利。

 米粟(sù):

指粮食。

  多:

充足

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委,古义:

放弃。

 今义:

委任

去,古义:

离开 。

今义:

到……去

段译: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

限制。

  今义:

地域     以:

凭,靠。

这句话的意思是:

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固国:

巩固国防。

威:

震摄。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寡助之至:

之,动词,到。

至,极点。

亲戚畔之:

亲戚

畔,通“叛”,背叛。

 之:

他,代词。

 

天下顺之:

顺,归顺,服从。

故君子有不战:

故,所以。

有不战,不战则已。

段译: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八).背诵课文。

(九).理清文章结构

(投影结构图解)

(十).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

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

姓氏

池  古义:

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

池塘

去  古义:

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

到……去

亲戚 古义:

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

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

委任

域 古义:

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义:

地域

是 古义:

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

判断动词

2.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3.虚词。

————之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助词 的 三里之城

动词 到 寡助之至

         而

表修饰 着、地 夫环而攻之

表转折 却、但是 攻之而不胜

4.词类活用                                            

环:

名词作状语            围

域:

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十一)。

重点词理解: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环而攻之        C 委而去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E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F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G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H亲戚畔之

“之”    山里之城         环而攻之         委而去之

多助之至          亲戚畔之

(十二)。

研究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天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十三)。

理清结构

本文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板书设计(投影)

(十四)。

拓展研究(投影)

1.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原因是:

2.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十五)。

来检验一下吧!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A 七里之郭      B 环而攻之     C  池非不深也     D 委而去之      E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F 亲戚畔之      G  地利不如人和        H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A  池     古义:

                     今义:

              

B  兵     古义:

                     今义:

              

C  亲戚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句译:

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5、填空练习。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

《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⑶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③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④“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______________

⑤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

(十六)。

合作探究

你认为 “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吗?

 

谁能从历史上或现实中举个借助“天时”取得作战胜利的例子?

   草船借箭.诸葛亮借助大雾的天气迷惑曹军,使曹军把好多的箭射到他的草船上来。

 

   赤壁之战。

诸葛亮借助东风,让熊熊燃烧着的很多小船冲向曹军的战船,把曹军烧得溃不成军,伤亡过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过程:

    师:

大家紧张不紧张?

我问时,要么回答“紧张”,要么回答“不紧张”。

  生:

(参差不齐地喊)不紧张!

  师:

要声音大些喊,充满信心地喊。

(学生声音较上次大而饱满)不紧张就好。

我们上课。

  (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后)

  师:

现在大家仍就站着做口头作文。

找出一个题目:

说说这个舞台的设施。

要东张西望,七嘴八舌。

可以乱说,说病句也行,下座位也行,但不能不说。

  生:

(学生开始边观察边说,但无一人下座位。

  师:

好!

刚才都说了,但没哇里哇啦地说。

不说就提不高,应抓机会说。

请坐。

现在,大家猜一猜:

我们应该学哪课书

  生:

(众说不一。

  师:

回答都不对。

老师想教说明文,课本却没有。

现在问问大家:

愿意学什么一般都不愿意学议论文和古文。

那么,我问一下:

不愿学古文的有多少:

请举手。

  生:

(几乎都举手)

  师:

那我们今天就学篇古文。

这样做,可以锻炼心态,给自己施加一个“喜欢”的意念。

做事情,往往观念一变,就不烦人了。

(说罢,板书题目,故意空下“寡”)字,我写的标题是什么字体?

  生:

是隶书。

  师:

回答正确。

我在其它地方讲课,有人回答是“魏书”,因我姓魏。

  现在:

我问一下:

咱们班谁最爱写错字?

  生:

(齐答)张莉。

  师:

此人何在(

张莉站起)你上来填空。

(张莉上前,也写了一个隶体的“寡”字)今天这节课,我们只做四件事:

  第一,了解作者;第二,解决一个通假字;第三,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和“道”;第四,理解道理。

(回转身看黑板)大家看张莉写的“寡”字如何

  生:

很好。

  师:

连最爱写错字的同学写的字都这么好,这说明我们班水平很高。

今天我们只用45分钟,请一位同学负责监督,保证不压堂。

下面我们先做第一件事:

了解作者。

请大家推荐一个文学常识学得好的同学回答。

  生:

(一同学站起,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