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318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docx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学年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山西省临猗县临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1、现代文阅读(15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个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

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

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安定,加上长期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采取科举取士和以经术取士,注重以三纲五常之教统治人们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稳定家庭与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且日渐形成了它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汉代形成的以经学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继续推行之外,由于统治阶级和一些知识分子的提倡,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范围。

总体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家庭的生产与生活也缺乏稳定性,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与汉代相比,相差甚远,尤其是统治阶层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响,豪门士族的子孙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袭者,而寒门士族的子孙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孙就更不在话下,由此所造成的“读书无用”的观念也渗透到不同阶级和阶层的家庭教育实践中,造成诗书教育日渐衰落的局面。

  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

形成了以皇家宗室为主体的贵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职文官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

这三类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清末,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皇家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储君,所以皇太子及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别的重视,乃至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件大事。

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权性,在措施上一是尽一切努力把全国图书搜集在皇家图书馆,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买天下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三是建立一整套宫廷教师制度和完备的教学制度。

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孙的德才学识,教学内容主要是为官之道,所以十分强调儒家经典的学习。

自汉代推行以经术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来,经艺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学习《礼》、《乐》、《诗》、《书》、《春秋》、《论语》和《孝经》等。

其家庭教师大多是当地的名儒。

除此之外。

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从师,或跟随父兄习业。

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经济条件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富商大户或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术教育的,他们希冀其子弟通过读“圣贤书”而成为做官人。

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之家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要内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内容与统治阶级所推行的封建纲常教化没有什么区别,主要是孝悌之教。

1.关于“汉魏六朝家庭教育”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佛学、史学以及一些自然科学技艺及生产技艺等,也进入了家庭教育范围,但不同阶层的家庭教育内容不尽相同。

B.积极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为家庭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日渐形成它的特色。

C.汉朝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注重三纲五常之教和孝道之教,家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D.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和汉代相比趋向衰落,“九品中正”取士制度的影响,造成“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渗透。

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皇家的教育主要围绕皇太子和诸王子展开,为此不惜垄断文化以作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买第一流的学者充任宫廷教师,建立宫廷教师制度和教学制度。

B.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现贵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三足鼎立的态势。

C.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续和发展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客观上对我国封建社会政治、道德、家庭、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汉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尽管有由盛转衰的趋向,但是由于阶级性和等级性也日益明显起来,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强大,所以这使得封建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汉朝经学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还是为了培养子孙的德才学识以满足官宦子弟参加经学考试和担任朝廷官职的需要。

B.汉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请名儒进行教授,以传授儒家的经典典籍、灌输儒家思想为主。

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着身份的高贵,许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较注重儒术教育,是希冀子孙能够取得一官半职,因为在当时官员的地位和身份在社会上处于高层。

D.除富商外的大多数平民百姓和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的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小题,6分)

前方(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

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

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他们去哪儿?

归家还是远行?

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

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

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它们不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和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

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

我们可以想像:

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

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

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

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

人无法还家;更在于:

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

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

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

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4.根据语段,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分)

但在他们内心深出,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谩无尽头的路上。

 

5、“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章多次出现,在文章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12分)

阅读《劝学》《师说》节选文字,完成12-14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节选)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节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彰:

清楚,明白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道:

从师求学的风尚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羞:

以……为羞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

疑惑

7.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君子生非异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斯天下之民至焉D.或师焉,或不焉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代诗歌阅读(5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

①郑协:

南宋移民。

②芊芊:

草木茂盛。

9.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      ,这是因为它。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的两句:

     ,      。

(3)《师说》中,。

两句阐明了老师的职责。

(4)《师说》中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的两句是:

,。

2、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共9分)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牛刀小试一日千里众望所归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日新月异不负众望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日新月异众望所归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一日千里不负众望庸人自扰

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利用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14.下列句子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步。

B.句读: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二需停顿处为读。

C.荀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提出人的天性是善的。

D.六艺经传:

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此处指六经。

1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D.客有吹洞箫者

16、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5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

但整个团队通宵塵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

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答:

 

四、写作(4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流行“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②20世纪五十年代,青年流行“到边疆去”。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④20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大学去”“到夜校去”。

⑤20世纪九十年代,青年流行“到特区去”“到国外去”。

⑥到了21世纪初,青年流行“到北上广去”。

……

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B这是秦的文教政策。

2.D因果倒置3.D“绝大多数平民百姓家教多以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为主”不包括“从事教育职业的文人之家”。

4.(2分)家:

精神家园;路:

人生之路。

5.(4分,每点2分)⑴“一辆破旧的汽车”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在结构上起到了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的作用。

⑵内容上还构成了一幅幅画面,象征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使读者易于理解其深刻的主旨。

6.D惑:

糊涂

7.C

8.

(1)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擅长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

(关键字:

假、利足、水、绝)3分

(2)所以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钝。

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会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吧?

(关键字:

圣、愚、所以、其)3分

9.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鸣;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5分

10、略(每空1分)

11.B

牛刀小试:

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

初露锋芒:

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

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用“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

日新月异:

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二者基本相同。

众望所归:

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不负众望:

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文中主语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应用“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杞人忧天:

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语段强调“没必要的担心”,用“杞人忧天”。

12.D注意语意的衔接,前面是“学习”,同时注意“学习”和“掌握”的先后顺序。

13.A共有两处错误。

第一,“第一款”是顺序,“国内”表领属,领属在前;第二,“综合”应修饰“利用

14.C。

15.D

16、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5分)

试题分析:

“事情传来”搭配不当,改为“喜讯”。

“顷刻”意思是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听到喜讯,过一会儿才留下眼泪,不符合语境,改为“顿时“立刻”。

“预想”只事前的推测,运用于科学实验显得无计划性。

“用力”一般指具体的体力付出,和“攻坚”不搭配。

“难点”范围太小,改为“困难”。

每改对一处给1分;只指出问题而未作修改或修改错误的,均不给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作文解析

1、材料解读

材料①,国家民族危亡时刻,青年人拿起武器,保卫祖国。

材料②中,新中国刚成立,青年人到最艰苦、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祖国。

材料③中,青年人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到军营的大熔炉中,磨练、锻造自我。

材料④中,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渴求知识,希望提升自我。

材料⑤中,青年人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在经济特区创业、发展,到国外去开阔眼界、学习经验。

材料⑥中,跨入新世纪,青年人希望到发达的一线城市奋斗拼搏,寻找机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材料的核心是:

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每个时代青年流行的追求都带有所处时代的特点,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注意题目中的“热血”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

指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热情,例如:

满腔热血,热血男儿,热血沸腾。

对材料宜持肯定态度。

二、审题立意

1.本次作文围绕“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来谈“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提升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和时代需求、国家命运前途相统一”等皆可。

2.“青年的追求顺应时代要求,能将个人追求同民族、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追求是最有价值的”,这一立意应该是最佳的。

3.在论述过程中要抓住“时代”和“青年的追求和向往”这两个关键词语来谈。

4.可以综合整个材料来谈,也可以以其中一个或几个时代的现象为主来谈。

5.对材料中给出的“青年流行‘到国外去’‘到北上广去’”等,可以持肯定态度,也可以做辩证分析。

关键看学生讲的道理是否令人信服,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

①如果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国家命运前途的统一”来谈,是切合题意的。

②如果从“这样的追求是一种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等角度去谈,符合主流价值观,也切合题意,这跟赚钱就是为了买房子等价值观还是不同的。

③如果比较自我,过多关注个人利益,建议不超过42分;如果价值观错误则可判不及格。

6.本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建议重点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行文思路、文章内容等。

7.试题要求“明确文体”,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可写论述类、叙述类、说明类、抒情类的文体,但一旦选定了文体后必须按文体规范或特点写作,至少应当侧重于某种文体,而不能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三、拟题示例

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让青春与时代同频接力时代,吾辈正青春传递青春圣火,高扬时代风帆心怀理想,肩负荣光

青春之花绽放于祖国需要之地让青春跟上时代的步伐

青年,时代的舞者

青春之我,青春之国听从时代的召唤奏响时代进行曲

将青春相册,嵌入时代画卷国之所需,吾辈所向

愿做时代的螺丝钉中华儿女,热血难凉择一去处,圆家国梦

关山初度路犹长走好我们的长征路青年,快马加鞭未下鞍

代代追梦无穷已怀赤子心,追梦!

我们应到哪里去?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范文

接力时代,吾辈正青春

李大钊曾说: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引用“热情投入并参与领导了五四运动”的李大钊同志对青年的勉励之言开篇,紧扣“青年”,格局开、文采好)假如把历史比作一条蜿蜒的山路,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这条路上错错落落地奔跑、行走。

(比喻句,“青年”在“历史”这一“蜿蜒的山路”中“错错落落地奔跑、行走”,动静结合,有时空感,生动形象)当接力棒传到每一代人手里,时代会给出全新的考题。

(点题,紧扣“接力”“时代”)而如今接力棒已到我们21世纪的青年手上,我们也理应做好准备。

(落脚在“21世纪的青年手上”)

从一百年前五四青年的振臂一呼,八十年前浴血奋战的英雄儿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九十年代下海创业的追梦人,再到即将步入成年的“00后”,无论什么时代,青年总怀着最纯真、最朴素的希冀,都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

(引材料,归纳不百年来不同时代青年的共性“渴望在时代的大潮头中流击水”;“中流击水”来自毛主席《沁园春·长沙》“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把教材中的诗词灵活调用是一个好办法)我们深知时代重任在肩,每个个体都展现着无与伦比的坚毅、从容与果敢。

(进一步拓展材料的深度,扣住“时代重任在肩”、青年的优秀品质“坚毅、从容与果敢”)

我们要接力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李克强总理这样说:

“国难不可低估,信心不容动摇。

”(议时代;设问,调动老师阅读兴趣;用李总理的论断来回答,现实感强,令人信服;原始表述是:

“成绩来之不易,困难不可低估,信心不能动摇。

”此处,将“困难”变为“国难”,是笔误还是有意改之?

若有意改之,值得商榷,个人建议用原始表述)的确,国际形势波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