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03967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docx

五年级语文《天马》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小学语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天马》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从“天马”的艺术价值、外形特点、名称由来及象征意义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天马”这个艺术珍品,赞扬了西汉时期人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天马”震撼人心的艺术价值。

  课文共7个自然段,按照说明的顺序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了“天马”被我国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本段言简意赅,点明主题。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是1969年出土的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介绍了“天马”的外形特点。

这部分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来写的,细腻入微、栩栩如生的描写了“天马”奔放自如的艺术造型。

  第六自然段,介绍了“天马”名称的由来。

突出“天马”构思之巧妙,设计之奇特。

以“龙雀”为底座,让人不仅感叹这件艺术品设计的精妙绝伦,也让人惊叹于东汉时期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

  第七自然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的意义。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一贯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对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很大帮助。

但鉴于我校属“私立”性质的学校,学生的来源不固定,入学时间不统一,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部分学生博览群书,涉猎各种不同的信息和知识,而也有一部分学生,除了现用的教科书及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籍和必背古诗之外,几乎没有能力和时间再去读其他的书籍,这也就造成课外知识越来越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铺垫和拓展,如果不注意积累课外知识,对理解课本的知识就会感觉困难。

针对这些现状我校推出“预习导学”,来帮助学生搜集、整理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的预习课文。

  教学目标

  1.朗读,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体会天马作文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的象征意义。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汇和语句,反复诵读。

  3.体会作者严谨、生动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此语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负责性。

  教具准备:

课件、电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的主题是“马”。

马,因为它的性格粗犷、坚毅又积极进取,所以一直得到人们的颂扬和赞美。

  出示“骏马奔腾图”。

  1.让学生用一句话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天马”,用一句话说说你见到的这匹“天马”是怎么样的?

  3.(激起学习兴趣)想不想了解作者陈树青怎样描写“天马”的?

  板书:

天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用方便可行的方法解决。

  ②不理解的地方画出“问题泡泡”。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读音是否正确。

  ①纠正读音。

  ②你对哪些词不理解?

谁来解答?

你是怎样得出答案的?

(学习方法的指导)

  ③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

怎么样些才漂亮?

  3.快速默读课文,说说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为什么不采用“马踏飞燕”、“青铜奔马”等称呼?

“天马”一出土,为什么全国震惊?

……)(质疑方法的指导)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以天马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记?

仔细读读课文的2-6自然段,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一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问题,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

历史悠久——汉代的艺术作品,刚出土就震惊全国轰动世界,因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造成很大的影响。

  ?

艺术品中的杰作——样子:

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感受到力量、激发人们的联想,高超的设计构思令人叫绝,细微之处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和风格。

  ?

象征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中国,正在腾空飞速前进。

  4.通过读书我们都知道,天马原来有个非常形象、优雅的名字——“马踏飞燕”,后来为什么改了?

  5.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

(了解飞廉),我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待工作非常认真,有着非常严谨的工作态度,对待艺术品反复研究,给我们还原了最接近真实情况的历史。

  6.出示投影:

  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把这个句子大声多读几遍,说说你从加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小结:

作者在这里是非常谨慎的说法,不是十分肯定。

并不是因为作者说话模棱两可,而是因为作者也无从考察史实是不是这样,所以表达上非常严谨、准确,体现了作者细致负责的写作态度。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用词要生动、准确、写作态度要细致负责、感受到了“天马”是艺术珍品、象征意义,作旅游标记的原因,掌握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五、作业

  1.“日积月累”中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四字词,请你把它们抄写两遍,掌握写法,注意再从课文中找一些类似的四字词,抄写两遍。

  2.熟读课文,做到有感情的朗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为什么以“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

  3.全班齐读课文。

  二、积累、运用

  1.你昨天都搜集了哪些四字词?

能不能说说它们的意思?

怎么用?

  2.通过预习和昨天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的内容。

课文主要围绕“天马”展开叙述,你们认为课文围绕这一点讲了那几方面的内容呢?

(旅游标记;介绍来历;介绍外形;名称由来;点明意义。

  3.同学们谈得很好,课文基本上是按照“总——分——总”的说明顺序来描写“天马”的。

请同学们把自己对课文层次的理解整理成提纲笔记写下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之后,你对马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不仅是人类的好朋友,而且象征了不断进取的精神。

  板书设计:

    历史悠久

   天马  体态轻盈 神形兼备     严谨

    旅游标记 艺术品杰作 生动、力量、联想 细致

    含义深刻 令人叫绝、中国特色和风格  负责

    名称的由来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的去触及幼小的心灵。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就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认识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让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活力的课堂。

在《天马》这课的教学中,让我感触颇深,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思一下。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教育家杜威说过: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我的体会是:

“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虽然这篇课文是篇说明文,但是文中从介绍“天马”的艺术造型到“天马”名称的由来,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惊叹和欣赏之情,特别是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为什么把“天马”作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更是把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

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触摸作者的心灵。

通过“体态轻盈、神形兼备、生动健美、自由奔放……”词语,体会“天马”这个艺术珍品的价值和蕴含的象征意义。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展示直观“天马”图、或搜集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从网上搜集了关于“天马”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当这些逼真的图片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

他们太想了解这件艺术珍品了!

我扣之心弦地提出:

“你们想问些什么呢?

你还想说些什么?

”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得快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实现学生语文本的对话,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最有效方式。

引导学生通过质疑来参与交流,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等促进文章的感知。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EducationalInstitu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