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424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落花生人教部编版.docx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教育部审定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落花生人教部编版

2落花生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作者详细描述了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情景,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赞美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反复朗读中重点体会父亲的话的含义,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亩、吩、榨”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播、浇、吩”等9个生字。

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够分得清文中哪部分详写,哪部分略写,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高尚品格。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1.会认“亩、吩、榨”等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播、浇、吩”等9个生字。

理解“播种、吩咐、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的脉络。

3.初步理解文章内容,明白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自主学习字词的方法,提高识记生字新词的能力。

2.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有关花生的童谣,导入课文。

导语: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童谣吗?

现在老师就给你们展示一个,请同学们学着唱一唱。

(课件出示童谣:

“绿叶子,小黄花,沙土地下安了家,安了家。

等到花落地呀,地下生出好多胖娃娃,胖娃娃。

”)童谣里唱的是什么呢?

(学生答。

)对,是花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花生有关的课文。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教师板书:

落花生。

明确:

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教师过渡,引出新课。

过渡:

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因为小时候其父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因而常用笔名“落华生”。

那么,关于花生,他的父亲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课文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介绍作者:

许地山(1893—1941)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

192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曾留学美国、英国。

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

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他创作的小说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翻译了《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等文学作品;编著有《印度文学》及《中国道教史》(上)等。

◆了解背景:

本文的创作与作者的父亲有关。

许地山的父亲许南英曾是清政府驻台湾筹防局统领。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面对侵略,许南英率部奋起抗击,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台湾沦陷。

出于爱国之心,许南英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

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要求子女们为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不求虚荣。

所以,许地山后来不仅写了《落花生》一文追忆父亲的教诲,而且以“落华生”为笔名勉励自己。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认读,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教师提示易读错字、易写错字。

(教师课件出示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加色的字。

半亩播种浇水吩咐茅亭榨油爱慕矮矮地便宜石榴

◆识字方法:

“亩”可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来识记;“播、浇、榨”可结合动画演示的方式来识记;“亭、榴”可结合具体的图片来识记;“吩、咐、慕”可结合其形近字来识记。

◆需注意的字音:

“榨”是翘舌音,“亭”是后鼻音,“榴”是边音。

◆需注意的字形:

“浇”右上部不要多写一点,写成“戈”;“榨”右上部是“穴”,不是“宀”;“慕”下方是“

”,不要写成“小”或“

”。

辨字:

浇——挠——绕咐——附慕——暮——幕

(2)掌握多音字,学会运用。

巧记:

“便”仅仅在“大腹便便”“便宜”中读“pián”,其余都读“biàn”。

运用:

小区门口新开了一家便(biàn)利店,里面的东西很便(pián)宜,大大方便(biàn)了人们的生活。

(3)理解词语。

(教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词语。

预设: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要提醒学生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开拓扩展。

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开辟)

②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吩咐)

③喜欢羡慕;喜爱倾慕。

(爱慕)

4.学生自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给自然段标上序号,圈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组交流圈画的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词语的意义,有词典上记载的固有含义,也有受语境制约产生的临时含义。

因此在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时,就应当既联系语境,又结合它固有的含义来进行。

3.朗读与交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①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

②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

其中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四个方面的内容;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是略写,议花生是详写。

③课文中哪些词语是写种花生的经过的?

这些词语能颠倒吗?

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步骤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④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姐姐说味儿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之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它虽不好看,却很有用。

⑤本文看似在写花生,其实是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借物喻人。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通过写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合作与交流:

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分别写了什么。

过渡:

刚刚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一起来给课文划分层次。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写“我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

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

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看上去不起眼的落花生却有着最朴实无华的内在美。

我们也要像落花生那样,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为身边的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落花生的内在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又是怎样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娓娓道来的?

下节课上,我们将继续探究。

小结: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和词语,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层次。

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

在生字书写上进步很大,识记速度也有了很大提升;在朗读父亲的话时注意到了人物语气的变化,真不错;在理解词语时可以当老师的小助手了;还有总结段落大意时总能做到简洁、准确。

希望大家能够向他们学习,勇于发言,敢于提问,做一个积极好学的好学生。

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真正动脑思考,真正达到课堂学习的目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熟读课文,交流理解新词的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住人物的情感。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含义,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

3.在学习中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了解花生的好处与特点,并从中受到启发。

2.认同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有真才实学的道理。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花生的特点。

(教师出示花生没开花和开花的图片以及花生的果实的图片。

示例:

师:

上节课上,我们读课文了解到花生的许多特点,同学们能不能看一看图片,说一说花生的特点呢?

生:

花生可以用来榨油,而且味道很美。

师:

对,你说的是花生的用途。

还有呢?

生:

花生的果实埋在地下,不是挂在枝头上。

师:

这个特点正是作者高度赞扬的。

2.指名说一说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石榴、苹果、柑橘、荔枝、桃子……,一个个将鲜美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而花生却默默地把果实埋在地下,成熟后便将果实奉献给大家。

这不正是不图名利、默默奉献的人的精神写照吗?

文中的父亲就对花生做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评价,我们也去听听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自主交流。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对圈画内容的理解以及存疑的地方。

2.教师收集整理学生未解决的疑问。

疑问示例:

(1)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2)如何理解父亲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

(3)最后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内容。

过渡:

同学们,你们提出的问题涉及许多方面,有关于语句理解的,有关于课文结构的,也有关于写作方法的,可见大家在阅读时都在积极思考。

现在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解决疑难。

(1)品读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的内容。

(此部分为略写的内容,教师简单带过即可。

①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A.思考:

这一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明确: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B.圈画出这一段中有关种花生的动词,想象“我们”种花生的过程。

预设:

学生找出了相关的动词以后就不难想象出种花生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明确:

有关种花生的动词有“买种”“翻地”“播种”“浇水”。

C.先查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居然”一词的含义,再通过句子给出的语境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预设:

教师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猜测“居然”的意思,再查阅字典确定其准确含义。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在何种具体情境下适合使用该词,并进行造句训练。

明确: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的高兴心情。

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

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

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惊喜的心情。

②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内容。

A.朗读指导:

读母亲的话时要读出高兴和期待的语气,体会收获花生后的喜悦心情。

B.怎样理解“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这句话?

预设: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可知,这句话既表现出母亲的能干,又写出她为收获节所做的精心准备。

(2)品读议花生的内容。

(此为重点内容,解读父亲的话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过渡:

同学们,我们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已经探究过“我们”一家人分别是怎么议论花生的,并且知道了父亲关于花生的话意味深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将重点品读这部分文字,理解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

①学生分角色朗读第3~15自然段,圈画出父亲的话,理解其含义。

A.思考:

哥哥、姐姐和“我”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

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

这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

两次。

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对比;第二次借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

B.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一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

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教师出示语段。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a.小组讨论,体会花生的品格。

预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花生

桃子、石榴、苹果

位置

埋在地里

高高地挂在枝上

外表

矮矮地长在地上

鲜红嫩绿

印象

挖起来才知道

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b.探究写法,深化认识。

明确:

这里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父亲把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对比果实的色彩、样子以及果实生长的位置,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表美丽,但它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

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C.教师出示父亲关于花生的第二次议论,学生阅读后思考:

父亲借花生来教育“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过渡:

在父亲看来,花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外表虽然不美丽,但是具有内在的美,父亲从这一点延伸开,教育“我们”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

a.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

预设:

这是父亲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教导“我们”。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大家更看中的是内在的美。

一个外表虽不美丽的人,如果能默默奉献、毫无怨言地去努力,给他人带来好处,同样会让人敬佩。

b.理解“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这句话。

思考:

“你们”指谁?

父亲的希望又是什么?

预设:

学生联系上下文很容易解答这两个问题。

明确:

“你们”指的是姐姐、哥哥和“我”。

父亲的希望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②指名读第13自然段,理解“我”说的话。

过渡:

听了父亲赞美花生的话,“我”心潮澎湃,深受启发,“我”认为人要做——(学生答:

有用。

)的人,不要做——(学生答:

只讲体面。

),而对别人——(学生答:

没有好处。

)的人。

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明确:

这是作者在听了父亲对花生品格的议论之后的感悟。

作者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从父亲对花生的评议中体会到了父亲对他们提出的要求: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却没有实际用处的人(并非针对桃子、石榴、苹果等);而有没有实际用处,主要是看对他人和社会有没有好处及贡献。

教师小结:

本文的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

父亲的教导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中,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作者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③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A.思考探究:

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和对突出文章主题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预设:

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代了时间,把整件事叙述完整了。

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很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很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的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

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B.“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这句中的“印”字可以换成“记”字吗?

为什么?

预设: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揣摩“印”字和“记”字的区别,并进行交流;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用“记”字不能够表现出父亲的话对作者的影响深远,用“印”字可以表现出作者牢牢记住了父亲谈论花生好处的话,对作者的影响深远。

明确:

“印”字表明了父亲的教导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记”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教师对照疑问表,解决未解决的问题。

过渡:

同学们,我们刚刚读完了全文,重点理解了“我们”一家人议论花生的内容,请大家对照老师课堂开始时收集的疑问表,检查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一起来探讨。

问题一:

课文是如何安排详略的?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课文在详略安排上十分得当。

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几个月的时间,课文只用了“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收获”这几个词一笔带过;过花生收获节的晚上,一家人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样,他们又是怎样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后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这些都为略写。

议花生,只是一个晚上的事,课文却用了很大的篇幅,这属于详写。

这样安排详略能够做到主次分明,使文章主题能够鲜明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问题二:

其实我们身边有许多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贡献的人,你知道有哪些人吗?

明确:

清洁工、邮递员、老师、工人等,他们都像落花生一样不图虚名,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切切实实地为大家服务。

5.学生朗读课文谈感受。

示例:

奉献着的人生最美,就如落花生一样,虽然看上去毫不起眼,却有着最朴实无华的内在美。

这种美影响了作者的一生,也昭示着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

我们也要学习落花生的品格,争取把平凡的日子过得踏实、不凡!

三、扩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

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有关做人的深刻道理。

我们的周围也有很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如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亭亭玉立、香远溢清的荷花,傲霜斗雪、清香怡人的蜡梅,等等。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作家袁鹰笔下的白杨,看看能否从中受到启发。

1.教师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着孩子们的头,说:

“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

“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

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袁鹰《白杨》

2.阅读与交流。

(1)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生命力顽强;高大挺秀这些特点。

从爸爸的语言和表情变化中可以体会到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微笑地听兄妹俩争论;回答儿子的问题时,脸变得严肃起来;看到小树成长起来,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选段运用了什么写法?

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借赞美白杨赞美了边疆建设者们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作者用小白杨的茁壮成长来暗示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们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材。

(4)读了选段后你有何感想?

(提示:

学生围绕“默默奉献”来谈即可。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那就是“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们的身边就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受人们尊敬的人,他们的哪些品格让你感动呢?

一起来写一写吧!

1.课件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他们像花生那样默默地做着贡献,用一段话写写你身边这样的人。

提示:

身边的哪些人“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他们的品格是不是让你大为钦佩乃至赞叹?

只要是像花生那样在默默做着贡献的人都可以作为赞美的对象。

2.学生交流课文中运用的“借物喻人”的写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小练笔中。

提示:

借物喻人就是借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

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学生选定对象,完成小练笔。

4.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写话示例:

课堂上,粉笔那洁白无瑕的身躯伴着“吱吱”的声音在黑板上刻画出了一行行俊俏娟秀的字迹,它的身躯渐渐缩短,直至化为粉末。

可是它从来不怕,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

老师就像粉笔一样朴实,像粉笔一样辛劳,像粉笔一样无私。

多少个日子,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着批不完的作业;多少个夜晚,老师在灯光下备着备不完的课。

我们作业本上的一个个红钩、一条条批语,花费了老师多少时间;我们学习上的一次次进步、一点点成绩,凝聚了老师多少心血。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阅读体会花生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

(学生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

父亲的话为什么会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父亲说了哪些话?

在文中找一找,并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句子。

师:

谁找好了?

(学生举手。

师:

你来读读。

(指名读。

(多媒体出示重点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

还有吗?

生: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教师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

师:

是啊!

花生的好处很多,它味儿美,可以榨油,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

但父亲说花生有一样好处最可贵,是什么?

生:

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师:

桃子、石榴、苹果是如何展示果实的?

生: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师:

什么是爱慕之心?

生:

让人见了就很喜欢。

师:

那么,花生的果实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生:

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要挖起来才知道。

师:

花生还有哪些可贵的地方?

生:

它外表虽然不好看,可是有很多好处。

师:

它有哪些好处?

生:

它味儿美,可以榨油,价格便宜。

师:

说得真好,父亲还说了什么话?

生:

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师:

父亲的希望是什么?

生:

希望“我们”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多媒体出示: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学生齐读。

师:

有很多人也具有落花生一样的品质,你们觉得可以用哪些词形容这种品质?

生:

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师:

老师提供一些词给你们看。

(多媒体出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