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458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下册全套.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下册全套

6黄河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4.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

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

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

有什么样的感受?

(播放音乐)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

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

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

2、字词积累(大屏幕显示,指名学生试读、解释)

1、读准字音:

山巅哺育浊流狂澜滋长宛转掀起体魄九曲澎湃一泻万丈屏障磅礴

2、理解词义

澎湃: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比喻声势浩大。

狂澜:

巨大的波浪,比喻猛烈的气势。

宛转:

辗转,经过许多地方。

哺育:

比喻培养。

一泻万丈: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1、展示黄河景色图片,欣赏黄河,听《黄河颂》配乐范读。

听完思考几个问题: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朗读指导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聆听感受,提示:

朗读时注意:

第一节——舒缓深沉;第二节——坚定有力;第三节——高亢激昂的感情。

(2)学生自由朗读,加深体会、理解

(3)学生集体朗读(依照大屏幕画面及文字)

四、作业布置:

《学法大视野》“基础梳理”

 

第二课时

一.朗诵导入新课

全班同学齐朗诵黄河颂

二、内容研讨,合作探究

1.老师范读朗诵词

思考:

朗诵词有什么作用?

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2.合作探究,小组交流:

(1)描写黄河形象部分,哪个词起统领作用?

又是从哪些不同角度写黄河形象的?

(2)根据关键词,找出《黄河颂》究竟歌颂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3)结尾四句并没有写黄河,可否删去为什么?

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

(4)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展开小组讨论,派代表至班上交流,教师明确:

三、课文小结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以《龙的传人》配乐烘托气氛)

四、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和俗语?

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关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有关黄河的俗语: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5.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6.九曲黄河十八湾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试背这首歌词。

2.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并能熟练背诵默写三四句。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序曲:

黄河伟大坚强

歌词——主体

望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颂黄河

六、教学后记:

 

7.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小说对国家事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与难点】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讨论展示法、讲解引导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创设

同学们,当中国加入世贸、足球圆梦、申奥成功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

为什么?

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

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1.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再读课文,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三、知识引领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2.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

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3.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①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②分类:

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③小说要素:

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

环境--社会环境:

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

交待人物活动的时、地、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新课教学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踱来踱去惩罚挟着字帖祈祷强迫郝叟   

2.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安排情节。

情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上学路上、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请把本文的结构划分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段意。

交流研讨

第一部分(1~6)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7~23)写韩麦尔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上课)

第一层(7~10)写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第17~23段),写“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无比悲痛的表现。

(宣布下课)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不仅积累了字词,更主要的是我们应该能悟出在今后的写作中按着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更能使得文章的脉路清晰。

第二课时

一、情景创设

“一九三七年呀,鬼子就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后打开山海关”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位国民忍受痛苦饱经创伤,这将是何等的悲哀与耻辱!

然而,本课所讲述的法国人民不仅承受着以上的痛苦,就连自己的母语都无法说下去了,这又将是一种何等的情怀呢?

让我们一起去深入探讨都德的《最后一课》

二、出示目标

1.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通过关键语句,体会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情形的不同。

3.通过文章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学指导一

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能体现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形不同的关键语句,在小组内交流。

7分钟后看哪组同学找的又准又全。

交流研讨:

气氛:

平时――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今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平时――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今天――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教师:

平时――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今天――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质疑答疑

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情形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明确:

这一部分通过对比渲染了教室不平常的严肃、悲愤气氛。

说明最后一课引起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自学指导二

本文主要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试找出对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的语句并分别说说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情感?

交流研讨

小弗郎士: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1-4、14、17)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1、10、24)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3、12、21)

韩麦尔先生:

①韩麦尔先生“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韩麦尔先生说: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

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

③“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三、综合训练

探究小说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描写?

你认为在人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知道:

《最后一课》,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出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五、作业布置

预习下堂课的内容,完成家庭作业的相关部分

六、板书: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

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心理

第三课时

一、情境创设

回顾小说的三要素,强调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出示目标

理解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自学指导

本文多出运用了环境描写,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试着说说它们具有怎样的作用?

6分钟后,看谁回答得更准确。

四、交流研讨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3.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综合训练

阅读下列各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棗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这段话采用了哪种修辞方法?

2.这段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

“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

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也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这一段有几处细节描写。

请分析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

2.写挂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

3.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专心画“杠子”,这反映了孩子们怎样的心理?

4.小弗朗士对鸽子叫声所引起的联想,有什么深刻含义?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1.解释“哽”的意思。

2.小弗朗士为什么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3.“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六、课堂小结

联系我们的祖国在上个世纪曾遭受日本人的奴役这段历史,谈谈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那段历史?

请以“《最后一课》带给我的……”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都德)

小弗郎士:

害怕考问,决定逃学

见到肃静,感到诧异

明白后,难过,悔恨

七、教学后记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了解作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品味语言的能力;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过程和方法】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雄健的精神”及“趣味”的理解。

比喻句的理解及作者的情怀。

【教学方法】引导讲解法、讨论展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我们河北省乐亭县出了个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是谁?

他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曾被鲁迅称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所写的一篇杂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教师板书课题)

二、目标展示:

学习这课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认知以上三个目标。

三、学习过程:

(一)首轮学习

1.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结合58页短文《要读出感情》出声的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学会目标1中的词语。

然后再大声的朗读课文,看注释①了解背景,思考每一段写的是什么,并简要概括出来。

2.交流研讨:

学生小组内先交流研讨如上问题,不明白的课堂上研讨。

教师要组织学生明确每一段所写的内容。

(见板书)

3.质疑答疑:

教师设疑:

哪一段有点题作用?

它与第一段是怎样的关系?

4.专项训练:

注音或填写汉字。

(两生板演)

xiá窄回环曲()折雄jiàn一xiè千里气魄()

qí()qū()阻抑()仰慕()

(二)二轮学习

1.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默读课文,结合文中语句思考回答如下问题:

(1)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3)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说说是怎样比喻的?

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怀?

要求:

个人先自学,8分钟后不会的小组内解决。

2.专项训练: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怀。

(2)连线,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长江大河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杨子江黄河民族生命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平原无际,一泻千里中华民族的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长河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浊流滚滚,一泻千里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四、综合训练:

在中华民族处在艰难险阻的关键时刻,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

这在当时浊流滚滚的思想文化界,无疑如一道闪电,一声惊雷,给人们极大的鼓舞,极大的振奋。

现在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我们还需要不需要这种雄健的精神?

写一篇1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说说所得所获。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研讨一二题《学法大视野》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

人类历史道路

民族生命进程

人类历史生活

中华民族史路

中华民族精神

七、教学反思

 

9.土地的誓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过程和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

祖国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握文章的抒情脉络,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感悟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手机播放《松花江上》:

听歌曲《松花江上》后,教师提问:

歌曲中的“九一八”指的是哪一事件?

发生在什么时间?

(学生答后)在1941年9月18日,来自东北的作家端木蕻良满怀着悲愤的爱国热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土地”是指哪里的土地?

又是怎样的“誓言”?

二、认定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

3、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三、学习过程:

(一)首轮学习

1.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文章,从文中勾画出“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田垄、蚱蜢”等词语,结合工具书学会它们。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感情,最能打动你,画出来,写到积累本上,并背下来。

2.交流研讨:

小组内“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田垄、蚱蜢”等词语,并交流背诵所积累的语句。

3.质疑答疑: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教师设疑:

怎样理解文中的“泛滥”、“埋葬”两个词的确切含义。

4.专项训练:

①听写“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污秽、田垄、蚱蜢”等词语。

②给加点的字注音。

炽痛嗥鸣亘古污秽

(二)二轮学习

1.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1).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誓言”是谁发出的?

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2.交流研讨:

小组内先研讨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师生一起研讨如上问题。

教师明确:

3.质疑答疑:

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语句。

师生一起解决。

教师设疑:

从文中画出带有“她、你”的语句,思考回答:

这两个词是对谁的称呼?

为什么不用“它”而有时用“她”,有时用“你”?

教师明确:

4.专项训练:

课后练习1题。

完成后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并体会作者感情。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丰沛饱满的热情,也一定感染了你,请以“我的家乡是美丽可爱的”总起写一段话,表达这种感情(要求层次清晰,内容具体,语言生动)

五、教学后记

 

10.木兰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流利的背诵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新掌握“市、机杼、户”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品析木兰的人物形象特点。

学习复沓、顶真、排比、对偶等句式,并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章详写和略写的重要作用。

感受木兰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准确的背诵及默写;古今异义的实词;互文句的翻译;木兰的人物形象;排比句式。

准确的默写;古今异义的实词;互文句的翻译。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阅读法、展示法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预习:

1、自查资料,了解乐府及乐府诗。

准备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

2、查字典,读准字音,并熟读诗歌。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

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三、教学过程

(一)首轮自学

1.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听录音,听准字音和节奏,画出你不认识的字和词,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独立完成。

不会的字和词小组商量。

2.质疑答疑:

学生提出不会读的字词,找学生教读。

教师设疑:

“唧、杼、帖、鞯、辔、溅、燕、骑、啾、柝、转、霍”等字词的读音。

3.交流研讨:

找10名学生在课堂上读课文,师生纠正读法上的错误,其他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练习背诵。

最后找生试背课文。

直至有一半学生会背为止。

4.专项训练:

学生齐读诗歌,能背的要背。

(二)二轮自学

1.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学生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试着背诵。

2.找学生示范背诵课文,后齐背。

3.综合训练: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板书设计

木兰诗: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齐读课文导入。

(板书《木兰诗》)

二、认定目标:

板书目标:

1.掌握“市、机杼、户”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能够准确的翻译课文。

2.学习并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首轮自学

1.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默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用直译法把每句诗译成现代汉语,不明白的字词与不会翻译的诗句用?

标出来。

2.交流研讨:

小组内研讨不明白的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