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879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22.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docx

新北师大版四下数学导学案

一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题

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教材单元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

(一)、小数的意义

(二)、小数的意义(三)、比大小、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

“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很多事物可以用小数表示。

扩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小数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学会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在三年级下册以“元、角、分”为主要素材初步认识了小数。

学生借助现实背景初步接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运算。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和小数的关系,并会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预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小数的进一步认识是把第一学段结合元、角、分理解的小数的意义拓展到生活更广泛的领域,如用小数表示的身高、体重、时间、温度、面积等。

在这些不同的生活领域使用的小数,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也是小数与整数的共同的基础,即十进制计数法。

所以进一步认识小数,首先要认识小数的数位及其小数的单位。

进而才能理解用小数与单名数表示的量和用整数与复名数表示的同一个量之间如何相互转换,也才能理解并掌握小数之间如何比较大小。

小数加减运算的基础是整数的加减运算,为此必须理解小数加减运算时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的道理;其次,要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以便根据运算的需要决定在小数的末尾是否要添上“0”或去掉“0”。

所以具体注意一下几点:

1.重视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且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开展数学活动。

要很好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同时,还可以自己创设适合本地区的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要利用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合作交流。

“有趣的小数点”,放手让学生探索与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还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想法,反思自己的看法,认真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参加数学活动的能力。

3.积极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知识、能力和思考的角度不同,在探索计算方法或解决某个问题时,必然会出现不同的方法,对于一个班级的群体来说,必然会出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有些策略看来不是十分简捷,但对学生来说是独立思考的成果,应予以肯定;然后,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我反思,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合理的策略。

4.积极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编排了许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问题,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践活动和专题性的综合应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也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课时安排如下:

小数的意义

(一)…………………………1课时

小数的意义

(二)…………………………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1课时

比大小…………………………1课时

买菜…………………………1课时

比身高…………………………1课时

歌手大赛…………………………1课时

练习一…………………………2课时

机动…………………………2课时

 

 

分课时教案

课题(第1课时)

小数的意义

(一)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人民币及米尺体会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

掌握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够进行互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数感以及学习都互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与小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具、多媒体

人民币、方格图、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复习生活中的小数:

回忆学过的小数

(事先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除了某些商品的标价用到小数外,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小数。

尝试:

说说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同学们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小数所表示的意思。

1、一盒火柴的价格是0.1元,也就是多少钱?

一本作业本的价格是3角,也就是多少元?

2、一个盒子的宽是0.1米,谁知道这也就是多长?

教师鼓励学生猜一猜。

师:

为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不猜“1厘米”?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

第二环节

阅读:

通过自己阅读,初步理解小数意义。

活动一:

利用课后附页1,做一做,说一说,1.11元是什么意思?

1.11米呢?

学生活动一:

(1)说一说1.11元是什么意思?

(2)用自己剪下来的人民币图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二:

(1)说一说1.11米是什么意思?

(2)在书本的图上指一指具体代表哪一段?

第三环节

讨论:

通过讨论,再次理解小数的意义。

1、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个1是什么意思?

生:

因为1角不够一元所以要写到小数点后面,10个一角才是1元。

2、请同学们拿出方格纸,你知道方格纸上这个正方形是什么意思吗?

生:

正方形的方格纸代表1元,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就是1角。

1角就是1元的10分之1.用小数可以写成0.1元

3、那平均分成10份,每一份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四环节

展示:

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出示一条线段,如果这条线段的长是“1”,请你想办法得到0.1,标出来。

你是怎么做的?

学生:

可以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十分之一,也可以用0.1表示。

教师再指名进行回答,最后同桌互说。

教师:

你能表示出0.4吗?

学生尝试。

集体订正。

教师:

你能解释为什么1分米可以表示成0.1米,3角可以表示成0.3元?

学生进行解答。

2、1分也就是多少元?

0.02米,也就是多长?

猜一猜。

能说一说想法吗?

学生猜想后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是1,请你表示0.01可以吗?

小组讨论一下,

你打算怎么样表示?

为什么?

是受什么启发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1=1/10

0.3=3/10

0.01=1/100

0.04=4/100

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学生根据探索的结果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

你觉得小数和什么数联系特别紧密?

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几个等式吗?

你觉得小数是什么样的数?

第五环节

检测: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的意义

1、一个正方形是1,平均分成100份,23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可以用小数表示吗?

20份?

2、0.03米就是多长?

为什么?

0.12米呢?

3、这个正方形表示1,把它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一份是(),也可以表示成()。

如果要表示59份呢?

0.013、0.216?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0.001米也就是多长?

为什么?

5毫米也就是多少米?

30毫米?

5、安排学生完成书P3第1-4小题

生:

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并与同桌交流。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1

100.1

3

100.3

1

1000.01

23

100

0.23

教学反思

 

 

课题(第2课时)

小数的意义

(二)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测量的长度、质量等活动的具体情境,体会把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是产生小数的现实背景。

过程和方法:

会用小数表示长度、质量等常见的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能利用小数的意义进行单位换算。

教具、多媒体

米尺、天平秤、台秤、回形针、温度计、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阅读:

通过复习,回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基础。

1、复习回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

今天我们学习新课。

(板书:

小数的意义二)

2、阅读书第4页。

思考:

1厘米是多少米,怎样想的?

36厘米是多少米?

第二环节

尝试:

利用长度单位的转化,迁移到质量单位的转化。

完成书第二部分内容

第三环节

讨论:

通过讨论,较小的度量单位转化为较大的度量单位

组织学生讨论,并参与指导。

第四环节

展示:

通过全班交流,进一步体会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也可以用小数0.1、0.01、0.001这样的小数表示。

1、组织小组展示,适时引导并提问补充。

2、组织学生读出小数的意义

第五环节

检测: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的意义

安排学生完成书P5第1-4小题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二)

1厘米=米=0.01米

36厘米=米=0.36米

教学反思

 

 

课题(第3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计数器认识小数数位顺序表,理解小数的数位和小数的计数单位,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过程和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图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基本性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小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多媒体

计数器、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阅读:

复习整数的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为小数的数位学习做铺垫。

1、我们以前学过整数的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表,谁还能记住,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

整数的数位顺序表从右往左,第一位是个位,表示几个一,第二位是十位

2、揭示课题。

第二环节

尝试:

通过自学,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数位顺序表。

1、出示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数位顺序表,并把其补充完整。

第三环节

讨论:

通过讨论,加深对数位顺序表的认知。

出示问题:

1、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2、把22.222、47.612放入顺序表

按照要求完成。

第四环节

展示:

通过全班交流,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1、组织小组展示,适时引导并提问补充。

生1:

小数部分从小数开始,从左往右数;

生2:

小数部分从从十分位开始……

2、22.222十分位上的2表示2个十分之一,百分为上的2表示2个百分之一……

47.612,6在十分为上表示6个十分之一,1在百分位上表示1个百分之一,2在千分位上,表示2个千分之一……

第五环节

检测: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的意义

1、

(1)0.7的计数单位是(),他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0.04里面有()个0.01,()是9个0.01组成的。

2、完成书上练习。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三)

小数部分的计数单是

……

也可以写成0.1、0.01、0.001……

              千百十个        十百千

              位位位位  ·   分分分              数位

                                  位位位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教学反思

 

 

课题(第4课时)

比大小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能在数线上表示它们的位置。

过程和方法:

运用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

方格图、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复习整数大小比较方法,为小数大小比较打基础。

1、比大小

123()7980()8998()12

生:

积极参与:

123大于79,80小于89,98大于12。

2、回忆整数大小比较方法

生:

整数大小比较,先看位数,位数越多,数越大;位数相同看高位,高位越大,数越大;高位相同,依次比较。

第二环节

尝试:

初步尝试用图,及小数意义等方法大小比较

完成书第一、二部分内容

第三环节

谈论:

通过讨论,明晰小数比较的方法

出示问题:

1、思考比较0.69和0.8大小方法;

2、怎样比较三个小数大小:

3.13、3.08、2.97

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第四环节

展示:

通过全班交流,梳理小数比较方法

1、组织小组展示,适时引导并提问补充。

2、总结:

小数比大小可以把小数转化为整数,也可以画图……

方法与整数大小比较方法一样。

小数比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整数部分一样就看十分位,十分位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相同,就看百分位,百分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第五环节

检测: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的大小比较义

安排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板书设计

比大小

0.8﹥0.69

教学反思

 

 

课题(第5课时)

买菜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过程和方法:

能结合具体情境对计算结果进行估计,培养估算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具、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阅读:

能够根据信息,列出算式。

1、课件出示:

玲玲:

我要买一把油菜和一把芹菜。

售货员:

一把油菜1.25元。

一把芹菜2.41元。

生齐读信息

2、提问:

你知道玲玲大概要付多少钱吗?

根据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信息,列出算式:

1.25+2.41=

第二环节

尝试:

能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生独立完成。

第三环节

讨论:

通过讨论,能够初步理解每种方法的意思,并学会竖式计算。

出示问题:

1、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

小组积极讨论

第四环节

展示:

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的方法的理解。

1、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并适当补充。

方法一:

用加法求两种蔬菜的总价:

1.25+2.41=

(1)把整数部分相加,再加小数部分。

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

3元+0.66元=3.66元

(2).画图的方法:

(3).列竖式计算:

1.255表示什么?

1表示什么?

+2.41

3.66

2、小结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方法二:

用售货员收的钱数减去其中一种蔬菜的价格看是否和另外一种价格相符。

(1).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元、角、分的关系进行计算:

(2).用小数面积模型表进行直观计算

(3).用竖式计算

3.666表示什么?

-1.255表示什么?

2.41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只要将小数点对齐,其他就与整数加减法一样了。

教师:

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

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计算中,只有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才能对齐。

第五环节

检测: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的加减的计算

安排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板书设计

买菜

1.253.66

+2.41-1.25

3.662.41

教学反思

 

课题(第6课时)

比身高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过程和方法:

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法,并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被减数的小数部分位数不够,可以添“0”再减的算理。

教具、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复习:

1.口算。

0.3+0.4=0.2+0.6=1.4+1.5=

0.9-0.7=5.8-2.6=

学生开火车口算;

2.列竖式计算。

4.89-2.64=3.61+1.37=

生:

在作业本上快速完成,同桌互批。

第二环节

1、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说说谁最高?

谁最矮?

鹿妈妈高多少米?

独立完成

第三环节

讨论:

通过讨论,让学生注意小数进位加法,满十进一。

组织学生讨论,并参与指导。

第四环节

展示:

加强对进位加法的理解。

1、组织小组展示,适时引导并提问补充。

2、组织学生读出小数的意义

(1).把小数进位加法转化成为整数进位加法。

2.4就是24个0.1,1.7就是17个0.1,所以24+17=41

41个0.1就是4.1.

(2).借助小数面积模型计算

(3).用竖式计算

提醒:

小数点对齐,注意进位。

答:

鹿妈妈高4.1米。

第五环节

检测: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的进退位加减计算。

安排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板书设计

比身高

教学反思

 

 

课题(第7课时)

歌手大赛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计算。

过程和方法:

能用小数加减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类比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特点,感受它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能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教具、多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阅读:

初步体会小数大小的比较。

阅读第一部分,估一估,谁的总分高?

第二环节

尝试:

通过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体会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关系。

第三环节

讨论:

能运用整数运算定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整数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中适用吗?

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

第四环节

展示:

明确整数中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汇报并举出实例

第五环节

检测:

通过练习,巩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安排学生完成书上练习

板书设计

歌手大赛

9.43-(8.65+0.40)

=9.43-9.05

=0.38(分)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主题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教材单元分析

认识图形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本单元教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体现:

1.突出分类在认识图形中的作用,建立图形间的联系;本单元安排了三次分类活动,第一次是图形分类,通过学生对已学过的立体与平面图形层层分类,认识到分类方法在认识图形中的作用。

第二次是“三角形分类”,通过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使学生立即不同的分类方法。

第三次分类是“四边形分类”,通过这三次分类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根据认识图形的需要,对图形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2.强调直观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积累认识图形的活动经验。

3.突出图形只是内部之间的联系,有层次地展现对图形知识的学习。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都能够从生活中的实物中找出立体、平面图形,而且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但是少部分学生将平面图形、立体图形混淆。

2.已有的经验、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结合点。

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把握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特征将图形进行分类,说明学生具备一定的分类思想和能力。

但是从学生的分类中也可以看出他们的分类过程凭感觉的比较多,没有真正明确地利用图形特征进行分类。

另有一部分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没有把握同一个标准,致使分类比较混乱。

3.学生在学习时的兴趣点和难点。

虽然学生能够对图形进行分类,但是在分类过程中把握图形的共性与差异,感受图形边、角、面的特点却是比较困难。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量、摆、拼等直观操作活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以及他们自己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了解三角形、四边形的分类情况,探索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在亲历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体育数学思考与探究的乐趣,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3.体会不同的分类标准在图像分类活动中的意义,感受量、摆、拼等直观操作活动在探索图形性质中的作用。

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整体设计方案

图形分类(对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1课时

三角形分类1课时

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内角和2课时

探索与发现: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1课时

四边形分类(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认识梯形)1课时

练习21课时

 

课题

图形分类(对已学过的图形进行分类)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经历对已学图形分类整理的过程,了解这些图形的类别特征,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过程和方法:

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想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类别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

教具、多媒体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第一环节

知道图形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出示阅读目标:

阅读教材第22页,思考学过的图形按照哪些标准进行了分类?

分别是怎么分的?

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二环节

将平面图形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特征,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第三环节

明确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各有什么性质?

阅读教材第23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性质,并在小组内讨论。

第四环节

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引导学生发现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小组汇报: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

第五环节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类别特征、以及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出示检测题目:

1、P23第3题;

2、补充:

判断

由四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四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