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40964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docx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汉语产生歧义的原因和消除歧义的方法

2008-06-2411:

56

一、产生歧义的原因

1.组合层次不同造成歧义。

如:

①“我们三个人一组”,可理解为“我们/三个人一组”或“我们三个人/一组”。

②“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2.结构关系不同造成歧义。

如:

①“进口彩电”,可理解为动宾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②“学生家长”,可理解为并列关系,也可理解为偏正关系。

3.语义不明确造成歧义。

如:

①“开刀的是她父亲”,可理解为她父亲是开刀的外科医生,也可理解为他父亲有病,医生给他做了手术。

②“妇女理发店”,可能是由妇女开办的理发店,也可能是以妇女为服务对象的理发店。

③“诗人的风度”,所说的可能是诗人,也可能不是诗人。

4.词类不同造成歧义。

如:

①“我要炒肉丝”,“炒”可理解为动词或形容词。

②“饭不热了”,“热”是动词,意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热”是形容词,意即饭凉了。

③“他原来住在这里”,“原来”做名词,意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原来”做副词,意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④“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

5.词语含义多解造成歧义。

如:

①“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可理解为他想起了什么事,也可理解为他要起床。

②“请吃菜”,“菜”既可指蔬菜,也可泛指菜肴。

③“贸易部已向华北东北调拨物资”,“向”可理解为“从”,也可理解为“给”,表意大不相同。

6.句子成分残缺造成歧义。

如:

①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因为在“揭发”后随意省去一个“的”字,使文意中心可以前移,造成歧义。

既可理解为大家对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一事气愤;也可理解为对护林员揭发这个问题的行为气愤。

加上这个“的”字,中心限制在“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上,文意就明确了。

②买车、船、饭票在服务台。

此句在“车”后、“船”后丢掉“票”字造成歧义。

可理解为车票、船票和饭票;也可理解为买车、买船和买饭票。

另外,在口语中由于轻重音不同也可造成歧义。

如:

“他一个早晨就写了三封信”,“就”轻读,是说他写信写得快;“就”重读,则说他工作效率低,只写了三封信。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1.设置具体语境。

如:

“你为什么打他?

”可具体表述为:

“你为什么打他?

应该好好教育嘛”,或者“你为什么打他?

该打的应该是我”。

2.增加必要词语。

如:

①“我去上课”,可说成“我去给学生上课”或“我去听老师上课”。

②“我去医院”可说成“我去医院上班”或“我去医院看病”。

③“我看见你那年才六岁”,可分别写成“我看见你的那一年,你才六岁”,或“看见你的那一年,我才六岁”。

3.改换词语或调整语序。

如①“两个球队的教练”,可分别改为“两位球队的教练”(更换量词),或者“球队的两个教练”(调换语序)。

②“几个饭店的服务员”可改为“几家饭店的服务员”或“几名(位)饭店的服务员”。

4.改变句子结构。

如:

①“围剿土匪的部队”,可改为“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②“这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王老师的学生”,可改为“王老师知识十分渊博,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或者“这是王老师的一个学生,他知识十分渊博”。

5.增加(改变)标点符号。

如:

①“电视机不要退回”,可改为“电视机不要,(可)退回”,或“电视机?

不要退回”。

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可分别改为“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或“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食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歧义句现象复习

(1) 歧义语,是指同一语言材料,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的理解,如“咬死了猎人的狗”就有两种理解:

A.“猎人的狗被咬死了”;B.“猎人被狗咬死了”。

下面的句子都有歧义:

①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

②三个学校的校长参加座谈。

③几个工厂的工人。

④学生的天职是读好书。

⑤他要粉蒸肉。

⑥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我哥哥姐姐的同学。

⑧你为什么打他?

歧义语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语言,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2)造成歧义的原因

一.同读音易造成歧义

(1) 有的词可轻读,也可重读。

不同读法有时会使句子表示的意义不同。

例如:

我想起来了。

(“起来”读qǐlǎi时,表示“我想起身了”;读qilai时,表示“我想到了”。

(2) 逻辑重音不但能表示强调,有时也可表示不同的意思。

例如:

浠水商场有的是化妆用品。

(逻辑重音有“有的是”上,表示化妆用品多;逻辑重音在“化妆用品”上,表示没有你需要的东西,只有化妆用品。

(3) 多音词在口语中不产生歧义,在书面语中因为没有注音,有时便会出现歧义。

例如:

他在办公室看材料。

(“看”读kān时,表示“看守”;读kàn时,表示“阅览”。

空房间做什么用?

(“空”读kōng时,表示房间里没有东西;读kòng时,表示把房间腾出来。

二、 不同停顿易造成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同一句话,说或读的停顿位置不同,显示出的语意和结构往往不同。

例如:

  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好)

  这苹果/不大好吃。

(苹果味道不好)

  我们五人/一组。

(我们这一组有五个人)

  我们/五人一组。

(每五个人分为一组)

三、 词语限制模糊易造成歧义

(1) 某些方位词、时间词因区界不严,容易产生歧义。

例如:

他在永春旅社前一站下车。

(A.未到旅社;B.过了旅社;C.旅社对面)

(2) 相对意义之间有中间概念,容易出现歧义。

例如:

这场足球我不赢。

(虽然排除了“赢”意,但不一定就表示“输”,因为还有“不输不赢”,即和局。

(3) 词语选择不当,使限制范围出现漏洞,结果出现歧义。

例如:

A. 2002年元月1日前按时交货。

B. 2002年元月1日前必须交货。

C. 2002年元月1日前全部交货。

C无歧义,A、B在量方面缺少限制,会造成不同的理解,将引起合同纠纷。

四、 词语含义的多义性易造成歧义

(1) 兼具有施动和受动意义的词语,有时易产生歧义。

例如:

小王租小周二间房子。

(A.租房给小周;B.向小周租房)

(2) 兼类词易造成歧义。

例如:

思维科学。

(A.“科学”为名词,关于思维方面的科学;B.“科学”为形容词,思维方式很正确)

例如:

他爬过山没有?

(A.他爬过去这座山没有?

过,动词B.他以前有没有爬山?

过,助词)

(3) 多义词产生歧义。

在某种情况下,一个词可作几个义项理解,便会产

生歧义。

例如,我要炒白菜。

(“要”可以是:

A.将要;B.需要)

例如,如:

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走”可理解为“行走”、“离开”。

(4) 偏正短语有时也会产生歧义。

例如:

他的故事讲不完。

(A.他讲的故事;B.关于他的故事)

如:

他的小说看不完。

(A.他收藏的小说多,看不完;B.他写的小说多,看不完。

五、 不同的层次和结构关系易造成歧义

(1) 数量定语易产生歧义。

例如:

两个师范的学生来到锦江公园。

(A.两个学校;B.两个学生)

如:

学校来了三个医院的医生。

(A.学校来的医生只有三个,是一个医院的;B.学校来的医生共三个,来自三个医院。

(2) 多个定语或状语易产生搭配上的歧义。

例如:

大红皮箱拿来了。

(A.大红色的皮箱;B.又大又红的皮箱)

① 介词短语做定语常产生歧义。

(介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

对大家的批评。

(A.大家的/批评;B.对/大家的批评)

如:

对老师的看法如何?

(A.老师的看法;即看法是老师的;B.对老师的看法;即看法不是老师的)

② 并列短语的搭配易产生歧义。

(连词的管辖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

如:

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A.张连和黄惠的/朋友;B.张连/和黄惠的朋友。

例如:

主要的领导和记者都来了。

(A.主要的领导和记者;B.主要的领导和记者)

(3) 动词与名词搭配,即可以构成动宾结构,也可构成偏正结构,因此易

产生歧义。

例如:

爱护人民的军队。

(A.爱护人民的军队——动宾结构;B.爱护人民的军队——偏正结构)

红烧牛肉(A.一种厨事活动;B.菜名)

(6)“动词+名词(的)+名词”易造成歧义。

(动词的支配范围不确定而产生歧义)例如:

发现了敌人的哨兵(A.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哨兵发现了敌人的;B.发现了敌人的哨兵,即发现了哨兵)

六、 指代与省略等易造成歧义

(1)“的”字结构指代不清引起歧义。

例如: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A.父亲是医生,由他主刀;B.父亲是病人,要开刀)

(2)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例如:

妈妈要王玲和她的同学一起去。

(A.他*的同学;B.王玲的同学)

例如:

当他把钱还给美兵时,他对他笑了笑。

(A. 他对美兵笑了笑;B.美兵对他笑了笑。

(3)省略造成的歧义。

例如:

看到你那年才8岁。

(A.我8岁;B.你8岁)

(4)施事者和受事者不清造成歧义。

例如:

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A.“这个人”为施事者,这个人不认识老张;B.“这个人”为受事者,老张不认识这个人。

(5) 数量词和有关词汇不明产生歧义。

如:

一边站着一位同学,守卫着校门。

(A.两位同学守卫在校门的两侧;B.只有一位同学站在校门的一侧。

例题评析:

例题:

下面句子中不产生歧义的一句是:

A. 2加4乘6等于多少?

B. 丁老师正在照相。

C. 冯先生到门诊看病去了。

D. 张云和赵虎在商场买东西。

如前例,A中“2加4乘6”属于多义短语。

B中的“照相”和C中的“看病”都属于动词的施事受事方向不确定类型的。

只有D句没有歧义。

(3)消除歧义的方法

① 添加词语。

即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句的适当位置添加适当的词语,使语意固定下来。

如例①可在“认识”后面加上“他”,变成“他才来,许多人还不认识他。

② 改换词语。

当数量短语作定语造成歧义时,只要适当改换数量词,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②将“个”改为“所”即可消除歧义。

③ 调整词序。

对那些由于递加定语修饰关系不明而造成的歧义,可以用调整词语顺序的方法来消除歧义。

如例③可调整为“工厂的几个工人”。

例②可调整为“学校的三个校长参加座谈”。

④ 变换句式。

根据语意将原来的一般句式变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以使语意唯一。

如例④可变为“学生的天职是把书读好。

⑤ 设置语境。

当一个语意环境不“一定”时,应继续设置语境,使其达到“一定”,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

如例⑤可加上“把粉递给他”,全句的意思即为“他要用粉来蒸肉”。

⑥ 添加标点。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在书面上添加适当的标点即可消除歧义。

如例⑥可在“告”或“写”后添上标点,变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或“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⑦ 读出停顿。

对于那些因逻辑停顿而造成的歧义,如是口语,则可根据具体情况读出停顿,如例⑦可读为“我/哥哥姐姐的同学”,或“我哥哥/姐姐的同学”等。

⑧读出重音。

在口语中,为了强调某一意义,可以读出句中的逻辑重音,以消除歧义,准确地表达出自己要表达的意义。

如例⑧可根据需要重音“打”或“他”。

(4)消除歧义练习题

①下列句子中每个句子都不只表示一个意义的一组是(      )

A.a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

b走了一个钟头。

c关心他的父亲。

d母亲看见他哭了。

B.a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b主要的演员和导演都来了。

        c我跌了一跤。

        d这事不可能发生。

C.a我让他打了。

  b我们需要领导。

        c他在火车上看书。

        d重视和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D.a我借了他一本书。

  b来了两个教育学院的学生。

  c看到你那年才六岁。

  d我差点忘了这件事。

②下列句子表达明确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项是(      )

A. 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B. 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材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C. 学术委员会采纳了两个青年科学家的建议。

D. 郑红和王花的妈妈都来参加今天的家长座谈会了。

③请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用“/”标出句中停顿的地方(每句只能有一处停顿)。

A.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爸、妈着急)

B.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妈妈着急)

C.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弟弟着急)

④“……足球队正在比赛”的“足球队”前面有四个修饰语,这些修饰语排列的次序不当就会使句子产生歧义,下面四种排列中,哪一种不会产生歧义?

(      )

a两个  b好    c职业中学的    d刚刚组建起来的

A.a、c、d、b  B.a、d、c、b  C.c、d、a、b  D.d、c、a、b

⑤有一个问题需要由四个单位参加研究解决,这四个单位是计生委、公安局、卫生局、妇联。

下面表达清晰的一项是。

(      )

A. 这个问题必须由计生委、公安局、卫生局与妇联联合解决。

B. 这个问题必须由计生委、公安局、卫生局及妇联研究解决。

C. 这个问题必须由计生委、公安局、卫生局和妇联研究解决。

D. 这个问题必须由计生委、公安局、卫生局、妇联共同研究解决。

⑥在句前或句后括号内加上一些话,使原句的意思变得明确。

A(                    ),演员要演好戏,(                    )。

B(                    ),演员要演好戏,(                    )。

⑦改正下面有歧义的句子。

国务院办公室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招待会,招待来自五大洲的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

   

 

歧义句的类型及消除歧义的方法(教案)

湖南岳云中学王丽纯

一导入

1、做脑筋急转弯题  有个字千百年来都读错,请问是什么字?

(“错”)

2、猜字谜      “李”字去了木是什么字?

(“子”“一”)

一个词、短语、句子表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是语言的多义现象,运用得当能增添语言的趣味性。

如:

唐时汪伦想邀请诗人李白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游玩,于是寄了一封信给李白,信中写道:

“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

喜欢游山玩水和饮酒的李白,听汪伦说那里有遍地桃花,又有万多家酒店,十分向往,于是欣然赴约。

谁知到达之后却看不到桃花,也见不到一万多家酒店。

你说这是为什么?

(原来酒店老板姓万,桃花潭方圆十里)

但大多数情况语言的多义会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歧义,这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的要求。

先看报刊上的几个标题

A、四个三峡历史之谜被破解?

(《文摘周报》)

B、京城工地打工人(《中国青年报》)

C、销售女强人(《湖南日报》)

D、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病句分析(《语文月刊》)

二、考点:

歧义属于“辨析并修改病句”中“表意不明”一项的重要内容

三、考查内容:

1、判断有无歧义(客观题) 

2、运用一定的方法消除歧义(主观题、作文)

两者都以明白歧义产生的原因为关键

四、产生之因

一)读音、轻重、停顿不确定引起歧义

1、这个人好说话。

 (“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之意;读去声,是“爱好、喜欢”之意)

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还”hái是“仍旧”之意,huán是“归还”之意)

3、他俩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难”读nán指两兄弟或泛指两人同样低劣。

Eg:

他俩一个不求上进,一个得过且过,真是一对难兄难弟。

 读nàn指彼此曾共患难的人,彼此处于同样困难处境的人。

4、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太少了) 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真不少)(89年高考题)

5、你为什么打他?

(应该好好教育嘛!

) 你为什么打他?

(该打的是我呀!

)(89年高考题)

6(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不赞成自己写) (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没有把握)

7、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两人都得说)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一个说)

8、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2004年全国卷一)

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9、这种食物中含有治癌物质(致癌?

10、产品全部合格(全不?

二)多义词引起歧义

11、这真是好球。

(即可指球的质量优良耐用,又可指精彩的进球)(名词多义)

12、躺在床上没多久,他想起来了。

(即可理解为“回忆”,又可理解为“希望、打算”)

13、他倒了一杯水。

(“倒”可指“泼掉”,也可指“斟上”)

14、他走了一个多钟头了。

(可指“行走”,也可指“离开”)

15、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可指“瞧不起”,也可指“无条件看”)

(以上为动词多义)

16、船已启程,二日即到。

(可指“两天”,也可指“二号”)

17、校门口,一边站着一个学生。

(可指“这一边”,也可指“每一边”)(数量词多义)

18、他的笑话说不完。

(可指“他讲的笑话”,也可指“有关他的笑话”)(短语多义)

三)兼类词构成歧义

19、我要炒肉丝。

(形容词或动词)

20、饭不热了。

(动词,即不用热饭了,凉的也可以吃;形容词,饭凉了)

21、他原来住这里。

(名词,即他以前曾住在这里;副词,即没想到他就住在这个地方)

22、县里通知,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只能在15日这天去县里。

23、楼下有辆自行车没锁。

(动词或名词)

四)结构不明产生歧义

24、新的国家的领导人  (形容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5、围剿土匪的部队   (动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6、两个朋友送的小花瓶。

(数量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7、教师节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2004年全国卷四)(副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8、哥哥和弟弟的朋友。

 (连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29、对他的帮助         (介词管辖范围不确定)

30、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1996年高考题)

31、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2003年高考题)

32、我们要学习文件。

      (结构相同但关系不同)

五)关系不明引起歧义

33、我弟弟得了阑尾炎,开刀的是他父亲。

  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请假去照料。

(1989年高考题)

34、这是名模孙燕摄于2002年11月的照片。

(2004年高考题)

35、那些人连我都看不起。

36、她的花棉袄罩着红上衣。

37、天色渐晚,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六)指代不明引起歧义

38、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2004年高考题全国卷一)

39、当他把证书发给小张时,他对他笑了笑。

(他对小张笑,还是小张对他笑?

40、李明告诉张伟,他爸爸出差了。

(谁的爸爸?

七)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41、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1992年三南题)(谁来到这里?

孩子们,还是李大伯?

42、他只有一个儿子,在医院工作。

(1992年三南题)(谁在医院工作?

他,还是儿子?

43、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提包。

(谁提包?

张原,还是老人?

44、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

八)语序不当引起歧义

45、两个中学的老师

46、昨天,这位原河海大学工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顾宏玉已办好一切手续,正式就任琼花集团总经理。

47、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2004年全国卷一)

九)误用标点引起歧义

48、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五、消除歧义的方法

1、补充语境法 如5、你为什么打他?

(应该好好教育嘛!

) 你为什么打他?

(该打的是我呀!

2、更换词语法 如45、两个中学的老师 可改为:

两所中学的老师 或 两位中学的老师

3、调整语序法 如 45-47题

4、增删词语法 如2、到1999年底,他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可改为:

他已还欠款1000元(人民币)。

 或 他还欠1000元(人民币)。

5、补全省略法 如 41-44题

6、改变结构法 如25、围剿土匪的部队 可改为 土匪的部队被围剿 或 部队围剿土匪

7、明确指代法 如38-40题

8、增加标点法 如8、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如48、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宿,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六、练习

1、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老王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分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

B.走进新建的师范学院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C.全球化经营已成为当今大公司的发展战略,而企业兼并则是它们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的重要手段。

D.他的父母是中学教员,他妈妈就在其母校任教,这次作为校方代表,千里迢迢也赶到北京来了。

2、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如此浩大、迅速的城建规模,是广州建国以来从没有出现过的。

B.国务院有关官员最近强调,要在分配体制上实现突破,逐步使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的重要内容。

C.我一定说服妈妈和你一同去,这样你在路上就有个伴儿了。

D.建国前30年最大的失误是没有搞计划生育,任何错误都可以补救和纠正,人一下子多出好几亿,谁有本事予以“纠正”呢?

3、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目前,在我市实行教师聘任制是有条件的。

B.这批种子保管没问题,我们的工作是一流的。

C.我看谁也不能否认,这出戏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D.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含水量。

4、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痛打落水狗”是鲁迅先生向革命人民发出的彻底消灭敌人的战斗号召。

B.他没有听从导师的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加以修改,影响了论文的水平。

C.“有偿新闻”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D.主管领导同意占用耕地建房要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这个观点,最近报刊上提出了一些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B.从云龙山北望,不远处有一个高耸的土山,那便是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的墓。

C.在古代,这类音乐作品只有文字记载,没有乐谱资料,既无法演奏,也无法演唱。

D.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了两家银行。

答案

1、C(A是老王惊讶还是我们惊讶?

B“新建的”是修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