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1103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8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4 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docx

专题14辨析或修改语病讲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2019年4月

专题14辨析或修改语病

考向一语序不当

1.讲高考

(1)考纲要求

语序不当是指在造句时词语或分句的排列顺序或不符合语法结构的规则,或不符合人们的习惯,从而造成文理不通的语病。

考纲要求考生能够辨析并修改语序不当类语病。

(2)命题规律

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辨析语病,少数省份加入了修改语病的内容。

例【2018年高考天津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尤瓦尔・赫拉利写作了《人类简史》一经上市就登上了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蝉联榜首长达100周,30多个国家争相购买版权。

B.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通过自己杰出的大脑,倾尽毕生精力,以整个宇宙为研究对象,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

C.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具有高知识、高融合性、高带动性等优势,是创建宜居“智慧新城”的有力推手。

D.无论是在天津,还是在比赛现场,都有支持热爱天津女排的一批球迷与这支队伍同呼吸共命运。

【答案】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

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A项,主语不一致,应该把“写作了”改为“写作的”;B项,语序不当,把“倾尽毕生精力”调至到“试图解开关于时空和存在的本质”这句的前面;D项,关联词语误用,把“无论”改为“不论”。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试题点评】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本题既有结构性的语病,如AB两项,也有语义性的语病,如D项。

2.讲基础

语序不当一般有以下一些情形:

①多层定语语序不当;②多层状语语序不当;③虚词的位置安排得不恰当,特别是“把”字短语位置不当;④分句语序不当;⑤主语与关联词语或并列词语语序不当。

3.讲典例

【例1】二、【2019届甘肃兰州一中高三11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论在西方文学中还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

在西方,();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

所以,如果说诗歌往往被冠以艺术之王的美誉,那么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

从艺术的功利目的来看,这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也是读者对长篇小说的一种阅读期待。

人们都希望在一部优秀的的长篇小说中,不仅读到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看到几个的人物,读到一段的历史,而且看到一幅细腻开阔、的民族生活风俗图画。

这是传统的审美观念对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最高要求。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从作家的角度对这一要求作了很形象的表达:

做社会的秘书。

当然,做好社会的秘书,不仅要记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

所以,勃兰兑斯说,一部文学史本质上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的是长篇小说

B.长篇小说是从民族史诗演变而来

C.民族史诗经过演变,成为长篇小说

D.长篇小说经历了演变,成为民族史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休戚与共栩栩如生风雨如晦意味深长

B.息息相关有声有色风云际会语重心长

C.息息相关栩栩如生风云际会意味深长

D.休戚与共有声有色风雨如晦语重心长

19.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最主要的而且是要把握住民族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的历史。

B.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掌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C.而且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D.最主要的是我们要掌控住民族在某段历史、某个时代中的精神心理活动与演变历史。

【答案】17.B18.C19.C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根据后文的“在中国,长篇小说也是最早滥觞于演述民族历史的说书”可知文中的陈述对象是“长篇小说”,陈述的内容应该是起源,故选B。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题中首先注意和前面的“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段历史的风俗人情”,由此排除AB.句子中前面有“不仅”,后面要有与其照应的词语“而且”。

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休戚与共:

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

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

息息相关:

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

句中是“长篇小说的兴起与发展总是与民族的历史”用“息息相关”。

栩栩如生: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

有声有色:

形容说话、写作或表演等生动、精彩。

句中用来修饰“人物”,用“栩栩如生”。

风雨如晦:

原指白天风雨交加,天色昏暗。

后用以形容局势严重,社会黑暗。

风云际会:

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根据文中的“长篇小说则通常被称为民族的史诗”,选取修饰“历史”的词语,应该用“风云际会”。

意味深长:

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

语重心长:

形容对人真诚的劝告或忠告。

句中是“民族生活风俗图画”,用“意味深长“。

故选C。

【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趁热打铁】【2019届河北辛集中学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造酒技术。

古人最早造酒是用稻米发酵,即将稻米中的淀粉发酵,酿造成酒。

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想到既然稻米中的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

于是,他们便利用谷子、小麦、大麦、高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酿酒。

随着造酒原料的逐渐丰富和造酒技术的改进发展,酒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有了今天的酒。

(),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历来都没能达成共识。

有证据表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清楚的情景。

那么,葡萄酒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在汉代。

据《史记》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宛左右以葡陶(即葡萄)为酒”,于是,便将此酿酒技术带了回来。

我国从此有了葡萄酒。

到了唐代,葡萄酒在我国,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便是形象反映。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源远流长融会贯通琳琅满目沸沸扬扬

B.源源不绝融会贯通形形色色沸沸扬扬

C.源远流长触类旁通形形色色风靡一时

D.源源不绝触类旁通琳琅满目风靡一时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除粮食作物外,水果也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水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重要的造酒原料。

C.粮食作物和水果都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D.造酒原料不仅有粮食作物,更有水果。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采收、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B.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C.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情景。

D.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答案】16.C17.A18.D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

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源远流长:

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

源源不绝:

形容连续不断的样子。

第一个横线处,形容我国造酒技术历史悠久,应用“源远流长”。

触类旁通:

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

融会贯通:

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第二个横线处,根据后文“想到既然稻米中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可知,应填“触类旁通”。

形形色色:

各种各样。

琳琅满目:

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第三个横线处,形容酒品种多,而“琳琅满目”多形容书籍或工艺品,故应用“形形色色”。

风靡一时:

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

沸沸扬扬:

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容议论纷纷。

第四个横线处,说明葡萄酒在唐朝很流行,应用“风靡一时”。

故选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根据语境,括号内的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应突出水果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项,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明显,应排除。

C项,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与后文“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衔接不紧密,应排除。

D项,根据选项的意思,来能够使作物和水果之间有递进关系,但材料中没有这层意思,应排除。

故选A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

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划线句子存在两处毛病,都是语序问题。

“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语序不当,应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排除A项、C项。

“清楚地”放在描绘前,排除B项。

故选D。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例2】【2019届湖南湘东六校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

今天,虽然高考与科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______________的,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

()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

“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__________。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赝品”。

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被贴上“状元笔记”的标签,_____________,进行营销。

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

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

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适用的“考试秘籍”。

与其_______________,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B.但国人在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C.但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看到了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D.但在从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充满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这些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让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当成制胜的法宝。

B.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也会将此当成制胜的法宝。

C.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之所以会当成制胜的法宝,是因为这些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擦点边。

D.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亦步亦趋

B.一蹴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拾人牙慧

C.一挥而就无可厚非鱼目混珠亦步亦趋

D.一挥而就无可非议鱼龙混杂拾人牙慧

【答案】17.A18.D19.B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

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综合各个选项中的句子看,B项,“国人……寄寓着”主谓搭配不当;C项,“从全国性最严格的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介词残缺,“从”是后面的“中”搭配,就不能与后面“……的身上”搭配了,故应在“从”前加“在”,就变成“在……的高考身上”;D项,“充满……‘精英’崇拜”动宾搭配不当。

故选A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括号前面说“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括号后面说“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状元崇拜’情结”,可见中间应是说他们有“状元崇拜”的表现,这一表现在四个选项中都提到,即把“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当作法宝,明明知道学习“状元笔记”并不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却依然会把它当作法宝,前后内容之间应是呈现转折关系,排除C项;前面说“众人皆知”,后面说“他们……”,可见中间部分应也是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就排除A项;B项,“虽然那些东西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中“那些东西”显然是指前面的“状元笔记”,选项中说“状元笔记”跟“状元光环”“只是擦点边”,这显然说的过于绝对化,故排除;D项,既体现与上文的转折关系,又突出后文“他们”承前指代的内容,故选D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

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

第一处说的是“任何人的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

第二处要说的是这种做法不必过分责难,应使用“无可厚非”。

“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

“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第三处说的是“笔记”,应使用“鱼目混珠”。

“拾人牙慧”,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第四处说的是“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应使用“拾人牙慧”。

故选B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

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

(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

(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趁热打铁】【2019届江西高安中学高三上第四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薜荔”是古诗文中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

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路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

B.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往

C.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

D.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若是天气睛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B.若是睛朗的夏日,远远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答案】17.B18.A19.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第一处,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

“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

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

第二处,根据此处的“不”和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此处是说薜荔不随着潮流走,因前面已经有否定词“不”了,故使用“随波逐流”合适。

“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青云直上”,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

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

第三处,根据语境,句中是形容“薜荔的藤条”,这是事物,用“扶摇直上”更恰当。

“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爽心悦目”,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

第四处,文中是指诗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景色美好。

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

故选B项。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文中划线句子“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的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

B.D两项,“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故不能并提。

C项,“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太绝对。

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

A项,“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的修改最恰当。

故选A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中,仔细阅读文中括号上下文内容与四个选项,根据括号所在的上文已经交代“夏天来了”可知,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排除B项;上文说了“风雨雷电”,这里说“天气晴朗”,先说阳光照射,后说仿佛彩霞,这样更符合逻辑,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

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

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

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

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话题是否统一。

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

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

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

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

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

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