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1669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docx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考点知识清单

一、考点解析

n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n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二、知识简介

n古诗鉴赏表述程式

n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n修辞手法有: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n表现手法有:

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n意象:

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n思想感情有: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n作用: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n注意:

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

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必须结合原诗内容、词语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三、方法点拨

n艺术技巧的鉴赏一般包括三个方面:

表达方式的评析、艺术手法的赏析、修辞手法的体味。

(一)表达方式的评析

n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

所谓表达方式的评析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所起到的作用。

n1、记叙。

n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交代和介绍。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故人庄》),“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李白《越中览古》)等。

n2、描写。

n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环境等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等。

n3、抒情。

n在作品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自我感情。

如“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同是天涯沧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等。

n4、议论。

n在作品中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等。

n这四种表达方式在具体运用时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经常交融在一起,我们需要注意这一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一句,融合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二)艺术手法的赏析

n1、有关描写的艺术手法:

n从描写角度看,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从描写用笔看,有工笔和白描;从描写的内容看,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

n2、有关抒情的艺术手法:

n抒情的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古诗词大多借助景物来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的关系通常有四种:

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n3、衬托手法:

涉及到正衬和反衬。

n4、对比手法。

n5、赋比兴手法。

n6、用典。

n7、虚写与实写。

n8、象征手法。

(三)修辞手法的体味

n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

四、知识清单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例析

n1、比兴手法:

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

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

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

《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

“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n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

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

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n3、象征手法:

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

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

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n4、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

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

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n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

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

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

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

是很难描绘的。

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6、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

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

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7、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n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高适的《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n9、设问:

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

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n10、比喻:

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

如李贺的《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

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n11、比拟:

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拟人和拟物。

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

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1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

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

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n13、对偶:

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

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

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

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

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

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n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

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

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

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

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

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n14、夸张:

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

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

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n15、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

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

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

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

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

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诗古词鉴赏十读法

一、读题目

  做诗歌鉴赏,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

诗歌题目往往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

(2006·湖北·14)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体裁(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006年·福建·10)李商隐《端居》(注:

①端居:

闲居。

)告诉读者诗作内容是闲居生活中的情与景。

(2004全国Ⅱ·16)张籍《秋思》则写诗人在秋天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004·北京·12~13)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

读好诗题,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二、读作者

  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

从作者方面看,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

如浪漫主义的代表李白【(2004·浙江·16)《菩萨蛮》,(2005·福建·10)《与夏十二登岳阳楼》(2004·天津·16)《听蜀僧弹琴》,(2002·全国·17)《春夜洛城闻笛》】,现实主义的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代表王维,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的诗歌风格为王安石所激赏的中唐著名诗人张籍,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在当时称最的王湾,以及标新立异,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沉痛的晚唐诗人陆龟蒙,还有花间词派代表欧阳炯,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北宋中期文坛领袖人物苏轼,因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而被人们称为“红杏尚书”的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宋祁等等。

  了解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

如陶渊明诗恬淡平和,王维诗诗中有画,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鉴赏诗作。

  例如:

(2006·北京·12)陶渊明《移居》第

(2)问: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抓住陶诗的特点及其一贯的思想主题,结合诗中具体诗句,明了作者情感,那么这里田居生活的乐趣也就不难表达了。

  

  三、读背景(注释)

  对于高考中的诗作背景,我们不易把握,这里的读背景也即读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

  例如:

(2006·辽宁·16)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点明了作诗时期,由此可推断出大的写作背景,被贬黄州,躬耕自食,过着简单的生活,闲暇时读书作诗,写了这首题名“东坡”的诗,从中我们可看出诗人对逆境处之泰然的心情,可见其胸襟之开阔。

读诗从背景着手,便于把握作者情感,作品内容主旨。

  另外补充一点,除了读注释外,仔细分析题干也可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如:

(2006·北京·12)第

(2)问中明确指出: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

”(2006·天津·16)“‘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中的“边塞景象”,这些都是我们易于把握,有助于我们答题的重要信息。

  

  四、读体裁(题材)

  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

弄清诗歌的体裁,我们可以更好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讽喻诗,是嘲讽和揭露落后或丑恶现象的诗歌,它直接表现诗人鄙视、轻蔑和嘲弄的感情态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在表现手法上,或借用比兴,将嘲讽和讽刺的现象具体为诗的形象,给以辛辣的讽刺,或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事实,用漫画式的手法加以渲染。

讽刺诗的要求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读者认清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源。

  田园诗。

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

主要描写美好的田园景色和悠闲的村庄生活,如东晋诗人陶渊明以对田园生活的出色描写,被称为田园诗人。

其他如南齐谢眺,唐代孟浩然、王维等。

田园诗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中还寄寓着诗人的情思,有的还表现了不满现实的愤怒情绪,有的讴歌农村生活的恬静,但有的也流露出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

  山水诗。

以山水景物为题材的诗歌。

它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表现祖国山河的千姿百态,往往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有的还能激发读者的爱国主义感情。

山水诗并不只是自然山水的客观描绘,往往或显或隐、或多或少地表现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某种情绪,也就是说往往是借景抒情的。

不管以描写山色水光闻名的谢灵运、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还是其他诗人的,往往如此。

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王维《山居秋暝》、李白《望庐山瀑布》、张继《枫桥夜泊》。

不同的山水诗里蕴含着不同的思想感情形成不同的格调。

  哲理诗。

表现诗人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诗句之中。

如:

苏轼《题西林壁》、陈毅《冬夜来咏青松》。

  

  五、读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

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2004·福建·16)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这里对诗的意境作了简要分析,这种意境主要是通过凉床、月影、梧桐等意象表现出来的。

  古诗词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梧桐、杜鹃鸟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鸿雁则代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六、读内容

  古典诗词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诗作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

例如:

  (2006·全国卷Ⅰ·12)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从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簧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骰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诗人以游戏的笔调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并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溶于言表。

后两联写了作者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弄清这些内容就不难回答问题了。

七、读语言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

诗词语言特点是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

能用来回答诗词语言特色的词语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

语言特色也与作者的风格有关。

如李白诗自然,王维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隐的诗华美绚丽。

  例如:

(2005·全国卷Ⅱ·12)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案)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语言风格明白如话,是白居易诗作的典型风格。

  

  八、读手法。

  古典诗词中关于表达技巧的鉴赏是在《考试大纲》中提出的要求之一。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诗词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表现手法含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表达技巧是作者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如:

(2006·福建·10)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故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2)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的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

  在读手法的过程中,有必要了解相关的名词术语。

  

  九、读情感

  诗词是情感的载体之一。

其情感不外乎是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

要从诗词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例如:

(2006·全国卷Ⅱ·12)南柯子王炎

  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十、读主题(思想内容)

  古诗词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

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

  忧国伤时主题,多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主题,多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抒写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陷的痛苦,慨叹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慨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悲苦。

  另外还有生活杂感,主要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