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3738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docx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

碧螺春优质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里的一篇课文。

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碧螺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理念】

1.加强理解、体验、感悟,通过读、听、看、练、议的最基本的语文教学形式,让学生与文本紧密的接触,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感悟文本,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茶艺,激发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2.注重实践、综合、开放。

在课堂上教师亲自泡茶、学生品尝。

在品茶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碧螺春特有的韵味。

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深化文本的意蕴。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1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地四、六、八自然段。

3.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冲泡过程,了解有关茶文化的信息。

4.感受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语句。

【教学重点】

1.了解碧螺春的传说和采摘、制作、冲泡过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茶乡人的生活和生产情况,感受茶乡人生活的美好。

3.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语句。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表达的有序性,体会描写的细致与准确,积累相关的语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茶具、碧螺春茶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披文入情

  课前播放《中国茶》MTV。

  1.谈话导入:

茶,是中国的特产,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2.你平时喝茶吗?

家里有喝茶的吗?

他们都喝什么茶?

关于茶你还了解到什么?

师生共同交流关于茶的知识。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名茶,它的名字叫——碧螺春(板书课题)这个名字带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提出不懂的词语。

教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来理解词语。

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借助实物、图片,师生共同解答。

(3)学写生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当堂测试。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读后评议。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按顺序写了碧螺春的哪些方面?

2.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讲了碧螺春的产地,然后用一个传说介绍碧螺春名字的来历,接着依次介绍了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以及人们的评价与喜爱。

重点点拨课文的第五和第七自然段起到概括作用,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是过渡段,体会过渡段能使文章前后连贯,结构紧凑,衔接自然。

体会碧螺春采摘、制作、品尝作者描绘的三幅场景,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每一个画面,为它们起一个合适的名字。

(清晨采茶图、入夜制茶图、月夜品茶图)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

  1、“碧螺春”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把碧螺春的传说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讲述碧螺春的传说。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图画再现、走进茶乡

谈话:

“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每年刚交春分,碧螺春茶汛便开始了。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碧螺春的故乡——苏州吴县去旅游一番,看一看碧螺春的生长环境以及它的采摘过程。

”(出示录像剪辑)

(1)“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吗?

你能用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来谈谈你的感受吗?

(2)学生汇报。

  (3)结合语言材料理解“这是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①从“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湖山的早晨醒来了”等语句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指导朗读。

②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等语句中体会采茶姑娘的勤劳灵巧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练读。

(4)配乐朗读。

  小结:

湖山的茶园风景美,采茶的姑娘神态美、动作美,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江南春光图。

六、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了解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采摘,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观看制作碧螺春茶,体会那种新奇的感觉;一同品上一杯碧螺春茶,尽情的陶醉清香的茶汤里。

请大家课后细细品读课文语言,体会其中的乐趣。

第二课时

碧螺春第一课时完成任务:

读熟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产地、传说、清晨采茶图、入夜制茶图、月下品茶图、人们赞美和评价)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有奖猜谜:

铜丝条,螺旋形,色泽翠,太湖产。

(打一种茶)

(2)追问猜中的理由。

(3)闻香猜老师手中的礼物。

昨天我们还熟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作者根据茶叶的采摘、制作、品尝给我们描绘了三幅画面,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碧螺春》这一课,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二、月下品茶图

(一)观察茶叶

(1)实物展示。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茶叶的外形。

(3)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概括碧螺春茶叶形态特点的八个字?

(条索纤纤蜷曲成螺)

(4)来用手摸一摸,什么感觉?

作者怎么说的?

(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排比句,我们应该怎么读)

这里也仅仅用了16字,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用词是非常凝练和准确的。

文章当中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边读边体会。

这样的茶叶就像是一件件工艺品。

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但碧螺春被人们称为“工艺茶”

(二)制茶

1、师:

清晨采茶,入夜炒茶,这就是茶乡人民的生活。

碧螺春不炒隔夜茶,炒制好的碧螺春又叫什么?

(工艺茶)对,那么你们怎么理解工艺茶?

(学生谈,教师可以结合“工艺品”引导学生。

工艺茶既要有精美的外形,还要体现精湛的技艺。

师:

下面我们来读读课文描写炒茶的段落,想一想,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碧螺春是当之无愧的“工艺茶”?

并把这样的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

(课件出示)

师: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师:

这就是碧螺春茶的成形特点)教师:

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呀!

这样的茶被称为“工艺茶”,可不可以?

应不应该?

可以说是当之无愧!

这个句子中,哪个词表达了这个意思?

(无怪乎)谁来读出这种当之无愧的意味!

(指名读)怪不得《茶说》一书中写道:

茶以碧螺春为上,不易得。

如此上等好茶,让我们再来感受一番,齐读。

(2)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上下翻飞,煞是好看。

从这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哪个词写出了这种快速的变化?

正是因为这么快的速度,看起来?

读出来!

师:

孩子们,想亲眼看看怎样炒茶吗?

(课件出示)炒茶手就是这样在滚烫的大锅内,用血肉之手这样来回翻拌啊!

此时此刻,如果炒茶师傅就在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表达对炒茶手的赞美、佩服之情。

指名读)师:

带着这种感受,在读读这个句子!

师:

这一道道工序,让我们感受到了炒茶手的高超技艺,所以说无怪乎人们称碧螺春为工艺茶!

正因如此,这种茶也被称为“功夫茶”“心血茶”。

(3)条索纤纤,蜷曲成螺。

体会形态美。

这美丽的形态,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3、师:

碧螺春经过炒茶师傅的精心炒制完美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无怪乎人们称它为——工艺茶!

师:

什么叫“工艺品”?

生:

手工艺的产品,如刺绣、金箔等。

师:

“工艺茶”呢?

生:

像工艺品一样的茶。

师:

那你觉得工艺品该是什么样的?

生:

很美很精致,手工制作技术含量高。

师:

从哪儿看出碧螺春是像工艺品一样的茶呢?

生:

从“条索纤纤,蜷曲成螺”可以看出,“纤纤”形容小巧或细长而柔美。

螺。

有美丽的旋纹。

可见碧螺春多么精致美丽了。

生:

它不仅形美,还有浓郁的芳香。

生:

焙制好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所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

师:

谈何容易!

(引读)虽然干

生:

但不焦。

师:

虽然脆,

生:

但不碎。

师:

虽然青,

生:

但不腥。

师:

虽然细,

生:

但不断!

师:

就像郭沫若笔下的“白鹭”:

增一点儿

生:

(齐背)——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师:

真所谓增之一分则过,减之一分则不及。

这就是“工艺茶”!

这个工艺茶的名字就叫碧螺春!

师:

我们能够看到的是:

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看不到的是什么呢?

这使我想起了一位焙茶手。

他18岁做学徒,如今已经65岁了。

为了保持茶的醇香,47年里,他从不用肥皂洗手……

师:

你觉得碧螺春仅仅是工艺品吗?

不!

它是有生命的,有情义的,焙茶手把自己的青春、事业、情感融入了这些小小的茶叶。

(三)泡茶

想不想来一杯?

碧螺春的冲泡是有讲究的,我们来看这个句子:

取一套青花陶瓷茶具,倒上七八十度的温开水,然后分别放入一小撮碧螺春。

找找这句话中的动词。

用先——再——然后——把这三个词连成一句话。

看到了什么啦?

作者是怎么写的,在书上找一找?

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

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

“茶须静品,香能通灵。

”“文章同样也须静静的品味,方能读出精妙。

”你来品一品这段话,看哪个词用的妙。

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全班讨论。

把文字和画面结合起来,读出你独特的感受。

碧螺春在茶汤里轻舒薄袖,壶中漫展心花,这么美的场景配上这么美的文字,谁来试着把这段话美美地读一读。

师范读:

你看那茶叶如青螺入水,旋转着飞速下沉。

这时叶芽伸展,茸毛轻舒,一旗一枪,嫩绿透亮,姿态极其动人。

有的像飞天翩翩而来,播撒春天;有的像一叶扁舟,倘徉水面;有的像鱼翔浅底,悠闲自得。

闻一闻怎一个香字了得。

读句子。

品一品:

清新爽人,甜津津回味无穷哪!

读句子。

这些词语既然都是描写碧螺春茶的,我们可不可以将顺序重新调整一下呢?

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作者从形、色、香、味四个方面介绍了碧螺春,抓住这几个关键词,试着背一背。

品茶的感觉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地陶醉其中。

欧阳修早就说过:

“纵情山水间,茶亦能醉人”。

请你再读第八自然段,看看我们这次醉在哪里?

我醉在:

碧螺春嫩绿碧绿的茶汤里。

我醉在:

皎洁的月光里

我醉在:

碧螺春的清香里

我醉在:

碧螺春的茶水中

我醉在:

朋友之间的友情里

多么富有诗意,多么令人陶醉,难怪那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情不自禁地吟出:

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四、小结:

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走进并品味了碧螺春。

孩子们,咱们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

我想,你一定还意犹未尽,你一定还想了解更多关于茶文化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继续研究。

五、课后延伸:

温故知新:

1.背诵课文的第四、六、八自然段。

头脑风暴:

1.提起茶,就难免要介绍一位茶圣,他叫陆羽,他以身许茶,深得茶道真谛,老师建议你们课后读读他的书,看看他对茶的独到阐释。

推荐陆羽的《茶经》、《茶的文化》、《茶与诗》等书籍。

2.老师知道你们喜欢喝饮料,那么课后请你们开展一次实践活动,把茶与饮料作个比较,看看各有什么优势,从而探究一下现代茶艺盛行的原因。

3.作一名碧螺春茶叶推销员,写一则碧螺春的推销词。

4.学一学沏茶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