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475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docx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四川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九

 

四川省

 

何宗海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

四川地名始于宋代,时有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统称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路或四川;亦因境内有岷川(今岷江流域)、雒川(今沱江流域)、泸川(今雅砻江流域)和巴川(今渠江及嘉陵江流域)4大川而得名,别称巴蜀,简称蜀。

上古属梁州。

周代及春秋战国时为巴、蜀诸国领地,当时,在四川盆地生活着众多民族,其中以东部地区的巴人与西部地区的蜀人为多数;巴的本义为捕鱼者,以捕鱼为生的人,蜀的本义是高原上的人,他们活动在岷江上游的册木峡谷之中,以狩猎、垦殖为生。

蜀国统治盆地西部岷江流域一带,建都成都。

巴国统治盆地东部嘉陵江流域和川东,建都江州(今重庆)。

秦惠文王后元9年(前316年),秦吞并开明王朝,在巴蜀故地设立巴郡和蜀郡,统一后,设蜀、汉中两郡。

汉代属益州,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四川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4部。

汉末为刘焉、刘璋父子割据,后为刘备所灭。

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主炎兴元年(263年),蜀国被魏国所灭。

西晋惠帝永兴3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

东晋成帝咸康4年(338年),李雄侄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其全盛时疆土覆盖四川盆地及周边部分地区。

唐初设剑南道,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其中剑门关以南地区为剑南道,以东为山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全国分为15道,把剑南道分为剑南东道、剑南西道,也称剑南两川,加上山南道,称为剑南三川;肃宗至德2年(757年),分为剑南西川、剑南东川2节度使;末,王建、孟知祥先后在四川地区建立起前蜀、后蜀政权,分别历时18年、31年。

宋初分置西川、峡西2路,太祖乾德3年(965年),宋军灭后蜀;太宗太平兴国6年(981年),并西川路和峡西路为川峡路;真宗咸平4年(1001年),分为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梓州路(后改为潼川府路)、利州路和夔州路,称之为川峡四路,总称四川路,四川作为行政区名由此得名。

元世祖至元23年(1286年),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是为四川建省之始,治所先在重庆,后移至成都。

明代为全国13行省之一,领13府,辖区除现在的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云南省东北部和贵州省遵义及西北部。

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了较大调整。

清中叶,在四川省增设5道,即:

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府、州、厅、县。

从清初至清末,在川西高原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

[1]

晚清的四川省,辖区东界湖北省,南连云南、贵州2省,西邻西藏及青海,北毗陕西、甘肃2省,东南部(酉阳直隶州)与湖南省接壤。

全省辖成都、重庆、雅州、宁远、嘉定、叙州、潼川、龙安、保宁、顺庆、绥定、夔州共12府;邛、茂、绵、眉、资、泸、忠、酉阳共8直隶州;松潘、理番、叙永、石谿共4直隶厅;崇庆、间、汉、天全、会理、合、涪、巴、剑、蓬、广安共11散州;打箭炉、越嶲、峨边、马边、雷波、江北、城口、尼溪、九姓司共9散厅;共辖112县。

省会成都、华阳(今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府

 

地处四川省中部。

东周末年,蜀王开明9世从郫县迁徙成都,确定了“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建设目标。

成都便由此成为地名;慎靓王5年(前316年),秦灭巴蜀,改蜀国为蜀郡,置成都县;赧王4年(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

秦孝文王时期(前250年),李冰为蜀守,修筑都江堰,“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据《华阳国志》)秦统一后属蜀郡。

汉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置益州,为益州刺史治所,末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

东汉末,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为州、郡、县治地。

西晋仍属益州,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入蜀避难的秦、雍流民首领李特在成都建立大成政权。

东晋孝武帝宁康2年(347年),灭大成。

隋代为益州蜀郡治。

唐代,先后置成都为州、郡、府。

唐明皇避安史之乱来到成都,改成都为南京,改蜀县为华阳县。

宋代属益州路,后改为成都府路,为路治所在地。

元初,设四川行中书省,简称四川省,共辖9路,成都居首路;世祖至元16年(1279年),分四川为四道,成都属川西道。

明代设四川布政司,思宗崇祯17年(1644年),张献忠部队进入成都,改国号为大西,改称成都为西京,蜀王府的宫殿一度成为张献忠的皇宫。

清世祖顺治3年(1646年),在与清军的激战中,成都毁于战火;从康熙初年起,大量移民进入四川,随之逐渐恢复生气。

[2]

省会所在地。

府治成都、华阳(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

辖区东界潼川府,西连邛州直隶州,南邻眉、资2直隶州,北毗茂、绵2直隶州,西北与理番直隶厅接壤。

下辖:

成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区东南部)、华阳(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北部)、双流(今四川省双流县)、温江(今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新繁(县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金堂(今四川省金堂县)、新都(县治在今四川省新都区)、郫(今四川省成都市郫县)、灌(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彭(县治在今四川省彭州市区)、崇宁(县治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崇义镇)、新津(今四川省新津县)、什邡(今四川省什邡市)共13县;崇庆(州治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区)、简(州治在今四川省简阳市区)、汉(州治在今四川省广汉市区)共3散州。

 

重庆府

 

地处四川省东南部。

古称江州、巴郡、楚州、渝州、恭州等。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武王伐纣,“封宗姬于巴”,建立巴国。

东周慎靓王5年(前316年),秦灭巴,设置巴郡。

东汉献帝建安18年(213年),刘备入川,破巴郡。

南北朝时,改巴郡为楚州。

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更江州为渝州。

南宋孝宗淳熙16年(1189年),光宗赵享封为恭王,以藩王受禅登帝位,自是“双重喜庆”,将恭州升为重庆府,重庆因此得名。

元代,四川行中书省领重庆路等9路,省下设四道宣慰司,四川南道宣慰司驻重庆;顺帝至正10年(1357年),明玉珍入蜀,攻占重庆,分兵夺取四川各地,16年(1363年),明玉珍称帝,定重庆为都,国号夏。

明太祖洪武4年(1371年),明灭夏,置重庆府。

明代,四川上东道驻重庆,思宗崇祯17年(1644年),张献忠率部攻占重庆。

清初,清兵、明兵、民军在重庆争战20余年,据此有“天下已治蜀后治”之说,直到康熙初年,才稳固了四川的统治。

清承明制,仍置重庆府,并在其上置川东道。

清康熙年间,一度为四川总督、川湖总督驻地;德宗光绪17年(1891年),辟重庆为通商口岸并建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

[3]

府治巴(在今重庆市渝中区)。

根据清末有关资料综合分析,重庆似是当时全国府级机构中唯一的副省级建制,相当于现今的计划单列市。

直接辖区东界酉阳直隶州及石砫直隶厅,西连叙州府,西南邻泸州直隶州,西北毗潼川府,南抵贵州省遵义、思南2府,北通顺庆府,东北与忠州直隶州接壤。

下辖:

巴(县治在今重庆市渝中区)、江津(县治在今重庆市江津区)、长寿(县治在今重庆市长寿区)、永川(县治在今重庆市永川区)、荣昌(今重庆市荣昌县)、綦江(今重庆市綦江县)、南川(县治在今重庆市南川区)、铜梁(今重庆市铜梁县)、大足(今重庆市大足县)、璧山(今重庆市璧山县)、定远(县治在今四川省武胜县城区)共11县;合(州治在今重庆市合川区)、涪(州治在今重庆市涪陵区)共2散州;江北(厅治在今重庆市渝北区)1散厅。

 

雅州府

 

地处四川省西部。

秦以前为古梁州之域,实为青衣羌国。

东周慎靓王5年(前316年),先秦灭蜀,雅安归蜀郡西境,赧王3年(前312年),置严道县,隶属蜀郡。

西汉设都尉,增置徙县(今四川省天全县)、旄牛县(今四川省汉源县)等。

东汉置汉嘉郡。

三国蜀汉置汉嘉郡。

西魏废帝2年(553年),在今雅安多营境内置始阳县,隶蒙山郡。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废蒙山郡,置雅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雅州,治所在严道县;唐中期置雅州、黎州两都督府。

北宋时仍置雅州,真宗年间,严道县治由今多营迁至苍坪山麓、羌江河畔,即今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

元代属陕西行省。

清世宗雍正7年(1729年),升州为府,因境内有雅安山改严道县置雅安县。

[4]

府治雅安(在今四川省雅安市区)。

辖区东界嘉定府和眉、邛2直隶州及理番直隶厅,西及北连西藏以及青海,南邻宁远府及云南省丽江府,东北与松潘直隶厅接壤。

其辖区包括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部地区。

下辖:

雅安(县治在今四川省雅安市区)、名山(今四川省名山县)、芦山(今四川省芦山县)、荥经(今四川省荥经县)、清溪(县治在今四川省汉源县清溪镇)共5县;天全(州治在今四川省天全县城厢镇)1散州;打箭炉(厅治在今四川省康定县)1散厅。

 

宁远府

 

地处四川省南部偏西。

春秋战国时为邛都国地。

设置郡县始于先秦。

西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建邛都,设越西郡,“以邛都为越嶲郡”,属益州,领邛都、灵关、台登、定笮、会无、笮秦、三綘、苏示、阑、卑水、大笮、青岭、姑复、遂久等15县。

南朝齐时为越岸嶲郡。

北周武帝天和5年(570年)改为严州,境内设置邛都、苏祁、可泉诸县。

隋文帝开皇6年(586年),改为西宁州,18年(598年),改为嶲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罢嶲州复置越嶲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再改为嶲州,3年(620年)置总管府,4年(621年)升为都督府;懿宗咸通元年(860年),属南诏政权,置建昌府,后为大理国段氏领地。

元世祖至元10年(1273年),大理国为元朝所灭。

明太祖洪武15年(1382年),改建昌路为建昌卫。

清世祖顺治初,因明制为卫;世宗雍正6年(1728年),改为宁远府。

[5]

府治西昌(在今四川省西昌市区)。

辖区东界叙州府及云南省昭通、东川2府,西、南连云南省丽江、楚雄2府及武定直隶州,北及西北邻雅安府,东北与嘉定府接壤。

下辖:

西昌(县治在今四川省西昌市区)、盐源(今四川省盐源县)、冕宁(今四川省冕宁县)共3县;会理(州治在今四川省会理县)1散州;越嶲(厅治在今四川省越西县)1散厅。

 

嘉定府

 

地处四川省中部偏南。

始建城于春秋时代,曾是蜀王开明故治。

东周慎靓王5年(前316年),秦灭巴蜀,置南安县(因地处成都之南,故名),属蜀郡,后改属犍为郡。

汉代为益州犍为郡南安县地。

南北朝时期,因战乱不断,建制屡有变迁,北周大成元年(579),取“郡土嘉美”之意,置嘉州,设平羌县。

隋仍为嘉州,改平羌置龙游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嘉州属剑南道。

北宋真宗咸平4年(1001年),属于益州路。

南宋宁宗庆元2年(1196年),升嘉州为嘉定府,治所在龙游县。

元升嘉定府为嘉定路,仍治龙游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直隶四川布政司嘉定州,撤龙游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复升为嘉定府,并在府治置乐山县,取“城西南五里有‘至乐山’”为名,改龙游县为乐山县。

[6]

府治乐山(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

辖区东及南界叙州府,西连雅安府,西南邻宁远府,北与资、眉2直隶州接壤。

下辖:

乐山(县治在今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峨眉(今四川省峨眉山市)、洪雅(今四川省洪雅县)、夹江(今四川省夹江县)、犍为(今四川省犍为县)、威远(今四川省威远县)、容(今四川省容县)共7县;峨边(厅治在今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1散厅。

 

叙州府

 

地处四川省南部。

先秦时,主体居民为僰人。

史籍记载,战国后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后纳入蜀郡。

汉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僰道县属犍为郡,至汉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为郡移治僰道,郡、县同治一城。

西晋永嘉5年(311年)后,犍为郡、僰道县短期荒废,僚人大批入蜀。

梁武帝大同10年(544年),设戎州。

北周时,仍置戎州,另置外江县。

隋代,外江县复名僰道县。

北宋政和4年(1114年),戎州改称叙州,僰道县改为宜宾县。

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县、屏山县曾分属泸州及越郡、马湖路、马湖府外,大部属犍为郡、戎州、南溪郡、叙州、叙州路、叙州府。

[7]

府治宜宾(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

辖区东界泸州直隶州及叙永直隶厅,西连宁远府,南邻云南省昭通府,北毗嘉定府及资州直隶州,东北与重庆、潼川2府接壤。

下辖:

宜宾(县治在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庆符(县治在今四川省高县庆符镇)、富顺(今四川省富顺县)、南溪(今四川省南溪县)、长宁(县治在今四川省长宁县双河镇)、高县(今四川省高县)、筠连(今四川省筠连县)、珙(今四川省珙县)、兴文(今四川省兴文县)、隆昌(今四川省隆昌县)、屏山(今四川省屏山县)共11县;马边(厅治在今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雷波(厅治在今四川省雷波县)共2散厅。

 

潼川府

 

地处四川省中部。

春秋战国时为蜀国酋长郪王国辖地。

南朝刘宋元嘉9年(432年),分广汉郡置新城郡,置北伍城县(县治今潼川镇),以伍城水(今凯江)为县名。

北朝西魏改伍城县为新城县,恭帝3年(556年),又改为昌城县。

北周改始平县为涪城县。

隋文帝开皇18年(598年),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潼川镇);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昌城县名郪县。

宋孝宗乾道6年(1170年),移治泸州。

明太祖洪武9年(1376年),改潼川府为潼川州,并郪县入州,属四川省。

清世宗雍正12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置三台县,为附郭首县。

县名以三台山得名。

府治三台(在今四川省三台县潼川镇)。

辖区东界顺庆府,西连成都府,南邻重庆、叙州2府及资州直隶州,北与保宁府及绵州直隶州接壤。

下辖:

三台(今四川省三台县)、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盐亭(今四川省盐亭县)、中江(今四川省中江县)、绥宁(县治在今四川省遂宁市区)、蓬溪(今四川省蓬溪县)、乐至(今四川省乐至县)、安岳(今四川省安岳县)共8县。

 

龙安府

 

地处四川省北部。

西汉高帝6年(前201年),析巴、蜀2郡北部地域设置广汉郡,郡治神乡(今四川省梓潼县城文昌镇)。

东汉安帝永初2年(108年),析广汉郡北部地域设广汉属国,治地在今甘肃省文县;献帝建安20年(215年),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

三国蜀汉后主建兴7年(229年),在南部分置广武县,隶阴平郡。

魏元帝景元4年(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军攻陷成都,蜀汉灭亡,归魏。

魏元帝咸熙2年(265年),归西晋。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更广武县名为平武县,仍隶阴平郡。

晋怀帝永嘉3年(309年),归成汉。

东晋穆帝永和3年(347年),成汉亡,归东晋。

南朝宋、齐时隶北阴平郡。

北周时改阴平郡为静龙郡。

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撤郡建州,直隶龙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龙州为平武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平武郡为龙门郡;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龙门郡为龙州,属羁糜州,归茂州管辖;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龙州为江油郡;肃宗至德2年(757年),赐江油郡为灵应郡,并置龙州都督府,乾元元年(758年),复改灵应郡为龙州。

北宋仍置龙州,徽宗政和5年(1115年),改龙州为政州。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5年),复改政州为龙州。

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龙州土司归附元朝,22年(1285年),省江油县入龙州;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升龙州为龙州宣慰司,22年(1362年),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割据政权占据龙州。

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归明,14年(1381年),改龙州为松潘等处安抚司,20年(1387年),改松潘卫为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原松潘等处安抚司复为龙州,仍为土司建置;世宗嘉靖45年(1566年),实行改土设流,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神宗万历18年(1590年),新设宁武县附郭。

清世祖顺治6年(1649年),仍设龙安府;世宗雍正7年(1729年),松潘卫来属,9年(1731年),彰明县来属,改松潘卫为松潘厅;高宗乾隆25年(1760年),松潘厅由散厅升为直隶厅。

[8]

府治平武(在今四川省平武县)。

辖区东界保宁府,西及西北连松潘直隶厅,南邻绵州直隶州,西南毗茂州直隶州,北与甘肃省阶州直隶州接壤。

下辖:

平武(今四川省平武县)、江油(今四川省江油市)、石泉(今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彰明(县治在今四川省江油市彰明镇涪江西)共4县。

 

保宁府

 

地处四川省东北部。

夏代为梁州之域,商为巴方,周属巴子国。

战国时,巴国因楚国所逼,于公元前330年左右迁都阆中。

秦灭巴后,于公元前314年置巴郡及阆中县,郡治江州。

西汉初,析阆中县南境置安汉县。

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巴、永宁、固陵三郡,阆中隶属巴郡,郡治安汉。

东汉献帝建安6年(201年),属巴西郡。

三国时,蜀汉司隶校尉张飞出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7年之久。

西晋时,郡辖阆中、苍溪、歧惬、汉昌、宣汉、宕渠、平州、安汉、南充国、西充国10县。

成汉时,郡辖县减少宣汉、宕渠两县。

东晋永和3年(347年),属北巴西郡。

天监8年(509年),属南梁北巴州及北巴西郡。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属北魏。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属隆州和盘龙郡。

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属隆州;炀帝大业3年(年),改隆州为巴西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巴西郡复改为隆州;玄宗开元元年(713年),为避李隆基讳,改隆州为阆州;天宝元年(742年),改阆州为阆中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阆中郡为阆州。

五代唐天成4年(929年),置保宁军。

北宋时置安德军。

熙宁4年(年)省晋安入西水,省歧平入奉国。

南宋端宗景炎元年(元世祖至元13年,1276年),置保宁府。

明代,属川北分巡道。

清代设川北兵备道和川北镇总兵署。

清顺治年间,四川临时省治设阆中10余年,四川总督、巡抚、监察御史均驻节阆中。

[9]

府治阆中(在今四川省阆中市区)。

辖区东及东南界绥定府,西连龙安府及绵州直隶州,南邻顺庆、潼川2府,北毗陕西省汉中府,西北与甘肃省阶州直隶州接壤。

下辖:

阆中(今四川省阆中市)、苍溪(今四川省苍溪县)、南部(今四川省南部县)、广元(县治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区)、昭化(县治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通江(今四川省通江县)、南江(今四川省南江县)共7县;巴(州治在今四川省巴中市区)、剑(州治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共2散州。

 

顺庆府

 

地处四川省中部。

夏代属古梁州。

商朝属巴国。

周代为巴子国地,战国时期,约周显王30年(前330年),屡为楚国所逼,巴国国都迁至阆中。

秦惠文更元9年(前316年),秦灭巴,11年(前314年),置阆中县,隶巴郡(今重庆市),境内属阆中县。

西汉时,高帝为追念纪信舍身安汉之功,于高帝5年(前202年)分阆中县纪信家乡设安汉县(县治在今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舞凤镇)。

东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分巴郡地在境内设巴郡(原巴郡更名为永宁郡),郡治在安汉县,属益州;献帝建安6年(201年),巴郡更名为巴西郡,郡治从安汉县迁至阆中县。

南朝宋时,巴西郡为僚人所聚,郡县迁今绵阳市境内侨置,辖阆中(郡治)、安汉、西国、南国、羔羊县。

隋初对行政区划进行整治,境内设有蓬州、隆州及14县。

开皇18年(598年),安汉县更名为南充县;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州为郡,境内仅设有巴西郡(郡治今阆中市)及13县。

唐代,隶山南西道,境内置3州。

北宋,境内置3州,辖隶成都府路的果州南充(州治)、西充、相如等13县。

南宋理宗宝庆3年(1227年),升果州为顺庆府。

元代属顺庆路。

明代隶四川布政使司,置顺庆府。

清代隶四川省川北道。

[10]

府治南充(在今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

辖区东界绥定府及忠州直隶州,西连潼川府,南邻重庆府,北与保宁府接壤。

下辖:

南充(县治在今四川省南充市区)、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营山(今四川省营山县)、仪陇(今四川省仪陇县)、邻水(今四川省邻水县)、岳池(今四川省岳池县)共6县;蓬(州治在今四川省蓬安县)、方安(州治在今四川省广安市)共2散州。

 

绥定府

 

地处四川省东北部。

夏属梁州。

殷商属雍州。

春秋战国属巴国。

秦和西汉属宕渠县。

东汉和帝时(89-105年)置宣汉县。

刘宋永初年间(420-422年),升宣汉县为巴渠郡。

南朝梁武帝大同2年(536年),废巴渠郡置万州。

西魏废帝2年(553年),改万州为通州。

隋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通州为通川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名通州,3年(620年),于通川县城置通州总管府,辖通,万等8州,7年(624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太宗贞观5年(631年),废都督府;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改通州为通川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通州。

北宋太祖乾德3年(965年),改通州为达州。

明太祖洪武9年(1376年),降州为县;武宗正德9年(1514),复升为府级州。

清仁宗嘉庆7年(1802年),升达州为绥定府。

府治达(在今四川省达州市)。

辖区东界夔州府,西连顺庆府,南邻忠州直隶州,北毗陕西省兴安、汉中2府,西北与保宁府接壤。

下辖:

达(县治在今四川省达州市)、东乡(今四川省宣汉县)、新宁(今四川省开江县)、渠(今四川省渠县)、大竹(今四川省大竹县)、大平(今四川省万源市)共6县;城口(厅治在今重庆市城口县)1散厅。

 

夔州府

 

地处四川省东部。

古称鱼复,夏商时,属荆、梁2州。

秦惠文王更元11年(前314年),秦于巴国置巴郡,鱼复县同置并属巴郡。

蜀汉昭烈帝章武2年(222年),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恢复鱼复县名。

北朝西魏废帝3年(554年),改鱼复县为人复县。

唐太宗贞观23年(649年),尊崇诸葛亮奉刘备“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的品质,改人复为奉节。

明置夔州府。

清承明制。

府治奉节(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辖区东及南界湖北省施南、宜昌、郧阳3府,西连绥定府及忠州直隶州,西南邻石砫直隶厅,北与陕西省兴安府接壤。

下辖:

奉节(今重庆市奉节县)、巫山(今重庆市巫山县)、云阳(县治在今重庆市云阳县云阳镇)、万(县治在今重庆市万州区)、开(今重庆市开县)、大宁(今重庆市巫溪县)共6县;尼溪(厅治在今重庆市云阳县尼溪乡)1散厅。

 

邛州直隶州

 

地处四川省中部。

古称临邛。

秦置临邛县。

自西晋怀帝永嘉6年(312年)至西魏废帝2年(553年),战乱不息,又为僚人所据,将县治迁移至今四川省崇州市境内。

南朝梁置邛州。

北魏置临邛郡。

隋代州郡俱废。

唐复置邛州,初治依政(今四川省邛崃东南),后移州治临邛,寻置临邛郡,后复置邛州。

宋属邛州临邛郡。

元置邛州。

明降州为县。

清代置直隶州,属四川省。

州治邛(在今四川省邛崃市)。

辖区东及东北界成都府,西及西北连理番直隶厅,东南邻眉州直隶州,西南与雅安府接壤。

下辖:

大邑(今四川省大邑县)、蒲江(今四川省蒲江县)共2县。

 

茂州直隶州

 

地处四川省中部偏北。

古为冉验地。

称汶山即岷山,古汶、岷通用,古人称境内之九顶山为“岷(汶)山之首”或“冉验汶山之表”。

汉武帝元鼎6年(前111年),“冉验请臣置吏”,遂以冉验地置汶山郡,汶山之名即由此出;宣帝地节3年(前67年),置汶山县。

东汉初置汶江道,安帝永初3年(109年),改为广汉县,属国都慰,延光3年(124年),复改汶江县。

晋代更名为广阳县。

南朝梁时,置绳州北部那属县。

隋初称会州,文帝仁寿元年(601年),又改为汶山县。

唐太宗贞观8年(634年),改南会州置茂州,“以郡界茂湿山得名”,治所在汶山(今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

宋、元时期仍为茂州。

明太祖洪武17年(1384年),废汶山县入茂州,并置茂州卫。

清世宗雍正后升为直隶州。

州治茂(在今四川省茂县)。

辖区东界绵州直隶州,西连理番直隶厅,南邻成都府,北毗松潘直隶厅,东北与龙安府接壤。

下辖:

汶川(今四川省汶川县)1县。

 

绵州直隶州

 

地处四川省中部偏北。

古名涪城、绵州。

汉高帝6年(前201年),正式设置涪县。

从西晋怀帝时起,历代为郡、州治地。

隋文帝开皇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