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4921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docx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学生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上编综述和第一章

一、知识点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涵义,性质,特征)康乾盛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虎门销烟鸦片贸易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军事侵略瓜分中国的狂潮(开端,租借地)租界旅顺大屠杀马关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辛丑条约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洋人的朝廷赫德通商口岸文化渗透传教士教会势力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林乐知三元里人民抗英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瓦德西邓世昌三国还辽事件粉碎瓜分图谋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睁眼看世界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中国新兴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出发点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赔款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起点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的主要原因近代中国长期不统一的原因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领列强在近代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的方式

二、问答题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答案参见教材P11,2,3)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

(P11-12)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P15-16)

4、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P16)

5、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P27-31)

三、论述题

1、论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P12-13)

2、综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行径,总结分析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所起的作用。

(P18-27)

3、论述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并总结其中的教训。

(P31-33)

答案:

二、问答题

1、答:

(1)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又被迫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割占香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由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答: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战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

其一,独立的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2)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步地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

中国已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但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

由于它与连名义上的独立也没有而由殖民地宗主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尚有区别,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但是,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著优势。

中国经济既不再是完全的封建经济,也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3、答: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

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势力是近代中国的最主要的敌人。

(3)一般说来,当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这是的民族矛盾特别尖锐,而阶级矛盾则退到次要地位;而当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结成同盟,用战争以外的形式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尤其是封建统治特别残酷的时候,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4)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演变,就是上述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近代以来的伟大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4、答:

(1)近代中国人民的斗争,主要是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为出发点的。

为了使中国在世界上站起来,为了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这两大历史任务,就是这样被历史地提出来的。

(2)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3)近代史上,一些爱国人士提出过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了努力,但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些主张不能从根本上给中国指明正确有出路。

只有通过革命战争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走上民族独立的道路,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5、答:

(1)近代中国人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物在反侵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的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斗争,才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

从三元里人民抗英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直至清军爱国官兵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的英勇抵抗,无不体现着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战疆场、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构成中华民族坚强的脊梁。

(2)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时期,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打击和教训了帝国主义者,使它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这一点,即使帝国主义分子自己也是不能否认的。

瓦德西向德皇威廉二世报告说: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3)由此可见,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和灭亡中国的图谋。

三、论述题

1、答:

(1)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

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6)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答:

鸦片战争以来,资本-帝国主义通过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渗透、文化渗透等手段,在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劫财富;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持、收买代理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起了两方面作用:

一方面,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主权的独立,使中国社会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变为失去独立自主地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入侵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患的总根源。

另一方面,迫使中国开放国门,刺激了先进的中国人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同时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帝国主义入侵起的后一方面作用应正确分析。

首先,这些作用只是帝国主义入侵中国起到的客观作用,而并非其主观愿望,入侵中国的真正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次,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只是暂时的,从总体上看是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如果没有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也会缓慢地但却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入侵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反而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答: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1)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

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防民甚于防寇”。

(2)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

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以鸦片战争为例,虽然中国军队在总兵力上占优势,但在局部战役、战场上不占优势。

加上军队素质、武器装备等诸方面的劣势,中国军队的综合实力、战斗能力远远低于英军。

这使中国军队在战场上节节败退

教训: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技术先进,国力强盛,才能打胜仗;兵民是胜利之本,要充分依靠民众,进行人民战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知识点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事变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北洋水师洋务派洋务运动中体西用自强求富戊戌维新运动冯桂芬谭嗣同京师大学堂维新派守旧派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教训君主立宪制戊戌六君子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维新与守旧的论战

二、问答题

1、太平天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3、维新变法运动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教训是什么?

4、维新派宣传变法的主要活动有哪些?

三、论述题

论述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参考答案

问答题

1、答:

意义(见教材)

失败原因:

从主观方面看,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和社会改革方案,未能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未能长期优质领导集团的团结,从而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二是战略上的失误。

太平军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分散了兵力。

三是宗教的迷信作用给太平天国起义带来了危害。

从客观方面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答:

意义(见教材)

失败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

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谋求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3、答:

意义(见教材)

失败原因:

(1)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难以取胜。

(2)主观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第三,惧怕人民群众。

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早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4、答:

(见教材50页下方。

论述题

答案为上述三个问答题答案中失败原因和教训的综合。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知识点

《辛丑条约》日俄战争收回利权运动抵制美货运动清末“新政”及其破产皇族内阁制孙中山兴中会章炳麟邹容陈天华华兴会《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猛回头》光复会科学补习所中国同盟会黄兴《民报》三民主义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黄花岗起义保路风潮武昌起义清帝退位黎元洪立宪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及其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的表现刺杀宋教仁国民党二次革命《中华民国约法》张勋复辟“二十一条”“西原借款”护国运动中华革命党护法运动段祺瑞护法军政府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二、问答题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请分别从主、客观方面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5、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6、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三、论述题

1.论述三民主义内容及局限性。

2.简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

参考答案

问答题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

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主要原因。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

为对外支付巨额赔款,腐朽的清政府加剧了对人民的盘剥,致使民怨沸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中外反动派的严重压迫下,20世纪初各阶层人民的斗争遍及全国,资产阶级开始成为主要的角色。

第二,清末“新政”的破产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先后宣布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由于其根本目的在于延续其反动统治,清政府不断借改革之名加强皇权,最终使统治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没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统治危机。

第三,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并成为革命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民族资产阶级队伍有所壮大。

民族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

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2.请分别从主,客观方面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

失败原因:

根本上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客观上说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主观上说是由于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省有许多的弱点和错误。

主要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正是由于这些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了。

它的失败说明了由于资产阶级的独特的阶级性,在中国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国合国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

第一,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第三,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四,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五,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

第六,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4.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

第一,辛亥革命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

1905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有自己的章程,有明确的革命宗旨和一套比较健全的组织机构,并在国内外成立支部。

在斗争中同盟会的领导核心地位逐步确立,并对整个辛亥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以往的革命组织所无法比拟的。

第二,辛亥革命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指导。

辛亥革命提出了系统的反映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政纲,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较完整的、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主要矛盾,并在长期斗争的基础上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第三,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跨出了重大一步,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辛亥革命进一步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第四,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的发展,使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获得了显著的增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得到壮大。

第五,辛亥革命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客观上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辛亥革命尽管暴露出许多弱点和不足之处,但这些特点说明了它已达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

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答: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

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第一,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第二,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

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第三,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6.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答: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

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论述题

1.论述三民主义内容及局限性。

答:

内容: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概括为“主义三民”既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内容: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通过革命推翻清政府,改变它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国家”。

民权主义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指是“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乃属原主,革命后的增加,则归国家,为民国共享。

(2)局限性:

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宣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同时也没有明确地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从而给这部分人从内部和外部败坏革命以可乘之机。

民权主义虽然强调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

2.简述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特点。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观念”的三个层层递进的变革程式,体现了由表及里的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1)学习“器物”阶段:

A、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的长技,即坚船利炮。

没有实施。

B、洋务派:

奕、曾、李、张等,办洋务,“中体西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学习“制度”阶段:

A、早期维新派:

既要学西方的技术,也要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B、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君主立宪制,如英、俄、日式的君主立宪制。

C、资产级革命派:

学习民主共和制,如欧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制。

(3)学习“观念”阶段:

A、陈独秀、李大钊:

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B、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列宁主义。

近代以来,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两大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开始了向西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艰苦历程,其过程体现了一下几个特点:

一、爱国性: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救亡图存,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进行探索和研究,充满着爱国主义精神。

二、被动性: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是以正常的文化交流形态出现的,而是在西方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背景下进行,带有明显的被动性。

三、渐进性: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观念的三个层层递进的变革程式,体现了由表及里的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

四、继承性:

从地主阶级抵抗派直到资产阶级激进派,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既继承了前者向西方学习的成果,又把这个过程一步步推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