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58332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13最后一次讲演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语言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

2、以演讲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演讲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

3、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和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2、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课题及作者)。

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

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

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上的题注,准备回答问题。

(二)介绍相关知识:

1、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中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

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

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

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2、介绍闻一多:

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出版诗集《红烛》《死水》1943年,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

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被杀害。

3、介绍李公朴:

李公朴,江苏人。

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

“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

1946年1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

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三)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

1、字:

蔑miè劣liè捶chuí赋fù诬wū

2、词:

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

赋予——给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四)整体感知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

3、补充闻一多当时演讲的时代背景。

(1)李公朴先生为什么会遇害?

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

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

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

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

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

7月11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2)补充闻一多演讲背景:

闻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

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

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独裁和内战而坚决斗争。

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

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

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5、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体现在6—10自然段。

(五)研讨写作特色:

1、前面,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课后布置同学们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讨论提示: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2、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讨论提示:

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

例如:

对敌人:

无耻。

对李先生:

光荣

3、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

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

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

这篇讲演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

4、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

5、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

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

演讲多用口语。

6、饱含激情的语句。

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

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

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

三、总结提升

闻一多先生虽已经不在,但他的精神却鼓舞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这里我们送给闻一多先生一段话,以此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深深敬意。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黑暗;引领着国人,危难里挺直胸膛。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

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二)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2、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四)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前几天,老师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

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们首先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

 2.了解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3.检查预习:

(找生起来回答,教师指正)

(1)注音:

丁肇(zhào)中不知所措(cuò)

(2)释词:

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

求知,得到知识。

诚意:

真心。

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

端正心思。

修身:

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

整齐家政。

抽象: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回答导入问题

同学们找到造成这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了吗?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刚才那个女大学生因为没有格物致知精神,没有实践能力,所以她的动手能力比较差。

我觉得这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没有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格物致知精神,而中国的学生在这个文化背景之下,也是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偏向与抽象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才造成了刚才那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

2.阅读课文,归纳本文结构

讨论并归纳: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

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3.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明确:

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开头紧扣题目,有“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接着作者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逐层深入说理,思路十分清晰。

(三)深层探究课文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讨论并归纳: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从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大学》里说: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格”就是推究,“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求得。

“致知”,求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就是知识的求得在于对事物的推究,那么,反之,通过对事物的推究才能求得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讨论并归纳:

不一样。

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7、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8、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9、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10、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12、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13、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4、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第二课时

(一)把握内容

1、作者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

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明确:

作者讲了三方面的道理来证明“我们每个人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论点的:

道理

(1)这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

道理

(2)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

道理(3)这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明确: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他是否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二)合作探究,明确本文论证方法

聚焦论证方法(学生讨论、明确)

A.引用论证法:

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第三段引用《大学》介绍“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格物致知”真意被埋没的原因。

B.举例论证法:

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借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的事例,论述实验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借中国学生成绩好而面临研究工作却束手无策的事例论述了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借作者的亲身经历论述以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需要毫无帮助。

C.对比论证。

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把探究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终因头痛失败的事例,与通过科学实验了解柱子的性质的事例进行对比,突出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实验。

三、总结提升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格物致知”的精神的重要性。

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

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合格人才。

最后我想用丁肇中的一句话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大胆尝试,做你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15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王选一生中经历的重大选择。

2.把握文章主旨,明确抓住机遇、正确抉择对其一生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俗易懂、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么?

北大方正集团由北京大学1986年投资创办。

二十年来,坚持持续不断地技术创新,在中国IT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们知道北大方正与王选有什么关系么?

从今天的学习中你会找出答案。

(二)板书课题,精讲点拨

1.让学生根据预习简介作者。

王选(1937.2.5-2006.2.13),出生于上海。

江苏无锡人,著名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

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历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及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等职。

现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2年2月1日,江泽民主席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了王选院士。

2.让学生根据预习读准字音,记准字形,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阻碍(ài)权威(wēi)

逸事(yì)鉴定(jiàn)

扶植(zhí)贴切(tiē)

狡辩(jiǎo)堕落(duò)

趋势(qū)膏药(gāo)

出类拔萃(cuì)

①出类拔萃:

形容超出同类。

②不修边幅:

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

③阳奉阴违:

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④狗皮膏药:

药膏涂在小块狗皮上的一种膏药,疗效比一般膏药好。

旧时走江湖的人常假造这种膏药来骗取钱财,因而用来比喻骗人的货色。

文中是作者自谦、幽默的说法。

⑤招摇撞骗:

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

⑥不以为意: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⑦风口浪尖:

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

⑧强词夺理:

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由自身经历引出演讲的话题——“抉择”。

第二部分(第2-7段):

讲作者的第六次重要抉择——扶植年轻人。

第三部分(第8段):

总结全文,送给青年人一个关于体现自我价值的公式,启发、警示青年人。

2.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把自己比作快要落山的太阳,把听众比作不同时段的太阳?

作者把自己比作快要落山的太阳,形象地点明了自己的年龄特点,把听众比作不同时段的太阳,是对听众的赞美和肯定。

同时以太阳为喻来引出本次讲演的话题,生动形象,易于听众接受。

3.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扶植年轻人?

①要有正确的名利观,不将年轻人的名誉据为己有。

②要创造条件将年轻人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加以锻炼和培养。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王选的这些抉择,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哪些高贵品质。

①爱国是他忘我工作的感情基石。

②善于把握机遇,勇于创造机遇是他事业成功的关键。

③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尤其是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名利观等,都是他迈向成功不可缺少的内在因素。

(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1.举例引证,真实可信。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用事实说理,更能增加可信度。

本文举名人的话及事例,使得说理更有可信性。

如为了说明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作者列举了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扶植年轻人,培养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事例,又如为了说明年龄大的人容易犯错误,作者分别列举了奥森、克雷和王安晚年时犯错误的事例。

2.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情感真挚。

演讲者用了很多口语,俗语,以自身的经历,朴实的情怀,真挚的情感,循循善诱,表现自己的智慧及勇气,并给予当代大学生成功的箴言。

三、总结提升

这篇演讲以精辟的见解和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作者面临重要抉择的主客观条件及思考过程,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的语言魅力。

仔细阅读本文,课外可以查找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的一篇演讲《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更加深入的了解王选的人生道路。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顾拜旦,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通过演讲活动,体验、感受到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会演讲,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个性和风度。

(二)情感目标:

1.能在演讲中树立自信、培养较好的心理素质与初步的控场能力。

2.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与拥护。

(三)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课文感受演讲的独特魅力。

2.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方法。

3.理清课文思路,掌握演讲的技巧。

(四)教学难点:

体会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教学过程

(一)示范演讲,激情导入

1.教师本人以圣火传递为背景,以民族凝聚力为主题,准备一段声情并茂的演讲。

要求学生用心倾听。

(目的在于:

激发学生兴趣,为下文练习倾听并筛选有效信息热身;并引起学生情感上对演讲者的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使之对体验演讲跃跃欲试。

2.根据所布置的课外收集关于顾拜旦及其奥林匹克精神的资料或者图片,选择同学中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者资料进行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兴趣,过渡到本篇演讲词: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介绍

顾拜旦,生于1863年1月1日,逝于1937年9月2日,法兰西巴黎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创始人。

1896年至1925年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奥林匹克会徽、奥林匹克会旗设计者。

他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不仅是国际体育活动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和历史学家。

2.写作背景

本文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举行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此之前,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存在许多弊端,也受到国际政治局势的严重影响。

这些都违背了顾拜旦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精神,于是他用此次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3.重点字词

浩劫(jié)指摘(zhāi)襁褓(qiǎnɡbǎo)阐述(chǎn)

萦绕(yínɡ)枷锁(jiā)拙劣(zhuō)祈祷(qí)

绚丽(xuàn)肤浅(fū)奠定(diàn)目睹(dǔ)

挚爱(zhì)束缚(fù)相辅相成(fǔ)分崩离析(xī)

①襁褓: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