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462456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16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docx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案学年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跨越代沟

第一课走进父母

第1课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包括感受父母恩情和学会孝敬父母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感受父母恩情。

分析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我们应深深地感恩和孝敬父母,教材从孟郊的《游子吟》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成长的道路,结合亲情故事,体会父母抚养教育自己的艰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父母的深切关爱,引导学生不能忘怀父母的养育之恩,深深地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第二层次:

如何孝敬父母。

教材结合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关于“孝”的论述,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关心帮助父母,赡养父母。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家庭中亲情的温暖,体验、感悟父母对自己的爱,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增强家庭责任感。

能力目标:

能正确认识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教育,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多种方式关爱父母。

知识目标:

理解父母对子女无私、伟大的爱,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社会基本的道德规范,懂得如何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难点】

孝敬父母是教学重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能够感悟到父母赋予自己生命,教育自己做人,应该孝敬父母的道理,但是多数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现实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具体怎样去做却是很多学生所欠缺的,因此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将孝敬父母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感受父母恩情是教学难点。

八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不少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在与父母的相处中会出现新的变化,因此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了无数心血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心怀感恩父母之情,这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

播放歌曲《天亮了》,创设氛围,并介绍这首歌创作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说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再由老师展示出创作这首歌曲的真实背景资料。

这里让学生谈感想,主要是让学生感悟这首歌中表达的父母对子女那份深切不舍的爱,感悟父母为了子女甘愿付出生命的伟大之爱。

方式二:

让学生首先阅读和感受教材中的《游子吟》。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这种浓浓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第一层次:

感受父母恩情

第一步:

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历程(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父母曾给予的无私奉献和关爱有哪些?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父母赋予自己生命、教给自己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对自己的无私恩情,教育学生要心怀感恩之心,感恩父母。

第二步:

播放视频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暴走妈妈:

陈玉蓉。

发生在普通、平凡家庭中的不平凡的事情,引导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明确父母对子女无私、伟大的爱。

第三步:

请同学与大家分享自己所知道的歌颂和描写父母对子女之爱的感人文章、歌曲、故事(教师可以适时补充)。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明确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知道不能忘怀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第四步:

展示《中华二十四孝故事》的相关资料。

请学生讲述其中的1-2个典故(如闵子骞芦衣顺母、扇枕温衾、怀橘遗亲、郯子鹿乳奉亲等)。

通过学生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知道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孝敬父母的典范事迹,以及“万善孝为先”“孝悌为人之本”的道理,明确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五步:

展示2009年10月13日中国经济网新闻:

服装店招聘启事首先要求孝敬父母的图片和材料,如今国家和社会重视什么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孝经》的部分内容、相关法律条文点拨)让学生明确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同样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且还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3.第二层次:

学会孝敬父母

引导学生认识到,对父母的孝敬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方式一:

学生阅读教科书P4的材料并思考,谈感悟。

如果你是作者,会有何感想?

怎样做才能避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我”的内心感受,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内涵。

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母亲对“我”的牵挂,体会母亲对子女的爱,承接第一层次内容,相互呼应。

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要从现在开始,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几种情景(如:

家庭困难的同学,为了满足自己的攀比心理,要求父母为自己购买耐克运动鞋;某同学不好好学习,破坏学校纪律;父母生病了等),让学生探究现实生活中孝敬父母的具体做法。

通过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探究出今后改进的具体方法,做到感激、尊敬和体谅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与父母之间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

最后,结合自身的一些表现,反思自己与父母相处中的不足之处(如顶嘴、惹父母生气等),并谈谈今后该怎样做。

结合本课所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性的总结,实际就是谈收获,将理论知识灵活落实到具体生活实践中,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要点,又能够真正孝敬父母。

方式二:

呈现当代孝子的典范事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行动。

明确当今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做人的本分,更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现实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

(包括感激和尊敬父母,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赡养父母等。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歌曲《天亮了》的音像资料、歌词及创作背景的真实故事。

2.视频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暴走妈妈:

陈玉蓉。

体现父母对子女无私、伟大的爱的真实故事资料、视频等。

3.搜集歌颂和描写父母对子女之爱的图片、诗文、歌曲、故事等。

课件使用目的:

感受父母恩情,体会父母为了子女可以付出一切的无私、伟大的真爱,使学生走近自己的父母,深刻感受父母对自己那份深切的爱。

4.部分《中华二十四孝故事》的图片和资料。

课件使用目的:

了解流传至今的故事蕴含的道理,并深刻体会孝敬父母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也应该用自己的方式去孝敬父母。

5.2009年10月13日中国经济网新闻:

服装店招聘启事首先要求孝敬父母的图片和材料。

课件使用目的:

了解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同样是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6.当代孝子的故事典范。

7.创设走进生活的孝敬父母情境。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阅读材料后通过问题探究进一步体会应该孝敬父母;知道在生活中应如何孝敬父母。

三、教学资料要求

1.歌曲《天亮了》的音像资料、歌词及创作背景的真实故事。

创作背景:

那是一个秋天,在贵州麻岭风景区,200多名游客在马岭河峡谷谷底唯一的缆车乘坐点,等待乘坐缆车去山顶吃午饭。

11时10分,一阵难以想象的拥挤后,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竟满载了35名乘客,缓慢上升,10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

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

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越滑越快,越滑越快,最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在缆车坠落的那一刹那间,车厢内来自南宁市的一对年轻夫妇,不约而同地使劲将年仅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

结果,这个名叫潘子灏的孩子只是嘴唇受了点轻伤,而他的双亲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事故造成35名乘客死伤,其中14人死亡。

2.父母对子女无私、伟大的爱的真实故事资料、视频等。

资料一:

暴走妈妈陈玉蓉。

湖北武汉55岁的陈玉蓉是一位让人敬佩的好母亲。

为了完成换肝救子的心愿,患有重度脂肪肝的她开始了每天暴走10公里的减肥计划。

在七个月时间里,陈玉蓉走破了四双鞋,以前的衣服也变得宽松了,体重从68公斤减到了60公斤,去医院一检查,脂肪肝居然完全没有了,这个结果让医生都觉得大为震惊。

  

资料二:

唐山地震中发生的真实故事《血奶》

资料三:

母亲的爱:

5月13日下午,在汶川县,当救援部队抬开一根木梁时,才看清了一位年轻母亲已经停止了呼吸。

但她用弓曲的脊背和全身的力气,抵挡着这根木梁的巨大压力,保护着怀里满脸是血的婴儿。

救援班长一见孩子还活着,就立即从逝去的母亲怀里,欲将孩子抱出来。

就在那一瞬间,他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原来孩子脸上的血,是母亲手腕静脉血管里流出来的,血流滴的方向正对着孩子的嘴,原来是母亲用鲜血救活了自己的孩子。

资料四:

玉树地震中一名母亲用头替孩子挡住砖头遇难

珍夏告诉记者,挖出来的母亲白文毛怀里,是她9个月大的孩子。

白文毛双手紧抱孩子,头部死死地护着孩子的脑袋,倒塌的砖头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后脑,母亲白文毛是用母爱和生命,换来爱子最后生存的机会。

6.当代孝子的故事资料和相关图片。

资料一:

电影《当代孝子》中刻画的真实人物,河南大学生张尚昀背着妈妈打工求学事迹。

张尚昀在家境贫寒、母亲身患重症的巨大压力下,依然勇于向命运抗争,从许昌到长春,从长春到郑州千里背母、打工求学。

资料二:

沈阳孝老敬亲男孩马鹏飞。

马鹏飞很小的时候,父母就都离开了家,他从5岁开始独自一人照顾双目失明的奶奶至今。

资料三:

张晓4岁丧父,同年母亲重病卧床。

他自小就挑起家庭重担,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精心侍奉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用自己14年的行动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资料四:

38岁的田世国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的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话。

资料五:

为照顾生病的母亲,独自撑起一个家的9岁女孩倪东艳。

7.2009年10月13日中国经济网新闻:

某服装城9楼的一家店铺玻璃橱窗上,一张招聘启事,引得过往顾客议论纷纷,招聘条件中“孝敬父母”四个字赫然在目。

店主表示,《孝经》讲述孝是德行之根本,一个人如何对待父母是他的常年习性,在工作中会反映为如何对待工作团队和顾客,“没有孝心的人不适合我们团队。

第一单元跨越代沟

第一课走近父母

第2—3课时“代沟”析疑沟通与和谐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包括“代沟”析疑和沟通与和谐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代沟”析疑。

教材以青云同学的一封信开始,让学生认识到进入青春期后,与父母、长辈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与分歧,甚至是矛盾、冲突,这就是“代沟”。

教材进一步分析了代沟产生的原因:

如青少年随着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的增强,对生活中的一切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总希望父母像尊重一个“大人”那样尊重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是父母往往忽视了这种变化;与父母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别;我们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密切关系;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又加剧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总之,“代沟”是客观存在,又是难以完全避免的。

第二层次:

沟通与和谐。

在明确代沟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沟通,促进相互理解,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教材从晓琴给妈妈的建议入手,引导学生主动亲近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换位思考,注意沟通技巧,寻找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基本方法,跨越代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积极调整和克服“逆反”心理,树立同父母平等沟通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能力目标:

培养同父母平等沟通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换位思考的能力,能采用有效方法调控情绪,克服“逆反”心理。

知识目标:

了解“代沟”的含义及“代沟”产生的原因。

掌握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沟通与和谐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学生与父母意见不一或产生矛盾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他们缺乏、也难以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代沟”析疑是教学难点。

中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发展,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加之心理和社会阅历等方面与父母的差异以及同龄伙伴的影响,学生会感觉与父母缺少共同语言,甚至格格不入。

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代沟和辩证看待、克服“逆反”心理,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化解代沟,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

请学生阅读《青云写给编辑老师的一封信》,寻找青云和妈妈爆发“战争”的导火索,并回答:

对于青云的苦恼,你是否有同感?

让学生交流自己与父母相处时遇到的不愉快,分析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及对自己和家庭的负面影响。

通过联系学生与父母相处遇到的困惑,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了解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烦恼、矛盾和冲突。

方式二:

一个电话引起的风波。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故事,交流两代人之间的隔阂、矛盾和冲突。

引导学生探究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初步了解与父母之间的隔阂。

2.第一层次:

“代沟”析疑

(一)认识代沟

方式一:

联接导入,学生继续阅读《青云写给编辑老师的一封信》,思考并讨论教师的相关设问。

(如:

你的真实想法,青云的苦恼反映了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如何改变这种局面,你会怎样应对等)。

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这种情境,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及做法,明确进入青春期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被称为“代沟”或“代沟冲突”。

方式二:

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资料,并进行课堂交流。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向同学介绍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如何看待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讨论“代沟”产生的必然性,并进一步说说对自己和家庭的负面影响。

引导学生认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现象。

(二)产生“代沟”的原因

方式一:

让学生结合教材P6的两幅漫画进行思考:

两幅漫画突出反映了父母和子女各自怎样的心理特点?

学生评析漫画自主发现问题,了解进入青春期的“我们”成人感、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对于父母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了解父母仍把我们当“小孩子”看待,对我们不放心、担忧。

通过对两幅漫画的分析,总结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和自尊心、独立性不断增强是产生“代沟”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设置母子对同一问题看法不同的几种情境(如在业余爱好方面、在交友方面、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几位同学在哪些方面同父母产生了分歧,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上述分歧说明什么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P7文字材料,适当点拨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

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出自己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代沟”产生的又一原因。

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送伞》,让学生交流:

母亲此时的心情如何?

你有什么感受?

由于各方面差异,主人公为了同伴执意不与母亲一起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妈妈独自一人的心中感受,了解造成“代沟”的另一原因,同伴友情的密切致使与父母亲情的疏远。

结合教材P8的活动,让学生列举自己与父母之间存在的各种分歧、矛盾,并分析原因。

引导学生回顾或者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出青少年情绪的特点,让学生知道自己对父母执拗、对立、反抗的心态加剧了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结合以上所学,不难发现很多中学生与父母之间会有“代沟”,明确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难以避免的,从而正确看待“代沟”。

3.第二层次:

沟通与和谐

方式一:

创设暖暖亲情的情景:

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同时滚动展示亲子之间和谐相处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图片中家庭的和谐融洽。

第一步:

展示《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组进行探究活动,尝试以晓琴妈妈的名义,回复晓琴的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这是爱的分歧,需要双方的互相理解,更需要积极的沟通。

激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学会换位思考,明确亲子间的矛盾实际上是父母关心自己的方式和自己的想法出现了分歧,双方合理地说出自己的建议,消除误会,亲子间的矛盾、冲突是可以心平气和的协商解决的。

第二步:

展示《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21日刊登的代表父母观点的《给晓琴的十四条回答》,让学生展开讨论,列举父母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

学生小组探究,通过双方各自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发现父母看待问题更加全面、富有经验、深度,加深对父母的了解,今后应尊重父母,愉快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

第三步:

结合教材P12的活动,说说自己对父母了解多少?

如承担的压力、面临的困难、存在的烦恼、拥有的愿望和身体状况等,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各方面的情况,感受父母的处境和体验他们的心理,了解父母辛苦、困难,体验父母的情绪和需要,给予父母关心和精神安慰。

第四步:

结合教材P13事例,列举自己的错误言行,如何看待与父母“唱反调”“对着干”的现象?

反之,当父母有过错时,我们可采取哪些方式?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父母的“唠叨”,要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态度,克服“逆反”心理。

了解正确的处理方式,要妥善处理尊重、孝敬和帮助父母的关系,掌握一定的技巧、方式、方法。

第五步:

活动设计:

检查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反思过去与父母相处时态度和行为有哪些地方不妥?

并说说今后怎样做?

引导学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长辈的矛盾,做到依靠不依赖,自主不逆反,与父母和谐相处。

最后,展示编辑老师给青云同学的建议,让父母和子女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加强沟通。

二、教学课件(积件)要求

1.教科书P5《青云写给编辑老师的一封信》的相关设问。

2.《青云写给编辑老师的一封信》继续延伸。

如:

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对自己和家庭有哪些负面影响?

你会怎样应对?

等等。

课件使用目的: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这种情境,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初步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隔阂、冲突,导出“代沟”现象。

3.设置母子对同一问题看法不同的几种情境。

如:

业余爱好、交友方面、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

4.《送伞》故事的相关文字资料。

课件使用目的:

了解子女与父母之间产生代沟各项原因,根据现实中不同的材料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代沟”现象是客观存在,难以避免的,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代沟”现象。

5.创设暖暖亲情的情景:

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展示亲子之间和谐相处的图片。

6.展示《给妈妈的十四条建议》。

7.展示《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21日刊登的代表父母观点的《给晓琴的十四条回答》。

8.展示编辑老师给青云同学的建议。

三、教学资料要求

1.电话风波:

最近,总有电话找小雨,每当有人打电话找小雨,妈妈都想知道打电话的是谁、说了什么。

而小雨不愿意让妈妈知道自己的隐私,由此产生的“神秘”,引发了母女之间的争吵。

2.《送伞》的故事:

一天晚上6点多,由于天降大雨,母亲想起女儿上学时没带雨伞,便把菜档交给丈夫冒雨去接女儿。

在暴雨中等了二十多分钟,母亲终于见到了与同学同撑一把雨伞的小B走出校门。

她高兴地向女儿招手,可女儿的眼睛从母亲流着雨水的头上掠过,脚步却没有停下,与那位同学一起钻进了等在路边的本田轿车。

望着载有女儿的那辆轿车飞快离去,母亲默默地站在那里流泪,雨水伴着泪水,在母亲的脸上流淌。

当班主任问小B为何不理冒雨前来给自己送伞的母亲?

小B这样回答:

“她以为来给我送伞我会感激她,可她有没有想过,我如果跟她一起撑伞回家,我的浑身上下都会被淋湿!

3.《中国青年报》2000年6月21日刊登的代表父母观点:

(1)只有我们的帮助,你才能独立。

(2)你打个碗,可以原谅;你要是说谎,绝对不行。

(3)而你要参考我的“模式”。

(4)父母、儿女都有自尊心;但你18岁前的监护权归父母。

(5)你要先把父母当朋友。

(6)拿自己儿女当出气筒的人,是天底下最无知的人。

(7)犯过的错绝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犯。

(8)我们的确应该注意方法和语气。

但同样一句话,是命令,还是建议,就看你是怎样理解的。

(9)以后最多说三次。

(10)我累了,的确需要有人递杯茶。

(11)请原谅,父母不是完人,该你学的,该摒弃的,需思考的是你;还有一句,父母不是“省长”,你的要求,大多是不能满足的。

第一单元跨越代沟

第二课理解老师

第1课时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一、课堂教学要求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尊敬老师和如何尊敬老师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为什么要尊敬老师。

教材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尊师方面,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在现代,全社会都在提倡尊师。

第二层次:

如何尊敬老师。

首先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体会教师的烦恼与欢乐,引导学生尊敬、关心、体谅和理解老师,正确认识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教育,尊重老师的人格,尊重老师的劳动,重视尊师礼仪,讲求礼貌;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努力达到老师的要求;感激老师的关心和教育,体谅老师;专心听讲,遵守纪律,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以实际行动尊敬老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如奉献、敬业、爱等;树立尊师观念,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激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共筑师生情感的桥梁。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评价教师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成长中的作用;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情。

知识目标:

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掌握尊敬老师、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如何尊敬老师。

尊师的具体做法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边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并落实在平时的具体行动中,这是本课的落脚点。

教学难点:

为什么要尊敬老师。

因为教师的工作特点是时间长、事务杂、强度大、变化多,所承担的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的特定使命和社会责任,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老师和普通人一样,也有诸多烦恼,这些都是学生可能不了解的老师的另一面。

因此,学生在了解到这些后,才能够从内心真正地尊敬、理解老师。

【教学建议】

1.导入

方式一:

展示一首蕴含教师工作特点或者体现教师形象的诗歌或一段话(其中不能出现“教师”这个词语)。

这里让学生猜描写的是什么人物?

从而引出本课的关键词——教师。

引导学生感悟教师职业的神圣,教师工作的辛苦,对教师职业有初步了解。

方式二:

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学生谈感受。

引导学生了解教师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体会教师的崇高奉献精神,感悟教师这份受人尊敬的职业,对教师的工作有初步了解。

2.第一层次:

为什么要尊敬教师

方式一:

学生观察教师,小组回顾交流:

一位老师一天工作的详细情况(假如自己是班主任,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一天的工作情况。

)引导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体会老师的辛劳。

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请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了解。

引导进一步了解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明确传递人类文明的教师职业是崇高神圣的,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尊敬之情。

学生阅读并交流故事说明的道理:

①《送东阳马生序》中宋廉的故事。

②展示《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一书中的江泽民尊师的故事。

③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教师节的重要讲话,提出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让学生明确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我们尊师做出了榜样。

现代社会党和政府一直提倡“尊师重教”的风尚,激发尊敬、热爱教师之情。

方式二:

展示一位老师的工作日志,学生谈感受。

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体会老师的辛劳,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尊敬之情。

学生阅读并感悟故事的道理:

①教科书P17“程门立雪”的故事。

②教科书P17毛泽东的尊师故事。

③现代社会中歌颂先进教师、表彰先进事迹的事例。

让学生分析历史上的尊师典范,明确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分析毛主席贺词的内涵,并结合现代全社会的尊师重教风尚,使学生更加明确要尊敬、热爱老师。

3.第二层次:

如何尊敬老师

方式一:

教师创设情境:

如上课起立问老师好时,有学生不认真,故意站姿不规范;给老师起不礼貌的绰号;上课不认真听讲、睡觉、看小说等。

学生评价分析,说出这样做的危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