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料包.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696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备课资料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课资料包.docx

《备课资料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课资料包.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备课资料包.docx

备课资料包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情节,并赏析了文章的高潮“手刃仇敌”部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林冲。

板书:

林冲

一、赏细节,析人物

引语:

细节是情节的精髓,是小说艺术的血肉,细节阅读法是捕捉人物灵魂的金钥匙。

今天啊,老师就把这把金钥匙交到同学们手上。

板书:

细节

(一)读言行细节板书:

读言行

老师从情节发展的各阶段提取了五个典型的言行细节,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片段,分组研讨,探究其背后的人物心理特征。

(学生分组活动)

幻灯1幻灯2

一个称呼:

“高太尉罪囚”忍

一次冲动:

也自心下慢了怒

五个“一”一个打算:

修屋过冬

一次祈告:

“神明庇佑”

一个动作:

人头摆上供桌反

小结:

奴性;刚烈;求稳;盼安;反叛

幻灯3山神庙两处描写

山神庙细节表现前后对比:

前恭后倨(信命、认命的宿命观违命、抗命的无神论。

杀敌:

反政权摆头:

反神权)

(二)读行头细节

名家手下无闲笔,小说中人物的行头都别具意味,让我们来品一品。

大家看林冲有哪些行头,你从中可窥探出他什么样的性格?

板书:

读行头幻灯4

酒葫芦——以酒麻醉,借酒浇愁,消极逃避

(软弱、隐忍。

“忍”字心上一把刀)

花枪

尖刀——以枪自卫,以刀杀敌,积极反抗

(坚强、反抗。

心上刀变为手中刀)

(有形的刀枪杀仇敌,无形的刀枪杀内心的旧我)

幻灯5

关注文末典型细节:

“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抛弃性格中原有的“安”与“忍”,带着“反”的心性上路)

(三)读环境细节板书:

读环境

男女生分工,分别找出文中关于“风雪”和“火”的多处描写,读一读,思考其作用。

找幻灯6(几处风雪描写)读

女生总结:

风雪作用:

1、推动情节发展2、暗示形势渐趋紧张3、烘托人物形象

(师:

是啊,世道苍凉,心境苍凉,来路不见,去路茫茫。

这茫茫风雪衬托出林冲多么孤独、悲壮的形象)

男生总结:

火:

象征林冲的复仇之火,由隐约微焰渐成熊熊烈火。

(师:

同学们,有谁知道本章回的原标题吗?

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

其实雪与火的关系也颇具深意:

这一组意象,不仅象征林冲与陆谦等人的水火不容,这是小说的外部矛盾;还代表林冲的冰炭同炉性格:

他的性格因素中既有冰凉如雪的“忍”、也有热烈如火的“反”。

这是人物的内心矛盾)

小结:

林冲风雪山神庙手刃仇敌,解决了内外矛盾,超越了自我,完成了性格由“忍”到“反”的巨大转变。

三、说背景,评人物

赏读到此,有的同学立足于林冲的“忍”,认为他窝囊;有的同学立足于林冲的“反”,认为他凶狠。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评价这个人物呢?

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是什么促成了林冲思想行为的巨大转变?

(学生:

陆谦、高衙内、高俅师追问:

这些人代表什么?

统治阶级、官府、朝廷)

(幻灯7,指名读)

关于时代:

北宋末期。

社会黑暗,政治腐败,

普通百姓:

水深火热、

侠客义士:

有心救世,无力回天。

改革不成,只有革命

表象:

乱自下生

农民起义

实质:

乱自上作

文人墨客:

以笔唤世,著书立说

(幻灯8,看)

关于作者:

施耐庵:

写《水浒》抒胸中不平之气。

小结:

忍反板书:

师:

正所谓“但凡世上无仁义,人人心中有梁山。

因此,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林冲,他的“忍”情非得已,他的“反”更是必然,他忍得虽悲情,但反得亦壮烈,因此,百转千折后,终于是英雄。

板书设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读言行

(逼)

细节读行头林冲:

忍——————————反

读环境

《滕王阁序》

(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

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

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集会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

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学生齐读第一段。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

答:

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

答:

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重点学习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

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

答: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

答: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

提问:

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

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举例: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

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

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

“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

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一报云: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公曰:

„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

‟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唐摭言》卷五) 

总结:

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

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

(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

(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

(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

用原句来回答。

 答:

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路、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

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

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

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

随即出游巴蜀。

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

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

怀才不用、知己难遇。

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

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

设想某

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

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

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

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

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

“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 

 

附板书:

 

滕王阁序

王勃

 

 

兴←------------------景美

 

 ↓ 

悲------------------→情真

《陈情表》

师:

1700百年以前的魏晋时局动荡。

魏灭蜀国之后,司马炎篡位,魏国灭亡。

晋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大量征招汗蜀旧臣。

西蜀名士李密走进了他的视野。

李密有年迈的祖母,无法脱身。

一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一面是至亲的祖母,在这人生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风云回到晋朝,走进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师:

请大家注意注音和句读。

(师伴随如泣如诉的音乐朗诵课文)

师:

历史的风云已经消散,让我们回到今天。

一起我们学过《出师表》,这里的“陈情”是什么意思?

生:

陈述自己的感情。

生:

陈述事情的理由。

师:

既然是“陈情”,应该有“陈情”的背景,有“陈情”的目的。

大家看两个问题:

1,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

2,请用文中语言回答,李密所陈何情?

想达到什么目的?

(一个学生读前两段,其它学生齐读后两段。

师:

读的时候大家有个怎样的小疏忽?

生:

四十有(you是第四声)四。

师:

臣少(四声)多疾病。

伯叔(次序不可以颠倒)。

矜(jin)悯愚诚。

感情变化的基调要注意。

师|:

在什么情况下陈情?

生:

“欲奉昭奔驰。

实为狼狈。

师:

“日”“告诉”是什么意思?

生:

师:

陈情想达到什么目的?

生:

“听臣微志。

保存余年”。

师:

愿乞终养/听臣微志。

保存余年。

师:

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

(生读--臣密言:

未曾废离)

生:

为了打动皇帝。

师:

幼年的我与他人有什么不同?

生:

有很大的波折。

师:

哪些波折?

说出具体的语句。

师:

李密: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伯叔兄弟皆无,晚有儿息

祖母:

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师:

见,舅夺母志,不行,婴,这些词语都是什么意思?

(讨论意思)

师:

一个九岁的残弱孩童,在年迈祖母的拉扯下一天天长大。

他每次出门,祖母都要牵挂着他。

她的容貌为孙儿而衰老,她的。

在夕阳的余辉中,留下两行浅浅的脚印。

这样的画面大家都能看到吗?

生:

能。

师:

那么晋武帝也能够看到。

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

生:

我不同意。

生:

我同意。

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

师:

看来文章第一段就打动了这位女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

师:

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

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

请大家找出文中的理之所在。

生: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您把孝作为治理天下的根本,而我正是要尽孝。

生: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师:

人生七十古来稀。

如果假定时日,忠孝之间的矛盾最终可以化解。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这是可以都解决的。

师:

再请两个皇帝说说现在道理分析之后,你会答应他了吗?

生:

现在我同意了,因为他的话有情有理。

生:

我本来是同意的。

现在我当然更加支持他了。

师: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哭不忠,读《陈情表》不哭不孝。

师:

文章有很多词语成为今天的成语,例如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

我们在读了文章之后,写一篇《我读〈陈情表〉》。

《咬文嚼字》教案

执教者朱冉

教学目标

1、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密切关系。

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列举体现出的道理。

3、学会咬文嚼字的方法。

4、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媒体平台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较: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一双丹凤眼,两弯柳叶眉。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像这样描写得精辟的句子还有很多,曹雪芹呕心沥血撰红楼,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古人对文字的斟酌还有这样一些名句: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

那么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运用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今天让我们将借助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来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咬文嚼字》。

题目是《咬文嚼字》,那么请大家先不看课文,我们先尝试自己来咬文嚼字一番。

请大家看这样四则材料。

二、咬文嚼字

(一)借助朱光潜先生的材料先自己咬文嚼字一番,谈谈自己的理解。

材料一: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

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

1、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2、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3、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

视之,石也。

这三则材料将的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另外两则里都只有一个“石”,你认为哪个写得好?

为什么?

材料三:

1、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2、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韩愈修改了哪个字,你认为谁的好?

材料四:

1、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2、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3、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那一句更富有文学色彩?

试说明理由。

(二)刚才我们对这四则材料进行了一番咬文嚼字,那下面我们看看朱光潜先生有怎样的观点,请大家读课文的一到六自然段,看完之后请谈谈朱先生的观点。

教师总结归纳:

四个例子,其实是给了我们四个角度,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联想与否,意蕴不同。

由此可见,朱光潜先生要传达给我们的观点就是(学生答)文学的语言要能准确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要能够把自己想要说的通过恰当的词语表达出来,什么样的人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心情写什么样的文章,什么样的状态下写什么样的文章。

用四个例子阐明这个观点的方法叫什么呢?

例证法

(三)朱先生不仅仅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他还给了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请大家读第七自然段,找出他的观点。

明确:

语言要创新,不能走套板反应。

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

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

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以9秒58这一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百米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三次打破男子百米世界纪录的巨星。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

“眩晕”

总结:

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

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

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同时要从实际出发,多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要刻苦自励。

也希望大家再以后的写作中能有这样一种勤奋的态度。

三、练习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参考答案: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快的鸣叫着,树下的柳树叮叮咚咚奏着曲子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令人烦躁的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叹息着流向远方。

 

《谈中国诗》

1.解题

  “谈”而非“论”,表明其行文风格是对话交流式的。

“中国诗”规定了“谈”的内容,也关涉谈的方法,应与“中国诗”比较而谈。

顺势引出此文的写作背景,即钱先生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将英文演讲稿译为中文。

  2.再导

  在演讲的背景下,我说:

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你们是美国人,我给各位讲中国诗,大家最想知道什么?

生:

中国诗有什么特点。

生:

中国诗和美国诗有什么不同。

  3.导引自学

  各位“美国人”的疑问正是钱先生要给大家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这篇讲演稿的主要内容。

请各位自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话语,带有“中国诗”字眼的句子是关键句。

大多数学生找出了以下句子:

①中国诗是早熟的;②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③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富于暗示性;④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个别学生找出了⑤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在此基础上大家认识了中国诗的特点。

我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以上五条从发展历史、形式、技巧、语言、内容五方面讲了中国诗的特点,也就是和西洋诗的不同。

  4.重点突破

  师:

大家注意观点③、④、⑤的表述方式和①、②有什么不同?

  生:

多了西洋读者、西洋诗。

  师:

这是把中国诗放在西洋读者的角度来看待,这是什么立场?

  

  生:

对比、比较。

  师:

这个立场在原文中有交代吗?

  生:

第一段最后一行。

  师:

根据以上认识给课文分段。

  学生很快就分清了层次(论诗的立场比较文学,中国诗的特点,论诗的方法根据本国文化根基才全面科学)。

  5.归纳小结

  中国诗的五个特点;文艺鉴赏的立场比较文学;文艺鉴赏的方法,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这样才全面科学。

  6.自主发展

  围绕以下题目自由交流,课后将交流内容整理成300至500字的小文章,短评、随笔、小论文、读后感、札记均可。

  ①. 我心中的钱钟书

  ②. 钱钟书的三通:

通古今、通中外、通学理

  ③. 怎样理解中国诗只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

  ④. 试析钱氏的妙喻

  ⑤. 文艺鉴赏小体会

  ⑥. 共同的大海,不同的诗

  ------比较曹操《观沧海》和普希金《致大海》

 

《方山子传》

一、导入

知道“河东狮吼”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吗?

(幻灯片展示)“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知道这个可怜的“龙丘居士”是谁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方山子传》,全面了解一下方山子的人物形象。

板书:

《方山子传》

二、自主探究

(1)组成学习小组。

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向本组提出,由本组成员互相解答。

能够自己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到全体同学面前,再讨论。

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2)师生共同讨论解答各小组未解决的问题。

(3)检查合作学习的效果,出示多媒体画面,学生当堂回答以下问题,老师点评。

 

三、合作探究

 1、方山子何许人也?

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

  

方山子档案

 

姓名陈慥 绰号方山子职业隐士

 

籍贯洛阳现住址光、黄间岐亭穷山间

家家庭背景世有勋阀,当得官。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当前状况徒步往来山中。

庵居蔬食。

环堵萧然。

 

成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纵马射鹊,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晚年遁光黄间,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人莫识也。

 闻富贵,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妻子奴婢皆有自的之意。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2、文中苏轼对方山子“耸然而异之”,那么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呢?

  明确:

 

(一)是他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

  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

  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二)是生活态度的独特:

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

  (三)是待人接物的方式:

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四)是其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

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3、“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侠”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

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明确:

①“侠”

 体现在——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为何要隐:

原文——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

 4、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

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隐约折射,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的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寓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

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但方以文为祸,不便直言,于是隐约其辞,语多深婉。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

一般人物传记写作常规:

(写法:

平铺、直叙)介绍人物

姓氏——籍贯生卒年月、世系——生平行事。

   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

家世、生平等。

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

号的缘由。

但其人真实姓名、

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

种悬念,

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

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

巧遇,点明人物姓氏。

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

其拥有的显赫家世。

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

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四、课堂小结

  

对照方山子,

作者找到了人生失意时的生命抉择。

我们的人生也

应该向方山子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应该坚守生命的清白与达观。

 

 

《项羽之死》

一、导入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