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826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x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九册第19课)

教学目标:

l、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省苏州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米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齐读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l、齐读诗句。

2、指名读,男、女生轮流读诗句。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逐句了解诗句的大体意思。

先在小组里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四、感受画面

我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假如给你一张白纸,你想画上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

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

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

“眠”是什么意思?

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国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往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同布满了霜气—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这一个“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

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

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_曲使你更愁了呢?

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

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扩展: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同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剪梅

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七、作业:

1、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2、写一首表示你某种心情的小诗

朗读感悟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第九册《枫桥夜泊》课例研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而朗读感悟是《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主导思想之一,所谓朗读感悟,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触和体验,从而达到领悟理晖的目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的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精髓,多阅读古诗词能使人涵养丰富。

“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口号。

《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美诗文160篇。

但古诗教学历来却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小学生认知层次较低,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对古诗的历史背景缺乏认识,因而对古诗诗理、诗情的体会与感悟自然就成了古诗教学的难点。

传统的古诗教学,往往只注重讲解注释,学生在枯燥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的韵味美和意境美。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意境美;欣赏古诗语言美;感悟诗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

我们教研组围绕“朗读感悟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了研究。

以李晓红老师的一节古诗教学课《枫桥夜泊》为研究载体。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11月3日李老师用五(5)班的学生进行了第一次研究课,本年级的六位老师共同去听课。

第一次课

师:

在我国江苏省的苏州市有一座枫桥,城外有一座寒山寺,凡是到苏州旅游的人都要到那儿去看一看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这是为什么呢?

生:

因为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有名的古诗《枫桥夜泊》。

师:

“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

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

请同学们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学古诗,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诗意。

师:

诗中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听到的?

生:

(默读勾画后)看到的是:

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寒山寺,听到的有:

乌啼、钟声。

师:

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生:

“愁”字。

师:

同学们,打开你想象的翅膀,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张继一夜没有睡着?

(学生有的说诗人思念家乡,有的说诗人名落孙山心情不好,有的说他没有找到朋友所以不开心。

师:

把你体会到的诗人的愁读出来。

(指名读诗)

课堂作业:

写一首表示你某种心情的小诗:

或者把《枫桥夜泊》编成一个故事。

课后,教师们展开了讨论。

大家都觉得李老师这节课基本按预设的教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弄清了诗的意思,明白了诗人的表达的感情是“孤独、寂寞、忧愁”,但这堂课也存在以下不足:

1、课堂气氛沉闷,预设多于生成,学生发言少有亮点闪现。

课堂容量过小,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不大。

2、获得的感悟还浮于表面,虽然课堂上多次读诗,算得上“书声琅琅”,但每次读的要求不明确,朗读中没有融入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解读没有体现。

到底怎样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诗的韵昧呢?

教研组的成员们又分别查找、学习了相关理论:

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诗中的教学插图,借助各种媒体,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发挥想象。

诗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对于孩子理解古诗来说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

俗话说: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以及借助多媒体的展示或情景渲染,引导观察,启发学生去想象,把学生的视野和思考的领域拓展到课外去,自读自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孩子们的切身经验当然也是相当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以利用。

我们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试着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设身处地地想作者所想、丰富诗中的形象。

这样,学习的难度既可以降低,学生自学自悟的能力又得到了培养,真正实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教材只是一个凭借,只是一个例子”,要想获得更多、了解得更深入,就需关注课本以外的天空。

我们可以收集几首与本诗相关相或题材相同的诗,让孩子通过比较诗之间的异同,以求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并加深对诗的理解。

可以让孩子按自己的理解来读,尊重其主体地位。

通过多读该诗、多读该类型的诗,让学生领会诗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甚至可以以他人之感融入自我之感。

学生在读时,进行着丰富的情感体验,也丰富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教研组的老师们又集体讨论修改了教学设计,11月7日,李老师又用五

(2)班的学生上了第二次研究课。

第二次课

1、课件出示枫桥和寒山寺图片,激情导入。

2、读诗的题目,说说题目的意思,谈谈你对张继的了解,教师作适当补充。

3、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诗中哪些景物是诗人看到的,哪些是诗人听到的,哪些是诗人感受到的?

5、如果给你一张白纸,请你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副画,你想在画面上画哪些景物,画的色调应该是什么样的?

6、小组合作,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试着讲讲诗的意思,全班交流。

7、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想象一下诗人为何一夜未眠,为何发愁?

8.配乐、感情朗读全诗,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体验来读。

9.介绍诗的深远影响:

这首诗被日本教材收录其中,在日本广为传诵,日本游客不远万里都要到苏州来看看枫桥,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

10.欣赏根据这首诗谱写的歌曲《涛声依旧》。

11.欣赏另外几首写愁的诗词,体会不同的愁绪:

《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流传的名句。

李后主借助了想象和感受,不但写出了愁思之长,而且还暗含有愁思难御,浩浩长流的意思。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词人李清照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使人好像看到她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诗仙李白大胆夸张的比喻,表达了怀才不遇的难解之愁。

12、课外作业:

根据古诗编一个故事。

这次课后,我们组的老师都很高兴,因为这一节课上,李老师非常有激情,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听、说、读、写,“诗中画”跃然于同学们眼前,“画中诗”流露于同学们书中,学得兴趣盎然。

对听课的老师来说也是一种享受,优美的音乐令人陶醉,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让人耳目一新。

课上扩展欣赏了三首诗词名句,同样是写“愁”,不同的写法,却有不同的内涵。

通过欣赏,既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算得上是一节成功的课。

刘校长也高兴地向李老师表示祝贺,同时也给这节课提了一个宝贵的建议:

如果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为何而愁,不是更能突出主题,触及学生心灵吗?

对啦,我们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第三次课一定要把这一点加上。

11月13日,我校的手拉手兄弟学校九乡月照小学的全体老师来听课,李老师用五(3)班的学生又进行了第三次课的教学。

课堂上一个开放性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第三次课

学完全诗后,老师问:

由于诗人心情孤寂,面对江枫、渔火这宁静优美的景色,却无法入眠,躺着发愁。

你什么时候看着美景而发愁呢?

生甲:

今年中秋节的时候,妈妈在昆明上班不能回家过节,我看着圆圆的月亮发愁,我非常想念妈妈。

生乙:

我在公园看着盛开的鲜花会发愁,我想:

过不了几天,他们就会凋谢的,多可惜呀!

生丙:

看着满山的红叶我会发愁,因为秋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会来了。

生丁:

看着冬去春来燕子飞回,我会发愁,因为时间过得真快,真是光阴似箭呀!

……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这样一个环节,联系孩子们的切身感受,充分挖掘宝贵的学生资源,让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去切身处地想作者所想、丰富诗中“愁”的内涵。

学生独特的视角,诗化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得以升华。

在此次课例研究中,我们教研组的老师更加确定:

古诗教学重在朗读感悟,教学中要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古诗教学可以依照“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品读——背诵积累——拓展延伸”五步教学流程,使古诗教学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

总之,本次课例研究给我们的收获和启发是非常大的,我们通过研究,明确了古诗教学的基本方法,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我们在以后的教学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大古诗教学的研究力度,力争取得较大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