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4918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docx

高考地理练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讲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展示]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68页

[基础梳理]

一、交通运输

1.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2.方式

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等。

3.影响

人们衣、食、住、行和各种产业活动。

二、交通运输与聚落

1.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

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开展商贸活动,通常会形成比较大的居民点。

2.交通运输与聚落空间布局

时间差异

古代

我国北方地区聚落往往在陆路干道附近形成;南方以水运交通为主,聚落多临水分布

近代

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地区差异

北方地区

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形态较规则,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地区

聚落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

3.铁路与城市

铁路的修建可促进一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4.交通运输变化对城镇的影响

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本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三、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1.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关系

(1)交通运输对商业布局的影响主要通过人流和物流来体现。

(2)商业中心的繁荣会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商业中心与商业网点

(1)商业中心:

是地区和城市的物资集散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

通常位于区域的核心位置,交通便捷,既有利于商品的运输和销售,也有利于人流的集散。

(2)商业网点:

多散布于居民区或广大乡村。

3.交通运输发展对商业布局的影响

[图文拓展]

1.山地对交通线的影响

山地起伏大,交通线尽量沿等高线修建,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路要修成“之”字形弯道或开凿隧道(从背斜部位穿过,避开断层带)。

2.以桥代路的目的

以桥代路在人均耕地少的地方是节约耕地;在冻土、黄泛区是防止地质灾害对铁路的影响;在自然保护区是为野生动物提供迁移通道;在城市是为提高交通通达度。

3.铁路建设与石家庄的发展

20世纪初,石家庄还是获鹿县辖下的一个小村,由于石家庄至太原、北京到汉口铁路的修建,成为晋冀间物资转运枢纽,有力地促进了石家庄的经济发展,成为城市崛起的先导。

4.商业网点分布的交通最优原则

商业网点的分布一般是遵循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但许多商业网点遵循交通最优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和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69页

考点一 交通运输方式的评价与合理选择

下图为

❶两者间

❷图。

读图,回答

(1)~

(2)题。

(1)图中两种运输方式的

❺的区间在(  )

A.700~900kmB.600~800km

C.500~700kmD.400~600km

(2)

❻应该是(  )

A.高速公路B.普通铁路

C.航空D.水路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

(1)B 

(2)C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各种运输方式在技术上、经济上各有长短,都有最适宜的使用范围。

货物运输要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客运的选择要根据价格、安全、时效、目的等进行,都要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图解如下:

2.采用优选法确定货运方式

根据货运的需要,先看距离是远还是近,再看运量是多还是少,运费是贵还是便宜,最终用优选法来确定运输方式。

运距

总的来看,公路运输适合小批量货物、中短途运输,价格较铁路贵、较航空便宜;铁路适合长途运输,价格便宜,速度快,也更安全;航空速度最快,适合高附加值和对时间要求严格的货物;水运速度慢且只能在靠近水的地方采用,有较大限制;管道多用于运输气体和液体。

(2017·高考海南卷)2000年7月,连接丹麦哥本哈根和瑞典马尔默的厄勒海峡跨海工程竣工通车。

该工程全长16千米,采用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组合的方案。

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建设成本B.保护海洋生物

C.避免破坏景观D.利于海空交通

2.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有利于(  )

A.提高通行速度

B.降低施工难度

C.保持水流畅通

D.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解析:

第1题,工程西段靠近哥本哈根机场,采用海底隧道方案有利于飞机飞行和海洋轮船航行,所以利于海空交通是工程西段采用海底隧道方案的主要目的。

第2题,桥隧结合处未利用萨尔特岛,而是新建人工岛,可以减少工程施工和通车后对萨尔特岛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保护萨尔特岛生物。

答案:

1.D 2.D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

读图,完成下题。

3.哥伦比亚向美国运送鲜切玫瑰花宜采用(  )

A.公路运输B.铁路运输

C.航空运输D.海洋运输

解析:

鲜切玫瑰花的价格较高且保质期较短,因此应采用航空运输的方式将哥伦比亚的鲜切玫瑰花运往美国。

答案:

C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拿马运河受宽度和水深的限制,目前仅可通航7.6万吨级以下轮船,更大型轮船的货物则需分装、转运。

轮船通过运河的时间约9小时。

近期,哥伦比亚拟修建一条铁路,长约220千米,预计通过时间为3小时。

下图示意巴拿马运河和哥伦比亚拟建铁路的位置。

说明与巴拿马运河相比,哥伦比亚拟建铁路在运输方面的优缺点。

解析:

依据交通运输方式优缺点回答。

铁路的优点主要从运量大、速度快、耗时短、受天气影响较小等方面叙述;缺点主要从运费高、运距长、运输连续性较差等方面说明。

答案:

优点:

适宜大宗货物运输,速度快,耗时少,受天气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小。

缺点:

运费贵,运距长,(运输连续性较差)对小宗货物运输缺乏吸引力。

考点二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

(高考经典题)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

(1)~

(2)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

A.河流 B.聚落

C.耕地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规范审答                

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

(1)D 

(2)B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2.自然因素是交通运输线路的基础因素,其影响逐步减弱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地形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尽量避开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过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3.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交通运输线路的决定性因素,而技术始终是交通运输线路建设的保障因素

区位因素

影响分析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线路,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铁路线和公路国道线基本以直达为主,并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通过城市时应从城市边缘经过;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则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需要为主,可以通过当地的居民点、车站、码头等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障碍,并减少其对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4.交通运输线的设计比较思路

比较项目

比较内容

建设成本

包括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搬迁成本等

线路长短

包括原有线路、建设距离等

沿线村镇

包括沿线村镇数量多少、规模大小、人口多少等

施工难度

地形起伏、桥涵多少、高寒缺氧、风雪、冻土等

沿线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占用耕地

占用良田多少

生态影响

对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影响等

交通选线要遵循“低、高、大、小”原则。

即成本要低,安全性要高,经济效益要大,环境破坏要小。

(2017·高考北京卷)下图为107国道邯郸—武汉段及其附近区域简图。

读图,回答下题。

1.该段国道能够(  )

①增加沿线商业网点数量

②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

③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

④促使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呈带状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陇海铁路为东西向铁路,而107国道邯郸—武汉段为南北向,故对缓解陇海铁路运输压力作用不大,③错误;国道一般从城市外缘经过,对省会城市空间形态影响不大,④错误;该段国道会增加沿线商业网点的数量,促进沿线地区人口流动,①②正确,选择A项。

答案:

A

2.(2018·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解析:

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

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

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答案:

分布特点:

(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

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

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3.(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

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

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图中所示铁路是我国与该国合作的典范。

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km/h、40km/h。

请从地形角度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

解析:

地势起伏的大小是影响铁路运行速度的重要因素。

地势起伏大的地区,运行速度慢,地势起伏小的地区,运行速度快。

答案:

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高。

乙路段地处沿海地区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

考点三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图解考点]

港口区位因素

(高考经典题)甘德国际机场(下图)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

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

据此完成

(1)~

(2)题。

(1)导致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经济

C.位置D.人口

(2)甘德国际机场失去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经济发展缓慢B.横跨北大西洋航班减少

C.飞机飞行成本降低D.飞机制造技术进步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1)“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说明当时的飞机飞越北大西洋时燃料不足,需在此位置补充燃料。

(2)如今“不再需要经停此地”,说明飞机的载油量增加,单位距离能耗降低,体现了飞机制造技术的进步。

2.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

(1)C 

(2)D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和选址要求

 

港口

汽车站

航空港

自然因素

入港航道要有足够的水深和水域宽度;平原地形对港口设备、建筑和布局有利,但航道往往容易淤积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但要求地形平坦开阔、位置适宜

受地形、气候、地质、水文等影响较大

经济、社会、技术因素

受腹地条件和城市依托影响较大,腹地范围越广、经济越发达,对港口建设越有利,另外还需完善的配套设施和高效率运作服务

数量、密度、规模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频繁地区最为有利

选址要求

河港要求河宽水深,靠近城市或陆路交通便利的地方;海港要求有背风、避浪、水深的海湾,且交通便利的地方

城市交通干线两侧,与市内干道系统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联系的地方

地形开阔平坦,坡度适当,天气较好,地势较高,距城市较远但交通便利的地方

(2017·高考江苏卷)下图为上海港口迁移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港口区位迁移形成的拓建模式是(  )

A.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干流港

B.深海港→门户港→干流港→支流港

C.干流港→门户港→支流港→深海港

D.支流港→干流港→门户港→深海港

2.洋山港建设对上海发展最重要的意义是(  )

A.促进城市内部功能的变迁

B.加速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

C.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D.推动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解析:

第1题,依据图例可知,港口迁移由1时期向6时期不断变化:

图示1时期港口位于黄浦江的支流苏州河上,属于支流港;2、3时期港口位于黄浦江干流上,属于干流港;4时期港口位于黄浦江干流上和海岸线处,属于干流港和门户港;5时期港口位于海岸线处,属于门户港;6时期港口位于海洋中的洋山港,属于深海港。

第2题,洋山港位于海洋中小岛处,海水较门户港处要深,利于大吨位船只停靠,可大大提升上海航运能力,从而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答案:

1.D 2.C

3.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法国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对马赛进行了刻画。

下图为马赛的地理位置及港区旧貌图。

马赛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气候宜人,拥有法国最大的海港。

读图,回答下题。

简述马赛成为法国天然良港的条件。

解析:

港口建设需要考虑筑港条件、市场需求两个因素。

筑港条件要考虑陆域和水域条件。

由材料可知,马赛为基岩海岸,港阔水深,故不易淤积;图中显示,马赛位于海湾内,风浪小,潮差小;马赛位于地中海沿岸,为重要的海上运输通道,来往船只较多;靠近罗讷河口,便于河海联运且腹地广阔,货运量大。

答案:

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基岩海岸;港阔水深;海湾风浪小,潮差小;靠近罗讷河口;腹地广阔。

考点四 交通运输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❶。

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福建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1982年的117.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554.69亿元,

❷。

(1)简述福建省交通运输网的变化特点。

(2)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

(1)交通运输线路里程增加,站点增多,密度增大;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沿海地区及其与中西部之间的交通线明显增多,交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为主的省级综合运输网。

(2)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的变化

例如,上题中福建省2005年比1982年交通运输方式增加了高速公路,同时原有运输方式的规模、长度、密度都有了明显的增加,交通更加网络化,运输更加专业化,聚落(城市)沿交通线分布更加明显、数量也增多,原有的有些城市规模扩大。

2.交通线的变化影响聚落形态和发展速度

1.近年来,以高铁站为依托的高铁新城在我国逐渐兴起。

高铁站选址和高铁新城建设的一般规律是(  )

A.在小城市,高铁站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城市CBD发展

B.在中等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会带来城市空心化

C.在大城市,高铁站常选址于城市中心,高铁新城会迅速演变为城市CBD

D.在特大城市,高铁站选址常远离城市中心,高铁新城建设有利于促进郊区城市化

解析:

如果高铁站位于城市中心,容易加剧城市中心交通压力,又影响居民生活,所以选项A、C错误;而城市空心化是由于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等原因产生的,所以选项B错误;高铁新城一般建在特大城市,以高铁站为依托,吸引大量人流,有利于促进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答案:

D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2~3题。

2.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3.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解析:

第2题,读图文材料可知,甲模式高速公路从城区穿过,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乙模式不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因而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和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第3题,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一般不直接穿过城区,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乙模式,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也避免其对城市内部交通及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城市建设不断扩展,城市范围会不断扩大,高速公路部分会被城市包围,所以甲模式会存在;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可能同时存在甲、乙模式;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高速公路部分会被城市包围,会形成乙模式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答案:

2.C 3.B

考点五 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图解考点]

[信息解读]

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商业网点要求有便捷的交通,所以很多商业网点的建立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山区交通闭塞,交通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困难,商业网点少,且多分布在公路沿线;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商业网点密度明显大于山区。

❶,

❷。

某地理小组学生实地考察了该商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同学们经考察认识到,最

❺是(  )

A.靠近铁路、公路,货运成本低

B.位于大城市之间,顾客来源广

C.接近城市边缘,土地成本较低

D.远离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优良

规范审答                

我的答案:

B

1.交通运输对商业中心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2.商业网点区位的判读方法

看城市地价高低

在地价最高处,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在次高峰处,可能布局次级商业区

看城市路网密度

城市路网密度大的地区,人流、物流量大,商业网点密集

看城市道路网格布局

城市干道与市区环路交会处,交通便利,便于人员流动和商品货物集散,成为布局商业网点的理想区位

看建筑的密度

建筑物高大稠密的地区地价高,可能是城市中心商务区

看车流量

白天车流量大、停车频率高,夜晚相反,可能是商业密集地区

1.下图为某年许昌与周边部分城市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图,根据流量大小分为五个等级。

下列城市与许昌之间的高速公路日均流量处于同一等级的是(  )

A.平顶山和新乡

B.焦作和漯河

C.济源和开封

D.郑州和洛阳

解析:

首先阅读图例,然后对照各城市与许昌之间的日均流量进行判断。

读图可知,许昌与郑州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最高,与平顶山、漯河、洛阳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依次降低,与济源、焦作、开封、新乡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最低。

许昌与平顶山、新乡之间,与焦作、漯河之间,与郑州、洛阳之间的日均流量等级都不相同。

许昌与济源、开封之间的日均流量属于同一等级。

答案:

C

2.下图为某地区城镇及道路交通网络规划图。

在①②③④四点中,计划建设两个商贸中心,较为合理的设置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商贸中心应布局在交通便利、集散能力强、来货便利的地点。

①④均位于铁路和多条公路的交会处,交通便利。

答案:

C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地某传统美食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自从沿线高速公路建成后,以经营该传统美食为主的餐饮业在甲地逐渐衰落,而在乙地日趋兴盛。

上图示意区域中心城市M至甲地的交通线。

分析高速公路建成后,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在甲地与乙地此衰彼盛的原因。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M是中心城市,也是最重要的客源地。

M和乙地之间有高速公路相连,方便快捷,同时又在乙地建有出口,而甲地交通相对不便,故甲地的吸引力减弱,餐饮业的数量就会减少,乙地餐饮业的数量会逐渐增加,集聚效应增强,名气增大。

答案:

M市为主要客源地,高速公路快捷、方便,吸引M市的更多食客,高速公路在乙地有出入口(乙地来往M市远比甲地方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在乙地开设更多,名气渐盛;而甲地因交通相对不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逐渐衰落。

规范答题模板系列8| 交通区位条件的分析评价

授课提示:

对应学生用书第175页

交通区位条件分析类问题有两种类型:

一是直接分析某种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二是对某地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进行评价。

这些问题考查的核心内容都是交通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

析高考真题——知答题思路

角度一 交通线、点的区位因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交通运输发展条件评价,其答题思路为:

[模板构建]

1.交通运输线区位条件分析答题模板

区位因素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自然因素

地形 地质

水文 气候

沿河谷(等高线)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气象灾害影响小(大)

经济因素

资源 经济

科技 人口

××资源丰富地区,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经济发展;经过地区经济发达,沿线地区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促进沿线经济发展;科技发达,××自然难题被克服;经过居民点多(少)

社会因素

就业 国防

民族团结

脱贫致富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带动落后地区脱贫致富

2.交通运输点——港口的区位条件答题模板

角度

关键词

答题思路

陆域

地形 交通

经济腹地

城市依托

地形相对平坦(崎岖)、开阔(狭窄),利(不利)于港口建设;交通运输便利,可以实现河海联运;经济腹地广阔,客货运输需求量大;以××城市为依托,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

水域

航道 停泊

避风 冰期

港阔水深,利于船只的停泊和航行;泥沙含量大,容易淤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靠;位于峡湾,避风、避浪;无冰期(冰期长),通航时间长(短)

[典例] (高考经典题)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自古以来,“南方丝绸之路”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贸易通道。

说明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基本沿山间谷地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原因。

请各答一条。

[获取信息]

[尝试解答] 自然:

地势起伏相对较小(自然屏障较少;水源充足)。

人文:

聚落较多(人口较多;利于商贸和补给)。

练经典试题——知命题特点

1.(2017·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