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24924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笔记.docx

公共政策学笔记

公共政策学

第一章、绪论

1、公共政策。

A、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B、“政策”的内涵。

①由特定的主体制定及执行,具有法定的权威性。

②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的目标或目的;在一定历史时期起作用,有时效性。

③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

④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C、本质及功能的表现。

①作为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

②作为公共管理的手段。

③作为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2、政策系统的定义与划分。

(1)定义:

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2)政策系统的划分:

信息、咨询(参谋)、决断、执行、监控子系统。

①    信息子系统:

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②    咨询子系统:

由思想库(现代政策研究组织)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的子系统。

③    决断子系统:

也称中枢子系统,它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

④    执行子系统:

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

⑤    临近子系统: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

3、政策主体、客体与环境。

(1)      政策主体: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选民)。

(2)      政策客体:

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或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3)      政策环境:

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①社会经济状况。

②体制或制度条件。

③政治文化。

④国际环境。

体制:

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4、政策过程的定义:

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过程。

是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使政策系统呈现的一个动态的运行过程。

5、两种基本的公共决策体制。

(1)      民主的决策体制:

直接民主制和代议民主制。

直接民主制下,公共决策或公共物品的需求决定由选民或公民直接投票决定;代议民主制下,公共决策或公共物品的需求决定是由选民或投票人选举出代表,再由这些代表做出公共决策。

(2)      非民主的决策体制:

独裁决策体制。

公共决策或公共物品的供给取决于独裁者本人的偏好,由他说了算,且他宣称自己是为社会或公众作决策,标榜其偏好与公众的偏好一至,但实际并非如此。

6、政策过程的阶段途径:

该途径将政策过程划分为一系统阶段或环节――通常包括政策议程,政策规划与合法化、执行、评估和终结等阶段,并在每一阶段讨论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基本因素。

(1)      成就:

简化决策过程;带来众多关于政策过程各阶段研究的成果;提供有用的概念框架。

(2)      局限:

用限性观点看待各阶段关系;未深入政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对政策实践了解片面。

7、新理论框架。

(1)      制度理性选择框架:

其焦点是,制度规则是如何改变由物质上的自我利益所激励的自觉理性个人的行为。

(2)      多源流框架:

将政策过程看作由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三股源流构成。

(3)      中断-平衡框架:

以被短期的重大政策变化所打断的长期渐进变化作为特征。

(4)      辩护联盟框架:

主要关注政策次属系统中辩护联盟。

8、公共政策学:

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9、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1)      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统一的社会科学的范式受到作为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的政策科学范式的挑战。

(2)      公共政策研究的经济学途径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3)      政策科学学科在不断分化。

(4)      政策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

10、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

(1)      人类在当代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以及人们对政府解决问题能力及表现的不满。

(2)      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已经发展出一些可以改善政策系统和提高政策质量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马注意力转向与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

(3)      思想库的成熟及其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日益突出。

11、思想库的作用。

答:

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思想库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联结权势集团和直接决策者的中介,起到使政治系统与社会广泛联结的作用。

(1)      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

(2)      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

(3)      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

(4)      向政府输送官同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备机构。

(5)      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12、公共政策学的“范式”特征。

(1)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

(2)      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

(3)      公共政策分析涉及的是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整个政策问题。

(4)      公共政策分析不公是描述的,而且也是规范的。

13、公共政策学的研究途径。

A、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1)      系统理论: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研究公共政策问题,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注重环境与政治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反映。

(2)      过程理论:

将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研究。

(3)      团体理论:

将公共政策看作利益集团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以及彼此协商、定约和妥协的产物。

(4)      精英理论:

政策是精英按自己的偏好做出选择,而政府不过是执行精英做出选择的机构;政策是自上而下由精英提出并加以执行,而非自下而上产生于群众的要求。

(5)      制度理论:

将政策看作政府机构或体制的产出。

B、经济学的研究途径。

(1)      福利经济学理论。

①政府有责任纠正市场失灵。

②政府必须首先确定是否市场失灵正在引起社会问题。

(2)      公共选择理论:

政治行动者个人(不管是决策者还是投票者)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3)      新制度主义:

制度结构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基本建筑材料,个人的偏好、能力和基本的认同以这些体制结构作为条件;历史发展是路径依赖,一旦做出某种选择,使限制了未来的可能性;决策者在特定时期可利用的选择范围是那些早期确定了的制度性能的函数。

注:

后两种途径是“新政治经济学”的途径。

C、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体现在阶级分析上。

资本主义社会的公共政策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冲突的表现;公共政策是资本家手中的工具,用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增加剩余价值,并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

14、政策分析的职业化。

(1)      是指在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咨询公司、大专院校中从事专门的政策分析或政策研究活动。

(2)      标准:

①必须有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或项目。

②在工作描述中,必须有某种表示这种的工作。

③必须有那些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自己的组织或专业行会。

④必须有一川明确的或被认可的职业伦理规范。

(3)      政策分析职业化的现状。

①美的政策分析的教育培训已得到充分的发展。

②政策分析的就业者人数不断增加。

③大量分析家不为政府工作,也不向政府提供有偿服务,而是在营利组织和NPO。

④在职业化组织方面,美政策分析的学术研究团体及职业协会已有相当规模。

⑤在职业伦理方面,形成一套为所有的或大多数政策分析者所认同和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并非易事。

15、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理由。

(见案例分析部分)

16、研究公共政策学的现实意义。

(同上)

第二章、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

1、政策分析的基本模式。

(1)      全面理性模式(纯粹理性模式):

泛指决策者能够依据完整而整合全面的资料作出合理性的决策。

它主张,为了一个理性的决策,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知道所有的社会价值偏好及其相对权重,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每一个备选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必须能够估计每一个政策方案可能得到或者失去的社会价值比例,能够选择最经济有效的政策方案。

它构成以后的几乎所有政策分析模式的出发点。

(2)      有限理性模式:

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

有限理性模式对全面理性模式作了深层次的批评,并强调政策制定中非理性因素的重要性。

(3)      渐进模式(林德布洛姆):

政策制定所根据的是过去的经验,经过渐进变迁的过程,从而获得共同一臻的政策。

它以现行的政策作为基本方案,在与其他新方案相互比较后,制定出对现行政策的修改,增加的新政策。

(4)      混合扫描模式:

渐进主义与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考虑到决策者能力的差别。

(5)      最优化模式:

德洛尔。

四种基本假设:

①优化的政策制定包含了一种增加合理性内容的努力。

②超理性的过程起重要作用。

③这些超理性的政策制定阶段可由各种手段加以改善。

④当代大部门政策制定的实践已滞后,这能够且应该改善。

2、政策分析的理论:

概念理论、认知理论、因果理论、规范理论。

3、政策分析的多样化方法论。

(1)      数学最优化:

以运筹学、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为基础。

(2)      计量经济学方法:

以经济学和统计学为基础,强调统计回归分析,这种方法可用来预言。

(3)      准实验方法:

以心理学和社会学为基础,强调努力安排事前实验、事后实验、控制团体和非随机的、准实验的团体。

(4)      行为过程方法:

以政治科学为基础,强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的过程。

(5)      多元标准决策方法:

目的是分析最好的备选方案,并加以结合和分配。

4、政策分析的基本任务及程序。

(1)      帮助决策者确定政策目标。

(2)      找出达成目标的各种可能的办法。

(3)      分析每个备选方案的各种可能的结果。

(4)      依一定的标准排列各种备选方案的顺序。

5、政策分析的构成因素:

问题、目标、备选方案、效果、标准、模型、政治可行性。

6、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

问题界定、标准设立、方案搜寻、结果预测、方案氛择、政策执行与监测、结果评估与政策变迁。

(具体看案例分析部分)

第三章、问题界定

1、政策问题。

(1)定义:

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或状况,而且也是一种主观感知及集体行动的产物。

它是一种由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感觉到的与人的利益、价值和要求相联系的,并由团体活动所界定的。

以及为政府所认可、认为必须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2)构成要素。

①存在一种客观条件或情况。

②它是被感知的。

③是大多数人所感知到的一种情况。

④价值、利益、要求的冲突。

⑤需要、受剥夺、不满足感的产生。

⑥团体活动过程。

⑦权威当局认为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问题。

(3)政策问题的性质。

①政策问题的相互依赖性。

②政策问题的主观性:

产生问题的外部条件是被有选择地加以定义、分类、解释和测量的。

③政策问题的人工性:

只有当人类做出关于改变某些问题情景愿望的判断时,政策问题才有可能。

④政策问题的动态性:

问题和定义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4)政策问题的种类。

邓恩认为可以分为:

结构良好的问题、结构适中的问题、结构不良的问题。

2、问题界定为什么非常重要?

与问题解决的关系是什么?

答:

A、

(1)问题界定或问题构造是政策分析过程的逻辑起点,也是政策分析过程中最为关键而困难的一步。

(2)成功的问题解决需要为正确的问题找到正确解决办法,我们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解决错误的问题,而不是由于为正确的问题找到错误的解决办法。

(3)可产生关于问题性质及其潜在解决办法的政策分析方法。

B、二者的关系:

(1)      政策分析是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问题界定的方法俦于问题的解决方法。

问题界定的方法是高的方法或元方法,而问题解决的方法是低阶方法,是由元方法派生出来的。

(2)      成功的问题解决需要为正确的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3)      成功地界定问题的标准不同于妹子些成功地解决的标准。

成功的问题解决要求分析者为一个清楚论述了的问题获得正确的解决办法;相反,成功的问题构造要求分析都为模糊的、缺乏定义的问题获得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3、问题界定的途径。

(1)      接受当事人或决策者提供给我们的问题

(2)      用实用的途径或社会标准的途径来界定问题。

4、问题界定的方法。

(看案例分析部分)

(1)边界分析。

(2)类别分析。

(3)层次分析。

(4)综摄法。

(5)头脑风暴法。

(6)多视角方法。

(7)假设分析。

(8)论证图标。

(9)问题文件法。

第四章、目标、指标和标准

1、澄清目标的重要性。

(1)      政策目标是决策者凭借决策手段所要取得的东西是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制约着公共决策及政策分析的全过程。

(2)      在多数场合,决策者并不清楚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或难以将目标清楚地表达;目标多方面,甚至彼此相冲突。

(3)      目标隐含着决策者所要采取的行动过程。

(4)      澄清目标给方案提供合理的基础,是政策分析的一个关键。

2、基本的政策目标。

(1)      增长:

其实质,为了提高包括下一代在内的后代的消费水平。

(2)      效率:

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3)      稳定: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      公平:

分配公平。

3、澄清目标的困难。

(1)      价值因素。

①社会上的个人、团体、阶层或阶级存在着不同甚至冲突的价值观,并引起大臻政策目标上的冲突与争论。

②确定某个目标所依据的价值判断相当复杂。

(2)      政治原因:

公共政策目标是政治过程的产品。

①决策者存在政治上的考虑。

②利益团体的存在及对公共政策施加影响。

(3)      目标的多重性及冲突。

4、澄清和确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

(1)价值分析和政治分析。

A、为澄清目标作价值分析,主要解决目标反映谁的价值观,目标相状群体的利益等问题。

B、①弄清决策者的政治立场,政治需要和政治观点,评估这些立场需要和观点是如何影响相关的政治目标的。

②利益集团的政治影响迪种影响有时左右政府的政策目标。

(2)处理多重的和冲突的目标:

努力寻找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更高一级或一晚一般性的目标。

①看看高一级的组织层次。

②最优化途径。

③“令人满意”的途径。

C、目标最优化的方法和技术:

化多为少法、重排次序法、分层列序法、直接求非劣解法、层次分析法。

 5、政策指标的含义和分类。

(1)      政策指标是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惊讶,它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

(2)      包括经济指标、政治指标、社会指标和综合指标。

6、评估标准:

绩效标准或决策标准。

它为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提供定量的或定性衡量尺度,既可用于政策目标的某一方面或整个目标的测量,也可用于各种目标组合的测量。

7、评估标准确定的困难。

(1)      政治过程的本性使得决策者不愿明确出相关的政策目标,而目标不明确,也就难以有准确的评估标准。

(2)      被提出的每个政策方案或项目往往都不是单一目标,而是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的评估标准及心尺度不同。

(3)      政策分析者为不同的决策者工作,他们不愿放弃多重、冲突的目标及评估标准。

8、评估标准的基本类型。

(1)      效益:

指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实现所期望的行动结果,即目标。

(2)      效率:

指为产生特定水平的效益所要付出努力的数量。

(3)      充分性:

指特定的效益满足引起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尺度。

(4)      公正性:

指效果与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中分配的公正程度。

(5)      回应性:

指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价值观的程度。

(6)      适当性:

指一项计划的目标的价值和支持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脚。

第五章、备选方案

1、备选方案的必要性。

(1)      从选择程序上看,备选方案的搜寻或设计构成了政治分析过程中的一个中介环节。

(2)      从现实的政策决策的实践上看,找到尽可能多的备选方案,是合理决策、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

2、备选方案的来源。

(1)由政策问题的性质以及政策目标所派生。

(2)现有的政策。

(3)别人或别处处理相同问题的经验中得到借鉴。

(4)特殊政策案例的启示。

(5)类似问题的类比。

(6)专家请教。

(7)权威要求。

(8)政策参与者的价值观及信念、法律的规定和科技知识中进行推导。

3、备选方案产生的步骤与方法。

(结合案例分析部分)

A、搜寻与发现。

(1)      不作为的分析:

以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能否消失或缓解,并为新方案的产生测量提供基点。

(2)      快速的调查:

可产生类似的信息。

(3)      文献评论:

可显示别人或别处的成功解决办法。

(4)      实践经验的比较:

其目的不是找出一个最优的备选方案,而是发现一系列由经验表明为是可行的备选方案。

(5)      被动的搜集与分类:

来自于当人或上级,来自于具有不同立场的辩护者,来自于各种组织和利益群体。

(6)      类型学的发展:

考察被一项潜在政策所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的类型有助于查明备选方案。

(7)      类比:

可发现类似问题和它的成功解决办法以帮助查明备选方案。

个人类比、直接类比、符号类比、幻想类比。

(8)      头脑风暴法:

可产生真知灼见,产生一些隐蔽的思想和解决办法。

(9)      与理想的比较:

更好地确定备选可能性的范围,并引起更广泛的思考。

B、设计与创造。

(1)      分析――综合途径:

先将问题分解成其构成因素,分析这些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再将这些部分重新组合成一个解决方案。

(2)      动态结构途径:

先界定系统的每个构成要素(元件),然后查明系统所能呈现的状态;从各种可能的方法中组合各了系统的动态,以确定潜在完整系统的设计。

(3)      可行性的处理:

假定分析者能确定可处理问题的各个变项,并要求对能做什么事情与应该做什么这两者有所认识。

(4)      修改现有的解决办法。

①修改现有解决办法:

放大、缩小、替换、结合、重组。

②改变时间、资金和组织。

③改变决策点、影响点和风险管理,揭示潜在的备选方案。

C、筛选。

成本-收益、实施条件、方案的敏感性。

4、在发现和创造备选方案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      不要过分依赖于过去的经验。

(2)      不要急于批评别人的意见,不让好主意溜掉。

(3)      避免过早锁定问题定义。

(4)      避免过早形成偏好。

(5)      防止未经评估而排除备选方案。

(6)      注意当条件发生变化时,重新考虑以前被排除了的备选方案。

第六章、未来预测

1、 预测:

一种程序或方法,它依据先前政策分析的各阶段所掌握的关于政策问题、目标和方案的今年或知识、对政策(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

邓恩将预测分为推断、预言和猜测。

2、预测的意义?

答:

是政策分析后来阶段的前提,是政策手段更好实现指导和控制社会过程的一个条件。

但是,预测十分困难,难以准确。

(1)      提供关于政策的未来变化及结果的信息。

(2)      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

(3)      是传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一种有益补充。

3、预测的过程(程序)。

(1)      预测目标,分析其所处的环境。

(2)      搜集与整理数据,编制假想成本。

(3)      选择预测方法,建构预测模型。

(4)      总结预测结果,编写预测报告。

4、预测的方法论基础及其逻辑依据。

答:

预测的方法论根据是一系列用来建立对现有的或新的政策、新政策的内容和政策参与者行为的似真性假定数据。

主要基础是趋势外推、理论假设和判断三种。

分别与推断、预言和猜测相联系。

(1)      趋势外推的逻辑――推纳推理。

(2)      理论预测的逻辑――演绎推理。

(3)      灵通判断的逻辑――回溯推理。

5、 外推预测:

持久性、规律性,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1)      古典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其要点是将预测目标的历史数据按照时间的顺序排列成为时间序列,然后分析它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外推预测目标的未来值。

有四种变动形式:

长期趋势、季节变化、周期性波动、不规则运动。

(2)      回归分析方法:

线性回归分析、非线性回归分析。

6、 理论预测:

其假定是过去出现的东西将在未来重现或可能在未来发生,根据各种理论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进行预测。

包括理论图示、因果模式和回归分析。

7、 直觉预测:

所依据的判断、直觉、灵感、洞察力,其程是回溯揄过程。

即分析者从一个猜测的事态出发,然后寻找支持这一猜测的数据和假定。

包括德尔菲技术、交互影响分析和情景描述法。

第七章、方案的比较和择优

1、方案比较的内容。

(1)  技术可行性:

现有技术或方法能否使得目标的实现可能;备选方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  经济可行性的比较:

既指一项政策方案的执行能获得财经资源的充分支持,又指方案或项目的执行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率或效益。

(3)  政治可行性:

可接受性、适当性、回应性、合法性、公正性。

(4)  行政可行性:

权威、制度承诺、执行人员的能力、目标群体的支持、财政资源。

2、方案抉择应注意的事项:

(1)  不要期望找到一种绝对优势的或完美的政策备选方案。

(2)  不要把一项偏好的政策和一些“虚拟的”或“稻草人”式的备选方案对立起来。

(3)  在根据所有目标评价完所有的备选方案之前,不要有一个“特别喜欢”的备。

(4)  确保备选方案互相排斥。

(5)  备应提供真正的选择。

(6)  应避免“厨房水池”式的备选方案。

(7)  备选方案应当与可获得的资源,包括司法权和可控变量一致。

(8)  记住政策备选方案是具体的行动集(提醒自己目标与政策的差别)。

3、方案比较的方法。

A、成本-效益分析: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倾向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效益是人们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

(1)  成本与收益的不同类型。

①直接收益与成本,间接收益与成本。

②收益与成本,外部收益与成本。

③有形收益与成本,无形收益与成本。

(2)  成本-效益分析的步骤。

①首先规定谁将为政策和项目投资,谁将从中受益。

②目标组确定后,必须把输入和输出冠以货币价值。

③大多数的成本-效益分析要对一段时间之后的费用和效益“打折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