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2504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docx

湖南省学年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近代史3思想解放潮流分析

维新思想

1.(2015·湖南永州三模·29)1898年,有报纸评论说:

“出洋肄业之诸子弟,学成返国,早已习与性成,只知改洋装,操洋语,娶洋妇,教洋书,或为洋人司出纳,或以洋人作舌人,从无一委质策名,供国家之用者。

推其原弊,岂非幼稚时未明中国大道,先沾染外洋之习气使然耶!

”这在本质上反映了当时(  )

A.留学教育危及清朝统治B.顽固守旧势力排斥留学教育

C.传统观念制约社会转型D.中国教育的半殖民地化特征

【考点】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该报纸评论认为留学教育改变了学生的习性,对国家没有贡献,但未反映出危及清朝统治,故A项错误;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故B项错误;该评论强调学生要首先“明中国大道”,以封建纲常伦理安身立命,符合中体西用的思想,这一传统观念影响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制约近代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教育被西方国家控制,未体现半殖民地化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湖南岳阳二模·28)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说明他的

思想冲击了正统派学术文化,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故A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群众基础有限,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失败的资产阶级改革,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湖南株洲一模·8)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

“男女皆平等独立,婚姻之事不复名为夫妇,只许订岁月交好之和约而已,行之六十年,则全世界之人类皆无家矣。

……全世界之人既无家,则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

”在这里,康有为所要表达的思想主张是(  )

A.消灭家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

B.和约婚姻是实现人类平等的基础

C.婚姻与家庭革命是实现人类大同的重要途径

D.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将导致全世界的人无家可归

【考点】维新思想——康有为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最后强调“去国而至大同易易矣”,可知其主张大同社会。

实现人人平等材料体现不明确,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合约婚姻导致无家,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通过合约婚姻导致无家,从而实现大同,故C项正确;男女独立式的婚姻制度与材料没有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湖南岳阳一模·10)严复《法意》(今译《论法的精神》)卷一按语:

“盖在中文,物有是非谓之理,国有禁令谓之法,而西文则通谓之法”。

这一按语表明(  )

A.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

B.法治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

C.中国的“理”与西方的“法”相通

D.“法”、“理”各异互不兼容

【考点】维新思想——严复思想主张

【解析】翻译材料,可见严复说明的是:

中国的是非道理和国家禁令法规,在西方通称之为法律。

可以判断出:

西方的“法”与中国的“理”本质相同,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法治是指依法治国,并未成为中国与西方的共识,故B项错误;中国的“理”在西方就是“法”,两者是相通的,故C项正确;“法”、“理”各异互不兼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C

5.(2015·湖南衡阳一模·26)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古代以传播宗教与科技知识为主;进入近代,学西方以科技、政治内容为主;民国初则由制度转向文化。

由此得出(  )

A.传播者的身份影响传播的内容B.整个过程深受启蒙思想影响

C.西学逐渐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D.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早期西学东渐;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在古代中国传播西学的主要是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进入近代,传播西学的主要是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传播内容主要

是科技和政治制度,民国初期,传播西学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传播内容是西方文化,故A项正确;启蒙思想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因此,古代的西学东渐并没有受其影响,故B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传播过程中,西学并没有取代中学的文化主流地位,故C项错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并不是都由政府主导,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5·湖南怀化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

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

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

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

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

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10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儒学衰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可以得出,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以及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等因素有关;依据材料一中的“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可以得出,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等因素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西学的冲击、科举制的废除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相似,比较分析材料一“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材料二“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信息可知,儒学对中、韩两国都起到了丰富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小问根本原因,从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

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

(15分。

每点3分,任答5点。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记分)

(2)相似:

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记分)

原因:

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4分)

7.(2015·湖南岳阳一模·28)(12分)表格能将各种信息很好地综合在一起,是我们学习历史很好的一种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

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

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

争后

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

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

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一到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早期西学东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

【解析】首先,确定提取信息的一到两个方面,例如译书内容、主持者、译书的影响,等等。

然后答出变化的具体内容,最后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民生活等多个角度寻找变化的原因。

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必答,6分)信息:

译书内容越来越丰富。

(2分)

说明:

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西方传教士积极传播基督教与推介欧洲先进科技知识和人文知识;(2分)

近代以来,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

译书内容先是以西方器物,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继而侧重政治制度,民国以后偏重翻译西方思想文化。

(2分)

示例二(6分):

信息:

西学东渐主持者发生变化,其目的也随之变化。

(2分)

说明:

明末清初时,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他们与中国士大夫合作译书,反映其向中国传播基督教、进行殖民扩张的初衷;(2分)

近代以来,主持者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19世纪60年代官方译书系统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间译书剧增,体现了救亡图存、强国御侮的时代要求。

(2分)

示例三:

信息:

西学东渐中,译书的影响发生变化。

(2分)

说明:

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西方科技知识,同时把中国文化传播到欧洲,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并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2分)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要有助于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

(2分)(或者:

19世纪4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人们解放思想;19世纪60年代的译书有利于中国工业化的启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译书有利于中国人的政治启蒙,推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民主化的探索;民国初年的译书有利于人们思想的空前解放。

(本题还可从其他角度进行拓展性作答,可酌情给分。

比如由双向交流、平等互动到单向引入、主动学习,由民间行为到政府参与等)

8.(2015·湖南益阳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下面是两种教科书对于中国近代史19世纪40—90年代的内容目录。

甲种: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胡绳著)

乙种: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绪论(第一、二章略)

导论(一、二、三、四略)

第一编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

第一章

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三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18至19世纪初的中国与世界

第四章

鸦片战争以后

第二节

步入近代社会之初的新迹象

第五章

太平天国的兴起

一、经世派的崛起与关注“时务”

第六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开眼看世界思想的涌动

第七章

1856—1861年的太平天国

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第八章

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大联合和太平天国的失败

第三节

晚清三次新政的出现与中国早期现代化

第二编

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形成

一、洋务、戊戌与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

第九章

在农民大革命失败后

二、晚清三次新政的比较研究

第十章

封建统治者的“办洋务”

三、中国近代化与社会转型问题

第十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运动的兴起

第四节

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十二章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的侵略和半殖民地的外交

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第十三章

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

二、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的性质与作用评析

三、近代民族资本工业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分析

根据目录及其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两种教科书编写的各自主要特点,并予以分析说明。

(12分)

【考点】史学理论——史学观念(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第一小问特点,由所给材料可以明显的看出甲种教科书侧重于重大历史事件,尤其是侧重阶级斗争,乙种教科书侧重于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即近代化的角度,也可以从书的编写体例的角度思考回答,即从

纵横经纬的角度考虑;第二小问说明,从两种教科书主要内

容涉及了什么,如何对这一教科书进行评价和认识的角度回答。

【答案】示例一:

甲种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采用了革命史观(或阶级斗争史观)。

(2分)甲种教科书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着力介绍了西方列强对华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革命两大方面的史实,突出了革命性和阶级斗争,较好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4分)

乙种教科书编写的特点是采用了现代化史观(或近代化史观)。

(2分)乙种教科书着重介绍了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认识和初步行为,从思想、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代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变化,突出了生产力标准,引导人们更好地朝着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思想文化理性化方向发展,对现实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4分)

示例二:

甲种教科书编写体例的特点是以时序为经,以重大历史事件为纬。

(2分)四次列强侵华战争、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等史实集中撰写,波澜壮阔,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地主阶级与广大农民阶级的矛盾这两大基本矛盾,凸显了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反映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

(4分)

乙种教科书编写体例的特点也是以时序为经,但以相似事件归类为纬。

(2分)教科书能依照时间顺序,统治阶级中的先进思想、洋务派的活动、政府的行动等归为一类,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近代洋务企业的发展、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归为一类,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阐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变化,从而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我国现代化蹒跚的脚印与走向,对现实提供了历史的理性参考。

(4分)

9.(2015·湖南郴州二模·40)(25分)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撬动了大国的崛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自中外通商以来,彼族动肆横逆,我民日受欺凌,凡有血气孰不欲结发厉戈,求与彼决一战哉?

……彼之谋我噬膏血非噬皮毛,攻资财而不攻兵阵,方且以聘盟为阴谋,借和约为刀刃,迨至精华销竭,已成枯腊,则举之如发蒙耳。

故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

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

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摘编自郑观应《商战》上,《盛世危言》卷3

(2)材料二表达了中国早期维新派什么强烈的愿望?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曾两次加入世界市场。

简要回答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的方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

(7分)

【考点】

(2)早期维新思想;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解析】

(2)第一小问,仔细阅读郑观应《商战》可知,早期维新派的愿望是“兴商务”,即“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第二小问,中国两次加入世界市场指的是近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个阶段,近代的方式是被迫的,而新时期是主动的,近代的影响负面的多,而新时期的影响多为积极方面。

【答案】

(2)愿望: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

(1分)

方式:

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主动对外开放,逐步加入了世界市场。

(2分)

影响:

近代被迫开放后,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但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灾难深重;改革开放后,与其他国家平等互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4分,答对一个方面的影响给2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新文化运动

1.(2015·湖南岳阳二模·30)章士钊曾说:

“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

文艺其一端也。

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

”作者意在说明(  )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2.(2015·湖南岳阳一模·13)“(蔡元培)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

夫人才至为难得,若求全责备,则学校殆难成立。

”由此可见蔡元培任用教师的原则是(  )

A.重视道德B.学识优先C.思想自由D.民主科学

【考点】新文化运动——北大“兼容并包”的方针

【解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表明蔡元培对道德不过分强求,故A项错误;“对于教员,以学诣为主。

”体现了他最重学识,故B项正确;思想自由在题干中未体现,故C项错误;民主科学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但在题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湖南怀化二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可是,到了近代,儒学却连连遭到批判,其地位和影响不断削弱、衰微,最终失去主流、统治地位,被边缘化。

这是中国儒学发展、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其历史必然性不言而喻。

不同性质的社会变革一旦在中国展开,文化革新就相应提上了日程,就势必要不断触动传统儒学,以致最终否定它的神圣地位。

在变革过程中,中国古代社会结构逐步解体,儒学也势必随之同步衰微。

——张锡勤《儒学在中国近代的命运》

材料二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

后者做得甚至比中国还好。

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

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得韩国国内稳定不乱,又能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促使其综合国力名列前茅。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儒学衰落的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中、韩两国的影响有何相似之处?

并分析儒家文化在近代中国、现代韩国命运不同的根本原因。

(10分)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儒学衰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解析】

(1)依据材料一中的“儒学的衰微其实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和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果”可以得出,近代

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以及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等因素有关;依据材料一中的“这一过程与中国近代化的展开、古代社会的解体基本同步,”可以得出,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等因素有关;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西学的冲击、科举制的废除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等方面回答。

(2)第一小问相似,比较分析材料一“对中国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材料二“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信息可知,儒学对中、韩两国都起到了丰富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稳定社会秩序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小问根本原因,从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

(1)原因:

①儒学不能适应近代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社会需要是其衰落的社会根源。

②自然经济的逐惭解体,使儒学失去了与之最佳匹配的经济基础。

③政治变革和社会运动的兴起,作为封建统治精神工具的儒学必然成为众矢之的。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儒学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日渐薄弱。

⑤封建制度的逐渐解体,导致儒学失去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⑥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儒学丧失官方哲学的地位。

⑦西学的传入及倡导,使古老儒学相形见绌,从而导致对儒学的怀疑或否定。

⑧“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并逐渐取代文言文,使传统儒学逐渐失去传承的文字裁体。

⑨科举制的废除,使儒学失去制度依托。

(15分。

每点3分,任答5点。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记分)

(2)相似:

丰富了两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为两国国家的稳定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

(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记分)

原因:

是否适应两国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4分)

4.(2015·湖南岳阳一模·28)(12分)表格能将各种信息很好地综合在一起,是我们学习历史很好的一种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概况

地理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

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物理机械工程

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天文历算

汤若望、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

熊三拔、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欧洲古典哲学

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著)

建筑

教堂、圆明园

(注:

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历程

鸦片战

争后

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例》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

李善兰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