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15262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docx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

欧美收藏的中国古玉

一、欧美对中国玉器的认识及流传

(一)中国古玉的认识过程

 

  与瓷器相比,很久以来玉器在西方都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事实上,直到1715年东印度公司在广东设立口岸以前,欧洲人一直以为瓷器以及其他精美的艺术品都来自印度。

最早,玉作为一种矿物,进入人们的大脑,并且始终与其他的矿石没有区别。

1756年的欧洲字典将玉定义为一种墨绿玉(jasper)。

 

 从文献考察,最早把中国玉器带入欧洲的是大旅行家马可·波罗。

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

“在新疆的河流中,出产一种特殊的墨绿玉,

商人将这些墨绿色的玉运到库车或吐鲁番去赚钱。

”另一个旅行家赛米多(FatherAlvarez

Semedo)在中国旅行之后,在1655年出版的游记中写道:

“新疆出产玉,淡白色的质地较差,绿色的较好,价格昂贵,可用作宫廷头饰及玉带。

”1735年,约瀚·巴罗(John

Barrow)编写的绘画与艺术字典将玉单独列出一个条目,定义为“玉是绿色的石头,硬度超过玛瑙、墨绿色玉,只有金刚砂才能切割”。

巴罗可能指的是翡翠,但这是玉在欧洲最详尽的描述,尽管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玉还是与其他矿石混在一起。

 

 以上文献记载说明,玉作为一种矿石,虽然经常被旅行者提及,但是玉器的雕琢却从没有人涉及。

最早记载中国玉器雕刻的是一位英国驻中国大使——马卡蒂尼爵士(Lord

Macartney)。

他于1792-1794年驻中国期间,曾在记载乾隆皇帝赠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一件礼物时写道:

“皇帝送给陛下的第一件礼物是一件玉如意,长12英寸。

中国人非常喜爱如意,它代表和平与吉祥。

”这件玉如意后来出现在1822年詹姆士·克利斯蒂(James

Christie)编写的拍卖图录中。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人获得了玉器雕刻的第一手资料。

罗伯特·佛辰(Robert

Fortune)在1846年出版的《中国:

茶叶的国度》一书中写道:

“在南京,中国人非常崇拜玉器。

那里有制作玉器的作坊和买卖玉器的店铺。

 

 

1851年,万国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拉开帷幕。

博览会上来自异国的各种新奇物品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玉器也在其中。

参展的玉器包括盖杯、盖碗和花瓶。

一位参观者写道:

“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区的艺术品没什么能与玉雕花瓶媲美,它那纯净的质地、优美的造型、雅致的纹饰,真是精美绝伦。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

圆明园是万园之园,清代皇帝休憩的场所,聚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工艺品。

随着英法联军的返回,圆明园的工艺品也大批流入欧洲。

 

(二)中国古玉在拍卖行中的流传

  翻阅欧美一百多年的拍卖图录,中国玉器在西方人眼中的变化可见一斑。

玉器作为一种艺术品,以其纯净柔和的质地,优美的造型,精致的刻工被世人所珍爱。

特别是从圆明园流散出的宫廷玉器,更因其特殊的历史价值而倍受收藏家的宠爱。

  1848年玉器首次出现在拍卖行中。

那年8-10月,白金汉公爵(Dukeof

Buckingham)在斯托(Stowe)拍卖财产,其中包括两件玉器,标价分别为23

先令和12英镑,未注明质地和尺寸。

1865年以后,玉器经常出现在伦敦拍卖行中。

在此期间,玉器的标价变化很大,一般不见文字说明。

此年佳士得拍卖的一件大型玉香炉标价高达131英镑。

1892年以后,拍卖图录有了较大改进,文字说明明显增加,器物的尺寸也开始出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玉器的价格变化不大。

然而随着时光流转,人们对玉器的欣赏逐渐觉醒,玉器的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1928年,佳士得公司拍卖的玉器中,一件绿玉带盖花瓶的成交价竟达到357英镑。

到目前为止,国外私人收藏家收藏的玉器档次不断升高,1960、1961年苏富比拍卖行拍卖的凯特森(Mr.

T.B.

Kitson)的藏玉,成交价高于1000英镑的玉器有18件以上。

一件宝润(Bowring)笔筒,竟卖到5,800英镑。

据说这个笔筒曾经是圆明园的遗物,属乾隆时代,高6

1/2英寸,直径7

5/8英寸。

后成为英国驻华军队司令的私人财产。

1963年,佳士得公司拍卖一套由4件组成的插屏,每件62.25x34.25厘米,价值42,000英镑,相当117,600美元。

据说,此插屏原是沙皇的财产,没有雕工,后送给乾隆做礼物。

乾隆命玉工雕琢,存放于圆明园。

 

 此间,一些小件玉器经常出没于拍卖行间,价格便宜的多。

 

  上述材料都源于英国伦敦的拍卖行。

凑巧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玉器的收藏与流动情况与英国几乎相同,价格也无大的差异。

  近几年来,玉器的价格飞涨,特别是早期玉器创下了天价。

1994年12月1日,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卖的“赛克勒所藏重要中国艺术作品”,是玉器收藏界的一件重要事件。

此次拍品包括玉器46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汉代以前的中国早期玉器是重头戏。

红山玉器多件,有典型器玉猪龙、玉马蹄形器、玉鸟、玉佩等,其中一件绿色玉佩标价4-6万美元。

商周时期的玉器有大玉刀、玉戈多件;西周时期有玉人、玉琮、玉人形佩等;东周时期有佩饰、玉耳杯等。

其中一件战国时期的玉耳杯,成交价为211,500美元,玉舞人成交价为299,500美元,分别是原标价的10倍左右,可见买家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此批玉器的成功拍卖,也成就了玉器拍卖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玉器的收藏情况

  欧美人收集中国玉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按时间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1840年-1900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部分港口对外开放,一些外国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中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中国大批御用工艺品外流,促使一批海外私人收藏家开始收集中国工艺品,包括玉器在内。

庚子事变以后,更多的外国传教士和旅行家进入中国的内地,与普通百姓往来,了解中国的文化、文物状态,伺机收购文物。

美国的毕晓普(Heber

R.

Bishop)就是从1870年开始,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着手收集中国古代艺术品。

他在纽约和波士顿收购了一些精美的中国玉器,后来他了解到这些玉器来自欧洲大陆,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从清宫和圆明园劫掠的战利品。

因此,毕晓普就多次往返于欧、美之间,获得了不少精美玉器藏品。

后来,他还来到中国,在颐和园附近又收集一些珍贵的宫廷玉器。

至1880年,毕晓普已拥有一个庞大的玉器收藏,其中乾隆时期的玉册和玉瓮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2、1900年-1949年。

20世纪20年代,一批欧美收藏家亲自到中国的文物市场及文物大省收集中国文物,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就是他们的代表。

弗利尔在中国期间,经常出没于上海的文物市场,在专家的指导下,收购了大量的良渚玉器和据传出于金村的玉器。

加拿大的怀履光(Williams

Charles

White),以传教士的身份,长期住在河南,替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收集中国文物。

当洛阳金村古墓被盗之后,他趁机以低价大量收购金村墓葬出土遗物,包括青铜器和玉器,后著有《洛阳故城古墓考》。

日本学者梅原末治根据流失海外金村器物,编写了《洛阳金村古墓聚英》(1944年出版),收录精美玉器70余件。

  

3、1980年至今,文物走私严重,特别是通过香港这个中转站,大量古玉流入欧美私人收藏家手中。

伴随着中国大批的科学考古发掘玉器的出土,海外的红山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商代玉器、西周玉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出现,一时真假难辨。

私人收藏的古玉展览、中国文物展销会、拍卖行间的精美中国古代玉器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

  (四)欧美收藏中国古玉的展览与研究

  1、伦敦“中国玉器展”

 

  

1948年4月14日-6月9日,英国伦敦陶瓷协会主办了“中国玉器展”,这是有史以来伦敦第一次举办玉器专题展览。

参展的玉器都是私人藏品,精品云集,使观众大饱眼福。

中国艺术与考古专家韩斯福(S.

HowardHandsford)教授应邀为展览图录撰写前言,增加了此玉展的份量。

  

2、费城大学博物馆“中国玉器展”

  

1962年11月30日-1963年2月3日,中国玉器展在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拉开帷幕。

参展玉器217件,一半左右来自美国国内的13个私人收藏,另一半来自美、加的8家博物馆或研究单位。

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以早期玉器为主,但每个时代都不乏代表作。

另外,此次展览还特别关注玉器的切割及琢制技术,所展玉器的色彩较多,既有中国人喜爱的白玉,也有绿、黄、橙、褐、蓝、灰、黑等色玉器。

 

  此次玉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显示了美国人对中国古玉的热爱,私人藏玉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及艺术价值很高;另一方面开启了美国玉展的新时代。

到20世纪70年代,几次级别很高的玉展轰动了世界。

 

  3、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中国历代玉器展”

  

1975年,在英国和美国举办了三个玉展。

那一年,英国艺术委员会和东方陶瓷协会在伦敦阿尔伯特·维多利亚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国历代玉器展”,另两个玉展来自美国,一个是享誉海内外的温索浦(Grenville

L.Winthrop)藏玉展。

与此同时,由罗越(Max

Loehr)主编的《温索浦藏玉》图录正式出版,堪称是玉器界的一件盛事。

在纽约,哈特曼(M.

Hartman)主办的水牛城科学博物馆藏中国古玉展在华美协进社(TheChinaInstitutein

America)拉开帷幕。

  

1975年5月1日-6月22日,“中国历代玉器展”在伦敦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开幕。

参展玉器500多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代,源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收藏家。

另外,为参观者起见,展览特意在入口陈列了一些辅助资料以便于理解。

如未雕琢的玉材和翠玉料,传统的制玉工具及有关文献,同时配以编年序列。

入口即是出口,因此,参观者可在游览一周后,又回到出口,重新品味玉器的制作过程。

随展图录由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和约翰·阿依斯(John

Ayres)合编,152页,内容包括前言、论文、条目及说明,13个彩版,158个黑白版,图文并茂。

在图录中,作者力求将中国最新的考古发掘资料与玉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重新估价这批玉器。

然而,并不是所有展品都有照片,对这么重大的展览来说,可说是一种缺憾。

其中170件玉器未有照片,以前也从没发表过。

  图录中新石器-汉代玉器部分,共174件,由杰西卡·罗森编写。

她利用中国大陆最新发表的考古资料,对玉器给予有理有据的说明。

在探讨礼玉时,她能综合前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同时开始注意玉器纹饰的变化与断代的关系。

图录的第二部分汉-明末部分,共234件,由阿依斯编写。

由于这个时期出土玉器很少,以传世多见,因此面临许多断代问题。

阿依斯在探讨这批玉器时,巧妙地将它们分为几组,结合青铜器、瓷器、雕塑进行断代。

同时,他还结合全世界的有关藏玉,指出应该对一些著名旧藏玉雕应重新进行鉴定与断代研究。

  4、福格艺术博物馆“温索浦藏中国古玉展”

  1975年,在罗越教授的指导下,温索浦藏玉展在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成功地举办。

此次玉展共展出玉器600多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

这是除中国大陆以外,海外最杰出的一批藏玉,其中以三组玉器最为突出:

商周时期的礼仪用玉、商周时期的小型玉人、动物玉雕和战国时期洛阳金村玉器。

礼玉的斧、戈、刀类约有50多件,动物形玉雕有牛头、人鸟形佩,金村玉器有虎形佩、龙形佩及玉杯、玉奁等,都代表了商周时期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温索浦唯美观点的反映。

内容翔实、图文并茂的展览图录随之出版,从而使这批精美绝伦的中国古玉与世人见面。

  5、华美协进社“水牛城科学博物馆所藏中国古玉展”

  哈特曼作为特邀馆员,负责在华美协进社举办“水牛城科学博物馆所藏中国古玉展”。

她从众多的藏品中,按照质量、稀见性、主题、功能的要求,精心挑选出126件玉器参展,并编写全部展品图录。

时代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充分展示玉器形式、雕琢技术、主题的变化,使世人认识到这批深藏不露的玉器的价值。

  图录的前言部分,资料翔实,可读性强,激发起内行及外行的兴趣。

另外,作者还在前言中解决了一个玉器界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即玉的钙化问题。

以前,玉器界一直认为玉器变白、粉化是由于玉器的成分改变了,而使玉变成钙化玉或钙。

然而,经过对几件玉器的X射线衍射分析和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研究,结果显示玉并没有钙化,相反只是变软(softened)。

实验结果表示不管玉器的表面有多大改变,玉器的成分都不发生变化。

相反,玉器表面的变化不仅是由于埋藏所至,墓主尸体的腐烂可能也是导致玉器化学成分流失(leaching)的重要原因。

这次玉展不仅使一批重要而又鲜为人知的藏玉展示在世人面前,而且解决了一些旧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这本图录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6、洛杉矶县立博物馆“南加州所藏中国玉器展”

  1976年10月-1977年2月,“南加州所藏中国玉器展”在美国加州洛杉矶县立博物馆开幕。

这次玉展由乔治·秋山(George

Kuwayama)主办,展品全部来自洛杉矶县,共有62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展览图录同时出版。

  7、亚洲博物馆“汉——清代中国玉器展”

  1980年10月8日-12月7日,“汉——清代中国玉器展”在美国纽约亚洲博物馆(AsiaHouse

Gallery)拉开帷幕。

此玉展由屈志仁(JamesC.Y.

Watt)负责,参展玉器200件,大部分来自香港的收藏家,小部分源于美国本土。

展品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玉兽、鸟、人及各种佩饰。

展品的工艺精湛,质量也无可厚非,但由于以晚期玉器为多,时代颇多争议。

尽管屈志仁做了很大努力,终因过多的依靠文献,而使玉器的出处和断代显得不那么可信。

继纽约玉展之后,此展览又于1981年1-2月在底特律艺术研究所、1981年3月26日-5月10日在西雅图艺术博物馆、1981年7月17日-9月13日在火奴鲁鲁艺术科学院进行巡回展出。

 

  8、弗利尔艺术博物馆“弗利尔馆藏中国早期玉器展”

  1981年12月,弗利尔馆藏中国早期玉器展在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博物馆与观众见面。

此玉展由朱利亚·莫瑞(Julia

Murray)负责,参展玉器130件(图二二、二三),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按时代顺序陈列,充分利用了中国最新的考古发现作为断代的依据。

这次展览有个明显的特点,即结合最新考古发现,重新对一些有争议的早期玉器进行断代。

如玉琮,由原来一致认为的西周时代而改定在新石器时代。

兽面玉牌饰,以前断在西周时代,随着浙江最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牌饰,知道弗利尔收藏的这种玉牌饰也是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此次玉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参观者能够按照时代顺序,结合考古发掘材料,逐一观看新时期——汉代的玉雕,对海外玉器学术界以及收藏家来说获益匪浅。

  9、华美协进社“礼仪与权力——中国古代玉器展”

  1988年,江伊丽(Elizabeth

Childs-Johnson)创意并主持的“礼仪与权力——中国古代玉器展”在纽约的华美协进社中国艺术馆与观众见面。

该馆本来没有玉器收藏,所展玉器全部来自美国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家。

这次玉展的创意新颖,以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礼玉和象征权力的玉器为主题,显示了新一代西方玉器研究专家的立意。

同时,江伊丽还负责编辑出版了同名展览图录。

  10、大英博物馆“新石器时代-清代玉器展”

  

1995年6月8日-9月17日,“新石器时代——清代玉器展”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开幕,所有参展玉器都源于一个私人收藏家——何鸿卿爵士(Sir

Joseph

Hotung)。

何鸿卿先生是香港人,大英博物馆理事,热爱文物事业,为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做出过巨大贡献。

因此,东方部的大部分展览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自20世纪70年代始,何鸿卿先生对玉器发生兴趣,开始收藏中国玉器。

惑于玉器雕刻的精湛技术,他的第一批藏玉是清代装饰玉。

不久,他又移趣于中国古玉。

在展览图录中,何鸿卿写道:

“在收藏古玉的道路上,我曾得到许多朋友和古董商的大力帮助,特别是安思远(Robert

H.

Ellsworth)先生。

在他的指导下,我很幸运地从一些大收藏家手中得到优质古玉,特别是麦克金家族藏玉和理查德夫妇藏玉,我不仅得到藏玉,更重要的是还获得他们对古玉鉴赏与研究的经验。

最初,我收藏玉器的宗旨是至灵至性、尽善尽美。

然而,通过这次玉展,我却兴奋的看到我所收藏的古玉以其优美的造型、高超的工艺、悠久的时代将一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化史活灵活现的展现于世人面前。

”何鸿卿先生的藏玉涵盖整个中国玉器文化史,充分体现几千年间中国玉器发展的每一个高峰,雕刻技术的演变,功能的变化,以及人们的主观需求的更改。

对西方人来说,这次玉展更是个认识中国玉文化千载难逢的机会。

  展览图录由杰西卡·罗森编写,本次玉展就是一部中国玉器史,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

玉展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公元前5000-4000年,中国玉器文化的萌芽与发展期。

作者探讨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文化,从长城外的红山文化到东南良渚文化,认为中国玉器不是始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而是始于东北地区。

玉器的功能也各有不同。

第二部分,公元前4000-771年,中国玉器文化的繁荣时期,包括新石器时代、商、西周,以装饰玉和小件玉器为主。

这个时期的玉器多有钻孔,用来穿绳佩挂。

与早期玉器相比,玉器的用途和功能都有变化。

另外,新石器时代玉制品又有发现,只是用途与前有所区别,成为新的装饰品。

第三部分,公元前770-公元220年,东周至汉代,中国玉器文化的成熟与变革时期。

这时玉器种类从前期发展而来,但发生重大变革。

第四部分,公元220-1911年,汉-清代。

这是个彻底变革期,与汉代以前的玉雕传统有天壤之别。

玉器不再是礼仪的中心,而成为世俗财富的象征以及精神世界的护身符。

到明清时期,玉器越来越成为宫廷装饰的宠物了。

二、欧美收藏的几批重要中国古玉

  中国人尊玉、爱玉由来以久,这份真挚的情感也深深地打动了许多的西方人。

因此,自20世纪初以来,有不少的西方收藏家痴迷于中国的玉器,开始收藏中国的古玉。

他们对玉器各有所衷,有的从矿物学角度出发,了解玉的硬度、结构以及特性后,为中国玉工的巧思、耐力而感动,如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富勒(Richard

Fuller)先生;有的从唯美的角度衡量中国的艺术品,认为凡是美的事物,即使脱离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仍然是美的,能吸引各方人士的青睐,如温索浦,他所收藏的中国古玉就是这种唯美观点的最好例证。

更多的收藏家则是痴迷于中国的古老文化,经过广泛的旅行,认真的研究后开始收藏中国艺术品,玉器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弗利尔、韩美林(Chauncey

J.Hamlin)、皮尔斯白瑞(AlfredF.Pillsbury)、赛克勒(ArthurM.

Sackler)等。

正是有这样一批实力雄厚、眼光锐利的收藏家,才形成欧美大量而又精致的中国古玉收藏。

以下分别介绍几批重要的博物馆或私人藏玉。

  1、毕晓普藏玉

  毕晓普是美国人,后在纽约经商,1870年开始收藏中国玉器,数量很多,但精品不多。

1902年,他将全部藏玉捐献给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Museumof

Art)。

这批藏玉有几个特点:

1)由于毕晓普生前曾致力于各地玉矿标本的收集,并耗费很大的精力、财力研究这些藏玉,因此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原始资料;2)藏玉中相当大一部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劫掠品,为清廷用玉,是清宫廷玉器在西方最大的收藏之;3)此批藏玉于1906年,由布歇尔(S.W.

Bushell)和昆兹(G.F.Kunz)编写成书《InvestigationandStudiesinJade:

The

HeberR.Bishop

Collection》,是最早的有关中国古玉的西文著作;4)同时,此批藏玉又是西方的第一批重要中国玉器旧藏。

  2、温索浦藏玉

  温索浦收藏的艺术品范围很广,从欧洲的绘画、美洲前哥伦比亚时期的艺术到中国的青铜器、雕刻和玉器,而玉器在这艺术品的宝藏中,却占有特殊的地位。

据温索浦本人回忆:

在他的床头,始终存放着几件玉器,供随时把玩。

在曼哈顿的寓所中,温索浦先生专门为玉器设计了别致的盒子,摆放在显眼的地方。

1943年,温索浦先生去世,按遗嘱,玉器与其他所有的藏品一起捐献给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即现在的哈佛艺术博物馆。

  3、韩美林藏玉

  韩美林先生以旺盛的精力和毅力,早年在经济上获得巨大成功。

后来,他倡议并负责兴建水牛城科学博物馆。

20世纪30年代,韩美林先生曾两次到中国,在中国旅行、居住三年之久。

此间,他研究中国的民族文化、语言、生活习惯等,倾倒于中国精湛的工艺美术品,开始收藏中国的艺术品,包括瓷器、青铜器和古代玉器。

其中的古玉达300多件,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达于汉代。

此后,他将收藏的全部艺术品捐献给水牛城科学博物馆。

1975年,作为特邀馆长,哈特曼(Joan

M.

Hartman)主办了“水牛城科学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玉器展”。

哈特曼女士是一位艺术爱好者,对中国古代玉器情有独钟。

这次,她从水牛城所藏的300多件古玉中,以质量、题材、功能为标准,精心挑选128件参展,成功地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中国古代玉器琢制题材的变化、制作技术的改进和使用功能的变迁。

  4、皮尔斯白瑞藏玉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皮尔斯白瑞先生第一次到中国起,他就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艺术。

在卢芹斋(C.T.

Loo)的指导下,在1918-1938年的二十年间,皮尔斯白瑞专心致志地收集中国古代玉器。

1950年,皮尔斯白瑞作古后,遗嘱将他的全部藏玉捐献给明尼阿波利斯艺术研究所。

明尼阿波利斯艺术研究所收藏的中国古玉海内外闻名,量丰质美,是海外藏玉精品之一。

这批藏玉由两批捐赠品构成,即皮尔斯白瑞藏玉和赛尔夫妇(Mr.

AndMrsAugustusL.

Searle)藏玉。

皮尔斯白瑞藏玉重在早期的礼仪用玉和佩玉,主要有武器、工具、雕像和装饰品,是金村玉器以外最重要的藏玉。

赛尔藏玉则以中国18世纪的玉器为主,精巧别致的玉香炉、盖瓶、翡翠盖碗,美伦美奂,是中国玉器史上的又一高峰。

1977年,台湾玉器专家那志良先生赴明尼阿波利斯艺术研究所专门整理该所收藏的中国古玉,随后出版了一本专著《古典与现代——明尼阿波利斯所藏的中国玉器》。

书内那志良先生写就的一片精彩论文在前,所藏玉器图录在后,每幅图下都有翔实的说明。

  5、富勒藏玉

  富勒藏玉是由富勒母子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的,凝结着两代人心血。

富勒夫人从20世纪初开始收集玉器,那时她住在纽约,经常出没于古董行之间,在专家及古董商的指导下,藏玉渐多,但她的大部分玉器来源于北京、上海。

富勒夫人的儿子——理查德·富勒是个地质学家,由于他了解玉的密度、硬度和结构,深知玉器雕琢的难度,因此他被玉器吸引。

鉴于玉器的光泽温润,中国人赋予玉器的神秘色彩,更促使他收购中国古代玉器。

作为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馆长,他将所收藏的玉器全部捐献给了该馆,成为该馆的永久藏品。

这批玉器以其工艺精湛、玉质多样、品种齐全而闻名,时代范围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到20世纪初的玉雕。

那时,西方的收藏多以早期玉器为主,富勒藏玉却以晚期玉器见长,同时兼收痕都斯坦玉和印度玉器,共有300多件。

1984年,在屈志仁先生的指导下,由奈特(Michae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