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1660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

练习(A卷)

一、积累与运用

1.结合课文注释,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温故知新()②何以谓之文()

③学而不厌()④诲人不倦()

⑤敏而好学()()⑥不耻下问()

2.判断题

⑴“不亦君子乎”中的“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

⑵“学而不思”的意思是学习不集中思想。

()

⑶“不耻下问”意思是说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为耻。

()

3.填空题

⑴《论语》是记录      的书,共   篇,     家经典著作之一。

⑵孔子,名  ,字  ,  时,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

⑶孔子在文中论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⑷孔子曰:

“,,,!

”体现了孔子谦虚的精神。

4.选择恰当的名句、成语填入各句的空白处。

(填字母)

A.学而不厌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温故而知新

D.不亦乐乎 E.诲人不倦F.学而不思则罔

①“”,这是很有道理的,少数同学认为复习旧课是“炒现饭”,没意思,这是不正确的。

②毛泽东同志曾用孔子的名言教导我们: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对自己,“”,对人家“”,我们应该取这种态度。

③要想取得学业上的进步,必须学会拜师。

除了学校的老师外,社会上到处都能找到自己的老师。

所谓“”,这话一点也不假。

④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稿件,编辑资料,忙得“”。

二、阅读与感受

1.下列句子朗读中,停顿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B.思而/不学则殆

C.择其善者/而从之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比较下列各句“而”的不同用法,按A.顺接、B.转接分别归类,将字母填入括号内。

(1)学而时习之()

(2)人不知而不愠()

(3)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

3.在括号中解释加点字,在横线上解释整个文句。

(1)温故知新()

(2)见贤思齐()

(3)任重道远()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5)学而不思则罔()

(6)思而不学则殆()

4.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A.选择其中善良的跟随他,其中不善良的让他改正。

B.选择他们的优点就学习,选择他们的缺点(自己如果也有)就改正。

C.看到他们的优点就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让他们改正。

D.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5.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

(1)真正有修养的君子应具有的风格:

(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依据是。

(4)子曰:

“,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学而》)

(5)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泰伯》)

6.《论语》中的许多内容,后来逐渐演化固定为成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等,请看《论语》中的下列语句各是什么成语的原型。

(1)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2)子谓《韶》:

“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

“尽美矣,未尽善也。

”()

(3)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4)子曰: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5)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6)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三、综合与实践

借助书刊或网络,再找几则《论语》中的语录,参考有关资料加以翻译和点评。

然后选择其中最好的两则写在下面。

1.语录:

点评:

2.语录:

点评:

四、体验与写作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完成。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举行学习情况座谈会,让每位同学谈谈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然后总结出你自己的学习格言。

2.学完课文后,哪一点对自己最有启发,写篇随笔,字数、形式不限。

练习(B卷)

一、理解运用

1.默写。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

“____________则罔,______________则殆。

④子曰:

“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__的一部书,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

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论语()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吾日三省()吾身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诲()女()知之乎!

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习:

()说:

()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

()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忠:

()信:

()

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为:

()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殆:

()

⑥由,诲女知之乎!

诲:

()女:

()

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

()是:

()

⑧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

()

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

()之:

()

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施:

()

5.《论语》中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请解释。

①温故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任重道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死而后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从a.学习态度b.学习方法c.修身做人这三方面把下面的句子进行归类。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吾日三省吾身。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a.学习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学习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修身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阅读

①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②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③子曰:

“不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不启,不悱(口欲言而不能之状)不发。

④子曰: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指古代文化),敏以求之者也。

(摘自《论语》)

1.四则中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是哪两则?

2.找出上面文字中的通假现象。

3.试着把上述四则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问题探究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

“子之哭也,壹似②重有忧者?

”而曰:

“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

“何为不去也?

”曰:

“无苛政。

”夫子:

“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礼记·檀弓》)

注释:

①“式”同“轼”,车前的横木。

这里理解为“凭着轼”(表敬意)。

②壹似,很像。

③舅:

公爹。

古时女子称丈夫的父亲。

④小子:

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和你的同桌一起研读一下这篇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中的妇人为什么哭?

2.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也”是什么意思?

3.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孔子的什么美德?

四、表达交流

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说一段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说完后整理在下面)

练习(C卷)

两小儿辩日

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

“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嘲笑说:

“谁说你多智慧呢?

我读我写

阅读上面的文章,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我的启示:

第十课《论语》十则

练习(A卷)

一、1.①温习;②称,叫;③满足;④教导;⑤聪明;喜爱⑥以……为耻2.⑴√⑵×⑶√3.略4.①C;②A、E;③B;④D

二、1.B 2.

(1)A 

(2)B (3)B (4)A3.

(1)旧知识复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发现。

 

(2)相同 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3)路程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4)走 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5)迷惑 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

 (6)有害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4.

(1)B 

(2)D5.

(1)人不知而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学而时习之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5)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不亦远乎6.

(1)见贤思齐 

(2)尽善尽美 (3)举一反三 (4)道听途说 (5)巧言令色 (6)诲人不倦

三、略

四、略

练习(B卷)

一、1.①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思而不学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⑥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儒;丘;仲尼;春秋;思想家;教育家3.①lún②yuè③yùn④xǐng⑤wǎngdài⑥huìrǔ⑦diāo4.①时习:

按一定的时间复习。

说:

通“悦”,愉快。

②愠:

生气,发怒。

③忠:

忠心。

信:

真诚,诚实。

④故:

原有的、旧的。

为:

当做。

⑤罔:

迷惑。

殆:

有害。

⑥诲:

教导。

女:

同“汝”,人称代词,你。

⑦为:

是,就是。

是:

此,这。

⑧弘毅:

强毅。

⑨善:

好的。

之:

代词,代指缺点。

⑩欲:

想要。

施:

施加。

5.①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②担子重,路程又长。

比喻担负的责任很艰巨。

③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④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6.a.②③b.⑤⑥c.①④

二、1.学习态度:

④;学习方法:

③。

2.①“知”同“智”。

3.①聪明的人不会疑惑,能看清问题;仁爱的人不会忧愁,性格乐观;勇敢的人不会害怕,敢于拼斗。

②孔子说:

“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③孔子说:

“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④孔子说: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靠勤奋敏捷地学习才得来的人。

三、1.公爹和丈夫被老虎吃掉了,儿子也被老虎吃掉了。

2.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凶猛。

3.关心民生疾苦。

四、略

练习(C卷)

示例:

人生有限,知识无涯;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看法,而要克服片面性就必须深化认识,进行辩证思维;要有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