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1883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8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docx

长安区十二五规划doc

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

2011-01-2800:

00:

00  

“十二五”时期是长安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促进长安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长安区“十二五”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

(一)基本区情分析

长安区地处西安市主城区南部,全区总面积15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辖20个街道办事处、5个乡、24个城市社区、671个行政村。

西有沣渭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有航天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一区多制的独特格局。

1、区位优势明显

长安区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南部主城区,东临蓝田,南靠宁陕,西接户县,北连雁塔,距西安市中心钟楼仅8.7公里,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随着地铁2号线、西部大道、南横线、子午大道等城区干线道路的贯通和三个共建区的加快发展,长安将成为交通最便捷、生活最方便、功能最齐全、腹地最广阔的西安大都市新板块,成为未来国际、国内资源进入西安的重要集聚地,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2、文化底蕴深厚

长安区是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之地,地上地下遗存众多,名胜古迹遍布,672处文物遗址中,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原始社会遗迹8处。

以兴教寺、华严寺、香积寺、净业寺等为代表的佛教祖庭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长安厚积薄发、加快发展蓄积了巨大的动力。

3、科教资源丰富

长安区驻区高校32所,师生31万人,是全省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区域;有航天第六研究院、206所、504所、应用光学研究所等10余所国家重点研究机构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加之各高校内设科研机构100家以上,众多的包括院士、学科带头人在内的各类中高层专家学者和现代化管理人才汇聚,堪与北京海淀相比肩。

丰富的科教资源、卓越的人才资源为长安实现跨越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4、生态环境宜人

长安区生态环境优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宜,日照充足,水体、大气、土壤、植被等环境要素均符合国家一级环境标准,是西安市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有24个峪口和翠华山等10大自然景观;“八水绕长安”中的沣、滈、潏、浐、五大河流皆源于长安;具有发展绿色产业的最佳生态环境条件。

5、经济增长强劲

撤县建区以来,长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综合实力连续三年进入全市优秀行列。

2010年,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市排名前三;已进入2010年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行列,跃居“中国全面小康成长型百佳县(市)”行列,发展势头强劲。

(二)“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长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加快实施新长安战略和“四强”新区建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了翻番,“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全面实现。

可以说,“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安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1、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末,长安区生产总值达到274亿元,是2005年的2.96倍,年均增长16%,较“十五”的13.3%提高了2.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2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年均增长34.4%,较“十五”的22.5%提高了11.9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2亿元,是2005年的4.7倍,年均增长38.5%,较“十五”的68.5%下降了30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9.24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19.9%,较“十五”的18.7%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6.7∶46.1∶37.2调整到“十一五”末的8.2∶50.1∶41.7,经济结构日趋优化。

长安区近三年连续获市综合考评优秀区(县)称号,综合实力持续增强。

 图1-1长安区“十一五”期间GDP与增速变化情况

 图1-2长安区“十一五”地方财政收入趋势表

 图1-3长安区“十一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变化情况

 图1-4长安区“十五”末和“十一五”末产业结构对比图

2、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交通方面,完成了19.44公里的雁引公路、8.45公里的鱼斗公路建设;建成半引路、大杨路、杜王路等“千亿元工程”;对169公里县乡道路实施了超龄油路改造,基本形成五横十纵的现代交通网络,内外通达性趋于良好。

公用设施方面,至2010年底,累计可敷设天然气管道60余公里,新增用户5.8万余户;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基本完成,城区广电通讯网络建设、公交站点(站棚)改造、公厕新改扩建力度进一步加大;建成日处理5万吨长安区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使城区90%以上污水得到处理;建设了城市热力公司,公用设施水平大幅提高。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累计投资12.5亿元,完成了西部大道、东仪路长安段、电子正街长安段、长安西街商业街504段道路、南长安街和西长安街立面提升改造、长安西街、建材街等工程任务。

城区主干道已达78公里,排水管网总长99公里,绿化覆盖率达到37.4%、人均公共绿地8.34平方米,燃气入户率达到83%,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79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指标均提前达到或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基本达到了绿化、亮化、美化的效果;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12.8平方公里扩展到28平方公里。

小城镇建设方面,积极推进郭杜、滦镇、太乙宫镇等省市级重点镇建设,加快“关中百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7亿元,修筑道路53公里,铺设排水管网41.3公里,安装路灯726盏,增加绿化6.5万平方米,小城镇建成面积达10.2平方公里,人口聚集约50万人以上,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人员比重达到76.4%;小城镇建设的突飞猛进,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工作,为长安区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通过“十一五”努力,长安区交通更加便捷,设施更加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

3、城乡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质量持续提升

五年来,长安区大力实施了园林绿化配套工程,完成了西长安街和南环路河改造工程、韦郭大道及关中环线长安段绿化带工程,新建了创新广场、步行街、柳青广场、金长安广场等游乐休憩广场;完成了西部大道、韦斗路、竹园路、东仪路长安段、电子正街长安段等新建道路的绿化工程;环村林带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衔接的城市绿地系统。

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沣河等重点流域生态治理成效明显,城乡绿化覆盖率持续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33.98%。

“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大峪库区等46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辖区内4条主要河流的水质均保持Ⅲ类标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95%;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290天;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五年累计下降25%以上,COD、SO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8%。

4、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大幅改善

五年来,长安区积极实施教育优先战略。

“十一五”末,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区GDP比重达2.23%,共创建“教育强乡镇”18个,省级示范幼儿园2所,省级标准化高中6所,省级重点职校1所,省级示范农技校7所,市级素质教育优秀学校3所,新建标准化寄宿制小学7所,完成了20所学校的灾后加固工程,投资2亿元建成长安二中,近三年来为高校输送学生近1.5万人。

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十五”末相比,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荣获“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区”和“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区”称号。

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稳定在7.0‰以内,人口素质明显提高。

医疗卫生和医保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区医疗机构从2005年726个增加到2010年748个,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

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77.5万人,参合率达到94.4%,荣获陕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先进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88%。

实现了村级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560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

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全区新农保参保率达93%。

“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557元,年均增长1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89元,年均增长15.6%,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5、改革创新力度加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五年来,政府机构改革深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分类实施,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金融体制改革成效显著,设立了1家小额贷款公司;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268万美元;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五年累计实施重点建设项目443个,完成总投资285亿元,极大地推动了长安经济加快发展。

(三)“十一五”启示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

1、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停滞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汲取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不断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自身素质,以新观念谋划发展,以新思路引领发展,以新措施推动发展,激发了百万长安人民加快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2、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认真践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不动摇,不断提高抓机遇、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的能力,这是长安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保证。

3、必须始终坚持项目带动不放松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一切从实际出发,抓住优势、突出社会民生,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商贸服务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调查研究策划大项目,加大招商力度推介大项目,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大项目,真抓实干建设大项目,使重大项目建设的辐射带动效应较“十五”更加显现,为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4、必须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不停顿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公共服务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路线。

多措并举,以解决民生为根本,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需求。

5.必须始终坚持转变方式不懈怠

“十一五”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区委、区政府大胆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了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生产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投资贡献为主向内需贡献为主转变的“四大转变”。

保持了经济增长方式由单一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双轮驱动促发展的转型,进一步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依然偏小,发展方式粗放,建设经济强区任重而道远;

(2)经济结构不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还需加大;(3)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4)城乡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改善民生方面的工作还需不断加强;(5)优势资源的整合还不到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努力还需加大。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予以解决。

二、长安区“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国际背景

“十二五”时期,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全球经济会在缓慢曲折中复苏,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在某些领域持续存在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仍在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普遍重视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谋求综合国力竞争优势,必然更加期待发展与深化对华经贸合作;跨国投资与并购仍会在波浪中前行,产业转移仍在寻求最佳配置地,中国可望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源、资金、技术与市场,促进“十二五”规划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国内背景

1、我国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将快速推进,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有望保持强劲增长态势。

我国将抓住战略机遇,以提高发展的质量为核心,进一步加快发展,稳步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2、科学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无污染的现代产业成为大趋势。

这就要求我们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转变,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着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3、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主线

“十二五”时期,支撑经济发展的条件正在发生变化,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要求迫切,同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条件正在形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

国家将切实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4、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抓手

“十二五”时期,民生状况是否得到保障和改善,将成为衡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效大小的根本标准。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各地在发展中必须把发展民生事业作为重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5、统筹城乡和促进协调发展的力度将不断加强

以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宗旨,国家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村发展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和促进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力度将不断加强,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6、内需潜力将获释放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以扩大内需为首要任务,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进一步实施系列刺激国内需求的政策措施。

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将得到有效释放,特别是城镇化过程中将产生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消费和新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为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

(三)重大机遇

“十二五”时期,长安区主要面临“四大机遇”。

1、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新机遇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的支持”。

国家已经出台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系列政策,对长安区实施追赶战略、谋求跨越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2、关天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新机遇

长安区作为西安市主城区的重要新功能板块,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区,亦是打造“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承载平台。

“十二五”期间,随着关天经济区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快,必将强力推动长安区城市建设、产业聚集、城乡统筹等加快发展。

3、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机遇

西安将加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长安作为大都市南融的纵深腹地,必将更多地承接城市功能辐射,使长安的城乡建设、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4、西安市创建“创新型”城市的新机遇

2010年,西安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激发区域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为长安区充分利用丰富的科教资源,加快统筹科教资源示范,建设创新型城市新区提供重大创新发展机遇。

(四)面临挑战

“十二五”期间,长安区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可持续增长压力增大

长安区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受到后金融危机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土地、环境约束日益刚性化,区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压力增大。

2、资源配置整合任务艰巨

长安既有秦岭北麓优质的生态旅游资源,又有众多的宗教文化资源;既有32所高校30多万人口的科教资源,又有三个开发区丰富的产业资源,但这些资源对区内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十二五”期间,对生态旅游、宗教文化、科教资源等进行有效配置整合的任务十分艰巨。

3、城市建管工作繁重

长安区虽已纳入西安市主城区,但与大都市主城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尚不适应作为主城区的要求。

“十二五”时期,按照国际化大都市标准进行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工作任务将十分繁重。

4、统筹城乡任重道远

长安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80%以上;农村区域占总区域面积80%以上,山区面积接近一半。

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明显,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仍很艰巨。

“十二五”期间,长安区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必须紧紧抓住重大机遇,着力克服各种困难,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全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推进长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实施追赶战略、谋求跨越发展、建设“四强新区”为目标,按照三产强区、项目带动、板块推进、生态优先的总体要求,加速建设城南国际新区、合作共建区、统筹城乡示范区、秦岭北麓生态优先区“四大板块”,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构建城市骨架,着力聚集优势产业,着力优化生态环境,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把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生态宜人、朝气蓬勃、文明和谐的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城区。

(二)发展原则

未来五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必须坚持“四项原则”,奋力开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1、坚持加快发展

紧紧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切实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把加快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加快发展的各项举措,竭力做到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在加快发展中破解各种难题,在加快发展中优化结构,在加快发展中增强实力,在加快发展中实现突破,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2、坚持追赶发展

充分认识到长安与国际化大都市的差距,牢固树立争先意识,以兄弟城区为追赶目标,把后发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切实做到在抢抓机遇上先于原有主城区,在工作标准上高于原有主城区,在发展速度上快于原有主城区,奋发作为,全力赶超,努力缩小差距,不断增强发展竞争力,使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3、坚持跨越发展

把跨越发展作为“十二五”工作的主要策略,用世界眼光审视长安发展,站在全市、全省、全国的高度谋划长安发展,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推动长安发展。

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大手笔策划实施项目,大魄力推进改革开放,大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跨越。

4、坚持和谐发展

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着力促进城乡发展相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与稳定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不断取得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成效,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5、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建设“山水长安”为抓手,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秦岭北麓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战略目标

——以城市核心商业区、重点城镇商业街、环山休闲商业带、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为支撑,努力把长安区打造成为商业流通网络健全的西安现代商贸物流新区。

——以三个共建区为依托,以长安产业园(航天)和长安通讯产业园(高新)建设为支撑,努力把长安区打造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新区。

——以绿色蔬菜基地、绿色瓜果基地、现代畜牧业养殖基地、环山果林带、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为支撑,努力把长安区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以秦岭北麓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商贸、农家乐建设为支撑,努力把秦岭北麓建设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后花园。

2、“十二五”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长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经济总量大扩张、经济结构大优化、城乡环境大提升、社会民生大改善,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城区构架基本成型。

3、“十二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长安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3个翻番”:

即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3项指标较“十一五”末实现翻番,分别达到570亿元、30亿元、40000元和14000元,如图所示。

图3-1长安区“十二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

 

     

 

图3-2“十二五”财政收入增长预测

 

 

         

 

图3-3城乡居民收入对比图

一是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2015年达到5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2015年达到73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达到30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2015年达到19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015年达到240亿元;实际利用内资每年安排40亿元,五年累计20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在“十一五”末的基础上,逐年递增200万美元,五年累计11000万美元以上;经济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前列。

二是经济结构得到新提升。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

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高,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由“十一五”末8.2∶50.1∶41.7调整为6∶44∶50左右。

三是社会民生达到新水平。

规范并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5年以上。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持续增加,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分别达到40000元和14000元。

四是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万元GDP能耗五年持续降低13%,COD和SO2排放量持续下降,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及农村固体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15年

年均增长(%)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70

14

2

人均生产总值

美元

≥7000

 

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190

16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730

20

5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30

18

6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50

 

7

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

%

≥50

 

8

常住人口

万人

140

 

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0000

15.5

10

农民人均纯收入

14000

16

11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

万人

10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