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396816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docx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

西安市长安区五台街道

《陕西通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等诸多史料记载,南五台古称太乙山,为“终南神秀之区”,为我国佛教圣地之一。

山上有文殊、清凉、灵应、观音、舍身五个小峰。

因其位于陕西耀县五台山(药王山)以南,故名南五台,五台因此而得名。

据《陕西南山谷口考》、《咸宁县志》等记载,石砭峪古称石鳖谷(又称石壁谷),因谷口有大石为鳖而得名。

以谷水为咸宁、长安分界。

一、建制沿革

(一)五台

古属雍州。

周为宗周(王畿地)属樊(周初诸侯封国)。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属亳。

秦(前221~前206)属内史杜县管辖。

西汉(前206~前23)高祖五年(前202)属内史右内史京兆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属京兆尹(意为“京畿之地”)。

王莽新朝(公元8年~23年)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属京兆尹常安县辖;天凤二年(公元15年)属饶安县;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属长安县。

东汉(25~220)属司隶校尉京兆尹杜陵县。

三国(220~280)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属京兆国,后属京兆郡长安县。

晋(266~316)属京兆郡长安县。

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

后赵(319年~352年)太和二年(329年)属雍州京兆尹杜城县.

前秦(350年~394年)皇始元年(351年)属司隶校尉京兆郡杜城县。

南北朝时期(420~581)

南朝梁(502~557)中大同元年(546年)属北魏雍州山北县。

北周(557~581)明帝二年(558年)属万年县。

隋(581~618)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属大兴县。

唐(618~907)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京畿道京兆府万年县;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属咸宁县;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属万年县。

五代十国时期(907~979)

后梁(907年~923年)太祖开平元年(907年)属大年县。

后唐(923年~936年)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属万年县。

北宋(960~1127)宣和七年(1125年)属京兆府樊川县。

金(1115~1234)大定21年(1181年)改樊川县为咸宁县;泰和四年(1204年)并咸宁县入长安县,后复置咸宁县(取“天下咸宁”之义),属京兆路京兆府;泰和四年(1204年)撤销县制,不久复设。

元(1206~1368)属陕西行省奉元路咸宁县。

明(1368~1644)属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咸宁县;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6)咸宁县设杜曲社甘留里。

清(1616~1912)嘉庆年间(1796~1820)为咸宁县杜曲社辖;光绪33年(1907年),社设仓,为杜曲仓辖。

中华民国(1912~1919)

民国初为咸宁县辖;民国2年(1914年)撤咸宁县入长安县;民国14年(1925年)为关中道长安县辖;民国16年(1927年)改属陕西省长安县辖;民国20年(1931年)为长安县第七区(杜曲区)辖;民国23年(1934年)为长安县杜曲联保辖;民国24年(1935年),为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长安县杜曲联保辖;民国29年(1940年)为长安县杜曲乡辖。

1949年5月20日,长安县解放,隶属于陕甘宁边区咸阳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1950年1月19日改由西北军政委员会辖,5月改由陕西省长安县辖;1952年8月属长安县第十五区(王曲);1953年为长安县直属乡;1956年2月为长安县子午区五台乡;1957年6月属长安县直辖乡;1958年9月改为五台公社;“文革”初,1966年9月改称五一公社;1971年9月恢复原公社名;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1984年5月为王曲区辖乡;2002年9月长安区撤县设区,为区辖乡,同年将石砭峪乡并入五台乡;2010年,长安区撤销五台乡,设立五台街道,街道办事处驻地留村。

在唐代及以前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村有留村、甘露寺村(留村以南古甘露寺旁,古甘露寺康熙年间毁)、甘村(现东甘村、西甘村)。

宋代有明确记载的地名有石鳖谷(石砭峪)

清代记载的村或地名有留村、甘村、白石峪(现星火村白蛇峪)、鏵墹(现和平村)、竹峪口(现星火村台沟口)、赵家坡(现星火村4、5组)、辋子桥(现星火村3组)、康谷(新农村康峪沟)、西湖坑(现新农村西湖清)、东胡坑(现新农村东湖清)。

(二)石砭峪

据《长安县地名志》载,石砭峪在宋元明时期属咸宁县,清为咸宁县石鳖谷社,乾隆48年(1783年)属宁陕厅(县)所辖。

1950年11月8日,将宁陕县高丰乡7个半峪子划归长安县,设为长安县王曲区石砭峪乡;1956年2月,属长安县子午区辖;1958年属王曲公社石砭峪管区;1962年5月,长安县增设石砭峪公社;1966年9月,石砭峪公社改称红峪公社;1971年9月,恢复原公社名;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1984年5月为王曲区辖乡,乡政府驻关帝庙村。

2002年9月长安区撤县设区,为区辖乡,同年并入五台乡;2010年,长安区撤销五台乡,设立五台街道。

在唐代及以前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村有罗汉坪(含大板岔)、龙窝(属老龙桥)、熊沟、了峪沟、了峪口、青沟、大瓢沟(含天池、沙岭子、沙岭子沟、头道沟、二道沟)。

《咸宁县志》载,嘉庆年间(1796~1820年)咸宁县石鳖峪有青沟、熊沟、了沟、观音沟、大瓢沟、沙岭、梅场砭、北池岭、小瓢沟、北极井、铁炉沟、仙女岔12峪。

二、行政区划

五台街道地处秦岭北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部,总面积162.9平方公里,辖西尧、东尧、团结、留村、星火、新农、西甘、东甘、星光、和平、关庙村、大瓢村、四岔村、青岔村、小马杓村、老龙桥村、罗汉坪17个村民委员会,西街社区1个居民委员会,82个村民小组。

五台街道城乡代码

代码

城乡分类

名称

610116019001

111

西街社区居委会

610116019200

111

留村村委会

610116019201

220

西尧村委会

610116019202

220

东尧村委会

610116019203

220

星火村委会

610116019204

220

新农村委会

610116019205

220

东甘村委会

610116019206

220

西甘村委会

610116019207

112

星光村委会

610116019208

220

和平村委会

610116019209

220

团结村委会

610116019210

220

关庙村委会

610116019211

220

大瓢村委会

610116019212

220

四岔村委会

610116019213

220

青岔村委会

610116019214

220

小马杓村委会

610116019215

220

老龙桥村委会

610116019216

220

罗汉坪村委会

三、地理环境

(一)位置

五台街道地处秦岭北麓,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南部,距市中心25Km。

东邻太乙街道,西接子午街道,南连商落市柞水县营盘镇,北靠王曲街道。

经纬度北纬33°5`~34°15`,东经108°50`~109°。

海拔高度500~2800m。

(二)地形

地形南高北低,地貌复杂,川塬并茂,多以山地为主。

山峪沟道多,自西向东分别为石砭峪(古称石鳖谷)、台沟(古称竹谷)、白蛇峪(古称白石峪)、(古称大阳谷)、(古称小阳谷)、化龙沟、胡庆沟(古称胡坑)、康峪沟(古称康谷)。

(三)地质

境内土质情况较松散,雨季山区及沿山部分地带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气候

五台街道大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13。

3℃,无霜期224天,最大冻土深度20cm,年平均降雪日为12天,全年日照时间2230h。

年平均降雨量650㎜,易出现暴雨天气,防汛形势较严重。

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雨涝、干热风和低温冻害等。

(五)水文

1、“八水绕长安”之一的滈河

滈河古称福水,也称交河、滈河、湘子河。

源于石砭峪耍钱场。

峪口内长25.3公里,右岸支沟有大瓢沟、小瓢沟、仙人岔等九条,左岸有北四岔、后沟、龙窝沟、大板岔、柏木沟等10条。

出峪后先向北流9公里,又向西北流7.3公里,先后流经五台、王庄、王曲、皇甫、郭杜等街道,于郭杜街道香积寺村南汇入潏河。

左岸有子午峪、天子峪、见子河、牛角沟、小台沟、竹子沟、牛尾沟等汇入,右岸有台沟、白蛇沟、康峪沟、虎豹沟、左背沟、木桥沟、华龙沟、西湖青、东湖青、三岔沟、龙尾沟、江兆沟等注入。

滈河全长41.6公里,流域面积238.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为142.4平方公里。

2、石砭峪水库

位于五台街道石砭峪境内,所在河流为石砭峪河,控制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3.1立方米/秒,设计洪水流量420立方米/秒,总库容0.26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9.7万亩,装机容量0.3万KW。

主坝坝型为沥青混凝土斜墙堆石坝,最大坝高82.5m,坝顶长度285m,坝基岩石为片麻花岗岩,坝体工程量208万立方米。

主要泄洪方式为隧洞,大坝特点是定向爆破筑坝。

3、引乾济石调水工程

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之一。

它是利用西康公路秦岭隧洞施工的有利条件修建输水隧洞,将柞水县乾佑河的水调入石砭峪水库,经过石砭峪水库统一调度调节后向西安市城区供水,增加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水量,并补充城区和下游河道生态环境用水。

四、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总面积162。

9平方公里,辖17个村,1个社区,82个村民小组。

耕地面积8655亩,林地面积170000亩,人均有林14亩,森林覆盖率达75%。

(二)矿产资源

境内秦岭山区大片的火成岩、变质岩以及渭河地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层,为各种金属、非金属及能源资源的集聚奠定了基础。

已发现各类矿产20余种,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10余种。

优势矿产主要有建材类非金属等。

主要有非金属矿:

大理石、长石、白云岩、水泥灰岩、建筑砂砾、脉石英、砂线石等。

(三)生物资源

1、境内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现有木本植物100种,草本植物300种,树种资源有28科、48属、103种,其中自然起源的40种,人工起源的60种,草本植物有野生种子植物60科、194属、301种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秦岭冷杉。

2、境内有脊素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野生动物136种,其中哺乳纲动物30种,鸟类动物75种,爬行纲动物10种,两栖纲动物4种,鱼纲17种。

另外有节肢动物门、气管亚门、昆虫纲动物共555种。

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黑鹳、金钱豹、扭角羚、红腹角雉,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林麝、鬣羚、金猫、青羊等。

还有太白血雉、大鲵等珍稀保护动物。

五、人口民族

到2006年底,五台总人口数为3058户12424人,其中农业人口11948人,占总人口96.1%,非农业人口476人,占总人口3.9.%民族成分以汉族为主。

其中留村人口在三千人以上,青岔村是最小的村,人口只有151人。

六、政治体质

五台街道共有1个党委18个支部,1个党总支,党员550名。

七、经济概况

全街道有耕地面积8655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豆类、薯类等。

绿色特色产业方面主要有核桃、板栗、经济林果等。

2006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600亩,粮食总产量559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50公斤;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80亩,总产量48000公斤。

2006年生猪存栏400头,出栏900头,大牲畜存栏790头,出栏320头,家禽存栏960只,出栏22650只。

2006年完成工农生产总值11401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近年来,五台街道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积极做好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西安景庄生态文化园、西安化龙苑农业观光园、西安龙泉生态农业养生园等现代农业园项目建设。

重点做好西安景庄铁皮石斛种植及开发利用,西安龙泉生态养生园树莓、蓝莓种植,形成以特色浆果、特色苗木、特色蔬菜等现代设施农业和采摘、观光花田等休闲体验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培育发展特色农家乐,在新型农村社区、五台镇区、西尧村等村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形成集观光、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环山公路现代农业产业带。

 结合五台文化旅游名镇的发展目标,大力推进西兰公司现代文化旅游示范园项目,打造集观光农业、文化旅游、奇珍植物园、温泉养生、运动娱乐、国际文化、体验农庄为一体的国际生态旅游区,全面提升五台旅游整体水平。

八、社会事业

(一)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有五台中学1所,小学有五台中心小学、东五村小学,学前教育有五台街道中心幼儿园1所。

教育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共有在职教师150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23人,在校学生1600人,其中女生750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二)卫生

全街道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疗设施较好;村级医疗服务所12个,共有医务人员48人,医疗设施较差。

(三)广播电视

在山区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覆盖,平原地区实施有线电视入户。

(四)金融业

长安信用联社五台分社、中国农业银行长安支行太乙宫分理处五台代办点。

(五)网络通讯

网络宽带用户300余户。

固定电话用户1860户,移动电话用户2500户,通讯覆盖率达88%。

九、历史文化

(一)历史文化

1、1986年8月,南五台基建时在独松阁水池发掘出4枚石斧,说明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于南五台一带居住。

传说隋炀帝之母在圣寿寺修行,唐王李世民曾在胜宝泉避难,蒋介石在五台避暑观光,释迦牟尼的牙骨埋藏于圣寿寺隋塔之下……

2、1932年冬,红四方面军经引镇库峪口出山,经大峪口、胡留、白道峪、四皓、留村、天子峪口、子午镇、内苑、沣峪、祥峪西进。

3、1941年,国民党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部战地服务总队直属王曲小组在留村设置情报点,负责侦察七分校及县境内共产党的地下活动情况,逮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4、民国34年(1945年)8月,胡宗南在留村办起西安绥靖公署军官训练团,亦称“中美训练班”。

军官训练团下设教育处、总务处、军官大队、练习示范队。

教育处由美国军官负责。

军官大队的成员均系由部队调来的少校以上军官。

训练团分3个中队,训练内容有新兵器的使用、沙盘教育、野外实施表演示范等。

训练团主要为反共打内战准备力量。

5、1947年2月,因国民党搜捕甚严,中共长柞工委在石砭峪大瓢沟会议后撤回陕甘宁边区。

(二)人文文化

1、广惠公祠

《类编长安志》载,唐开成二年(837年),唐文宗册终南山为广惠公,令长安县令杜慥(左火又造)于终南山下置祠宇,以季夏土王日致祭,今五台留村有祠。

广惠公祠即终南山祠,建在长安城轴线所对的石鳖谷(石砭峪)口。

2、观音大士降伏毒龙

相传南五台是观音大士降伏毒龙现比丘身所开的道场。

自隋至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据《南五台山圆光寺观音菩萨示迹之记》载,隋文帝年间,南五台山中有条毒龙,变化成道人,在京城卖药,称服用后可以得道升天。

其实是使用妖术,将服药之人,携带回山中的洞里吞食。

观音菩萨现比丘身,在峰顶搭建草庐。

用佛法,降服毒龙,使人民免受危害。

第二年六月十九圆寂。

皇帝收骨起塔,御书牌额,锡号为观音台寺。

至宋太平兴国三年夏,前后六次,现五色圆相,祥云等瑞。

因改名为圆光寺。

南五台观音菩萨传说已被列入西安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五马石的传说

有两种。

其一说,五位观音菩萨从西天至南五台,骑五匹白马,行至古五马石处,下马小憩,故此地叫五马石。

沿下边山道数处山路大石上都留有马蹄印痕。

其二传说与此截然相反,说是五匹妖马在南五台行妖作怪,残害生灵,观音菩萨在此降伏了五匹妖马,为民除了害,所以民修寺建宇以纪之。

4、送登台的传说

传说观音菩萨伏毒龙后,要回天宫,诸佛挑灯为观音菩萨照径送行,至送灯台巧遇八仙,八仙赞美观音降毒龙功绩,以神奇法力在送灯台上空留下一个个红色光球,为观音照路。

据说至今仍能看到的团团光球就是八仙以法力留下的神灯。

5、火龙的传说

相传南五台的山洞里住着三条火龙,经常窜出洞来寻衅滋事,兴风作浪,甚至残害生灵。

山上大茅篷(又名西林寺)的菩萨将它们的劣迹禀告了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震怒,派出天兵天将捉住火龙,绑在柱子上用雷电击死,再碾其尸骨为齑粉。

遂命一仙翁挑来天池水冲刷干净。

不料仙翁中途不慎碰翻了水桶,没能冲洗。

火龙的骨粉就化作了臭虫、跳蚤、虱子、蚊子,人间从此有了这“四害”。

现在山上仍有“拴龙桩”、“碾龙场”遗迹。

6、湘子洞

相传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曾在这里修行。

韩湘子为了修炼为仙,秋水不波,誓于欲绝,让鲁班在床上抛一墨线,林英虽为其妻,但同床不共枕。

7、送子殿的传说

送子殿,亦称娘娘庙,敬奉姜原圣母。

据传姜原是幽人的先祖,心地慈善,勤劳手巧,人缘很好,可30多岁,亦未生子。

一次出外,踩了野人脚印,只觉身木心悸,不久怀孕生子。

她认为不吉,后弃子于野外山道。

虎狼出没,非但不伤其婴,反为其哺乳,百鸟也纷纷飞至,殿翅为其遮风挡雨。

姜原感动,又将婴儿抱回取名为“弃”。

后她升天。

被天上玉皇大帝封为送子娘娘。

相传昔日香火颇盛。

常有许多年轻妇女向送子娘娘虔诚祈祷,跪拜像前,祈求送子,据说相当灵验。

8、遇仙桥的传说

相传留村有一“乡贡”,连中三元,去京城参加会试。

女皇武则天亲临策试贡生于洛城殿,因答不出后落选。

一直在思考皇帝考他的问题,不知不自觉来到五台山,在石桥上遇见一樵夫指点后顿悟,自此以后,这个贡生归隐于南山,不知所终。

只留下四名诗:

“平生枉读五车书,不如南山一樵夫,遇仙桥上指迷津,原知书外还有书。

9、甘露寺的传说

《咸宁县志》载,甘露寺在城南五十里,唐杜牧之有诗为证。

“曾上蓬莱宫里行,北轩栏槛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

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他年会着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载,“此村位于古甘露寺近旁”,甘露寺是古人为祈祷天降甘霖所修的庙宇。

相传留村以南有甘露寺村,康熙《咸宁县志》载,“今尚有古甘露寺遗址石柱础”。

昔日甘露寺分上下两院,上院为天火所焚,下院即甘村西南的甘露庙,破四旧时拆除。

今西甘村西的甘露庙为后来所建。

十、风景名胜

境内的自然、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旅游胜地,被文人墨客所赞颂。

(一)南五台国家森林公园

南五台是终南山中段的一座主峰,海拔1688米。

因山上有观音、文殊、清凉、灵应、舍身五个台(五个山峰),同耀县五台山南北相向,故而得名。

南五台是终南山国家森林公园中的特级景区,自古有“西部庐山”之称,又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

(二)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秦岭东段,陕西省长安、柞水、宁陕三县交界处,1980年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

总面积16520公顷,是西安市和陕南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中国唯一以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羚牛、红腹角雉、血雉、金丝猴、狗熊、朱鹮、黑鹳、豹、林麝,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金猫、青羊、大鲵等。

主要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保护区内罕见的高山草甸,参天古木。

(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

座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

该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2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是陕西省、西安市"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陕西省爱国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南五台圆光寺

亦名观音台寺,俗称大寺、岱顶,在南五台最高峰,其岩高峻,其地平坦,为五台之首。

经一线鸟道,与文殊、清凉(普贤)、灵应、舍身四台相通。

门额书有“圆光寺”三个金色大字。

正中三间大殿,供有观音、势至、普贤、地藏、文殊五大菩萨塑像。

背后为千手千眼观音、送子观音、眼光菩萨三尊塑像。

初建于隋仁寿年间(601~604),相传观音大士现比丘身,以妙智力降伏毒龙于此,始奉敕创建观音台寺于顶峰。

唐代宗大历六年(771年),更其寺额曰“南五台山圣寿寺”。

五代时,兵火连绵,殿宇遭焚。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夏,前后六次现五色圆相祥云等瑞气,当时住僧怀伟具申府尹,被奏天廷,敕额为“五台山圆光之寺”。

明代曾复修,计有殿宇房舍40余间。

清光绪五年(1879年)乙卯二月,香火遗寺,付之一烬。

由于僧众的锐意修复,三年乃成,然制度简朴,回异旧观。

民国四年(1915年)因寺中炼蜡不慎,寺又毁于火。

后又修复,大殿虽为三间,其大足有五间。

庚午(1930年)十月,佛界大德宝生法师礼佛于南五台圆光寺,是日天朗气清,礼毕日将午空,突现五色圆光,目睹者数十人(现存《圆光再现碑》)。

解放后,1953年又毁于火灾,殿宇全无,所遗铁瓦系明万历年间所铸。

1986~1992年,重修大殿三间。

1993年在大殿北、原库官殿遗址又建五间两层楼阁,并护栏杆,使之重现昔日之风采。

(五)佛境梵刹~长安弥陀寺

弥陀寺位于五台街道境内。

该寺独居山麓,风景优美。

弥陀寺创建于隋朝,与盛于唐朝。

后历经兵火祸乱,屡经伪复。

抗日战争期间,弥陀寺为国民党中央军官学校第七分校。

后该寺到为禁区,供西安事变时西北剿总政治部主任曾旷晴隐居休养。

1943年蒋介石曾在此寺避暑。

l944年春,国民党派张治中、邵力子与中共代表林柏渠、吴玉章等,在此寺举行秘密谈判,商讨抗日战争胜利後的政治协商事宜,为“双十协定”,做了筹备。

(六)圣寿寺

位于南五台塔寺沟内。

背靠送灯台,前临竹谷山涧,四周峰峦起伏,林木阴翳,溪水淙淙。

古寺依山而建,占据了一面山坡,林木繁茂,鸟语花香。

圣寿寺建造于隋代仁寿年间(601~604),据说隋炀帝的母亲曾在圣寿寺修行,原为应身大士塔院。

唐朝大历六年(771年)称南五台圣寿寺,岱顶观音寺改寺为圣寿寺上院。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兵乱,圣寿寺遭毁。

圣寿寺兴于隋,盛于明。

曾住僧1300余人,寺院面积曾经达到达400余亩。

(七)大茅蓬~西林禅寺

大茅蓬,亦称西林寺,位于南五台大台(观音台)南的峭壁悬崖间。

大茅蓬由觉郎和尚创建于光绪16年(1890年)。

光绪25年(1899年),大茅蓬住定、道、坚诸师及觉郎。

民国年间,改建为砖木结构,其时大茅蓬始称西林寺。

现存大雄宝殿及佛殿6间,僧房两间,客房一间,厨房两间。

大雄宝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观音、势至三尊佛像,造形逼真,做工精美,堪称佛像雕塑之珍品。

建筑主要为大茅篷、兜率殿等。

寺藏明代铁瓦、铁磬及佛经多部。

寺东有西林罗汉洞(亦名金牛洞)洞前石泉清冽,名曰楞严。

寺东南崖下,西有觉郎禅师塔,四面六层,高约九米,东有终南沙门慧定禅师塔,“清故园觉茅庵觉郎禅师塔铭”藏于寺内,并珍存有明正德四年所铸大铁香炉一只,唐代铁制护法神一尊。

(八)紫竹林

自古以来为观音菩萨道场,光绪23年(1897年)仲春重修时更名为紫竹林。

因地依势分上下两院,上院由灵光殿和塔院组成,有圣宗禅师灵骨塔,果初禅师灵骨塔和常慧法师灵骨塔。

灵光殿雕梁画栋峻拔雄伟,俯瞰长安大地平荡如砥。

下院正中为圆通宝殿,内奉观音大士端坐紫金莲台。

东厢“佛光阁”与犀牛石相依,西厢“紫薇阁”与白龙洞为邻。

院内青石铺地,雕栏玉砌,清净幽雅。

近代高僧圣宗、果初、常慧等名师都曾住持紫竹林寺。

(九)净土茅蓬

又称小茅蓬,位于大台(灵应台)之下,是南五台后山较早、比较知名茅蓬。

因观音台下的西林寺为大茅蓬,故称为小茅蓬。

现有三间正殿,中间悬挂匾额“净土茅蓬”。

正殿东西两侧建有僧房。

沿熊沟向下距离净土茅蓬二百多米处,是净土茅蓬的塔院。

(十)送灯台

位于南五台西北方向的塔寺沟顶,海拔1400米,孤峰耸立,神秘而秀丽。

其山顶开阔平坦。

原有坐北向南的三间前殿,三间上殿,四间廊房,均为古代木楼建筑,雕梁画栋,雄伟而有气势。

一进山门,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