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1901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0.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 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节宋明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内容,主要习宋明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和心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的发展。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习,说出宋明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和心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习,会分析宋明时期儒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生解古代思想家主要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习,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远流长的思想文的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炎祖国文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想。

三、教重点难点

重点:

宋明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

宋明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和陆王心的解。

四、情分析

我们的生属于平行分班,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

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和心的内涵,应让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的新发展。

五、教方法

1.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与传统儒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习和交流。

2.案导:

见后面的案。

3.教环节:

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习准备:

预习宋明,初步掌握宋明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3.教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

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情景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中的主流地位。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

答案是肯定的!

儒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

儒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说!

儒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阶段。

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什么是?

宋明为什么会兴起?

他们的主张有哪些?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呢?

这节课我们就习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

步步导入,吸引生的注意力,明确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展示一:

《三教图》(清·丁云鹏),

教师:

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稍停)。

现在是抢答时间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

2哪位同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生抢答。

教师:

我们大家回答的都很正确,两组各加10分。

那么在当时三教合一的情况下,在儒道佛三教之间在相互吸纳滲透和儒家者的探索思考中就应运而生了。

那么什么是儒呢?

有哪些主要流派?

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呢?

生抢答并根据教材内容复述。

教师:

回答正确,ⅹ组加10分。

我们大致都了解了体系,现在我们深入了解大家的主要思想。

首先我们结合课本了解程朱,并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

生自读,并在课本上画出观点。

展示二:

多媒体展示三位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①“”

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认识论)

③“存天,灭人欲”(把天和人欲对立起)

教师:

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呢?

生寻找资料,积极讨论,并积极回答:

一组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二组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

四组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

教师:

大家说的都正确而都不全面。

就是三位同观点的综合,即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将个人、社会、宇宙联系起。

那么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各组举手示意,寻找第一个举手的组回答:

五组继承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吸收了佛道思想,论述了为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的准则。

教师:

完全正确,加十分。

那么什么是格物致知呢?

我们先看一段材料

展示三:

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

——《朱子语类》

探究:

什么叫格物致知?

从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吗,为什么?

生激烈讨论,几分钟后得出结论,几个组尝试回答。

焦点主要集中在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

教师:

同们前面问题回答较好,对于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上,同们回答有点问题,现在我给大家讲解一下。

所谓格物,指接触外在事物;致知,指获得知识;《礼记·大》: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把格物致知看做是把握的途径。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的体验,最终贯通明。

由此可见他们的说还是在的指导下,对事物进行探究,而他们的思想也是服务于的内核—三纲五常的,以规范人们的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其中,有段资料说,有人曾问程颐:

“寡妇贫苦无依,能否再嫁?

”程颐断然回答: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由此看出他对人性的压抑可见一斑。

所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之真。

正因为如此,南宋后程朱成为官方哲,有力的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探究:

请大家分析程朱产生的背景。

(1)政治因素:

的兴起与宋代政治特点密切相关。

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促使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

(2)经济因素:

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为兴起奠定物质基础。

(3)文因素:

的兴起与宋代文发展密切相关。

①技文的进步显著:

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技文发展的结果。

②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探究成为时尚。

(4)思想因素:

的兴起与思想史自身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①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果实。

②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结论:

一定时期的思想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

那么接下我们再了解另一个思想派别----陆王心

展示四:

陆王心代表人物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图像及介绍,并让生找出两人的思想观点

陆九渊---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提出“心即也”,认为“”不需要到身心以外去寻找,求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即“发明本心”)。

王阳明---①心外无物,心外无”。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②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修养的关键在于克服私欲,“致良知”,人人皆可成为圣贤。

③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探究:

王阳明心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明中期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统治陷入危机。

②王阳明认为:

只有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统治。

上面就是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观点,请大家归纳一下心的主要特征。

(5分钟)归纳完毕,请大家用一句话表述。

9组抢答:

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求的方法是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教师:

正确,加十分。

那么我们再回忆一下,的主要特征。

(5分钟)

8组:

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求的方法是格物致知,通过外在习,明道德之善,克服私欲。

教师:

回答完全正确,

展示五:

观点•争鸣:

《宋明的利弊》

观点1以往对宋明,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其谁怜之”。

(批判宋明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观点2目前一些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

“宋明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术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和不正确的地方。

你如何认为呢?

可以各抒己见。

思路引领:

(1)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具有和谐意识。

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各组回答问题情况进行反馈,表扬优秀的前三名,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

引导生构建知识络并对所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培养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激励生习历史的积极性。

(五)发导案、布置预习。

本节课,我们已经习了宋明,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继续发展的呢?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明末清初的儒家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如何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分析评价。

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导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节宋明

课前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宋明》,初步把握宋明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说出和心的内涵,分析宋明时期儒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三教合一的趋势

三教:

__、__、__。

1、魏晋南北朝:

三教相互影响和融合。

(1)儒:

吸收__、__的精神,呈现新的发展。

(2)佛教:

吸收儒精神,逐渐中国本土。

(3)道教:

受儒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2、隋唐时期:

三教的发展和融汇。

(1)隋朝:

①儒家提出“____”=“三教合一”②主张以__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论。

(2)唐朝:

①统治者奉行“____”的政策:

尊道、礼佛、崇儒。

②佛、道发展,开始挑战儒的正统地位。

③儒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

(二)两宋:

程朱

1、含义:

北宋时期,儒家展开了复兴儒、抨击佛道的活动,儒家者融合__思想解释儒家的__,从而建立了以“__”为核心的新儒体系,称之为“”。

2、代表:

程颢、程颐、朱熹。

代表

生平

思想

观点

程颢

北宋儒家。

号称“明道先生”。

①核心思想:

“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先有后有物。

②“天”和____直接联系起,认为“人伦者,天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

③提出“____”的认识论:

认为“____”,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

 

洛派

程颐

北宋儒家。

号称“伊川先生”。

 

朱熹

 

南宋儒家。

集大成者。

(1)强调“______”:

之在于__,而天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____,是人性的____;

(2)深“____”:

①“物”,指天、人伦、圣言、世故。

②“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____,而不是____。

 

闽派

3、影响:

(1)适应了____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长期成为官方哲,有力地维护了_____。

(2)朱熹编著的《______》成为后世举考试的教书。

(3)朱喜的术思想流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朝鲜、日本形成了“____”派。

(4)程朱的纲常名教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三)宋明:

陆王心

1陆九渊心

(1)生平:

南宋儒家,号“象山先生”。

(2)观点:

◆“__”是万物的本,“心”就是“__”。

◆强调“______,______”,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认为穷不必向外探求,____就可得到天。

2、王阳明心:

把发展为心

(1)概况:

号阳明先生,继承发展___说,成为心的集大成者。

形成“陆王心”。

(2)主要观点:

观点

概况

备注

心即

①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

 

都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②宣扬“______”“___”的例题

认识论

致良知

①认为___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易被__侵蚀。

②主张加强___,去人欲,恢复良知本性。

知行合一

①认为知和行都产生于__,用___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②无法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4、传播概况: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得到广泛传播。

三、提出疑惑

同们,通过你的自主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案

一、习目标

1.说出宋明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分析宋明时期儒的新发展的原因

2.说出和心的内涵。

3.分析宋明时期儒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点:

宋明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

宋明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和陆王心的解。

二、习过程

探究一:

请大家欣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三教图》(清·丁云鹏)

1你们认为该图图中的三教是什么宗教,三个人又分别是谁?

 

2哪位同能简单介绍一下三教在魏晋时期的发展状况?

 

探究二:

归纳二程和朱熹主要观点。

相对于以前的儒家思想说哪些是继承前人,哪些又是新时期的发展呢?

 

探究三:

材料一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材料二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

——《朱子语类》

思考:

什么叫格物致知?

从习程朱的思想,你认为他们是为了让人们探究真吗,为什么?

 

探究四:

通过上面的习,请大家分析一下程朱产生的历史背景。

 

探究五:

根据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观点,请大家归纳一下心的主要特征。

 

探究六:

比较程朱和陆王心的异同。

 

探究七:

观点•争鸣--《宋明的利弊》

观点1以往对宋明,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清人戴震曾说过: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其谁怜之”。

(批判宋明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观点2目前一些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

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

“宋明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

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术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宋明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它既有可取的地方,也有不和不正确的地方。

你如何认为呢?

可以各抒己见。

(三)反思总结

宋明

观点

影响

程朱

二程

朱熹

陆王心

陆九渊

王阳明

 

(四)当堂检测

1关于宋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儒家的伦道德上升到天的高度B讲求以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D认为天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的本原

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与这首佛教唱词提倡的修炼方式有类同的是

A.格物致知B.陆王心.程朱D.黄老之

3下面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

 

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书院注重对子个人品德的养成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的伪善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宋明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起的积极作用有

①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②注重气节与品德③发奋立志④敬畏天

A、①②③B、①②④、①③④D、②③④

5“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说

.朱熹对儒家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说更

6当读到:

条件一:

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条件二:

堂上老师带读: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百家争鸣”时儒已成为蔚然大宗B.西汉对儒的推广和太的兴办

.宋明对儒的发展D.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7“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提倡父子教相长                    D注重儒家伦道德

8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

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曰:

“风吹幡动!

”乙徒曰:

“幡何动?

分明是你心动!

心动才有幡动!

”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万物皆只有一个B.有而后有气

.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

他断然回答:

“绝对不能。

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

A、顾炎武B、李贽黄宗羲D王夫之

2清代者戴震说: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其谁怜之。

”此话意在

A抨击对人的摧残B强调“”大于“法”

赞扬的积极作用D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3一位参加过南宋末期举考试的读书人,南宋灭亡之后又参加了元朝的举考试,考试时他发现考试内容增加了

A.《四书》B.《四书章句集注》.《五经》D.《春秋繁露》

4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

A西汉   B隋唐   北宋   D南宋

5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A.黄老之B.佛.程朱D.陆王心

6“僧问:

如何解脱?

禅师曰:

谁缚汝?

又问:

如何是净土?

禅师曰:

谁诟汝?

问:

如何是涅般?

禅师曰:

谁将生死与汝?

”与禅师观点相似的是

A.孟子B.董仲舒.朱熹D.王阳明

7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的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一程颐:

“天下只是一个”“万物皆是”;朱熹:

“存天,去人欲”。

材料二朱熹: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

材料三王守仁:

“心即”“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四朱熹:

“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五程颐: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六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指什么?

他们认为“天”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王关于贯通明途径的主张有何差异?

(3)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宋明答案

(四)当堂检测

1---8BAABD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6:

BABDD

7

(1)“”指儒家伦道德;是对立关系。

(2)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习明事;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就在心中。

(3)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