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0460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课外阅读精选下册

 

下册

 

走进经典

经典驿站

 

编写说明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由古至今,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中国古典文化,其知识之广泛,包容之博厚,辞章之精华,内涵之丰富,是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相比的。

它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长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综观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教历史的国家,诗教的思想一脉相承,诗歌的节奏始终激荡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

经典文化可以浇灌小学学生的心灵,可以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以爱促发展,以爱促行动,只要有爱,学生便会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品学皆优的学生。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设了《经典阅读》这一校本课程。

旨在组织学生通过“直面经典、诵读背诵”的方式,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目录

第一章走进经典

目录

1.《关雎》赏析………………………………………………………3

2.《山海经》赏析………………………………………………………5

3.《春望》………………………………………………………………6

4.《江上渔者》…………………………………………………………8

5.《梅花》………………………………………………………………9

6.《天净沙秋思》……………………………………………………10

7.《秦风蒹葭》赏析…………………………………………………12

8.《木瓜》赏析…………………………………………………………14

9.《赠汪伦》赏析………………………………………………………16

10.《望庐山瀑布》……………………………………………………18

第二章经典驿站

11.买椟还珠……………………………………………………………19

12.曾子杀猪……………………………………………………………20

13.塞翁失马……………………………………………………………22

 

1.《关雎》赏析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这是诗人对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恋歌。

关关:

水鸟叫声。

雎(音居)鸠:

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鹥,生有定偶,常并游。

洲:

河中沙洲。

窈窕:

美心为窈,美状为窕。

淑:

善,好。

逑:

配偶。

参差:

长短不齐。

荇菜:

多年生水草,夏天开黄色花,嫩叶可食。

流:

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寤(音务):

睡醒。

寐(音妹):

睡眠。

思:

语助。

服:

思念。

悠:

忧思貌。

辗:

半转。

反侧:

反身,侧身。

琴:

五弦或七弦乐器。

瑟:

二十五弦乐器。

友:

交好。

芼(音帽):

有选择之意。

钟:

金属打击乐器。

鼓:

皮革打击乐器。

【译文】:

呱呱和呜的雎鸠,落在河中的沙洲。

苗条贞淑的女郎,正好是哥儿配偶。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漂右荡冲流它。

苗条贞淑的女郎,睡里梦里追求她。

追求她呵得不到,睡里梦里好苦恼。

夜漫漫呵夜漫漫,翻来覆去睡不着。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挑右拣采摘它。

苗条贞淑的女郎,弹琴鼓瑟敬爱她。

长长短短金莲花,左拉右扯摸捋它。

苗条贞淑的女郎,击钟打鼓娱乐她。

【赏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

“《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

练习:

背诵关雎

2.《山海经》赏析

【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评析】

精卫、刑天是神话传说中的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形象。

诗人借对这两个形象的咏叹来表达他对于时事的愤激之情。

有人说,陶渊明“浑身静穆”,对时事毫不关心;有人说,陶渊明尊崇上帝,不敢歌颂与帝斗争之神,这是个误会。

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

他们有的反对使用“暴力”,有的宣扬惩治“暴君”。

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怒目”式的。

 

想一想:

分析古诗想一想,诗中还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春望》

【内容】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

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气氛。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通常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诗人妻子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

“抵万金”写出了家书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而他苍老得这么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深沉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说一说:

欣赏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4.《江上渔者》

【原文】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

【作者资料】: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年)。

范仲淹,字希文。

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

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

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您请看看一叶小扁舟,出了风口又入波浪里。

【鉴赏】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实践活动:

搜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并背诵。

5.《梅花》

【内容】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注释】

1.凌寒:

冒着严寒。

2.遥:

远远的。

3.为:

因为。

4.暗香:

指梅花的幽香。

【作者】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

王荆公。

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三、释义

墙角有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开放。

远看就知道那是洁白的梅花而不是雪。

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赏析】

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实践活动:

搜集描写梅花的古诗。

6.《天净沙秋思》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

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详。

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1321—1324)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宠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被誉为“秋思之祖”。

【作品风格】

豪放中显其飘逸、沉郁中见通脱之风格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清丽,善于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

曲文充满强烈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马致远的散曲。

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词采清朗俊雅,而不浓艳,《太和正音谱》评为「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两相颉颃,有振鬣长鸣万马皆瘖之意。

又若神凤飞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宜列群英之上。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孤独的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落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天涯。

知识积累:

背诵《天净沙秋思》。

7.《秦风蒹葭》赏析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蒹葭:

芦苇。

苍苍:

茂盛的样子。

伊人:

那个人。

溯涸:

逆流而上。

丛:

追寻。

溯游:

顺流而下。

凄凄:

茂盛的样子。

晞:

干。

湄:

岸边。

跻(ji):

登高。

坻:

水中的小沙洲。

采采:

茂盛的样子。

已:

止,干。

涘(si):

水边。

右;弯曲,迂回。

沚:

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

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

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

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

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读解】

为了自己心爱的人而上下求索,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渝,这是一种可歌可泣的坚贞和追求精神。

那个“伊人”,其实也可以看作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对于真正的求索者来说,目标是一种指向。

达到目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过程。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过程。

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过程之中。

同样,追求的价值和意义也存在于过程之中。

如果忽视过程,实际上也是忽视了追求本身。

尽善尽美的境界,无论是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实际上说,都是不可能达到的。

换句话说,尽善尽美只是一种理念,一种心灵指向的理想。

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向前渡过,就像夜中照亮道的火光,迷途中的指南针一样,让我们不断地前行,追求。

 

写一写:

根据本诗的读解和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8.《木瓜》赏析

【原文】

原文: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

1.木瓜:

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

2.琼琚(jū居):

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3.匪:

非。

4.木桃!

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5.木李:

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两词意思相同。

现代学者一般从朱熹之说,指出此诗是爱情诗。

平心而论,由于诗的文本语义很简单,就使得对其主题的探寻反而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度。

有鉴于此,笔者倾向于在较宽泛的意义上理解本诗,将其视为一首通过赠答表达深厚情意的诗作。

 

知识拓展:

结合本诗的思想感情谈一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

9.《赠汪伦》赏析

【古诗內容】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

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

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

“先生好游乎?

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欣然而往。

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

遂问桃园酒家何处?

汪伦道:

“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

”引得李白大笑。

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

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

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

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

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

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

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

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

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

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

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

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

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

“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

”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

所以,清人沈德潜说:

“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

知识积累:

背诵并默写《赠汪伦》。

10.《望庐山瀑布》

【内容】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是一首色彩浪漫、气势豪放的写景诗,诗人描绘了一景象壮观的“庐山飞瀑图”,掩卷遐想,人们不禁恍然领悟;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瀑布,岂非诗仙狂放不羁,豪迈恢宏之气慨于艺术领域中之写照乎?

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

他祖籍陇西(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

北宋初年,人们发现《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

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

其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

至于历来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庐山的资料。

16买椟还珠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

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解释】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能畅销起来,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注释】

  ①为(Wéi)——制做。

木兰—一1种木纹很细的香木。

柜——这里指闸子。

  ②桂、椒——香料。

  ③缀(zhuì)——连结、装饰。

  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美玉。

  ⑤缉——连缀。

羽翠(yǔcuì)——绿色的翡翠。

  ⑥椟(dú)——小盒。

还——退回。

  ⑦鬻(yù)——卖。

  ⑧饰——饰品。

反思: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17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

”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④。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⑤。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⑥,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⑦,非所以成教也⑧。

”遂烹彘也⑨。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

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②彘(zhì):

猪.③适:

往.适市来:

去集市上回来.④特:

不过,只是.⑤非与戏:

不可同……开玩笑.⑥子:

你,对对方的尊称.⑦而:

则,就.⑧非所以成教也:

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⑨烹(pēng):

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

“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

“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

“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

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现实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反思:

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18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译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

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胡人住地。

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

那老人却说:

“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

人们都前来祝贺他。

那老人又说:

“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

”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

人们都前来慰问他。

那老人说:

“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

”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

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

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赞同

“塞翁失马”是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

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

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即提示了它的寓意。

靠近边塞的地方,住着一位老翁。

老翁精通术数,善于算卜过去未来。

有一次,老翁家的一匹马,无缘无故(大概是雌马发情罢)挣脱羁绊,跑入胡人居住的地方去了。

邻居都来安慰他,他心中有数,平静地说:

“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几个月后,那匹丢失的马突然又跑回家来了,还领着一匹胡人的骏马一起回来。

邻居们得知,都前来向他家表示祝贺。

老翁无动于衷,坦然道:

“这样的事,难道不是祸吗?

”老翁家畜养了许多良马,他的儿子生性好武,喜欢骑术。

有一天,他儿子骑着烈马到野外练习骑射,烈马脱缰,把他儿子重重地甩了个仰面朝天,摔断了大腿,成了终身残疾。

邻居们听说后,纷纷前来慰问。

老翁不动声色,淡然道:

“这件事难道不是福吗?

”又过了一年,胡人侵犯边境,大举入塞。

四乡八邻的精壮男子都被征召入伍,拿起武器去参战,死伤不可胜计。

靠近边塞的居民,十室九空,在战争中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