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2521226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docx

心理学重点精华版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   

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3实验法:

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

4心理现象:

又为心理或心理活动,由许多具体的心理活动构成,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5认识过程:

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

关系的过程。

 

6情感过程:

人们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喜怒哀乐的过程。

7意志过程:

人们主观能动性集中表现的过程 。

8个人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是人心理和行为积极性的动力系统,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世界观等因素构成。

 

9个性心理特征:

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反射:

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

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优规律的应答。

 

11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2知觉:

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13视觉后像:

是指"光刺激作用于视觉器官时,细胞的兴奋并不随着刺激的终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暂的时间的现象。

这种在刺激停止后所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象。

 

14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

15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16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定向反射:

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 

17有意后注意:

又称随意后注意或继有意注意。

它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8记忆:

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指对输人信息通过编码、复习而予以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19有意识记:

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方法的识记。

 

20无意识记:

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没有有意采用任务可识记方法,也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识记。

 

21遗忘:

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22再认:

是指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认出来。

 

23回忆:

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在一定条件下能把它重新再现出来。

 

24表象:

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

25想象:

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表象的心理过程。

26再造想象:

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过程。

27创造想象:

是不依据现成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8思维: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属于认知过程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特征。

29动机:

是激励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

30情感:

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体验。

 

31心境:

是一种使人的所有情绪体验都感染上某种色彩的、较持久的、微弱而平静的情绪状态。

 

32激情:

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33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4道德感:

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5理智感:

是人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 、探求和热爱真理的需要相联系。

36美感:

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37意志:

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38、双趋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又必须选择一种目标时,则会产生双趋式冲突。

39、双避式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又只能回避一个时,则产生双避式冲突。

40、趋避式冲突:

当同一目标或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即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时,就产生趋避式冲突。

41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42性格:

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重要方面,是对待事物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行为方式,反应了人们的性格特征的不同 。

43气质:

是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44需要:

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4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感需要。

 

46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新任务的要求,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

47注意的分配:

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

48注意的稳定性:

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49注意的范围:

也称注意的广度,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50问题解决:

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一定目标应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

51、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换。

52、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53、关键期:

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54、最近发展区:

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55、心里发展的动力:

个体在积极活动过程中,社会和教育不断向他们提出新的要求,新的要求引起新的需要,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的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二、简答题

1、简述西方主要的心理学学派理论。

答:

1)结构主义: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强调内省法。

2)机能主义:

主张研究意识,“意识流”研究要回答的关键问题是:

“行为的机能或目的是什么?

”,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

3)行为主义: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环境决定论”。

2、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学习和研究心理学有何意义?

答:

主要任务:

(1)在理论上:

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

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

理论意义:

有助于学好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建立科学世界观。

实践意义:

有助于搞好教学工作,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助于掌握学习规律,学习策略

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心理健康。

3、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

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答: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5、简述心理的本质。

答:

人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即人既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与周围的环境、与他人发生着联系。

6、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答: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感觉和知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相同:

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两者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区别:

反映的内容不同,产生的性质不同,生理机制不同。

7、知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

8、简述注意的主要功能。

答: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答:

刺激本身特征:

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的相对强度,刺激的运动变化。

主体本身的状态:

需要、期待、情感、兴趣、知识。

10、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答:

明确目的任务、组织有关活动、激发间接兴趣、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11、引起和保持有意后注意的条件?

答:

(1)对活动的浓厚兴趣。

(2)活动的自动化。

12、注意的品质?

答: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13、根据记忆的内容的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哪几种?

答:

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14、根据信息储存的时间的长短不同,记忆可以分为哪几种?

答: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5、简述记忆的过程。

答:

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遗忘。

16、简述遗忘的原因。

答:

衰退理论:

认为是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

认为遗忘是因为有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

认为在信息提取时,由于缺乏恰当的提取线索而产生了遗忘,遗忘是由检索困难引起的,而不是记忆痕迹消退所致;动机性遗忘理论:

认为遗忘是由于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

目前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干扰是主要原因。

17、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答:

A、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是先快后慢B、一般地说,识记材料的数量越多,则识记后的遗忘也越多。

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影响。

D、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对遗忘的影响

E、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对遗忘的影响。

F、适度的过度学习能减少遗忘。

G、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的记忆效果好。

H、识记者的主观因素(个人的动机、兴趣、需要、情感等)和识记时采用的方法等对遗忘有影响。

18、如何合理有效的组织复习?

答: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多样化复习、重现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9、简述记忆的品质。

答: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精确性、记忆的准备性。

20、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能力?

答:

树立记忆的信心,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使记忆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21、如何进行科学的识记?

答:

(1)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在正确了解的基础上识记。

(2)合理地安排识记的材料,注意识记的方法。

22、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像分为哪几类?

答:

无意想象:

无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

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想象。

23、简述创造想象的特点和基本形式?

答:

特点:

创造性、独立性、新颖性。

基本形式:

粘合、夸张、典型化。

25、简述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

概括性:

找出一类事物的共性,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

间接性:

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一定的事物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反映。

26、简述思维的基本过程。

答: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28、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答:

问题表象、思维定势、功能固着、酝酿效应、知识经验、动机和人格。

29、如何培养和开发创造性思维?

答: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横向思维;发展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培养创造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既需要发散思维,又需要集中思维;2、创造性思维没有现成的答案;3、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4、灵感状态;5、创造性思维需要创造性相象的参与)

30、简述动机的功能。

激发功能:

是指动机有发动有机体活动的功能指向功能:

动机使人的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维持功能:

支机能使人的行为具有坚持性调节功能:

动机能控制并调整人的活动方向强度

32、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通常把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

②情绪具有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的特点。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③情绪比较低级,简单,人与动物共有;情感较高级,人具有。

联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33、情绪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基本情绪:

兴趣惊奇、痛苦厌恶等,复合情绪:

一是两种以上情绪的混合,二是基本情绪与内驱力身体感觉的混合,三是感情认知结构与基本情绪的混合。

34、人的情感可以分为哪几种?

道德感:

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

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

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5、意志行动的特征。

答:

有明确的预定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6、意志行动经历哪几个基本阶段?

答:

决策阶段:

动机斗争、确定行动目的、选择行动方案、制订行动计划。

执行决策阶段:

就是要采取行动,把头脑中的计划变成客观现实。

37、意志行动中的冲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答:

双趋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而又必须选择一种目标时,则会产生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又只能回避一个时,则产生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当同一目标或物体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即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又恶而避之时,就产生趋避式冲突。

38、简述意志品质的特点。

答:

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

39、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答:

加强目的性教育,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组织实践活动,获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发挥纪律的作用,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40、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哪几种基本的类型?

答:

传统上把气质分成多血质(活泼型)、黏液质(安静型)、胆汁质(遏止型、抑郁质(弱型)。

41、性格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态度特征:

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方面,意志特征:

人在调节行为方式方面,

情绪特征:

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理智特征:

42、性格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

主要有先天因素、社会环境两大因素。

社会环境又可分为社会生活条件、教育、个体的社会实践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方面因素,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

家庭: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家庭气氛、亲子关系,第二:

学校:

同学和教师,

第三:

社会实践,第四:

主观因素。

43、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遗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营养等。

44、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

个别差异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差异,主要在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知觉方面、记忆方面、言语和思维方面,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超常儿童和低常儿童;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人才早熟、大器晚成和中年成才。

45、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

明确学习目的,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兴趣和爱好,以正确的期望激发学生的动机水平,增强自我效能感。

外部学习动机的激发:

假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有效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增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合理利用奖励与处罚,合理利用竞争与合作。

46、简述人的需要的种类。

答:

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47、在教学中的如何发挥情感的作用?

答:

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目标,学生的情绪特征和理智感,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

48、注意规律在教学中如何应用?

答: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力求新颖丰富,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准确,抑扬顿挫,运用现代化教学手希,教学板书规范沦),善于组织学生注意,妥善处理偶发事件,安排好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要求要严格而适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组织学生实际操作,利用间接兴趣。

49、简述注意的品质?

答:

注意的广度:

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感觉到的客体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

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注意的转移:

有目的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三、论述题

1、论述气质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

答:

定性: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个体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倾向性等方面。

其具有天赋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体液说:

我们在传统上把气质分成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多血质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黏液质属于缄默而沉静的类型,胆汁质属于兴奋而热烈的类型,抑郁质属于呆板而羞涩的类型,所以气质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

(1)有利于正确认识气质的本质属性,减少对气质类型的偏见,

(2)有利于正确认识气质类型和社会价值和意义。

(3)有利于科学的认识气质的职业适应性,为职业选择和人才选拔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4)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有针对性的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试运用性格的相关理论论述学生良好性格塑造的途径与方法。

答: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社会生活条件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3)教育在个性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4)个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内因。

3、试运用创造思维的有关原理论述如何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

第一,创造性思维是以新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第二,其特征是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特性、新颖性和社会价值性。

第三,思维创造的过程包括发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大过程。

第四,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主要有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知觉情境的影响,思维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的影响,解决策略的影响,已有知识的影响以及人格的影响。

所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克服这些因素的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的求知欲。

(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

(3)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进行指导。

(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

(6)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其知识结构合理化,帮助学生寻找科学的思维的策略和方法。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如何对该理论进行评价?

答: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评价: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比较接近现实,对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有满足学生合理的、可以实现的最基本需要,学生才会努力地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才能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其也有局限性,首先,他只强调了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识自由、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没有提到社会现实对个人需要的制约作用,其次,还缺乏科学实验的依据和客观的测量指标,还有待在社会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检验。

5、试论述人的心理的实质。

答:

第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二,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第三,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1)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唯一标准。

综上所述,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能动的,并且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表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检验的。

6、遗忘的规律是什么?

答:

(1)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

(2)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3)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

7、试运用记忆的有关理论,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能力?

答:

(1)加强学习的目的教育,有明确目的的识记比无目的的识记效果好。

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记忆力的首要条件。

学生只有明确学习目的才能自觉学习、主动识记、积极思考。

(2)使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记忆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和再认三个环节构成。

掌握和运用记忆规律,就可以提高识记、保持和再认的效果,增强记忆能力。

(3)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如直观形象记忆法、特征记忆法、归类记忆法、重点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推导记忆法、图表记忆法等,教师要把方法论教育渗透在知识传授之中,使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去记忆知识,不断提高效率。

(4)讲究记忆卫生,愉快的情绪,清新的空气,适当的营养,合理的作息制度和科学用脑等,都能增强记忆效果,提高记忆能力。

8、新的课程改革强调加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试运用所学情绪情感的理论论述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

答:

情感在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在了解情感产生过程,认识情感功能基础上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在课堂上要运用情感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1)教师应有真挚、深厚的情感。

(2)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3)寓情于教。

其次,课堂之外教师也应该积极的运用情感理论发挥其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1)提高教师自身情感素养。

(2)积累经验,积极实践。

(3)从外部事物入手,营造一个能产生积极情感的客观环境,情绪变化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

9、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里的“秉性”指什么?

试论述它的影响因素?

答:

其指的是气质,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1)气质是人脑的机能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关系特别密切,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素质决定的,具有天赋性。

(2)但遗传对气质的影响是随人的年龄增长而减弱的,而环境对气质的影响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气质具有可塑性,只是这种改变是缓慢的。

(3)同时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生活的制约,个体在早期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中对气质进行自我调节和改变,所以气质是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4)气质与性格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性格对气质也有明显的影响,性格要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10、古人常说:

“自古勤奋出英才。

”对此你有何看法?

试论述影响人的才能形成的因素。

答:

人要顺利地、成功地完成任何一种活动,仅靠一种能力是不够的,必须多种能力合成一个系统才可能实现,而这种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就称为才能。

所以影响人才能形成的因素,即影响人能力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下因素:

(1)遗传素质:

其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生理基础,自然前提和物质条件为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某种可能性。

(2)环境与教育:

其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客观条件,它规定着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现实水平。

(3)社会实践活动:

其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决定作用,能力是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教育等是能力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